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慈安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光緒七年三月初十,也就是1881年4月8日,慈安皇太后突然去世。關于慈安的死,至今都是一個謎,眾說不一,有人說是被慈禧下毒,也有人說是暴病而死。真相好像已經(jīng)無法還原,但是,以慈禧的個性和其對權力近乎瘋狂的追逐來說,慈安之死和她肯定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慈安生平給人的印象就是低調、膽小、優(yōu)柔寡斷,但是,她卻在多次權力更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而她的死,也對大清局勢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慈安經(jīng)歷的幾次權力更迭:
一: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是不但是大清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也是整個中華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慈禧、慈安聯(lián)合恭親王奕?發(fā)動“辛酉政變”,一舉鏟除了咸豐皇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從此,“兩宮”和奕?共同執(zhí)政的格局開始產生,并一直持續(xù)了4年之久
咸豐皇帝留下“顧命八大臣”是為了打壓奕?,但是,為了防止“鰲拜事件”再次發(fā)生,他又留下兩方大印來制約顧命大臣的權力。他的算盤很明確,就是在小皇帝成年前制衡各方勢力,但是,百密一疏,看似完美的計劃卻為后來的爭權奪利埋下了伏筆:顧命大臣不愿受制于“兩宮”,而“兩宮”又想盡可能多地奪取權力!
提到“辛酉政變”,很多人都認為是慈禧和奕?的聯(lián)合,往往忽略了慈安,其實,之所以能促成這種“合作”,慈安才是重點。慈安是誰?那可是咸豐皇帝的正統(tǒng)皇后,從咸豐二年成為皇后開始,就成為名義上“母儀天下”之人,她代表的是皇權。而肅順等人的最大失敗,就是除了“先皇遺命”外、無法將自己和皇權聯(lián)系起來,最終為其他人所不容。如果單憑奕?和肅順去斗,奕?連五成勝算都沒有,可是加上慈安和慈禧那就不一樣了,奕?完全可以給肅順加上“挑戰(zhàn)皇權”的罪名。在封建社會,大臣們對皇權的維護有時候看的比生命還重要,所以,如果只是肅順和奕?的矛盾,這些大臣們肯定只會旁觀,可一旦升華到“挑戰(zhàn)皇權”的高度,那就勢必成為眾矢之的
當時能代表皇權的只有小皇帝和慈安,小皇帝年幼,雖有慈禧扶持,但是,慈禧的份量根本無法和慈安相比,所以,慈禧在聯(lián)合奕?之前,在勸說慈安時,也盡量把自己、慈安、皇權結合在一起,成為“一條繩上的螞蚱”。這么一來,有了慈安的號召力,也就事半功倍了。
“辛酉政變”中,慈禧不僅僅利用了奕?,也利用了慈安,當提到這次事件,一定要記住還有個叫做“慈安”的女人
二:慈禧和奕?的權力之爭
從“辛酉政變”到1865年,表面看,這是一個“和平年代”,“兩宮”和恭親王各有分工,共同維持著國家的運轉,但在“和諧”背后,已經(jīng)隱藏著一種危機,其根本,還是對權力的爭奪
起初,“兩宮”雖有“聽政”之名,但對于朝政事務的陌生使得她們不得不將權力交給“議政王”奕?,但是,久而久之,雙方都發(fā)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宮”(或者說慈禧)處理政務越來越嫻熟;而另一方面,奕?雖然也為國家殫心竭慮,但是,也難免會養(yǎng)成“目空一切”的習慣,從而忘記古人“功高蓋主”的教訓
“辛酉政變”之前,奕?在赴熱河期間與慈禧有過一個時辰之久的密謀,說些什么,我們不知道,但是,可以推測是關于政變之后權力分配的問題,相比當時給出的條件也足夠“誘惑”,所以,奕?才不遺余力地投入到這場爭斗中去。事后慈禧給奕?的封賞也十分大方,可在最高權力的分配上,慈禧卻謹慎的很。就像在擢升奕?為“議政王”的第二天,慈禧發(fā)布上諭,要求各地行政方面的一切事宜都要向兩宮太后密奏;誅殺肅順等人的第二天,又發(fā)一道上諭,要求各省軍營奏折也必須先交涼宮太后御覽。無論是行政、還是軍事,都在強調“兩宮”的正統(tǒng)性、權威性,而且也向外界表明,奕?并沒有最終的決定權!
為了扳倒奕?,慈禧故技重施,又將慈安和自己捆綁在一起,因為連她自己也知道,“貴妃”是根本沒法和“皇后”相比的。馬虎的奕?忽略了這一點,所以,當慈禧和慈安一起質問奕?關于蔡壽祺的彈劾時,奕?自大的表現(xiàn)讓兩個女人都心生不滿。慈禧再添油加醋地鼓吹一下奕?對皇權的藐視,這才使慈安同意了罷免奕?“議政王”的決定
空有治國才能的奕?,愣是被慈禧玩弄于股掌之中,絲毫沒有反抗的能力,權力開始集中于“兩宮”、再直白點說是慈禧的手中
三:慈禧和慈安的權力之爭
打完肅順打奕?,慈禧就像打了興奮劑的公雞,在權力爭奪上高歌猛進,而且還屢戰(zhàn)屢勝,當所有對手都倒下之后,唯一、也是最大的障礙就是慈安了
慈禧和慈安的矛盾由來已久,慈禧沒有成為貴妃之前,在后宮爭寵,慈安就曾打算動用“家法”進行處置,可惜,由于咸豐的介入而作罷;咸豐帝死后,兩人在咸豐的靈臺前還因為某些細小的“禮節(jié)”而發(fā)生爭執(zhí)。從這些事情來看,兩人心里肯定也有一些芥蒂,但是,面臨肅順等人的咄咄逼人,兩人不得不暫時放棄相互間的矛盾,一致對外。這一時期,兩人的關系也是比較融洽的,直到扳倒奕?后,慈禧統(tǒng)攬大權的野心開始暴露,兩人的關系就再次出現(xiàn)裂痕
打擊大臣,甚至打擊奕?這樣的皇族王爺,慈禧都會搬出“藐視皇權”的那一套,但是,對付慈安,這一套完全無效,因為慈安本身就代表著皇權,比慈禧更有說服力,而且按照禮制,慈禧的地位始終要屈居在慈安之下,慈禧又怎能容忍呢?與此同時,還發(fā)生了幾件讓雙方關系惡化的事件:
其一:同治皇帝的依賴
慈禧的強勢不僅表現(xiàn)在政治上,連對同治的教育也是如此,在她的震懾下,同治從小就養(yǎng)成唯唯諾諾、膽小怕事的性格,而且同治根本就不喜歡慈禧,他更樂于親近有著母性關懷的慈安。自己的親兒子都不愿親近自己,慈禧沒有反思自己,反而認為是慈安在離間她們母子的關系,因此,對慈安就心生厭煩;
其二:安德海案
這個大家也都知道,安德海依仗著慈禧的寵幸,到處胡作非為,引起眾怒。后來,丁寶楨、奕?、慈安、同治等人合力,將其就地正法,因為處置安德海的諭旨是經(jīng)過同治和慈安批準的,而且還“師出有名”,所以,慈禧開始從內心忌恨慈安;
其二:祭祀鬧劇
光緒六年,兩宮太后攜帶光緒到東陵祭拜,慈安認為咸豐在世時慈禧只是一個妃子,不應該與自己并列拜祭,遂令慈禧退后,這讓慈禧大為惱怒,兩人為此大吵起來。最終,礙于禮法和陵墓地的氣氛,慈禧也只好退后??赡艽劝膊]有什么惡意,但是,這種堅持也不能說沒有向慈禧“示威”的成分,這是在提醒慈禧,自己才是名正言順的“后宮之主”;
這場鬧劇之后,氣火攻心的慈禧大病一場,一病就是數(shù)月之久,這讓本就吃齋念佛、打算“隱退”的慈安又被推到了臺面,一人聽政。在此期間,慈安聽到了朝廷上下對慈禧專政的不滿,慈安認為這樣下去不僅對政局不利,也會對自己不利,所以,在慈禧大病初愈時,慈安借慶賀之名,委婉地勸說了慈禧,而慈禧
卻認為這是慈安要“復出”的節(jié)奏。于是,光緒七年三月,慈禧的病剛好,慈安卻突然身亡
有些野史上記載,這次勸告確實存在,而且慈禧也聲淚俱下,表示改過自新,她可真沒打算改,她為的是傳說中慈安手中的一道諭旨。據(jù)說,咸豐在臨終時就看出慈禧對權力的覬覦,曾打算將其賜死,但是不忍心小皇帝一人,于是,在去世時就專門給了慈安一道諭旨,只要慈禧敢專權跋扈,就可取出這道旨將其賜死。慈安看到慈禧愿意痛改前非后,當著慈禧的面,將這道旨給燒了,同時,也讓自己徹底失去了對慈禧的制約。
這是個傳聞,正史中沒有依據(jù)可循,但是,根據(jù)對慈禧對慈安的一貫態(tài)度,這個傳聞倒也有幾分可信度。
尾話
慈安的死,讓大清的最高權力出現(xiàn)咸豐帝去世后的第三次轉移,從此,慈禧再也沒有任何束縛,成為皇權的唯一代言人,繼而登上權力的最高峰,控制了大清的命脈;
另外,慈安的死也加速了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分化。拿奕?來說,雖然屢次受到打壓,但是,他依然可以掌控軍機處,這都是由于慈安的“袒護”,但是,在慈安去世后,慈禧希望組建由自己親信組成的“領導班子”,所以,不愿再對奕?容忍,于是,借著中法戰(zhàn)爭軍機處毫無作為的機會,對整個軍機處進行了撤換,完成了權力的交接。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甲申易樞”,奕?沉淪后,再也沒有敢于質疑慈禧的人存在
慈安的死,既是“兩宮”時代的終結,也意味著慈禧“唯我獨尊”的開始。因為縱觀整個后滿清時代,慈禧真正顧忌的人也只有慈安太后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10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