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司馬懿為什么不攻打蜀國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司馬懿的一生有著明確的目標,而現(xiàn)實也證明了他的正確。
(壹)諸葛亮病逝五丈原
234年,諸葛亮經過三年勸農講武的準備后,準備出兵與魏軍決一死戰(zhàn),在此期間,諸葛亮希望能聯(lián)合孫權一同進攻魏國。所以派出使臣前去談判,而諸葛亮則率軍駐守在五丈原,等待一個好的機會。而司馬懿則帶領魏軍背水筑營,想繼續(xù)依靠之前的戰(zhàn)術,讓蜀軍能夠因為糧食短缺而主動退兵。
而諸葛亮也吸取了之前的教訓,決定在魏國的渭、濱的居民中間,開展分兵屯田的行動,和魏國的老百姓相處融洽,并且解決了當時最大的糧草問題。然而,諸葛亮還是棋差一招,因為終日的高強度工作,導致諸葛亮的身體每況愈下,而司馬懿也在等著諸葛亮不行的那一天。
同年8月,諸葛亮最終病倒在了五丈原的軍營之中,在臨終前將未完之事一一交代清楚,并且安排詳細的退兵計劃。司馬懿本想抓住這個機會,好好地解決掉蜀國這一大患,然而最終被姜維拿出的木雕嚇退。從那以后,司馬懿再也沒有出兵蜀國的念頭。
世界上曾經出現(xiàn)過無數(shù)對宿敵,比如古時候的黃帝和蚩尤、漢朝劉邦和項羽、也有大清王朝的皇太極和袁崇煥。而三國時期的司馬懿和諸葛亮,也正是這樣的一對宿敵。他們的一生始終被交織在一起,交織在了魏蜀兩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中。雖然最終諸葛亮提前離開了賽場,但這一段美妙的對局,依然被后人津津樂道。
原本已經失去了諸葛亮的蜀國,應該是無法抵擋司馬懿的鐵騎,但是為什么在諸葛亮死后,司馬懿就再也沒有出兵攻打蜀國呢?最終這個疑惑,被司馬昭揭開。
(貳)司馬懿的目標
179年,河內郡溫縣孝敬里司馬世家里出生了一個男嬰,作為周朝大將程伯休父的后人,每一個司馬族人都被寄予厚望,而司馬懿也沒有意外。司馬家族世代為官,最早可以贅述到夏官祝融時期,這可以說是司馬家族的開創(chuàng)者,后續(xù)也出現(xiàn)過許多英雄豪杰。
所以司馬懿從小就展現(xiàn)出驚人的學習天賦,博古聞今,伏膺儒教。這種天賦讓許多人羨慕,于是司馬懿從小受到了無數(shù)的褒獎,這令他一直都是心高氣傲。司馬懿從年少時就開始結交各路好友,無一不是有才有謀略之人。
也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長大的司馬懿,對于交朋友來說都有著自己的一套處事標準。然而,就是這樣一套處事標準直到曹操這邊才被徹底打碎。司馬懿對于曹操的評價有一個詞可以很好的體現(xiàn)“贅閹遺丑”,因為曹操的出身不好,并且性格粗鄙這種人天生下來就不入司馬懿的眼。
201年,曹操在佐理州郡任職司空,而這時22歲的司馬懿在朋友的引薦下,也來到了佐理州郡任職。而早已聽聞司馬懿名聲的曹操也派人到其府上,邀請他加入自己的麾下。而司馬懿對曹操可不待見,于是找了個借口,以自己生病為理由拒絕了曹操的邀約。
而后,又有多次的拒絕,最終在曹操的威逼脅迫之下,拜于曹府任職,作為曹丕的助手存在。因為兩人年紀相仿,于是相處起來還是很愉快的,不過曹操卻一直提防著司馬懿,因為他覺得司馬懿有大才,不是那種甘于人下的那種人。
最終,司馬懿在曹丕帳下勵精圖治,幫助曹操推翻了漢朝建立魏國,并且把魏國的內政打理的井井有條。也就是在這個階段,魏國逐漸從群雄割據(jù),走向了一家獨大的歷史地位,把身后的蜀國和東吳遠遠的甩開。
226年,曹丕最終還是病倒在了床上,而曹丕臨終前依然囑咐曹叡,一定要相信司馬懿。這也體現(xiàn)了司馬懿的高情商和絕對的實力,領曹丕對他的信任達到了巔峰。而諸葛亮和東吳也一同選擇在曹丕死后,開始對魏國發(fā)起猛烈的進攻。
不過,東吳的十萬大軍在司馬懿的運營之下,最終失敗而歸。也只有諸葛亮和他的蜀軍,接二連三地戰(zhàn)勝了魏國,并且占領了魏國大量的土地。這時候的魏國新政權也是岌岌可危,而曹叡只能派司馬懿親自赴前線去對抗諸葛亮。
最終,諸葛亮的生命被熬到了盡頭,司馬懿也贏得了兩人之間的對決。不過,司馬懿也沒有乘勝追擊,放了沒有主帥的蜀軍,撤軍了。
司馬懿沒有選擇追擊,其實有兩點因素是最明顯的,第一個因素就是,司馬懿替魏國效力是一個被動的事情,畢竟從開始司馬懿都是鄙視曹操的。和諸葛亮對峙,只是為了能夠和這個用兵高手進行一番較量,所以他沒有必要為了一舉殲滅蜀軍,而去讓自己以身范險。能夠留下這么一個對手,可以很好的牽制魏國的腳步。
第二個原因在多年后的司馬昭口中得到了印證,司馬昭說:"縱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這一句話,充分地體現(xiàn)了司馬懿的自信和狂妄,連諸葛亮尚在蜀國的時候都不能夠打敗我統(tǒng)一全國,更何況現(xiàn)在之甚一個姜維呢?最終,姜維也難成大器,沒有實現(xiàn)諸葛亮的夢想。
其實,司馬懿很清楚的知道,蜀國沒有了諸葛亮,剩下的只有內耗了,這種對于他來說是完全沒有威脅的。只要自己能夠拿下魏國,之后一舉殲滅蜀國只是時間問題了,就是這種自信,讓司馬懿不再追擊蜀國。
263年,魏國大軍進攻蜀國,在姜維、張翼等將領戰(zhàn)死后,最終劉禪投降,而諸葛亮經營了一輩子的蜀國也永遠地留在了歷史中。
在諸葛亮去世了以后,為什么司馬懿就不攻打蜀漢了?對司馬懿來說,不敢和蜀漢軍隊戰(zhàn)斗,一定是害怕諸葛亮。 但是,諸葛亮病逝后,司馬懿依然不敢?guī)к姽羰駶h,這無疑是不可思議的。 那么,為什么諸葛亮去世后,司馬懿不敢攻擊蜀漢呢? 他在害怕什么呢
為什么諸葛亮去世后,司馬懿不敢攻擊蜀漢?
一
首先,據(jù)筆者所說,諸葛亮生前,司馬懿沒有攻擊蜀漢,確實可以理解。 畢竟,在漢末三國時期,諸葛亮不僅是治國才能,還是一流的軍事家。 但是諸葛亮病逝后,魏延被殺,姜維等人比較幼稚,司馬懿依然不敢攻擊蜀漢,這確實有點說不過去。
眾所周知,在魏吳三國中,曹魏是實力最強的諸侯國,從兵力上看,曹魏共有40萬多匹兵馬。 與此相對應,蜀漢一共只有十萬大軍,不到曹魏的四分之一。 在巨大的實力差距下,司馬懿依然止步不前,這顯然有“養(yǎng)活寇自重”的嫌疑。 養(yǎng)寇自重就是自重寇,故意放下敵人不打,故意留下敵對勢力和對立面,從而凸顯自己的地位。
二
回顧司馬懿的一生,實際上在魏文帝曹丕統(tǒng)治時期,司馬懿之所以難以染指兵權,是因為曹魏有曹真、曹休等宗室將軍。 但曹休、曹真相繼去世后,曹魏因缺乏應對諸葛亮北伐的將軍,為司馬懿的登場,特別是掌握兵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換言之,以蜀漢和東吳的襲擊為起因,曹魏繼續(xù)重用司馬懿,司馬懿為曹魏軍積累了雄厚的資歷和威望。 這也是高平陵變化爆發(fā)的時候,相反,太傅的司馬懿得到了曹魏將士的支持,但曹魏大將軍曹爽在軍中一百次都沒有號召。 再者,司馬懿是曹魏的平步青云,一定程度上要感謝諸葛亮這個對手。 如果曹魏能輕易消滅蜀漢,司馬懿就算不被架空,也沒有再利用的意義。
三
對此,我認為司馬懿在后來的諸葛亮時代攻擊蜀漢的話,結果只不過是兩個。 一是攻擊蜀漢失利,被降為曹魏皇帝,損害了自己在曹魏將士中的威望。 另一個是司馬懿提前了蜀漢滅亡的時間。 但是司馬懿成功消滅蜀漢后,他在曹魏的作用和價值反而下降了。
記載于《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本曰:飛鳥盡、良弓藏。 兔子狡猾地死了,狗烹飪。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例如,西漢王朝建立后,神一樣的用兵韓信失去了自身的價值和意義,最終也沒能逃避被懲罰的命運。 項羽還未消亡史,劉邦對韓信的任何要求,幾乎都是所求。 項羽消失后,韓信確實表示:“飛鳥盡,良弓藏。 兔子狡猾地死去,結局就像狗烹飪一樣。為什么諸葛亮去世后,司馬懿不敢攻擊蜀漢?
四
最后,基于此,對司馬懿來說,當然不希望成為第二個漢信。 因此,諸葛亮病逝后,司馬懿沒有攻擊蜀漢,而是側重于如何奪取曹魏的權力。 在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打敗了曹魏大將軍曹爽,掌握了曹魏的大權。 值得注意的是,曹魏大將軍曹爽曾發(fā)動攻擊蜀漢的戰(zhàn)役,被王平打敗,從而使曹爽在曹魏將士中失去威望,成為高平陵之變敗退的原因之一。
司馬懿之后,司馬昭統(tǒng)治時期魏滅蜀漢之戰(zhàn)開始,于公元263年成功消滅蜀漢。 說明了這個時候曹魏是滅了蜀漢,還是實際上利益屬于司馬氏,也就是說為西晉的創(chuàng)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自然和高平陵的變化情況不同。?
司馬懿之所以沒有在諸葛亮病逝以后去攻打蜀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要等蜀國自己滅亡。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在劉備死后,已經可以算是蜀國的靈魂人物,如今諸葛亮一死,蜀國遲早是會滅亡的,但是這個時候蜀國的根基仍在,如果貿然進攻的話,對自己的損失太大了。
還有一個原因,如今的司馬懿雖說權傾朝野,但是這一切其實都是由蜀漢支撐著,如果蜀國滅亡了的話,那么自己也就沒有什么用處了,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果蜀漢真的不在了,那么自己很可能會被曹操的舊臣給殺了。
我們都知道,其實司馬懿是一個特別懂得隱忍的人,也恰恰是因為這幾年的隱忍,才讓他從曹操的視線中淡出,最終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而且他知道如今的君王對自己懷有猜忌,于是便向魏明帝請戰(zhàn),想要自己帶兵出征蜀國。
但是這樣反而還是引起了魏明帝的懷疑,不過司馬懿并不管這些,他之所以選擇這么做,最主要的還會要讓魏明帝知道自己的重要性,讓魏明帝知道,如果沒有自己的話,那么這天下便不能夠平定。
但是通過當時的相關文獻,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要想攻打蜀國還是特別困難的,縱觀蜀國的所在,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整個蜀國都處于崇山峻嶺之間,可以說是易守難攻,而且就算是現(xiàn)在花費大力氣將蜀國抹去了,但是吳國的威脅仍然還在,沒有了蜀國的制約,吳國很快便會卷土重來。
綜上我們不難看出,蜀國已經沒有了諸葛亮這個靈魂人物,所以早就是魏國的囊中之物,如果這時候花費大力氣去攻打蜀國的話,完全就是得不償失,所以最終司馬懿還是沒有選擇攻打蜀國。
司馬懿20歲的時候,南陽太守楊俊就說他非池中之物。但是,由于他有狼顧相,所以沒有受到曹操的重用。曹操曾經對曹丕說過:“司馬懿非人臣”,司馬懿的前半生顯得碌碌無為。但是,他幫助曹丕實現(xiàn)了繼承大位,一直到曹丕篡位之后,他的才能才有所發(fā)揮。
魏明帝曹睿繼位之時,諸葛亮率兵北伐,他被魏明帝派去抵抗諸葛亮。他深深地知道,蜀漢國力難以支撐長期的戰(zhàn)爭消耗,對于諸葛亮犯境,他采取了防御策略,逼迫諸葛亮糧盡而退。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他并沒有率軍伐蜀,而是班師回朝,這樣做也許有以下六個原因。
第一 諸葛亮雖新亡,但是蜀漢政治穩(wěn)定,很多老臣還在,上下也基本能做到團結一心。如果蜀漢死守的話,還是不容易被攻破的。
第二 魏蜀對抗結束之后,魏明帝曹睿也沒有伐蜀的打算。所以,司馬懿不可能擅自出兵。
第三 司馬懿安卓上的燃眉之急,就是要建功立業(yè),然后奪權,這才是最重要的。沒有權利,什么也干不成。
第四 公元237年,遼東公孫淵叛亂,這給了司馬懿建功的機會。通過消滅公孫淵,司馬懿的政治威望得到了提高。
第五 公元249年,高平陵事件之后,司馬懿掌握實權,基本篡位成功。
第六滅蜀的重任交到了自己的兒子司馬昭的手里。此時,由于蜀漢君臣不和,司馬昭趁機讓鄧艾和鐘會率軍滅蜀,最后取得成功。
這樣可以看得出來,自從諸葛亮死后,蜀漢對魏國的威脅大大減小。司馬懿的工作重點主要是奪權。他所做的一切都合乎情理,最后也像曹操一樣,把政權順利地移交給了自己的兒子,自己就成了西晉的奠基人。從這點上看,不得不說,司馬懿還是棋高一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15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