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砻鞒墓适?,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凡事發(fā)生都是有原因的,毫無疑問明朝六公爵最后只有徐達家一直延續(xù)到明朝滅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余五個公爵不僅地位不及徐達,功勞不及徐達,關鍵還居功自傲不懂得明哲保身,所以朱元璋自然要將其處決不讓公爵世襲。
一、五公爵的消亡史
朱元璋的開國六公爵根據(jù)排名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wèi)國公鄧愈、鄭國公常茂,這六人當中除了排名第二的徐達之外,其余爵位都沒有得到世襲(原本他們的爵位都是世襲制的),這究竟是為什么呢?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1、韓國公李善長
李善長排名第一,足以見得其能力不凡,他是進行文治的典型官員代表,朱元璋對其十分重視,將他比作漢朝開國的蕭何,說他與蕭何一樣有能力,不過李善長確實也如蕭何一樣沒有好下場。
他千錯萬錯就錯在引薦了同鄉(xiāng)官員胡惟庸,并且后來胡惟庸官至丞相,一時權傾朝野,迷失自我,打算謀反篡位,最終被朱元璋發(fā)現(xiàn)將其誅殺。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殺掉胡惟庸之后,沒有立刻對李善長治罪,而是提醒他自己要注意。
結果朱元璋年齡漸長,疑心更重,對胡惟庸一案始終耿耿于懷,繼續(xù)不斷深究,只要相關人員一律斬首,很不幸,洪武十八年,就有人舉報說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父子當初參與胡惟庸謀反之事。
朱元璋看在李善長功勞巨大的份上,繞過了李存義父子一命,只是將其發(fā)配邊疆。原本這樣的恩惠,李善長應該及時去找朱元璋感激,但是李善長這個讀書人就是足夠清高,不想玩這些手段,高冷在那繼續(xù)做自己的事情,完全不知道朱元璋對他已經(jīng)相當不滿。
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一案繼續(xù)調(diào)查,查出與李善長還是有關系,這一次朱元璋沒有顧及情面,直接將李善長一家七十多口人一起處決,并且削除爵位,再不能世襲給后人。
2、曹國公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二姐的兒子,所以朱元璋對其十分照顧,稱帝以后封他為曹國公,但是李文忠有個兒子叫李景隆,能力很一般,后來爆發(fā)靖難之役,朱允炆叫李景隆去平叛朱棣,李景隆不僅屢戰(zhàn)屢敗,最終還索性打開城門向朱棣投降。
因為他的屢屢助攻,朱棣很是滿意,對李景隆一開始還賞賜不少,只是后來多位大臣輪番彈劾李景隆,引起朱棣重視,經(jīng)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李景隆確實有問題,就將其治罪,爵位削除,不再世襲。治罪原因十分有趣:
坐受閽人伏謁如君臣禮,大不道;增枝多立莊田,蓄僮仆無慮千百,意叵測。
3、宋國公馮勝
時詔列勛臣望重者八人,勝居第三。太祖春秋高,多猜忌。勝功最多,數(shù)以細故失帝意。藍玉誅之月,召還京。逾二年,賜死,諸子皆不得嗣?!睹魇贰?/p>
馮勝沒有犯什么大錯誤,就是因為藍玉一案影響,朱元璋猜忌心加重,召他回京,他遲遲沒有反應,后來就被朱元璋治罪賜死,削除爵位,不再世襲。其實這個死得有點冤,當時發(fā)生藍玉案之后,朱元璋要見他,很明顯自己去見朱元璋最終也是一死,不見還是一死,兩者相比還不如在家多待一段時間。
4、衛(wèi)國公鄧愈
鄧愈死得還算其所,是因病去世,沒有遭到朱元璋誅殺,他死后其子鄧鎮(zhèn)世襲爵位,后來還改成申國公,可惜胡惟庸的案件牽扯太多,最終李善長受到牽連,作為李善長的外孫,鄧鎮(zhèn)難免受到牽連,一起被處決了,并且削除爵位,不得世襲。
5、鄭國公常茂
常茂的父親是常遇春,因為常遇春的蒙蔭,所以朱元璋封常茂為鄭國公,可是常茂這個人不夠聰明,朱元璋派他與馮勝去作戰(zhàn),他再三推辭,因此被削除爵位,但是沒有殺他,后來讓其弟弟常升擔任開國公,結果不幸又受到藍玉一案的牽連,最終被削除爵位,不再世襲。
綜合來看,五位公爵中,除了李文忠家是到了朱棣時期才被削除爵位,其余幾個要么就是受到胡惟庸案牽連,要么就是受到藍玉案牽連,實在有些悲哀,但是從中可以看出,朱元璋要是想殺你,削除你爵位,總可以找出一萬種理由,關鍵看朱元璋想不想殺。
二、魏國公徐達的爵位世襲
徐達,按照正史來看的話,他既沒有受到胡惟庸案件的牽連,也沒有受到藍玉案件的牽連,最終因病去世,也可以說是得到善終,在朱元璋時代的開國功臣中,徐達算是比較幸運的一個,徐達死后,魏國公一直世襲了十代,分別是徐輝祖、徐欽、徐顯宗、徐承宗、徐俌、徐鵬舉、徐邦瑞、徐維志、徐弘基、徐文爵。
明朝總共有十二個皇帝,徐達家總共加上徐達是十一個魏國公,當然中間還是曾出過一些意外,這個意外就是靖難之役,靖難之役時,二代魏國公徐輝祖支持朱允炆而不支持朱棣,后來朱棣登基就要把他殺掉,幸虧大臣建議朱棣不要給后人留下殺功臣的詬病,朱棣才饒他一命,只是削除爵位。
這是很危險的,要是后來朱棣不再重新讓他兒子世襲爵位,魏國公就消失了,幸虧朱棣后來覺得徐達開國之功太大,不能讓其子孫斷代,所以繼續(xù)封徐欽為魏國公,才得以延續(xù)。
當然,不支持朱棣的人受到懲罰,支持朱棣的人也受到獎勵,其中徐達的兒子徐增壽在靖難之役中就堅決支持朱棣,后來朱棣登基封他為定國公,并且爵位世襲了九代,分別是徐景昌、徐顯忠、徐永寧、徐光祚、徐延德、徐文璧、徐希、徐允禎。
可以說,徐達后代受到朱家的蒙蔭還是十分明顯,為何徐達后代能得到這樣好的結局呢?
三、為何徐達爵位能世襲
其實我們都不用說徐達攻克陳友諒、張士誠等的軍功,我們就單純分析一下徐達與朱元璋兩個人的關系就足以說明問題,因為其余五位國公都有很多功勞,但是與朱元璋關系就是不如徐達,所謂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朱元璋之所以沒有對徐達下手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這個。
1、朱元璋與徐達交情最深
至正十三年,年僅22歲的徐達就已經(jīng)加入到朱元璋的隊伍,那時朱元璋還跟著郭子興一起作戰(zhàn),可以說徐達是最先加入朱元璋隊伍的人,再加上兩人是同鄉(xiāng)(安徽鳳陽),更是顯得親切些許。
徐達在朱元璋軍中表現(xiàn)十分優(yōu)秀,得到朱元璋的賞識與重用(其實當時朱元璋也還只是一個小領導),兩人一起繼續(xù)發(fā)展軍隊。
至正十五年,徐達與朱元璋一起攻打和州(今安徽和縣),結果郭子興抓了軍隊領導孫德崖,導致孫德崖軍隊生氣把朱元璋也抓走,一時間氣氛變得尷尬而危險。正在萬分危急之時,徐達跟孫德崖軍提出用自己去換朱元璋,對方覺得兩人分量差不多就同意這個建議。
可以說這次徐達算是救了朱元璋一命,因為徐達勇猛彪悍,在敵軍中最終還能殺將出來,而朱元璋留在那里,就是被人宰割的命運。因為這件事,朱元璋對徐達的友誼與兄弟情更加深。
后來朱元璋沒有對徐達下手,這個是主要原因,因為很多人都知道徐達曾經(jīng)救過朱元璋,要是朱元璋將徐達處決,那不是落得一個忘恩負義的罵名,與朱元璋治理國家的初衷背道而馳。
2、徐達是最大合伙人
我們可以從今天的公司組成來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一下,徐達在朱元璋建立軍隊初期,就已經(jīng)與朱元璋一起生死與共,就相當于今天公司剛成立,有人投資與你一起創(chuàng)業(yè),這樣的合伙人股份至少有30%以上(兩人分股份的情況下),也就是說公司雖然法人是初創(chuàng)那個人,但是股東組成之中,后來加入者也是占據(jù)很大分量的。
既然擁有這么多的股份,一旦公司上市(朱元璋登基),徐達的身價就會飆升,隨之而來的爵位算是一種獎賞,但是爵位與官職就類似于職稱與行政職能,如果朱元璋做總經(jīng)理,徐達應該是個副總經(jīng)理,或者朱元璋做董事長退居幕后,徐達做總經(jīng)理繼續(xù)帶領發(fā)展。
在這樣的組成下,不管什么大事情,都是需要大家一起商量簽字表決才行,朱元璋也沒有權利對徐達進行一票否決(殺掉),當然,考慮到朱元璋是皇帝,與公司有所不同,但是他考慮的思想與現(xiàn)在沒有太大區(qū)別,畢竟從古至今,人性的變化不大,都是利己主義者,但是又害怕別人的流言蜚語與指責。
所以朱元璋肯定不可能隨便將這個最大股東剔除,那樣會引起公司內(nèi)部的動亂,到時候后果不堪設想,包括后來朱元璋的子孫后代之所以讓徐達家人世襲爵位,也是一樣的道理,就相當于公司是兩家人一起開的,朱元璋家占據(jù)大頭,徐達家占據(jù)小頭,不管以后怎么發(fā)展,都不能一家獨吞,要不然別人就會說你忘恩負義之類的閑話。
古代帝王其實對后人的評價很在乎,所以在位時肯定不愿意頂著這樣的罵名來隨便處決徐達家人。
結語
很多時候,選擇都是十分重要的,選擇對了,對自己一生的前途都有好處,當然除了選擇之外,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與明哲保身的思想,才是走到最后的最佳方式,畢竟人生路漫漫,需要注意的東西還很多!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他以貧困出身的身份能建立大明王朝,成為九五之尊,除了他個人能力很強外,還有就是他手下有一批文臣武將輔佐他。這些文臣武將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過程中,是做出來很大功獻的,比如李善長、徐達、鄧愈、李文忠等等。所以在朱元璋登基后,就對這些功臣進行了封賞。其中被封為衛(wèi)國公的是鄧愈。
朱元璋雖然封賞了這些功臣,但是朱元璋猜忌心很強,他也是古代皇帝中,屠殺功臣較多的一位皇帝。在后來大明的著名開國功臣被他殺的沒剩幾人。
鄧愈被封為衛(wèi)國公,是大明開國六公爵之一,那作為公爵的鄧愈,結局如何呢?
作為公爵衛(wèi)國公的鄧愈,他的結局還是不錯的,是大明開國功臣中少有的得以善終的人,他是因病去世的,這在大明開國功臣中,頗為難得的,畢竟朱元璋屠殺功臣一點也不手軟,同時鄧愈不僅得以善終,而且鄧愈去世后,朱元璋非常傷心,還為他停止上朝三天。又追封他為寧河王,謚號為武順,他的像也掛在太廟中得以享祭。所以說鄧愈得結局還是不錯的。
當然這根鄧愈是在洪武十年(1377年)就離開了人世,是有關系的,因為那時朱元璋還沒有真正開始動手屠殺功臣的。若晚些年,結果可能又會不同。但是不管怎樣,鄧愈是因病去世的,這的確是事實。
鄧愈,原名鄧友德,字伯顏,他在小的時候就聰敏過人,而且有頗為勇武。當時元朝末年,天下動亂,各地起義不斷,后來他歸順朱元璋,朱元璋給他賜名為鄧愈。
之后鄧愈就東征西討、南征北戰(zhàn),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登基為帝后,鄧愈又平定吐蕃。鄧愈因功被封為衛(wèi)國公、右柱國、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
后來鄧愈又參加明攻滅夏蜀之戰(zhàn),那時他坐鎮(zhèn)襄陽,統(tǒng)籌糧草供應軍隊。數(shù)年后,吐蕃殘部反抗,朱元璋于是命鄧愈為征西將軍、沐英為副將軍前去平叛。鄧愈、沐英不負眾望取得大捷。然而在他們班師回朝的時候,鄧愈卻得了重病離開了人世。
鄧愈去世后,被追封為寧河王,謚號武順。鄧愈為人持重慎密,不懼難,不怕苦,智勇雙全,治軍嚴明。是難得的一個將帥之材。
明朝開國一共二十五位主要功臣只活了三個。
明代的開國的主要功臣中,也就是公爵中,除了湯和、徐達、郭英辭官回家得到了善終,其他的全部被殺。
具體如下:
明朝開國公爵:
1、鄂國公常遇春
吳元年九月辛丑封。洪武二年七月己亥卒于軍。十月庚午追封奉天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平王,謚忠武。
2、鄭國公常茂 洪武三年十一月大封功臣,第三,封鄭國公,祿三千石,世襲。二十年九月丁酉有罪,安置龍州。二十四年卒。
3、韓國公李善長
吳元年九月辛丑封宣國公。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第一,封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韓國公,祿四千石,世襲。二十三年五月乙卯坐胡黨死,爵除。
4、曹國公李文忠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四,封奉天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曹國公,祿三千石,世襲。十七年三月戊戌獲譴,卒。追封岐陽王,謚武靖。
5、宋國公馮勝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五,封宋國公,祿三千石,世襲。二十八年二月丁卯賜死,爵除。
6、衛(wèi)國公鄧愈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六,封衛(wèi)國公,祿三七石,世襲。十年十一月癸未卒,追封寧河王,謚武順。
7、信國公湯和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七,封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中山侯,祿一千五百石。七年八月乙卯,加祿千石。十一年正月己卯進封信國公,祿三千石,世襲。二十八年八月戊辰卒。追封東甌王,謚襄武。
8、潁國公傅友德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潁川侯,位次第二十八,勛祿同前。十七年四月辛卯進封潁國公,祿三千石,世襲。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丑賜死,爵除。
9、越國公胡大海
壬寅二月,金華死事。甲辰三月追封,謚武莊。
10、泗國公耿再成
壬寅二月,處州死事。初封高陽郡公,謚武壯。洪武十年四月改封。
11、蔡國公張德勝
龍江戰(zhàn)歿。癸卯十月追封,謚忠毅。
12、梁國公趙德勝
南昌死事。癸卯十月追封,謚武桓。
13、濟陽郡公丁普郎
鄱陽湖戰(zhàn)歿。
14、河間郡公俞廷玉
甲辰十一月追封。
15、鄖國公廖永安
乙巳十月以使吳不屈,遙封楚國公。丙午七月卒于吳。謚武閔。洪武十三年四月改封。
16、東??す┏?/p>
丙午十一月伐吳戰(zhàn)歿。
17、虢國公俞通海
廷玉子。吳元年四月卒于平江軍。追封豫國公。洪武三年改封,謚忠烈。
18、濟國公丁德興
吳元年卒于平江軍。洪武元年追封。
19、天水郡公嚴德
吳元年九月討方國珍戰(zhàn)歿。洪武二年六月追封。
20、姑孰郡公陶安
洪武元年追封。
21、樂浪公濮英
洪武二十年閏六月庚申戰(zhàn)歿金山。追封金山侯,謚忠襄。二十一年七月進封公。
22、涼國公藍玉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甲午封永昌侯,祿襲同前。十七年四月壬午予世侯,加祿五百石。二十一年十二月壬戌進封公,加祿五百石。二十六年二月乙酉謀反,伏誅。
23、蘄國公康茂才
洪武三年八月己未卒于軍。追封推誠翊運宣力懷遠功臣蘄國公,謚武康。
24、康鐸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蘄春侯,位次第二十六,勛祿,加祿同楊璟。十五年七月丙子卒,贈蘄國公,謚忠愍。
25、魏國公徐達(被譽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
吳元年九月辛丑以平吳功,封信國公。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進封奉天開國推誠宣力武臣魏國公,祿五千石,世襲。十八年二月己未卒。追封中山王,謚武寧。達初封公,位次第二。李善長得罪,進位第一。
擴展資料: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軍事統(tǒng)帥。
徐達出身農(nóng)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之戰(zhàn)中大敗陳友諒。
次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師攻取淮東,并于兩年后攻克平江,滅張士誠。旋即出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tǒng)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
此后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余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于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謚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
國號:
大明國號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與宗教有關,吳晗等人認為,大明國號的源頭是明教,此說后來被金庸等作家采用,而胡阿祥等認為此國號出自白蓮教,而源頭則是佛教。
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國號以示正統(tǒng)地位,也同時應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其次,以明喻火,根據(jù)五德終始說,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又因皇室姓朱,稱朱明。1644年北京陷落后,南方各地先后擁立明朝宗室建立朝廷,沿用大明國號,別稱南明或后明,奉大明正朔的鄭芝龍在東南沿海建立了明鄭勢力,后其子鄭成功及其孫鄭經(jīng)在臺灣建立的政權又稱為明鄭時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明初功臣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徐達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明朝
歷朝歷代在建國之初都會去封一些有功與國家的功臣,在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依靠著白手起家,真正從開局一個碗到最后的君臨天下,簡直就是登上了人生的巔峰。一個好漢三個幫,朱元璋能奪得天下也和他手下的一干文臣武將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因此朱元璋登上帝位以后便對這些人封爵和賞賜。當中有最為著名的要數(shù)六位公爵了,他們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鄭國公常茂、宋國公馮勝、魏國公鄧愈、曹國公李文忠以及最后的魏國公徐達。
雖然在明初的時候,這些人被封賞了很多的東西,而且地位和榮譽也是最高的,可這六個人當中唯一能夠安然到明末的家族也就只有徐達的家族。當中的原因就然我一一為大家進行分析。
我們將這六個公爵分為四類結局模式,第一類是因為藍玉案受牽連,第二類是因為朱棣清算,第三類則是因為自己沒有把握住,而最后一類,第四類則是最后功成身退的人。
我們首先來說第一類?藍玉案?牽連的。大家都知道,藍玉一案牽扯了很多的人,這里不僅僅有藍玉的眾多干兒子,還有和藍玉較為親近的人,這些人當中有李善長、馮勝、以及鄧愈。其實,朱元璋當時清算藍玉除了其囂張跋扈外,還因為朱八哥為了讓自己的子孫安心的治理天下,于是他趁機抓住了他們的罪狀,便將這些武官一一治理了。這一治理,牽扯的人較為權貴,當中就有三個公爵,由此開始,這三個公爵就已經(jīng)沒落了。
在說完了三個公爵的隕落后,我們在說一說第二類的情況:?朱棣清算案?。在朱八哥將自己的皇位傳給朱允炆后,朱棣因為實在氣不過,發(fā)動了較為震驚的?清君側?。而在最后,棣哥靖難成功,將當時反對他的人進行了清算,而當中正好就有曹國公李文忠的后人李景隆,當時的李景隆奉命守住南京,可是后來因為實在是抵擋不住燕王軍隊的攻擊,導致了棣哥破城而入,當?shù)腔蟊銓⑵涞木粑幌魅チ恕?/p>
第二類則是?自己太背了?這里的公爵只有一人,那就是常遇春的兒子常茂。他是因為自己在一次軍事戰(zhàn)爭中大敗而歸后被治理。
最后一類便是?一直延續(xù)?的公爵了,這里我們要提的便是魏國公徐達了,這位公爵是這六個公爵中命運最好的,也是將自己的爵位和榮耀傳的最遠的一個異姓臣子。主要原因是還是徐達會來事。就拿胡惟庸案來說,當時是宰相的胡相可以說是如日中天,全朝的文武百官都去附和,為由徐達沒去,最后就是因為此舉深得朱八哥的喜愛和贊嘆,而其做人又尤其低調(diào),在教育子孫方面更是將其視為家訓。正因如此,徐達的爵位才能夠安安全全的傳承下來,這與其平時的為人有著重要的關系。
雖然有人說朱八哥這么做有卸磨殺驢的味道,可是就這些公爵而言,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像徐達那樣安分守己,不貪、不爭,到最后才能夠抱住自己的爵位,造福自己的子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1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