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帶來的歷史上品德不好的詩人。
在我們小時候相信也聽過許多關(guān)于古詩人的故事了,老師與家長們也都鼓勵著我們勇于向古人學習。上學之后,歷史課本一般也會黑白分明,好人壞人分的清楚??上藷o完人,傳說中和課本上的光輝形象,背后不一定是高尚的人品,比如下面幾位
1.匡衡 鑿壁偷光
出自西漢大文學家匡衡幼時鑿穿墻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終成一代文學家的故事。現(xiàn)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的人。要學習鑿壁偷光的精神,學習匡衡不怕艱難學習的恒心與毅力。
這本來沒什么問題,可是我們?nèi)媪私膺@個人,匡衡早年是伴隨漢元帝左右,漢元帝在當太子的時候?qū)锖饩头浅S泻酶?。繼位之后,由郎中升為給事中。匡衡憑借自己早年對漢家儒學非常深厚的理解與掌握,深受漢元帝的喜愛。
很快變身為漢元帝時期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在處理政事的時候,匡衡總是會采用詩經(jīng)中的語句來駁倒自己的敵對朝臣。而由于漢元帝非常喜歡詩經(jīng),所以每次當匡衡使用詩經(jīng)中的語句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的時候,漢元帝總是會支持他。
不過,人的欲望總是沒有極限的,匡衡被封為安樂侯的時候,他封國的土地已經(jīng)有31萬畝??锖庖廊挥X得不夠滿足,于是利用誤差將自己的封地憑空擴大了4萬多畝。
到了漢成帝時期,由當時的對匡衡的封地進行了重新核實,發(fā)現(xiàn)了匡衡從中利用職權(quán)非法侵占土地這一事實。隨即向漢成帝報告,漢成帝將匡衡的封地全部收回將匡衡貶為庶人??锖庾罱K的結(jié)局是由老家而來經(jīng)歷了人生的轉(zhuǎn)換與宦海的沉浮又回到了老家去。
2.憫農(nóng)李紳
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nóng)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xiàn)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nóng)民田里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xiàn)了農(nóng)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后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nóng)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能寫出這樣的詩,應(yīng)該是個好官吧,可惜好詩不是好人。
《云溪友議》中記載,李紳發(fā)跡之前,經(jīng)常到一個叫李元將的人家中作客,每次見到李元將都稱呼"叔叔"。李紳發(fā)跡之后,李元將因為要巴結(jié)他,主動降低輩分,稱自己為"弟"、為"侄",李紳都不高興,直到李元將稱自己為"孫子",李紳才勉強接受。
還有一個姓崔的巡官,與李紳有同科進士之誼,有一次特地來拜訪他,剛在旅館住下,家仆與一個市民發(fā)生爭斗。得知是宣州館驛崔巡官的仆人,李紳竟將那仆人和市民都處以極刑,并下令把崔巡官抓來,說:"過去我曾認識你,既然來到這里,為何不來相見?"崔巡官連忙叩頭謝罪,可李紳還是把他綁起來,打了20杖。崔巡官被送到秣陵時,嚇得面如死灰,甚至不敢大哭一聲。當時人們議論紛紛:"李紳的族叔反過來做了他的孫子,李紳的友人成了被他流放的囚犯。"
由于李紳為官酷暴,當?shù)匕傩粘3@受怕,很多人甚至渡過長江、淮河外出逃難,下屬向他報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紳道:"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飽滿的顆??偸窃谙旅妫切╋蹩冯S風而去,這事不必報來。"
李紳一生中最大的污點,是他晚年經(jīng)手的"吳湘案"。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74歲高齡的李紳出任淮南節(jié)度使。其時,揚州江都縣尉吳湘被人舉報貪污公款、強娶民女。李紳接報后立即將吳湘逮捕下獄,判以死刑。但此案上報到朝廷后,諫官懷疑其中有冤情,朝廷便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揚州復(fù)查。崔元藻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吳湘貪贓屬實,但款項不多,強娶民女之事則不實,所以罪不至死。但李紳卻一意孤行,強行將吳湘送上了斷頭臺。
按照奏章中的說法,事情的起因是揚州都虞侯劉群欲娶流落廣陵的美女阿顏。不料阿顏的養(yǎng)母卻悄悄把阿顏嫁給了江都縣尉吳湘,劉群聞訊后非常氣憤,就唆使他人舉報吳湘貪污公款、強娶民女?!秲愿敗分械恼f法是,李紳欲奪阿顏獻給李黨老大李德裕,所以一心想干掉吳湘這個絆腳石。
3.朱熹存天理,滅人欲
朱熹創(chuàng)立了理學。
這樣一個人,朱熹曾誘奸尼姑及兒媳,有人說這是編排朱熹的不是。也有人說是實有其事,存在著很大的爭議,那么倒底有沒有呢?《宋史》卷三十七有載:“監(jiān)察御史沈繼祖劾朱熹,詔落熹秘閣修撰,罷宮觀?!?。即指南宋寧宗慶元二年十二月(公元1196年),監(jiān)察御史沈繼祖彈劾朱熹十大罪狀,如“不敬于君”、“不忠于國”、“玩侮朝廷”、“為害風教” 、“私故人財”等等,其中還包括“誘引尼姑二人以為寵妾,每之官則與之偕行”,“家婦不夫而孕”。意思是說朱熹曾引誘兩個尼姑作侍妾,出去做官時還帶在身邊招搖過市;朱熹家中的兒媳則在丈夫死后還懷上了孕……最后,主張將朱熹斬首,以絕“朱學”。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慶元黨案”,也就是說所謂“納尼為妾”并非空穴來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17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