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黻戇d北伐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劉備陣營有著主角光環(huán)的加持,用在他們身上的筆墨自然是更為用心,但是演義小說畢竟夾雜著情感傾向與藝術加工的成分,很多人物沒有進行過多贅述,而他們的光芒卻并沒有就此被掩蓋,陸遜就是這樣的能人。在歷史上,諸葛亮有失算之時,張飛關羽也有敗落的一戰(zhàn),但是陸遜幾乎是三國時期僅有的毫無敗績的三軍主將。
陸遜可以說是三國中期東吳防線的奠基者,還位列“古今六十四名將”,在三國中,得此殊榮的三國名將僅有六位,除了陸遜,還有曹操、關羽、周瑜、司馬懿、鄧艾,都是一時俊杰。也許在三國中,陸遜的聲名不如他們,但是能與他們比肩,他的能力就可見一斑了。作為東吳的一員主將,能夠鮮有敗績,陸遜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而這樣優(yōu)秀的名將,他的能力足以創(chuàng)造輝煌的戰(zhàn)績,最好的證明就是東吳對曹魏的四次北伐戰(zhàn)役,戰(zhàn)果豐碩。但是東吳卻沒有就此一舉殲滅,反而給了曹魏政權喘息之機,原因何在呢?
在陸遜四次北伐中,第一次北伐就是著名的石亭之戰(zhàn),采用的是誘敵之計。孫權帳下的鄱陽太守周魴假意投誠于曹休,引得曹休帶兵出戰(zhàn),在陸遜陣前指揮下,曹休落入了左中右三方包圍,最終不敵,而陸遜則大獲全勝,不僅誅擒萬余人,所獲得物資也很是可觀。第二次襄陽之戰(zhàn)中,東吳是落敗了,但是失敗并不是來源于陸遜,而陸遜在這一次北伐中不僅斬魏兵千余人,還利用“空城計”得以全身而退,并不算敗績。而第三次是在與石亭之戰(zhàn)時隔兩年的廬江之戰(zhàn),這一次陸遜并沒有選擇主動出擊,在探聽到魏軍的情報后,就趁著夜色全軍撤退,避免了一場損失。在最后一次邾城之戰(zhàn)中,陸遜不僅攻下了邾城,還筑城置戍,以為重鎮(zhèn),常駐3萬之眾。
在這四次北伐中,陸遜三勝一平,但是真正與曹軍有正面交鋒的卻僅有石亭一戰(zhàn),也正是這一戰(zhàn)是最有希望大破曹軍并一舉殲滅來奪取北伐勝利的。但是也只是最大希望,并不代表當時的東吳具有殲滅曹魏的實力。在表面上陸遜的北伐看似碩果累累,卻并沒有傷到曹魏的根基。既然沒有傷及要害,在曹魏坐擁天下九州之六,其兵力總數(shù)甚至可以超過蜀漢全國人口的情況下,曹操勢必有能力糾集反撲,而東吳卻招架不住這樣的陣勢,可以說后勁不足,實力上也是有一定差距的。
自孫策死后,孫權并不像哥哥那樣能征善戰(zhàn),而是做了一個守成之君。江東是一個富庶繁華的地界,加上孫權不好征戰(zhàn),對于文人騷客與能人巧匠而言,江東是避亂的上上之選,也為江東做了不少貢獻。江東雖然偏安一隅,將精力都集中在保持現(xiàn)狀上,但是對天下大勢也是無時不刻地關注著,孫權的策略也并不是一味固守,而是依照時局變化來采取相應的軍事行動,所以有陸遜北伐這樣的事件,也并不代表他好戰(zhàn)斗勇,相反地,是為了更好地守護江東。
就當時的情勢來看,曹操占據(jù)了半壁江山,大半個北方都掌握在他手里,條件優(yōu)越人才輩出,他的軍隊也極具北方漢子的性格,形成了一支虎狼之師。而江東雖然繁華,實力卻遠遠不及曹魏政權,并不具備奪取中原的絕對性實力。不僅如此,江東作為蜀漢與曹魏之外的第三方存在,一直是這兩者想要吞并的對象,所以江東在明哲保身的同時,也要平衡好蜀漢與曹魏之間的關系,利用兩者間的爭斗相互牽制,令他們無暇顧及征服東吳,好確保自己不會被坐大的一方所殲滅。
總而言之,陸遜北伐的真實目的并不是想徹底殲滅曹魏,而是想鏟除對東吳的外在威脅。對東吳而言,這個軍事行動不僅能削弱曹操的南征實力,在與蜀漢聯(lián)合的過程中,與蜀漢也建立了良好的關系,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對東吳都是有利的。但是即便陸遜是一個不敗將軍,軍事實力的差距也是無法改變的,所以在這方面并不能指責陸遜。在與曹魏對戰(zhàn)時,可以看出兩者間實力懸殊,所以東吳最多只能盡力而為。從這一點看,陸遜沒能消滅曹魏政權也是無可厚非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11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