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名將的事跡流傳已久,今天和小編來看一下三國五大奸臣。
第一個,司馬懿。司馬懿才是三國里面最奸的一個人了。他的奸詐還是到了一定程度的奸詐,表面上看上去是忠于曹操。實際上去發(fā)展自己的勢力 ,以求得到更大的利益。它是三國里面奸的最成功,也是奸的最長久的一個人。正是因為他的肩,所以他才能為后代留下了大量的兵力。為建立晉朝,統(tǒng)一天下奠基。
第二個,黃皓。若說三國里面最令人討厭的奸臣,那就要數(shù)黃皓了。他就是三國時期的秦檜。在劉禪執(zhí)掌大權(quán)之前,他一直表現(xiàn)得規(guī)規(guī)矩矩的。然而,在諸葛亮去世之后,他挑撥內(nèi)斗。并在內(nèi)斗中獲得利益執(zhí)掌權(quán)柄。同時他迷惑劉禪尋歡作樂,不理朝政。是導(dǎo)致后期蜀國滅亡的重要人物。
第三個,楊松。楊松作為奸臣以貪財出名。曾經(jīng)劉備買通了楊松,讓其陷害馬超,然后馬超就轉(zhuǎn)投了劉備,曹操買通了楊松,讓他陷害龐德,龐德就轉(zhuǎn)投了曹操,后來他在曹操的營內(nèi)做內(nèi)應(yīng),一生都是這樣出賣別人。后來被曹操發(fā)現(xiàn)斬首。
第四個,張松。過目不忘,形容的就是他。為人極富有才能。可是他最大的缺點就是貪生怕死,賣主求榮了。原本是劉璋的手下,可是后來親自手繪了益州的地圖,交給了劉備。
第五個,岑昏。晨昏是東吳后期的一名大臣,受到東吳皇帝孫皓的重視。他掌權(quán)時,喜歡大興土木,浪費了大量的國力與財力,導(dǎo)致民不聊生。在東吳即將滅亡時,在百姓與將領(lǐng)的要求下,孫皓只得斬了他。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電視劇《三國演義》的開篇曲,也是小說《三國演義》開篇的一首詞,作者本是明朝的一個名臣之后,因為看慣了朝堂的紛爭,遂隱居江湖,過起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生活。
歷史是人類文明當中最為氣勢磅礴的詩篇,同時也是人類文明當中最不可捉摸的東西,有句詩寫得好?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不要說千年之后,即使是在當時,許多人的是非功過、忠奸賢愚,都是難以分別出來的,有的人明明是大奸臣卻被大多數(shù)人都當作忠臣,有的人明明是大忠臣,卻被許多人當作大奸臣。
那么,《三國演義》當中最大的奸臣是誰呢?有的人可能會說是曹操,不過曹操自始至終都沒有篡奪漢朝的天下,有的人可能會說是司馬懿,但是司馬懿從一個篡奪了別人天下的家族手上再進行篡奪,又有什么忠奸之說呢?其實當時出名的天下英雄,所作所為,都是時代所迫,算不得忠臣,也算不得奸臣。
其實三國當中真正的奸臣隱藏得最深,甚至許多人根本難以想象他會是個奸臣,因為他在《三國演義》當中被羅貫中吹上了天,這個人就是董承。羅貫中在書中寫詩稱贊董承道:?密詔傳衣帶,天言出禁門。當年曾救駕,此日更承恩。憂國成心疾,除奸入夢魂。忠貞千古在,成敗復(fù)誰論。?之所以董承成為英雄,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參與和主導(dǎo)了衣帶詔事件。那么這件事真的能夠說明董承的忠誠度嗎?
董承出身十分的高貴,他是漢靈帝母親董太后的侄兒,算得上是出身貴族。不僅如此,他還是董卓女婿牛輔的部曲,不知道董卓的?董?與董承的?董?二者之間有沒有什么血緣關(guān)系呢?但是無論如何,他出身高貴,而且擁有自己的部曲,那么為什么在董卓禍亂朝政的時候他不站出來挽狂瀾于既倒呢?從這一點來看,至少董承的忠誠度并不是那么高。
而董承發(fā)衣帶詔這個事情更加不能證明他的忠誠度。實際上因為歷史上根本沒有記載漢獻帝向董承發(fā)布過子虛烏有的?衣帶詔?,很有可能這根本就是董承自己編造出來的。當時的漢獻帝自己沒權(quán)沒兵,殺死了曹操他就能夠乾綱獨斷嗎?只怕還會被下一個曹操把他控制住,因當年曹操把漢獻帝救出來的時候,也是一個忠君愛國的大忠臣。
假使衣帶詔是真的,董承就是英雄嗎?答案還是否定的,當時漢獻帝里里外外都被曹操的勢力控制了起來,就算是衣帶詔真的去實施,殺死了曹操,估計漢獻帝也會被曹操的部下所劫持,再過一次逃亡生活或者重新陷入另外一個曹操手中。
實際上這還不算最慘的,如果曹操沒有被殺死,衣帶詔卻被曹操發(fā)現(xiàn)了,那么很有可能讓激怒的曹操去把憤怒發(fā)揮到漢獻帝身上,甚至于直接殺死漢獻帝,奪權(quán)登基。古人云,?主辱臣死?,董承根本就沒有考慮過衣帶詔的后果,也沒有想過應(yīng)對這種后果的代價,作為一個臣子,他是沒頭腦、自以為是的,而且還把自己的君王帶到了危險當中。
而董承拿了所謂的衣帶詔去游說別人的時候所說的話,則徹底暴露了他作為一個奸臣的本性。他為了爭取力量,鼓動偏將軍王子服道:?郭汜曾以幾百兵力擊敗李傕數(shù)萬人,所以就看你與我是否同心了!呂不韋有了子楚之后得以富貴,現(xiàn)在我和你能這樣。?原來他的最終目標是呂不韋,而漢獻帝在他眼中也如同當年的公子異人在呂不韋眼中一把,只是?奇貨可居?罷了。
最終董承衣帶詔起兵失敗,禍及三族,連身為貴妃的女兒都被曹操誅殺,他自己當然也難免一死。他亡了國,也亡了家。所以在歷史上他的評價一直不高,比如有著東方黑格爾之稱的王船山就批評他道:?董承者,與亂相終始,無定慮而好逞其意計者。?這樣一個人卻被羅貫中吹成了忠肝義膽的大英雄,實在是讓人唏噓!
熟讀漢末三國舉歷史,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中,名將輩出,名垂千古有之,遺臭萬年的有之,在長達一個世紀的爭霸之中,我們不僅僅看到很多名將的聰慧之,也發(fā)現(xiàn)了很多名將也存在愚蠢的做法。那么三國歷史上有哪些名將算是比較愚蠢,最終遺憾終生的呢?
top 5 夏侯淵
夏侯淵,曹魏第一代名將,擅長千里奔襲作戰(zhàn),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虎步關(guān)右,官至征西將軍,屬于西北防區(qū)最高指揮官,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進軍至陽平關(guān),夏侯淵率張郃、徐晃等將與其相拒,以徐晃破陳式、張郃駐廣石,劉備攻而不克,雙方相持至第二年。在第二年,定軍山之戰(zhàn),劉備采用燒圍角之策,身為一線統(tǒng)帥,親自前去救火、修補鹿角之時,被黃忠偷襲斬殺,導(dǎo)致漢中丟失,曹操在得知夏侯淵的死訊后感嘆道:?夏侯淵本來并不是會用兵的人,軍中稱他為?白地將軍?身為督帥尚且不應(yīng)該親自作戰(zhàn),更何況是去修補鹿角!? 夏侯淵的做法,確實有點愚蠢了。
top 4 張飛
張飛,蜀漢名將,跟隨劉備南征北戰(zhàn),劉備長坂坡敗退,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后,據(jù)水斷橋,曹軍沒人敢逼近;與諸葛亮、趙云掃蕩西川時,于江州義釋嚴顏;漢中之戰(zhàn)時又于宕渠擊敗張郃,對蜀漢貢獻極大,官至車騎將軍。然而張飛此人,敬愛君子但從不體恤士卒,劉備常常告誡張飛:?你經(jīng)常鞭打健兒,但之后還讓他們在你左右侍奉,這是取禍之道。?果然,張飛臨出兵前,被其麾下將領(lǐng)張達﹑范強(演義中誤寫作范疆)謀殺,并將張飛的首級去投奔孫權(quán)。張飛的死亡,也是自己愚蠢導(dǎo)致。
top 3 呂布
呂布,漢末群雄之一,擁有勢力超強的并州涼州騎兵,先后為丁原、董卓的部將,后與司徒王允合力誅殺董卓,旋即被董卓舊部李傕等擊敗,依附袁紹。興平元年(194年),在陳宮和張邈的迎接下,占據(jù)濮陽,爭奪兗州牧,兗州所屬郡縣一同響應(yīng)。后來,與曹操爭奪兗州失敗后,呂布先依附劉備,后襲取劉備徐州,割據(jù)一方。后來,曹操再次征呂布,而呂布雖驍勇剛猛,但少謀而心胸狹隘多猜忌,不用陳宮建議,且聽婦人之言,諸將又各自猜疑,所以每戰(zhàn)多敗,最終被曹操俘虜并處死。呂布之死,也是其愚蠢導(dǎo)致。有忠臣高順、勇將張遼和謀臣陳宮不大膽重用,反用魏續(xù)等人。
top 2 袁紹
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漢末群雄之一,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但是坐看奸臣董卓執(zhí)掌朝政,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guān)東聯(lián)軍首領(lǐng)。在漢末群雄割據(jù)的過程中,袁紹先占據(jù)冀州,又先后奪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zhàn)中擊敗了割據(jù)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tǒng)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上Ь芙^沮授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又拒絕了田豐的奪取許都,奉迎天子的計策,一次又一次的落后于曹操,導(dǎo)致官渡慘敗,加上又讓兒子各掌控一州之地,導(dǎo)致袁紹死后,兒子爭權(quán)相攻,被曹操各個擊破。擁有最好的謀臣和底盤,卻被曹操擊敗,無疑是其愚蠢的表現(xiàn)。
top 1 曹爽
曹爽,曹魏第三代曹軍領(lǐng)軍人物代表,明帝曹叡病危,拜曹爽為大將軍,假節(jié)鉞。與司馬懿并為托孤大臣。早期,謹慎持重,后來任用私人,專權(quán)亂政,成為曹魏人人遭恨的權(quán)臣。公元249年,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政變,曹爽在有皇帝在手,而且智囊大司農(nóng)桓范報信,力勸曹爽帶皇帝到許昌,以皇帝之名號召全國兵馬反擊司馬懿,卻遭到曹爽兄弟始終猶豫未決,最終在司馬懿威逼利誘之下,曹爽決定放棄抵抗,而請皇帝罷免自己,并向司馬懿認罪投降?;阜兑泊罂薜溃?曹子丹這樣有才能的人,卻生下你們這群如豬如牛的兄弟!沒想到今日受你們的連累要滅族了!?不久,不久曹爽因謀反之罪,在朝議后被族誅。曹爽,是因為愚蠢而出名,斷送曹魏皇權(quán)。
忠臣(對于魏國來說,不是對于漢朝,要不然多多少少都帶有點奸臣的意思):夏侯兄弟(夏侯敦,夏侯淵),曹氏家族(曹真,曹休,曹洪,曹彰,曹昂,曹仁,曹爽,曹植,曹熊等等),司馬懿(前期算忠臣的),于禁,龐德,張遼,滿寵,夏侯琳,夏侯德,夏侯和,典韋,許褚,張繡,李典,賈詡,郭嘉,荀彧,荀攸,劉曄,徐晃,張合,高覽,呂虔,曹純,程昱,毛介(最后又和曹操打起來,但翻臉前比較忠心),蔣濟,樂進,夏侯霸,夏侯杰,呂常,(如果還說,徐庶也行)。
事跡不能全說,舉幾個人的:
夏侯敦[字 元讓] 《三國志 夏侯敦傳》中記載沛國譙人,夏侯嬰之后也。年十四,就師學(xué)。人有辱其師者,敦殺之,由是以烈氣聞。太祖自徐州還,敦從征呂布。為流矢所中,傷左目。復(fù)領(lǐng)陳留、濟陰太守,加建武將軍,封高安鄉(xiāng)侯。時大旱,蝗蟲起,敦乃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轉(zhuǎn)領(lǐng)河南尹。太祖平河北,為大將軍后拒。
雖在軍旅,親迎師受業(yè)。性清儉,有余財輒以分施。不足資之于官,不治產(chǎn)業(yè)。謚曰忠侯。。
《資治通鑒》中載夏侯因偶然而破張衛(wèi)之事:(曹操)攻陽平山上諸屯,山峻難登,既不時拔,士卒傷夷者多,軍食且盡,操意沮,便欲拔軍截山而還,遣大將軍夏侯敦、將軍許褚呼山上兵還。會前軍夜迷惑,誤入張衛(wèi)別營,營中大驚退散。侍中辛毘、主簿劉曄等在兵后,語敦、褚,言“官兵已據(jù)得賊要屯,賊已散走”,猶不信之。敦前自見,乃還白操,進兵攻衛(wèi),衛(wèi)等夜遁。
王歆曾贊夏侯曰:元讓當時雄將,惜乎傳記不詳,五之一而云劫質(zhì)事,顯韓浩也,五之一而云茂。茂實庸懦之人,不意名將之子,便墮凡俗,是將門不得兩傳耶?略從粗窺,武則掃蕩丑類、綏靖地方,文則勸課農(nóng)桑、并為軍屯。何曹夏侯之能者如是之多耶?豈梁沛間真有帝王氣耶?
《魏書》曰:魏書載詔曰:“昔先王之禮,于功臣存則顯其爵祿,沒則祭于大蒸,故漢氏功臣,祀于廟庭。大魏元功之臣功勛優(yōu)著,終始休明者,其皆依禮祀之?!庇谑且远氐扰漯?。
可見大將軍生前不愛財,也不求人景仰。真是“夏侯不求人所念,身后只愿隨歸雁,入赤壁南邊?!?敦常與同載,特見親重,出入臥內(nèi),諸將莫得比也。 這是說明他在魏國的地位和與曹操的關(guān)系! 那么他擔(dān)任魏國十虎將之首不足為過。
No.2文武雙全--夏侯淵[字 妙才] 不用說 這位仁兄的能力當列前矛?!度龂?夏侯淵傳》昌豨反,遣于禁擊之,未拔,復(fù)遣淵與禁并力,遂擊豨,降其十馀屯,豨詣禁降。淵還,拜典軍校尉。 魏書曰:淵為將,赴急疾,常出敵之不意,故軍中為之語曰:“典軍校尉夏侯淵,三日五百,六日一千?!?初,枹罕宋建因涼州亂,自號河首平漢王。太祖使淵帥諸將討建。淵至,圍枹罕,月馀拔之,斬建及所置丞相已下。淵別遣張郃等平河關(guān),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諸羌盡降,隴右平。太祖下令曰:“宋建造為亂逆三十馀年,淵一舉滅之,虎步關(guān)右,所向無前。仲尼有言:‘吾與爾不如也?!?(這一段是非常能說明問題的,在曹操全書中也有記載,“吾與爾不如也”這句話估計是他當時對在場的其他將領(lǐng)說的??梢娒畈判值倪^人之處。每當曹操召見西部酋長時,總要有夏侯淵作陪,那些羌人無不膽戰(zhàn)心驚,不敢再生反叛之心。) 會魯降,漢中平,以淵行都護將軍,督張郃、徐晃等平巴郡。太祖還鄴,留淵守漢中,即拜淵征西將軍。
他的軍事指揮藝術(shù)中最絕的一招就是神速,善于速戰(zhàn)速決,懂得棄強攻弱,用兵靈活。作戰(zhàn)中,夏侯淵還極其重視后勤保障,經(jīng)常親自督運軍糧,作戰(zhàn)取勝后也是先取敵之軍糧,是做好軍事中后勤保障的典范。而夏侯淵——這位為曹操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悍將,也不會因為最終戰(zhàn)敗身死而失去他在三國軍事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無愧于“妙才”二字!(網(wǎng)友說魏軍只有張遼,張郃可與其相提并論.此言有待兄弟們評論,在此不做辯解)
No.3擎天之柱--張遼[字 文遠] 魏國五良將之首.昔從屬丁原、董卓、呂布。及呂布敗亡,歸曹操。遼隨曹軍征討,戰(zhàn)功累累。說降關(guān)羽白馬圍,降昌豨于東海,攻袁尚于鄴城,斬烏丸單于蹋頓于柳城,又討平梅成、陳蘭爭賊寇。曹操赤壁敗退,獨任張遼引李典、樂進等守合肥,以御孫權(quán)。后孫權(quán)引軍入寇,張遼率隊迎擊,以八百之眾襲孫權(quán)主力,使敵軍十萬退卻,威震敵國,名威天下,為操拜為征東將軍。曹丕踐祚,仍令張遼守御孫權(quán)。黃初二年,張遼屯雍丘,染病。抱病退吳將呂范。黃初三年,遼病篤,卒于江都,謚剛侯。卒年五十三歲。
太祖表漢帝,稱進及于禁、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zhì)忠性一,守執(zhí)節(jié)義,每臨戰(zhàn)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tǒng)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薄度龂?樂進傳》
(魏文)帝嘆息顧左右曰:“此亦古之召虎也?!薄度龂?張遼傳》
(孫權(quán))敕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三國志 張遼傳》
引用: 縱觀張遼的一生,其軍事戰(zhàn)績非常顯赫,其中大破袁氏一家、平定陳蘭和梅成的叛亂、擊退孫權(quán)的北伐軍成功地守住了合肥為戰(zhàn)績最佳的三次。張遼少有敗績,除最后一戰(zhàn)斗失利以外,就只有幾次與孫權(quán)交戰(zhàn)時沒有獲勝了,且最后一場戰(zhàn)斗是因為張遼得病,體力衰退的緣故,而孫權(quán)又并非袁尚那一流的對手?,F(xiàn)實中吳國的小孩不至于聽到張遼的大名后就發(fā)抖,但張遼的確是一直以來令吳國相當頭痛的人物, 戰(zhàn)后張遼更被曹操拜為二品官的征東將軍。是曹操生前的其中唯一一個外姓三征, 另外兩位是征南將軍曹仁和征西將軍夏候淵。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在逍遙津嘆息良久,最大的傷是說不出話的那種無法形容, 正如曹操對杜畿的感慨(注3), 一切盡在無言中, 比什么贊美之詞還來得具信服力, 包括陳壽的評語。 關(guān)羽圍曹仁于樊城, 適時孫權(quán)稱藩于魏, 于是曹操便召張遼及諸軍回救曹仁。但張遼軍尚未至徐晃已破關(guān)羽, 曹仁之圍遂解。此時張遼與曹操會于摩陂。遼軍至?xí)r, 曹操乘車輦視出慰勞張遼,張遼遂還屯陳郡。不過就算張遼真的要與關(guān)羽在戰(zhàn)場相見, 就勝負難料, 但之前已在忠與義之間選擇了忠的張遼恐怕也會和徐晃一樣, 國家利益高于一切。 曹丕繼為魏王后轉(zhuǎn)封張遼為前將軍。到張遼死后,魏國才真正意義上再也無力南下了。張遼僅有的幾次失利中,有一次他還只是援軍,最后沒有取勝是因為被孫權(quán)派呂蒙和甘寧先占了皖縣。如此戰(zhàn)績,張遼可以說才是三國中一大“常勝將軍”!
PS:人言張遼文武雙全,智勇兼?zhèn)?才能非凡,唯蜀之趙云,吳之干寧等將軍方能比之! 請各位仁兄定奪啊!~~
No.4忠義兩全--樂進[字 文謙] 魏國五良將之二.從擊呂布於濮陽,張超於雍丘,橋昽於苦,皆先登有功,封廣昌亭侯。從征張繡於安眾,圍呂布於下邳,破別將,擊眭固於射犬,攻劉備於沛,皆破之,拜討寇校尉。渡河攻獲嘉,還,從擊袁紹於官渡,力戰(zhàn),斬紹將淳于瓊。從擊譚、尚於黎陽,斬其大將嚴敬,行游擊將軍。別擊黃巾,破之,定樂安郡。從圍鄴,鄴定,從擊袁譚於南皮,先登,入譚東門。譚敗,別攻雍奴,破之。后從平荊州,留屯襄陽,擊關(guān)羽、蘇非等,皆走之,南郡諸郡山谷蠻夷詣進降。又討劉備臨沮長杜普、旌陽長梁大,皆大破之。---《三國志 樂進傳》
◆陳壽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樂進以驍果顯名…」(《張樂于張徐傳》)
◆太祖表漢帝,稱進及于禁、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zhì)忠性一,守執(zhí)節(jié)義,每臨戰(zhàn)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tǒng)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梗ā稑愤M傳》)
人言他默默無聞的為曹操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卻不求回報 他把做為一個武將的基本理想展現(xiàn)了出來,實在難能可貴。有人說他是二流武將,可是他從不居功自傲,可謂從一而終,無愧“文謙”二字?。?!“太祖還,留進與張遼、李典屯合肥,增邑五百,并前凡千二百戶。以進數(shù)有功,分五百戶,封一子列侯;進遷右將軍。建安二十三年薨,謚曰威侯。”
No.5毅重之士--于禁[字 文則] 魏國五良將之三。從討呂布於濮陽,別破布二營於城南,又別將破高雅於須昌。從攻壽張、定陶、離狐,圍張超於雍丘,皆拔之。從征黃巾劉辟、黃邵等,屯版梁,邵等夜襲太祖營,禁帥麾下?lián)羝浦?,斬(辟)邵等,盡降其眾。遷平虜校尉。從圍橋蕤於苦,斬蕤等四將。從至宛,降張繡。是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禁獨勒所將數(shù)百人,且戰(zhàn)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虜追稍緩,禁徐整行隊,鳴鼓而還。未至太祖所,道見十馀人被創(chuàng)裸走,禁問其故,曰:“為青州兵所劫。”初,黃巾降,號青州兵,太祖寬之,故敢因緣為略。禁怒,令其眾曰:“青州兵同屬曹公,而還為賊乎!”乃討之,數(shù)之以罪。青州兵遽走詣太祖自訴。禁既至,先立營壘,不時謁太祖?;蛑^禁:“青州兵已訴君矣,宜促詣公辨之?!苯唬骸敖褓\在后,追至無時,不先為備,何以待敵?且公聰明,譖訴何緣!”徐鑿塹安營訖,乃入謁,具陳其狀。太祖悅,謂禁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jié),雖古名將,何以加之!”於是錄禁前后功,封益壽亭侯。復(fù)從攻張繡於穰,禽呂布於下邳,別與史渙、曹仁攻眭固於射犬,破斬之。 是時,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太祖每征伐,咸遞行為軍鋒,還為后拒;而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眾心。太祖常恨朱靈,欲奪其營。以禁有威重,遣禁將數(shù)十騎,赍令書,徑詣靈營奪其軍,靈及其部眾莫敢動;乃以靈為禁部下督,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遷左將軍,假節(jié)鉞,分邑五百戶,封一子列侯。——《三國志 于禁傳》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度龂?魏書十七 張樂于張徐傳》
太祖表漢帝,稱于禁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zhì)忠性一,守執(zhí)節(jié)義,每臨戰(zhàn)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tǒng)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薄度龂?樂進傳》
于禁身經(jīng)百戰(zhàn),參加了曹操的幾乎所有戰(zhàn)爭,曹操每次出兵,于禁必為前鋒;曹操每次退軍,于禁必為后衛(wèi)。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一起,都是曹操集團名鎮(zhèn)天下的大將。
襄樊戰(zhàn)役前,從曹操先派于禁而不是其他名將去支援曹仁來看,于禁的地位是相當?shù)母叩?,顯然在眾將之上。
No.6樊噲之勇--張郃[字 俊乂] 魏國五良將之四。太祖得郃甚喜,謂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豈若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邪?”拜郃偏將軍,封都亭侯。授以眾,從攻鄴,拔之。又從擊袁譚於渤海,別將軍圍雍奴,大破之。從討柳城,與張遼俱為軍鋒,以功遷平狄將軍。別征東萊,討管承,又與張遼討陳蘭、梅成等,破之。從破馬超、韓遂於渭南。圍安定,降楊秋。與夏侯淵討鄜賊梁興及武都氐。又破馬超,平宋建。太祖征張魯,先遣郃督諸軍討興和氐王竇茂。《三國志 張郃傳》
先從韓馥,后投袁紹,在與公孫瓚的交戰(zhàn)中多有功勞。官渡之戰(zhàn)時,張郃受郭圖陷害,率眾投降于曹操,得以重用,隨曹操平定北方,遠征烏桓,平馬超,滅張魯,多有戰(zhàn)功。后來,張郃隨夏侯淵駐守漢中,在夏侯淵被殺后暫代主帥,維持敗兵。魏明帝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張郃奉命救援隴右,在街亭大敗蜀將馬謖,導(dǎo)致諸葛亮撤兵;諸葛亮第四次時,張郃隨司馬懿前往相拒。后諸葛亮糧盡退兵,張郃追至木門,與諸葛亮軍交戰(zhàn),被飛矢射中右膝而亡。
陳壽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張郃以巧變?yōu)榉Q。
極會用人的曹操得到張郃甚喜,將他比喻成韓信歸漢,微子拋棄殷紂。任命張郃為偏將軍,封其為都亭侯,可見曹操是十分器重張郃的。
張郃果然沒讓曹操失望,屢立戰(zhàn)功,成為一代名將,他大敗雍奴,征討東萊,擊潰馬超、韓遂,平定叛亂,大敗馬謖……縱觀其一生可謂戰(zhàn)功累累,陳壽稱其“識變數(shù),善處營陣”,真是英雄!
張郃就是這樣,在自己輝煌一生最后結(jié)局——死在戰(zhàn)場,死的凄美而壯麗,帶著一絲遺憾被射死在木門。
據(jù)《魏略》記載張郃是受司馬懿之逼,不得已才去追擊已退兵的諸葛亮,結(jié)果被射死。張郃的確可憐,明知一去不還,還得硬著頭皮追。水間不僅可憐張郃的命運,還可惜他的才華,死前他已經(jīng)知道諸葛亮的埋伏,卻因為愚忠而送了命。
曹操之下,星光燦爛,而張郃再次表現(xiàn)出巨大作用,是在漢中之役?!皠渫完柶?,郃屯廣石。備以精卒萬余 ,分為十部,夜急攻郃 。郃率親兵搏戰(zhàn),備不能克?!标悏酆笤u稱張郃用兵以巧變稱,而此戰(zhàn)則顯示出他的嚴整堅重。劉備起自河北,又曾北從袁紹,對張郃向來應(yīng)有所知,陽平廣石之役可能給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魏略》“淵雖為都督,劉備憚郃而易淵。及殺淵,備曰:“當?shù)闷淇?,用此何為邪!”意以未得張郃而不滿。 夏侯淵“虎步關(guān)右,所向無前”,又素號知兵,卻為劉備所輕,張郃在關(guān)右漢中諸戰(zhàn)皆為淵部下,反倒為劉備所重憚,從劉玄德顧諸葛亮于鄉(xiāng)野、識馬謖于病中的閱人之道來看,也略見張郃的不簡單。
夏侯淵敗死(注2),“當是時,新失元帥,恐為備所乘,三軍皆失色。淵司馬郭淮乃令眾曰:‘張將軍,國家名將,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焱凄A為軍主 。郃出,勒兵安陣,諸將皆受郃節(jié)度,眾心乃定?!彼觳恢聻閯渌?,亦可見張郃在軍中的威望。
No.7亞夫之才--徐晃[字 公明] 魏國五良將之五。原跟隨楊奉,曾保護漢獻帝東行,有功。后降于曹操,跟隨曹操四處征戰(zhàn),于延津率兵擊殺文丑,于官渡率兵截?zé)Z草,平馬超時率先渡河,守漢中時大敗蜀將陳式,多有戰(zhàn)功。特別是在解樊城之圍的戰(zhàn)斗中,徐晃率軍長驅(qū)之入,一舉擊退蜀軍,立下了大功,受到曹操的贊揚。魏明帝時期,徐晃病逝。
曹操:“賊圍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zhàn)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吾用兵三十馀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qū)徑入敵圍者也。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保ā度龂疚簳?7徐晃傳》)
曹操:“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fēng)矣。”(《三國志魏書17徐晃傳》)
徐晃最閃光的一戰(zhàn),無疑是解樊城之危。曹操都沒有料到他能解危,自己親統(tǒng)大軍在后,并調(diào)回了張遼等名將,說明了當時形勢關(guān)羽占有很大的優(yōu)勢,如果指揮得當還可以收復(fù)荊州??刹懿佘娺€未至,樊城之危就被徐晃解了。“晃揚聲當攻圍頭屯,而密攻四冢。羽見四冢欲壞,自將步騎五千出戰(zhàn),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俱入圍,破之,或自投沔水死?!边@可是一場苦戰(zhàn),并不象演義里關(guān)羽受傷里他乘虛而入那么簡單,看看曹操的評價就知道了:“荊州兵圍嶄鹿角數(shù)重,徐公明深如其中,竟獲全功,孤用兵30余年,未嘗敢長驅(qū)竟如敵圍,公明真乃膽識兼優(yōu)者也”。三國志里曹操如此評價:“賊圍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zhàn)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qū)徑入敵圍者也。且樊、襄陽之在圍,過于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被握衤眠€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會。太祖舉卮酒勸晃,且勞之曰:“全樊、襄陽,將軍之功也?!睍r諸軍皆集,太祖案行諸營,士卒咸離陳觀,而晃軍營整齊,將士駐陳不動。得到曹操如此的評價的人,恐怕沒有幾個。他無論在對峙劉備還是周瑜以及諸葛瑾都無敗績,是曹營中也是三國里最為驍勇善戰(zhàn)的將領(lǐng)之一。
No.8鬼神之勇--曹仁[字 子孝] 三國時曹魏名將。曹仁好弓馬騎射,少時不修行檢,及至長成為大將,則變得嚴整,奉法守令。仁從曹操多年,屢立功勛。官渡之戰(zhàn)時,曹仁從圍高干於壺關(guān)。當時曹操下令城陷盡坑敵軍,結(jié)果連月不下。曹仁向曹操示意「圍城必闕」,曹操從其言,城池果然立降。錄前后功封都亭侯。自此曹操倚曹仁為南方屏障,封仁征南將軍。鎮(zhèn)守荊州時,仁曾拒吳將周瑜於南郡,又拒蜀將關(guān)羽於樊城,其間又行安西將軍西拒馬超。文帝時,拜曹仁為車騎將軍,都督荊、揚、益諸州軍事,進封陳侯。又與徐晃共攻破陳邵,進軍襄陽,拜為大將軍。后曹仁奉詔移屯臨潁,左遷大司馬,總督諸軍據(jù)守烏江,還屯合肥。仁於黃初四年去世,謚曰忠侯,享年五十六歲。
《傅子》有載云:「曹大司馬之勇,(孟)賁、(夏)育弗加也。張遼其次焉?!?
陳矯曰:「將軍(曹仁)真天人也!」(《三國志魏書九曹仁傳》)
在決定曹操集團生死存亡的重要戰(zhàn)役-----官渡之戰(zhàn)中。袁紹趁曹操主力在官渡于自己對峙時,派遣劉備率軍攻略曹操的后方,大批郡縣開城投降。而韓荀又于西路試圖切斷曹操西路的補給線。許都以南的人民都人心惶惶,士氣浮動。曹操為之大為頭痛。局勢若再發(fā)展下去,將會是一發(fā)不可收拾之勢。在這時,又是曹仁提出了正確的見解,他提出南方各縣投降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劉備軍的強大才背叛求生,劉備剛開始統(tǒng)率袁紹的部隊,不能得心應(yīng)手,如果發(fā)動攻擊,可以擊敗。曹操遂令曹仁率少量騎兵攻擊劉備,曹仁不負所托,大破劉備軍,收復(fù)所有叛變的郡縣。又于雞洛山大破韓荀軍。至此,袁紹就再也不敢分兵騷擾曹軍,戰(zhàn)場的主動權(quán)已逐漸轉(zhuǎn)到曹軍手中。曹仁與徐晃等人于此時又頻繁出擊,燒毀袁軍糧車,吃掉袁軍散兵,令袁紹軍疲于奔命,陷于被動局面。為曹軍最終發(fā)動烏巢戰(zhàn)役,結(jié)束官渡之戰(zhàn)打下了基礎(chǔ)。 在他一生的戰(zhàn)役中,可以看出,曹仁統(tǒng)御力極高,可以從他激勵士兵的能力看出,戰(zhàn)張繡,守江陵,守樊城都能激勵士兵,得到士兵的信賴。這種能力,也幫助他成為了守城戰(zhàn)的高手。其膽勇更加是無庸置疑,歷史中的三國好象還沒有多少人能象他那樣帶著幾十人兩度沖入幾千敵軍中搶人。如此攻守俱佳,勇武無敵,可靠,穩(wěn)健,盡忠盡職的將領(lǐng),其綜合能力,即使在人才濟濟的曹營中也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也許他的表現(xiàn)不會很突出,不會很搶眼,但毫無疑問的,他是一個實而不華的,可以讓人放心的將領(lǐng)。也許,曹仁的能力足以讓曹操說“吾有曹仁,何足懼哉!”
No.9義薄云天--龐德[字 令明] 少年時任郡吏及州從事。從馬騰進擊反叛的羌、氐等外族,數(shù)有戰(zhàn)功,遷至校尉。曹操討袁譚、袁尚于黎陽時,郭援、高干等略河?xùn)|;龐德時隨馬騰之子馬超拒戰(zhàn)郭援、高干于平陽,為軍中先鋒,進攻郭援、高干,大破其軍,更親斬郭援首級,于是拜中郎將,封都亭侯。后來馬騰被征為衛(wèi)尉,龐德便留屬馬超。曹操破馬超于渭南時,龐德隨馬超逃入漢陽,保守冀城;不久又隨馬超投奔漢中,從屬于張魯。曹操平定漢中后,龐德便隨眾投降。曹操素聞其驍勇,拜龐德為立義將軍,封關(guān)門亭侯。后龐德領(lǐng)軍與曹仁共攻宛城,斬叛將侯音、衛(wèi)開,遂南屯于樊城,以討關(guān)羽。其時樊城諸將以為龐德之兄龐柔時在漢中,對龐德頗有猜疑;龐德遂奮意力戰(zhàn),深為關(guān)羽軍所忌憚。軍敗后龐德誓死不降,結(jié)果為關(guān)羽所俘殺。曹操聞知此事甚為傷悲,為之流涕,于是封其二子為列侯。
◆文帝賜謚策曰:「昔先軫喪元,王蠋絕脰,隕身徇節(jié),前代美之。惟侯式昭果毅,蹈難成名,聲溢當時,義高在昔,寡人愍焉,謚曰壯侯?!梗ā度龂疚簳她嫷聜鳌罚?
◆陳壽評曰:「龐德授命叱敵,有周苛之節(jié)。」(《三國志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No.10溫文而雅--李典[字 曼誠] 李典早年跟隨從父李乾效力于曹操,在呂曹交戰(zhàn)期間,李乾因不肯降敵被呂布手下薛蘭,李封所殺,李典助堂弟李整殺敵報仇,李整死后不久李典就被曹操任為離狐太守,中郎將,此后戰(zhàn)役中李典多負責(zé)糧運后勤,直到任夏侯敦副將討劉備后才逐漸調(diào)到前線作戰(zhàn)。李典向來與張遼,樂進不和,但他卻不會因私怨而耽誤公事,還大敗孫權(quán),因此被封為破虜將軍,都亭侯,死后被追謚為愍侯。
陳壽:李典貴尚儒雅,義忘私隙,美矣。
奸臣也就是后來的司馬氏(司馬昭,司馬師這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14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