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聽說過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實際上考究歷史,并不存在六出祁山的事實。諸葛亮北伐實際上只有四次,把攻打武都、陰平也勉強算進去,也只有五次。這五次北伐,只有兩次選擇祁山。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選擇兵出祁山諸葛亮的北伐,是從漢中出發(fā),進攻魏國控制下的關西,戰(zhàn)略目標是最終奪取長安城,占領關中之地。從漢中出發(fā),有幾條通道可以選擇,包括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儻佫道、子午谷道。其中最重要的是褒斜道、祁山道與子午谷道。這幾條通道各有優(yōu)缺點。褒斜道又稱斜谷道,是漢中通往關中的重要通道,也是魏軍防守的重點地區(qū)。
這條路須穿越秦嶺,不太好走,巍巍秦嶺是一道天然屏障,保護著關中。子午谷道關中通往漢中的一條路,全長六百六十里,沿途山高谷深,最是難行。這條通道距離長安最近,只需要十天便可兵臨城下。攻下長安,便可控制關中,同時切斷洛陽與隴西的聯(lián)系。從戰(zhàn)略角度考慮,走子午谷攻取長安,對曹魏帝國的打擊是最大的。祁山道比以上兩條道都好走,從這里進攻隴右,阻礙是比較小的,風險是最小的。不過,祁山路線存在一個問題,不能直接進攻長安,只攻其偏遠的隴右地區(qū),這就給了魏國充足的應對時間。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從保守的原則出發(fā),選擇了兵出祁山。
但是繞了一大圈去進攻魏國,讓魏國得以從容派張郃支援前線,因此,諸葛亮的打法不可能出奇制勝。諸葛亮第二次北伐選擇陳倉道鑒于第一次北伐失敗的經驗教訓,諸葛亮也意識到出奇制勝的必要性,因此他選擇陳倉道。但是,這次戰(zhàn)略也不高明。為什么呢?因為敵人早就預料到諸葛亮很可能選擇以陳倉為突破口。在第一次北伐時,蜀軍主力出祁山,趙云等則佯攻斜谷道。這兩個方向的出擊都不順,而子午谷道由于兇險,小心謹慎的諸葛亮絕不會冒險,因此,陳倉道就成為可能的選擇。從戰(zhàn)役一開始,敵人就有所防備,這次北伐又失去了出奇制勝的機會。曹真以名將郝昭守陳倉,在諸葛亮至來之前,陳倉的防御工事就已經很堅固了。
但諸葛亮在兵力上仍占有絕對優(yōu)勢,郝昭以寡擊眾,諸葛亮竟然毫無辦法,拿不下這個彈丸之地。第三,諸葛亮西征,為以后出兵祁山打下基礎陳倉之戰(zhàn)的失利,對諸葛亮是很大的打擊。兩次戰(zhàn)爭,蜀軍在斜谷道、陳倉道、祁山道三個方向全部失敗。這讓諸葛亮在主攻方向的選擇上搖擺不定,究竟是要翻越秦嶺呢,還是翻越祁山呢?翻越秦嶺(斜谷道、陳倉道),直接打關中,問題是敵人守住險關要隘,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打不過去;出祁山,風險小,但只是攻打敵人偏遠地帶,不足撼動根本。不喜歡冒險的諸葛亮又一次把目光盯在祁山。祁山附近有兩個郡控制在魏國手中,一個是武都郡,一個是陰平郡。
諸葛亮決定先拔取這兩顆釘子,為以后出兵祁山打下基礎。公元229年春,諸葛亮派部將陳戒率部進攻武都、陰平。武都、陰平兩城被分割包圍,最終只有陷落的命運。這次規(guī)模不大的戰(zhàn)爭,也被認為是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其實稱為西征更合適。第四,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二出祁山諸葛亮出祁山就只有兩次,這是第二次。攻取武都,實際上是掃清通向祁山的障礙,由此可見,兵出祁山一直是諸葛亮的第一選擇。不過,祁山距離長安遙遠,這也決定諸葛亮的進攻難以達到奇襲及速戰(zhàn)速決的效果。司馬懿有充足的時間備戰(zhàn),他命費曜、戴陵先率領四千精兵,屯駐上邽,其余部隊全部開赴增援祁山前線。
事實證明,諸葛亮出祁山的戰(zhàn)略并不是太好。蜀軍千里奔襲,越是深入,補給線就拉得越長,每拖上一天,全軍就得消耗掉大量的糧食。司馬懿覷準諸葛亮的弱點所在,采取烏龜戰(zhàn)術,只守不攻,牢牢控制險要關口。這種戰(zhàn)術,看似笨拙,實則大智。諸葛亮用兵也偏正,少有出奇制勝。蜀軍在攻堅戰(zhàn)方面乏善可陳,只要敵人一收縮,就會束手無策。盡管此役諸葛亮在木門之戰(zhàn)中射殺敵將張郃,但就第四次北伐而言,他又一次失敗了。第五,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選擇斜谷道諸葛亮北伐也真是很耗心思。兩次走祁山道,都因為不能達成奇襲目的,讓敵人有充足的應對時間,從兵略上講,并不高明。
一次走陳倉道,也因為敵人早有防患而徒勞無功。至于子午道,諸葛亮是絕不去冒險的。那么剩下來的,就是斜谷道了。斜谷道沒有子午谷那么兇險,也不像祁山道那么偏。為了第五次北伐,諸葛亮用三年的體整時間,重修斜谷道的棧道,糧草也備足了。由于做了精心準備,北伐軍的進展相當順利,穿過斜谷道后,直插向郿縣,在渭水以南安營扎寨。但是,諸葛亮過于謹慎的毛病又犯了。當時司馬懿擔心蜀軍進攻武攻,向東奪取長安,但是諸葛亮出于保守思想,卻是向西挺進到五丈原。向東進攻,目標就是長安,長安一旦淪陷,對魏國將是沉重的打擊。那么諸葛亮為什么不向東而向西呢?。
諸葛亮熱衷于進攻西部,是因為這里魏國統(tǒng)治基礎薄弱,是羌胡聚居區(qū)。諸葛亮的民族政策應該說是比較得人心的,他希望能策動天水、安定等郡脫離魏國,把那里變?yōu)檫M攻中原的橋頭堡。諸葛亮過于小心謹慎,寧愿穩(wěn)扎穩(wěn)打,也不愿冒進,這使得他的作戰(zhàn)風格呆板,缺乏激情與創(chuàng)造力。后來,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這次北伐也無果而終。
諸葛亮伐魏,怎么東進中原?這里的中原應該是指洛陽一帶吧,東進中原,也就是說從蜀漢的成都出發(fā),經永安,到達夷陵,再北上進攻襄陽,攻打宛城,直取洛陽。根本就無法東進中原,蜀漢的東邊是吳國的荊州,如果諸葛亮伐魏東進,那么必然要經過吳國的領土,吳國怎么辦?肯定是不讓諸葛亮通過了,以孫權的尿性,還不時刻提防著諸葛亮,要知道荊州都是孫權偷襲取來的,越是偷來的,越是害怕別人也用同樣的方式偷走。
況且東聯(lián)孫權,也是諸葛亮的既定政策,在魏國存在時,諸葛亮斷然不會更改既定國策。就算人家孫權同意你借用吳國的土地去攻打中原,你諸葛亮這么打,根本沒有可能打進中原,蜀軍就會全軍覆沒,一是補給是問題,二是目標太過于明顯,三是中原地區(qū)魏國重兵把守,連關羽占有荊州都打不下襄樊,更別說諸葛亮了。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從來就不是長安,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是拿下隴右。從歷次諸葛亮北伐的路線來看,諸葛亮五次北伐,有三次是出祁山,諸葛亮的戰(zhàn)略目的是:先拿下隴右,切斷曹魏關中與涼州的聯(lián)系,進一步蠶食雍涼,然后再是攻占長安,再依托關中之地,以函谷關為險,東出函谷,攻打洛陽,還于舊都。諸葛亮的目標很明確,而且也非常適合目前的情況,蜀弱魏強,諸葛亮沒有辦法與魏國拼實力,只能采用迂回隴右的戰(zhàn)略,一步一步打擊魏國。
而魏延提出的子午谷戰(zhàn)略,先不論成功與否?在戰(zhàn)略上也與諸葛亮的既定戰(zhàn)略不一樣,即使拿下長安,也守不住,四面八主的魏國會圍過來,到時長安就是一座孤城,還是要失守的,所以諸葛亮拒絕了魏延的子午谷謀略。而東進中原更加不靠譜,前面已經解釋過了,而最正確的戰(zhàn)略就是諸葛亮既定的西出祁山戰(zhàn)略,所以諸葛亮要選擇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17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