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張若麒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張若麒,山東膠州人,出身官宦世家,崇禎四年考中進士。張若麒的仕途并不是十分順暢,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保定府清苑縣的知縣。此后將近五六年時間里,張若麒的崗位換了好幾次,但始終在盧龍縣、范縣等地的知縣任上兜兜轉轉,沒什么大的起色。
直到崇禎十年,張若麒的仕途才迎來轉機。在朝廷組織的考核中,張若麒因為政績斐然,得到晉升,從知縣任上調入京城,先后擔任刑部主事、刑部給事中、兵部職方司主事、職方司郎中等職務。
崇禎十四年,明清雙方在關外的松山錦州一帶進行了一次決定雙方命運的總決戰(zhàn)。清太宗皇太極和崇禎都深知此戰(zhàn)事關生死存亡,因此不遺余力精銳盡出,明朝方面派出以名將洪承疇掛帥,帶領八個總兵十三萬精兵,想在松山錦州地區(qū)尋找清軍主力決戰(zhàn),圍殲或者重創(chuàng)清軍,從此逆轉明清戰(zhàn)局。
戰(zhàn)役進行初期,戰(zhàn)事對明朝十分有利。明朝一方都是各地調來的精銳部隊,身經百戰(zhàn)士氣旺盛,初期的幾次戰(zhàn)斗全部取勝,數次擊敗清軍。洪承疇指揮若定,用兵有道,他深知清軍八旗鐵騎戰(zhàn)斗力極強,不可輕敵,因此采取穩(wěn)扎穩(wěn)打、以守為攻之策,絕不冒進,想利用明軍的兵力優(yōu)勢和后勤供應優(yōu)勢,與清軍進行持久戰(zhàn),磨損消耗其銳氣,積小勝為大勝,時機成熟再展開決戰(zhàn)。
洪承疇的打法,明軍已經立于不敗之地,處處針對清軍死穴。清軍欲進不能,欲退不敢,連吃敗仗,士氣低落?;侍珮O原本坐鎮(zhèn)盛京遙控指揮,一看戰(zhàn)況吃緊,連夜騎馬趕往前線,途中鼻子出血不止,皇太極用一個大海碗接血,一手持馬韁繩趕路,可見戰(zhàn)況之危急。
但關鍵時刻,朝廷派到洪承疇軍中擔任監(jiān)軍的張若麒,卻葬送了明朝的勝局。張若麒對軍事一竅不通,但卻倚仗自己的監(jiān)軍身份,瞎出主意亂指揮,“若麒攘臂奮袂,挾兵曹之勢,收督臣之權,縱心指揮,致使三軍但知有張兵部不知有洪總督”,強迫壓制洪承疇速速出戰(zhàn)。洪承疇有苦難言,只得硬著頭皮在時機很不成熟的情況下與清軍提前決戰(zhàn),最終使得明軍兵敗如山倒,十三萬人馬幾乎全部傷亡殆盡。松山會戰(zhàn),使得明朝徹底葬送了最后一批精銳部隊,從此滅亡之勢已經不可避免。
一手毀掉明朝的張若麒,卻在松山會戰(zhàn)中成功脫逃,回到京城。明朝滅亡后,張若麒先投降李自成又投降清朝,一步步做到順天府尹、太常寺卿等高官,得以平安善終。不僅如此,張若麒因為影響力和知名度極低,得以成功躲過歷史審判,后世在研討明朝滅亡問題時,往往只關注魏忠賢、吳三桂、阮大鉞等叛臣,卻忽視了他這個元兇巨惡,《明史》《清史稿》的“奸臣傳”中,都沒有他的名字,實際上他對明朝滅亡造成的惡劣影響可謂無與倫比。如果沒有他的干擾破壞,明朝在松山會戰(zhàn)中取勝,明朝歷史也許會是另一種結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14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