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的武器越長越好嗎,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在冷兵器時期,戰(zhàn)場上比較常見的武器有槍、矛、戟、弓等,大部分作戰(zhàn)場合前期都是以遠程攻擊為主,只有到?jīng)_鋒時才會切換到近戰(zhàn)武器,不過像槍和戟這類兵器是不是也是越長越好呢?有句古話叫“一寸長一寸強”,理論上來說攻擊距離越遠敵方對自身的威脅就越小,但長兵器也有缺點,就是被近身后往往就沒有反抗能力了。這次就為大家講講,古代兵器在長短方面的取舍,究竟是有哪些考量,一起來了解下吧。
公元前280 年,亞平寧半島南部,赫拉克利亞。
兩萬羅馬士兵排成整齊的三列陣,同樣數(shù)量的意大利同盟軍圍繞在他們周圍。新興的羅馬共和國正煥發(fā)出朝陽般的光彩。士兵們來自于社會的每一個階層,人人同仇敵愾,奮勇爭先。這讓他們在亞平寧半島所向披靡。站在他們對面的是來自希臘伊庇魯斯與馬其頓的兩萬職業(yè)雇傭兵,由希臘最好勇善戰(zhàn)的國王皮洛士指揮。一萬到一萬五千輕步兵、弓箭手、騎兵與戰(zhàn)象兵為他們提供支援。兩陣對圓,雙方士兵好奇地打量著對方的方陣。他們都是第一次看見這樣的陣列:羅馬人手持標槍、短劍與盾牌,排列成縱列保持一定間隔的橫隊;而希臘人則緊密地排列在一起,長達6米的超長矛如同金屬的密林,在陽光下閃爍著光芒。雙方的將軍和士兵此時無法預(yù)知,他們的戰(zhàn)斗將為歷史所銘記,因為這是馬其頓方陣與羅馬方陣的第一次碰撞。
自從紀錄片《復(fù)活的軍團》講述了秦兵馬俑中發(fā)現(xiàn)的長達6. 7 米的超長矛遺跡,并在此基礎(chǔ)上復(fù)原了超長槍方陣的影像之后,超長槍便激發(fā)出了觀眾的濃厚興趣。馬其頓方陣、瑞士方陣和西班牙方陣這幾種典型的超長槍方陣成為熱門話題。一種觀點認為,超長槍方陣由五行矛頭組成的密集正面無堅不摧,是“冷兵器巔峰”。一時間,槍桿長度似乎成為長槍戰(zhàn)斗力的唯一評判標準。
事實果真如此嗎?
《周禮·考工記·廬人》中說,步兵使用的酋矛長“一常零四尺”,戰(zhàn)車兵使用的夷矛長“三尋”。周代“八尺曰尋,倍尋曰?!?,因此酋矛長度為二十尺,夷矛則長達二十四尺。根據(jù)聞人軍教授的意見,《考工記》中的齊尺長度在19. 5 厘米至20 厘米之間。因此曾有人論證說,戰(zhàn)國時期的步兵用矛長達4 米,而戰(zhàn)車兵用矛則長達4. 8 米。這樣的長度已經(jīng)大大超過了古希臘傳統(tǒng)重步兵使用的長矛的長度,和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的5 米超長矛長度相當,僅次于繼業(yè)者戰(zhàn)爭時期的6 米超長矛。
但是,考古發(fā)現(xiàn)卻對這種說法提出了質(zhì)疑。1978 年發(fā)掘的戰(zhàn)國曾侯乙墓(公元前433 年前后)出土了四十九支長矛和其他幾十支長柄兵器,保存相對完好。其中最長的長矛連柄4. 36 米長,但大部分長柄的長度在3 米或以下。在其他考古發(fā)掘中出土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長矛,全長在2~4米之間,以3 米左右長度的最為常見。而《考工記》中的酋矛和夷矛,卻從未在考古發(fā)現(xiàn)中得到證實。
至于秦兵馬俑中發(fā)現(xiàn)的長達6. 7 米的超長矛,僅有編號為T19K0027 的一處遺跡,對于其性質(zhì),考古學家們?nèi)匀粻幷摬恍?。而雖然在兵馬俑中出土的長矛矛頭不少,但是矛桿卻沒有完整的遺存。在其他長槍類武器中,保存較為完好的幾支鈹,連鈹頭在內(nèi)全長大約在3. 6米到3. 8米之間。對于秦軍中是否存在過使用6~7米長的超長矛的方陣這一問題,學界仍然莫衷一是。
那么,中國歷史上是否真的有超長槍方陣存在呢?
答案是肯定的。明末清初史學家、武術(shù)家、詩人吳殳所著的《手臂錄》是記錄明末清初中國武術(shù)發(fā)展最重要的文獻資料之一。在這本書中,吳殳記錄了兩種分別叫作“沙家槍”和“楊家槍”的槍法流派。沙家槍又稱“沙家竿子”,長度為“丈八至二丈四”;楊家槍長度“丈四為正,加至丈六”。明代營造尺約為32厘米,十尺為丈,則“沙家竿子”最長可達7. 6米,楊家槍也可以達到5. 1米。這個長度已經(jīng)非常接近同時代歐洲西班牙方陣與古斯塔夫方陣所用的長矛。
吳殳進一步論述說,在當時的軍隊中,楊家槍法和沙家槍法尤其為指揮官所青睞。因為其學習簡單,攻擊力強大,適于排兵布陣,特別適合密集方陣使用。這一論述也為同時期其他軍事著作所證實。如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說:“長槍之法,始于楊氏,謂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蓋沙家竿子、馬家長槍各有其妙,而有長短之異……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信其然乎!”《練兵實紀·雜集·長槍解》一篇也說:“長一丈七八尺,上用利刃……初則用之南方殺倭,全賴于此?!?/p>
根據(jù)戚繼光關(guān)于長槍的見解,結(jié)合鴛鴦陣陣圖,可以看出戚家軍的鴛鴦陣實際上是一種較為靈巧的小型超長槍方陣。陣列第一排是用于防止敵人貼身近戰(zhàn)的刀牌手,第二排是持5米長槍的狼筅手,第三第四排是持6米長槍的長槍手,最后是擔任反突擊、保護側(cè)翼等任務(wù)的鏜鈀手。鴛鴦陣第一排的刀牌手和西班牙方陣前列打鼠戰(zhàn)的持劍火槍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跟在長槍手后面的鏜鈀手則讓人想起瑞士方陣中擔任同樣任務(wù)的戟手。當鴛鴦陣按隊、旗、局、司、總、營的編制組合為大型方陣的時候,其作戰(zhàn)方式也與歐洲同時代的方陣戰(zhàn)術(shù)近似。
鴛鴦陣
那么,這是否能夠說明,無論東方西方,超長槍方陣都是冷兵器時代無往而不利的巔峰呢?吳殳似乎并不認同這一觀點。
《手臂錄·卷六》說:“夫槍腰長者軟,短者勁,用法由此而分也……竿子長軟,兩腕雖陰陽互換,但可以助順臂力,使無倔強,實不能以根制頭。故拿、攔盡處,槍尖正搖,戳即斜去。搖定而戳,彼已走出,茍非十字步追之,戳何能及?”
吳殳認為,槍長超過一丈二尺(約3. 8米),則無論槍身使用哪種木材,都會因為自重問題導致下垂變軟。所以無論沙家槍還是楊家槍,槍身都偏軟。偏軟的槍身首先是不利于格擋,其次是很難精確控制槍頭,尤其是無法控制槍頭的擺動。擺動的槍頭當然不利于精確刺中目標,也就影響了長槍的攻擊效果。換句話說,超長槍的刺殺效果實際上不如較短的長槍。
很多人認為,超長槍方陣由于正面集中了5 層矛頭,所以無堅不摧。但在16 至17世紀歐洲超長槍方陣間的戰(zhàn)斗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種叫作“推矛”(Push of pike)的現(xiàn)象。如1525 年的帕維亞之戰(zhàn)、1544 年的切雷索萊之戰(zhàn)、1600 年的尼烏波特之戰(zhàn),都發(fā)生了“推矛”。所謂“推矛”,就是雙方長矛手都奮力向前時,雙雙突破了對方長矛方陣的攻擊,雙方的長矛糾纏在一起,而士兵們則像打橄欖球一樣擁擠在一塊兒。此時,誰也無法再用長矛攻擊對方。在有人想起抽出匕首捅黑刀之前,戰(zhàn)場會變得像街頭斗毆一樣滑稽?!巴泼爆F(xiàn)象的一再出現(xiàn),也顯示出超長槍方陣的正面殺傷力并不像很多人所想象的那樣強大無敵。
“推矛”對陣列是有害的,但此時通常沒有多少別的選擇
練習在發(fā)生“推矛”以后如何保持隊形并脫離“推矛”狀態(tài)也是現(xiàn)代戰(zhàn)場復(fù)原俱樂部的一項重要訓練課程
此外,吳殳在書中介紹說,全木質(zhì)長柄重量較大,可達十斤以上(明斤,約6公斤)。由于長槍極長的力臂,其自重力矩相當大,使用這么重的長槍刺殺是非常消耗體力的。根據(jù)史書記載,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在將其方陣的長矛由他父親腓力二世時代的大約4米增長到大約5米后,為了減輕士兵們的負荷,不得不把重裝步兵的盾牌直徑從1米縮小到60厘米,并且取消了金屬盔甲,讓士兵們使用較為輕薄的皮甲和亞麻甲。
吳殳還介紹了另外幾種長槍門派,包括“石家槍”、“峨眉槍”、“馬家槍”等。這些門派所用的長槍全長多在“九尺七寸”(約3. 1米)這個經(jīng)驗數(shù)值上。吳殳認為這是在考慮重量、長度、重心、握把大小等因素之后,定下的最趁手好用的尺寸。長槍槍柄使用牛筋木、劍脊木等剛性較好的硬木制作,幾乎不會彎曲。由于槍器本身既硬且重,所以運用手部動作可以做出技巧高超的防守動作,可以靈活控制槍根,運用各種革槍的技巧,然后步步進殺。不過,也由于其需要高超的技術(shù),所以要經(jīng)過很長時間的訓練,使用時才能得心應(yīng)手。
吳殳所論述的3. 1米長槍和伊菲克拉特斯的希臘重裝步兵長矛長度高度吻合。而這個長度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也是最常見的長柄武器長度,或許可以稱3米長槍為標準長槍。在希臘、馬其頓數(shù)百年的輝煌歷史中,長矛的長度在反復(fù)斗爭與變化發(fā)展中辯證演進。盡管在很多人看來,馬其頓方陣代替了希臘方陣,馬其頓長矛也代替了希臘長矛,但是嚴謹?shù)臍v史學家很少對此武斷定論。因為事實上,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后很久,希臘方陣仍然存在,并且創(chuàng)造過許多輝煌的勝利?;仡櫼幌孪ED方陣和馬其頓方陣的發(fā)展歷程,有利于我們抓住標準長矛與超長矛之間辯證關(guān)系的要點。
本文摘自《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爭藝術(shù)》
古代弓箭威力真的有那么大嗎
《后羿射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傳說后羿連射9箭,10個太陽瞬間只剩下1個,從此地球氣候適宜,萬物得以生長。弓箭,也成了冷兵器時代最可怕的致命武器。
古裝電視劇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打仗場景,那打仗肯定就有弓箭手躲著射箭,通常一箭過去,對面就倒地一個,小小的弓箭真的那么厲害嗎?
在真正的古代戰(zhàn)爭中,其實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被一箭射死的,他們真正的死亡原因,通常都是因為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導致失血過多,又或者是射中了關(guān)鍵要害,心臟、脖子等,所以導致最終犧牲了。
而我們看到的電視劇里有的人一箭被射死,這些劇情其實是夸張夸大了。為了增加箭的殺傷效力,后漢耿恭發(fā)明了"毒箭",《三國演義》就有關(guān)羽攻城中了毒箭的記載,而毒素一旦入體,會順著你的血液流通,你運動的越快,毒素發(fā)作的就越快,基本上你就離死不遠了。
古代人在行軍打仗的時候,就算是士兵沒有穿戴藤甲這類的防護裝備,弓箭的殺傷力也并不是很大的。
舉個例子,一個士兵在戰(zhàn)場上,被敵人一劍刺穿了身體,那么就算沒死在戰(zhàn)場上,下了戰(zhàn)場也救不活。但是被弓箭射穿的人就沒多大事,只要得到及時的救治,基本上就死不了。
如果弓箭手騎在馬上,在沖鋒的過程中,這個距離內(nèi)弓箭手可四到五次齊射。這就如同影視劇中所看到的景象出現(xiàn)了,漫天箭雨。
在這種惡劣的作戰(zhàn)情形下,騎兵還往往還采用不同的戰(zhàn)術(shù),如包抄、夾擊啊。各隊再配合各種戰(zhàn)斗陣型,包括燕尾陣、長蛇陣等等,可實施多輪打擊。所以說在戰(zhàn)場上弓箭手會給敵方造成較大的傷亡。
當然了,弓箭作為最可怕的遠程武器,主要并不是它對肉體的造成的傷害,而是它對人心理的那種壓迫感。弓箭用拋射的情況下能遠,可達到400米,也就是說接近400米范圍內(nèi),你都是一直處于弓箭手有效射殺范圍以內(nèi)。
其實在古代打戰(zhàn)真正用來殺死敵人的還是靠真刀真槍的砍殺居多,當然了弓箭肯定能射死人,這毋庸置疑,但是由于軍中畢竟神射手不多,并且弓箭這東西基本上射出十來箭就耗盡力氣了,而對于一般士兵來說,弓箭的準頭并不高,主要還是射擊大概目標。
所以射中敵人的要害部位致人死亡的不多,所以對于弓箭最開始還是以傷敵為主,雖然說被射中不至于喪命,但是至少是短期內(nèi)沒有戰(zhàn)斗力了,反而還會牽制敵人部分人手去照顧他,所以這時候傷敵與殺敵其實差別也并不大。
當然,弓箭手也有自己一定的那個短短。每個弓箭手只是帶50只左右的箭,并且箭屬于消耗品。
弓和箭在古代來講都是非常貴的,中國古代的弓制作起來也是挺復(fù)雜的,每一把弓的制作時間不會少于一年,所以說也不是每一個軍隊都有大量的弓箭手的,如果這樣,古代的仗就沒法打了。
弓箭其實并不是很厲害
要說在冷兵器時代,弓箭有多厲害,這顯然是有些夸張了。事實上,弓箭在古代打仗時候有很多弱點:一瞄不準,二射不死,三是易消耗。
說瞄不準,是因為弓箭很難在很遠的距離處,真正的射中你想要射中的目標。古代神箭手的故事,為什么廣為流傳?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射箭很難射準。要是都射得準的話,神箭手也不足為奇了。
我們看現(xiàn)在的射箭比賽,能夠射中十環(huán),而且箭箭都能夠射中這種環(huán)數(shù)的,那就是世界上最頂級的高手了。而古人射箭比現(xiàn)代人更難。因為古人射的是人,目標更小一點。而且人還是活動的,會躲避。所以古代射箭,很多時候都不用瞄,瞄了也射不準。常常就是碰運氣,射到什么算什么。
說射不死,首先是因為古代射過來的箭,在經(jīng)過長途奔襲后,其實速度已經(jīng)很小了,差不多都是一種強弩之末的姿態(tài)?!皬婂笾荒苋媵斂c”,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古代的人都披堅執(zhí)銳。因為有鎧甲,所以鎧甲擋住的地方很難射進去。同時因為手里拿著武器盾牌,還很容易把射過來的箭擋住。真正暴露在外的區(qū)域是很小的,但這樣的區(qū)域,很難射到。
再次,箭畢竟是冷兵器,很難一箭射中要害的地方,所以一般都不怎么殺得死人。
說易消耗。是指箭不同于手中的兵器,手中的兵器是一直拿在手中的。但箭射出去就沒了。射光了,你就沒辦法打仗了。雖說箭造起來并不復(fù)雜,但也得有個造的過程。
《三國演義》里面寫“草船借箭”。實際上,這么容易搞到箭的方式,在古代戰(zhàn)場上幾乎是不可能發(fā)生的。
不過,雖然弓箭的殺傷力非常有限,不容易殺死人,但為什么古代的戰(zhàn)場上,常常把它作為打仗的第一選擇呢?有兩個原因。
一、弓箭的打擊面大。
弓箭和炮石一樣,在古代都屬于遠程武器。遠程武器最大的特點,就是打擊面大。不需要走近了肉搏,就能完成打擊。
古代很多戰(zhàn)爭,是只有弓箭能發(fā)揮作用的。
比如城市攻防戰(zhàn),城上和城下,只能通過弓箭炮石這樣的東西來比拼。要是能夠爬上城墻的時候,就已經(jīng)能把一座城市給攻下來了。
比如渡河阻擊戰(zhàn),所謂“半渡而擊之”,就是敵軍渡河渡到一半的時候,就趕緊射箭阻擊。宋襄公當年一定要等楚軍渡過河,擺好陣勢才和他們打,不知道是不是他手中沒有弓箭的緣故。
再比如山地埋伏戰(zhàn),把敵人引進一個峽谷中,等敵人進入了包圍圈以后,兩邊的弓箭手立刻發(fā)動射擊。要是沒有箭的話,這仗還不知道該怎么打?
事實上,古代的戰(zhàn)爭,大多是這樣的戰(zhàn)爭,這樣的戰(zhàn)爭,弓箭肯定是第一選擇。只有最笨的打法,才是士兵們擺在曠野上,捉對廝殺。
二、弓箭的致死率高。
有人會問,你剛才不是說弓箭不容易致死嗎?為什么又說弓箭的致死率高了?
不錯,弓箭因為瞄不準,射不死。但是弓箭又容易給人帶來創(chuàng)傷。畢竟人體不可能全部包裹起來,戰(zhàn)場上人員又密集。因此,雖然瞄不準,射不中這個,說不定就能射中那個。胳膊腿這些雖然不是致命的地方,但射中了也比較麻煩。被射中了,疼痛難忍,又流血過多,肯定不可能繼續(xù)打仗了。
還有,古代的醫(yī)藥水平很低。武俠小說里面描寫的那種,在傷口上撒上立刻能愈合的藥粉,是很難找到的。古代又沒有消炎的藥物,而且古代還沒有護士。因此,士兵在戰(zhàn)場上一旦被射中了以后,傷口就很容易感染。而一旦傷口感染以后很容易就化膿,最后死掉。
所以也許當時射不死,但是接下來的致死率,其實是很高的。
還有,古人為了提高弓箭的致死率,常常會在箭頭上想些花招。比如在箭頭上搞出倒勾,把箭頭淬上毒液等等。這樣的話,當弓箭射到對方士兵的時候,就很容易引發(fā)并發(fā)癥。致死率就更高了。
因此,不管怎么說,弓箭還是古代戰(zhàn)場上的第一選擇。
如果作為個人的話,我自己就選擇弓弩,適合遠程攻擊,離敵軍比較遠,相對安全,當然其實最適合作戰(zhàn)的武器應(yīng)該是長槍,看多少流芳千古的武將,他們手中的武器都是長槍。
我想選擇弓弩說起來也是怕死的選擇,其實弓箭兵有時是第一個上場,不過我覺得它適合我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是在冷兵器時代之中唯一可以遠程攻擊的武器。有時距離決定了逃生的機會,而且無論是弓箭還是弩箭,殺傷力也是非常的強大,只要力量夠強,一箭斃了對手的可能性非常大。我記得對箭法最為深刻的一個成語是?百步穿楊?,雖然比之現(xiàn)代的火槍,弓箭的距離其實并不遠,但純粹人力的發(fā)射,百步之外,冷兵器時代,唯一能攻擊的武器也就是弓弩了。
最適合打戰(zhàn)的武器長槍說起長槍,就會想起楊家槍法,霍家槍法,岳家槍法有多少沙場征戰(zhàn)的將軍,手持一把長槍,保家衛(wèi)國,又有多少士兵,一桿長槍就沖鋒陷陣。在古代,只有冷兵器的時候,作戰(zhàn)之時,無論是盾兵,弓箭兵,長槍兵什么樣的兵種,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長槍卻有著它獨特的地位,是中長距離,近距離作戰(zhàn)的好武器,比之大刀,它可更遠距離攻擊,比之長劍,它更有攻擊力看無論是楊家槍法,還是岳家槍法,都是得到過戰(zhàn)場的洗禮,多少名將是把它耍得出神入化了。
有人說,大刀更好,不需要什么章法,揮動砍起來就行,是啊,大刀也有大刀的優(yōu)點,終其原因,要是能選擇,在古代的時候,冷兵器之中,我覺得最適合作戰(zhàn)是長槍,但是最適合我的是弓弩,你呢,適合哪一種呢?
古代冷兵器,在中國隋唐乃至漢,都對刃口進行了熱處理,刃口硬度至少在洛氏52度以上,一般會達到58-60左右,這個硬度是很高的,很容易崩口。在隋唐后,我國出現(xiàn)了大批刃口不進行熱處理的夾鋼刀具,但其硬度依然相當高,就壽命看,夾鋼工藝因為是通體夾鋼,所以理論上說,幾乎不存在壽命問題,因為你只要不斷地研磨,就可以一直使用下去,結(jié)果無非是刀體不斷地變窄變短。
實戰(zhàn)中對方攻擊時,以閃躲為上,而閃躲的同時也是攻擊的機會,因為對方在進攻姿態(tài)時不可能違背物理規(guī)律陡然變?yōu)榉烙@時借閃躲同時對方攻擊尚未完成之時再加一擊,往往制敵。只有當攻擊無法閃躲時,才用刀劍或其他裝具格擋。用刀劍格擋時,一般使用鎬部,切刃刀則用刀背。只有最不濟的情況下,才用刀刃相抵,這種動作不管雙方刀劍質(zhì)量如何,百分百損刀,不卷則崩,只是程度不一而已。
據(jù)說當年使精貴兵器的人很討厭和使棍棒的人對打,因為很傷兵器。尤其是使刀劍的,據(jù)說都會盡量少使用刃來撥擋對方的兵器。倘若自己攻擊一刀砍下去,如果對方兵器來搪,也會盡量抽回攻擊,避免刀刃受損。即使削鐵如泥也是有代價和前提的。電影里都是為了好看才設(shè)計那些動作,或者弄點CG火花出來。不能當真的。
在一些古代戰(zhàn)爭之外的近身格斗中,兩劍互相撞擊是常有的事,但都會避免劍刃相撞擊,一般都會用劍背來格擋。這是因為,在古代的時候,刀劍的冶煉技術(shù)遠遠不如現(xiàn)代冶煉技術(shù)先進,兩劍相撞擊時,劍刃會出現(xiàn)缺口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10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李善長被斬首前,到底說了什么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