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么沒有垂簾聽政,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明光宗朱常洛,是明朝的第十四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的長子,母為孝靖皇后王氏。泰昌元年(1620年9月26日),因病病逝,史稱“紅丸案”。在此之前,朱常洛有“東李”、“西李”兩位選侍。后宮里頭有皇后、皇貴妃、貴妃、嬪等等,選侍是比較低級的妃子。
話說,朱由校的母親生下他之后不久就死了,朱由校及其同父異母五弟朱由檢,托付給了西李選侍照管。西李為了控制朱由校,便要求他與自己同居一宮。后來,天啟帝朱由校說:“選侍凌毆圣母,因致崩逝”,后“選侍侮慢凌虐,朕晝夜涕泣”。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后,朱由校和西李隨之移居乾清宮。
話說,在朱常洛繼位之后,得寵的李氏便想讓皇帝封她為皇后,卻被大臣給阻止了。可是,哪曾想這位皇帝太短命,一個月后,就換了他兒子做皇帝。而李氏卻霸著乾清宮,還把朱由??吹盟浪赖?。這樣的做法,當然會讓大臣們有所猜忌。乾清宮,是內(nèi)廷正殿。李氏的這種舉動,讓東林大臣們很是焦慮。
于是,便上演了一出“移宮案”。
楊漣依舊是先鋒兵,這場斗爭分為了兩個階段:第一步是要完成讓太子繼位,要把朱由校從李氏手中奪過來。那么,先來看看楊漣是如何做的。
據(jù)《明史·楊漣傳》記載,泰昌元年九月初一,朱常洛去世當天,任兵科右給事中楊漣召集了一幫大臣,跑進了后宮。而當太監(jiān)要攔住他們時,他卻大聲呵斥:“是皇帝召見我們,如今他已歸天,我們要去替他守靈。你們攔下我們,意欲何為?”
說完,他推開這些太監(jiān),帶著大家來到了靈堂,但是,并沒有看見朱由校。一再逼問下,太監(jiān)王安示意其被李氏挾持在西暖閣。于是,他們匆匆來到西暖閣,要求面見儲君。李氏大概是被這陣勢嚇壞了,王安便趁機將朱由校拉了出來。大家看見他后,齊呼萬歲。
然而,這位儲君卻是無所適從,還好楊漣反應快,抱起他就向外沖。小轎倒是備好了,可是,轎夫卻沒到。情急之下,楊漣和其他大臣便充當了一回轎夫,抬著朱由校直奔前殿。在《東林列傳》中,記載的更為詳細,說:在這個“搶人”過程中,他們還遭到了太監(jiān)們的頑強抵抗。
等到李氏回過神后,便讓太監(jiān)們趕緊追趕,還好太監(jiān)們追上了。以主上年幼怕見人為借口,拖住轎子不放。而楊漣,又是一頓怒罵,再加上,更多的大臣們圍攏支持,使得朱由校順利來到了文華殿。接下來,便立刻舉行了“正東宮位”典禮,從禮制上確認了朱由校的太子身份。
不過,更重要的事情是朱由校正式繼位,這就需要清除李氏。但是,她以養(yǎng)母之名,就是不離乾清宮,看來依舊對權(quán)力有窺視之心。東林黨人覺得事不宜遲,于是,進行了第二階段的斗爭——驅(qū)逐李氏。也許會有人不理解,為何東林黨人在這件事上,如此“執(zhí)著”。
因為,在東林黨人眼中,這件事情嚴重破壞了“綱常法規(guī)”。當然,這是等級制度下的“產(chǎn)物”,如果,李氏不走,朱由校上位,她來一個“垂簾聽政”,那么,以后的局面,對東林黨人而言,是無法控制的。
那么,該如何才能讓李氏“走人”呢?
這時,左光斗貢獻了他的力量,在第一步“搶人”階段中,他和楊漣配合默契。當時,有轎子無轎夫,東林大臣大多是文臣,就沒動過當“轎夫”的心思。是他催著楊漣親自抬人,才爭取到了時間。而在這第二步中,他直接上書給朱由校,大膽指出了李氏的“野心”。
其中說道:李氏沒有名分,卻又借著養(yǎng)母之名,明擺著就是“行干政專制之實”。除此之外,他還用前朝“武后”舉例,還說“將來之后果,不忍道出!”他用“前瞻性”的眼光,將李氏移宮事件和武則天相提并論,以政治高度來“提示”朱由校,這個事情若不處理好,歷史“悲劇”就會再次發(fā)生。
而李氏,看到這份上疏后,很是憤怒,多次讓人召左光斗進宮見她。根據(jù)《左忠毅公年譜》所述,左光斗很是硬氣,就是不見,說:“我是天子的護法大臣,除了天子,我任何人都不搭理?!闭驗闁|林黨人的強勢態(tài)度,讓李氏毫無辦法,也讓朱由校有了底氣。
其實,他對這個養(yǎng)母,既怕又恨,現(xiàn)今,有了這些大臣們的支持,他也可趁此逃脫養(yǎng)母的掌控。在一番考慮之后,朱由校終于下定決心,在繼位前一天,下令讓李氏搬家。
然而,李氏帶著女兒雖然離開了乾清宮,但是,她的心卻還在前廷。明代史學者許熙重在《憲章外史續(xù)編》中記載:朱由校自己講,那些章奏,李氏要先看過,才讓他看。如果,這個屬實,就坐實了李氏“垂簾聽政”的野心,但是,這樣的事情,不要說大臣不能容忍,就連皇帝自己也不能答應。
不久之后,李氏的新居噦鸞宮遭遇火災,母女二人差點喪命。有人說是皇帝朱由校放的火,說他想徹底擺脫這個女人的束縛,而這種推論,卻被東林黨人嚴厲駁斥了。經(jīng)過此事后,“移宮”事件才算徹底收場。而東林黨人,成了最大的贏家,楊漣,左光斗二人也聲名遠揚。
可以說,一場可能潛在的政治危機,最終,被他們用智慧和勇氣化解了。
參考資料:
【《明史·本紀第二十一》、《明實錄·光宗本紀》、《明史·卷二十二·本紀第二十二》】
明代有托孤大臣。
明孝宗朱佑樘臨終時就將武宗托付給了當時的內(nèi)閣。
只不過武宗雖然看起來輕佻頑劣,但實際縱覽大權(quán)的心一直都沒變。
沒有受內(nèi)閣的擺布而已。
然后明朝確實沒有外戚。
明代為了防止外戚干政,皇后的人選必須是平民子弟。
明代的皇后出身都沒有太高的,一般是閨女當選皇后以后,其父輩才會被封。
而且多數(shù)都是干虛職。
所以也形不成什么氣候。
明朝大都是成年皇帝即位,且內(nèi)閣權(quán)力較大,在皇帝幼年期也有太后與皇帝共同參政,參照英宗事情太皇太后張氏和神宗時的李太后。另外明朝中央集權(quán)及君主權(quán)利加深,八股文控制了臣民思想,大臣們大多忠心,能夠以死直諫皇帝,并因此而榮。
在中國封建時代,外戚干政最嚴重,最頻繁的是兩漢。兩宋有七位太后臨朝聽政,沒有外戚集團。而宋朝士大夫始終控制的朝局,僅太后一人聽政,對朝局影響不大。而有明一代更本不存在后宮干政和外戚干政的局面。更缺乏外戚干政的土壤。
比如歷史上著名的一代女皇武則天,就是通過逐漸干政,最后直接把兒子廢掉,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再比如著名的穿越者王莽,隋朝的開創(chuàng)者楊堅,也都是作為皇帝的姥爺統(tǒng)領朝政,然后謀朝篡位,開創(chuàng)新的朝代。
然而在歷史上的諸多朝代當中,在這個問題上,明朝卻是一個難得的特例。
明朝沒有外戚干政的現(xiàn)象首先就是明朝沒有太后臨朝一說,而兩漢外戚干政(尤其的東漢)之所以有這樣的條件,是因為幼主登基太多,而明朝立國276年一共16位皇帝只有兩位幼主登基,余下的14位皇帝都是成年登基,自然就不存在外戚干政的土壤。兩個幼年皇帝一個明英宗朱祁鎮(zhèn)8歲登基。朝臣有人提議,讓太皇太后張?zhí)蟠购熉犝?。張?zhí)蟛辉?。言講:太祖皇帝有訓:后宮吧不得干政,我一個婦道人家焉能處理軍國大事,皇帝年幼,可以讓內(nèi)功輔政(三楊)可以說,正是張?zhí)蟮穆氏却狗?。給大明后世留下了一個很好范例,讓外戚始終沒有在明朝形成獨立的政治集團。而萬歷皇帝9歲登基,是張居正輔政,也沒有太后垂簾外戚干政一說,就此而言,明朝沒有外戚干政是值得肯定的。
皇帝母系一脈爵位都不高。最高只能是伯爵,嘉靖帝登基以后,取消了外戚爵位的世襲權(quán)。而且有明一朝,文官體系龐大,他們絕不會允許外戚來搶奪他們手中的權(quán)力,當萬歷要給太后的父親侯爵的時候,舉朝反對有違祖制。萬歷只有作罷。外戚和宦官干政都是依附于皇帝身上的產(chǎn)物。沒有皇帝支持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16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穆天子說的是誰關于穆天子的疑點解惑!
下一篇: 亂世才女蔡文姬,她的一生有多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