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趙光義奪皇位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一般來說,古代的傳位方式都是“父死子繼”,很少有“兄終弟及”的情況。如果老皇帝死了,老皇帝的兄弟想要依仗權(quán)勢奪取皇位,老皇帝的大臣們都是不會答應(yīng)的。
最著名的例子,莫過于皇太極死后,皇太極的兄弟多爾袞想繼位。結(jié)果,皇太極的舊臣們都不答應(yīng)。他們說,皇位只能傳給皇帝的兒子,不可能傳兄弟,所以要誓死守衛(wèi)。為此,他們不惜和多爾袞拼個魚死網(wǎng)破。而多爾袞最終也不得不讓步,把皇太極的兒子福臨扶起來當皇帝。雖說那時候福臨只有9歲,實際軍政大權(quán)依然掌握在多爾袞手里,但好歹多爾袞不敢隨便稱帝。
不過,歷史上也有老皇帝去世,其兄弟奪老皇帝兒子的皇位,而大臣們一言不發(fā)的情況。這事發(fā)生在宋朝時候的趙匡胤、趙光義身上。
(趙匡胤)
那么,趙匡胤去世,趙光義作為兄弟奪位,為什么大臣們沒有一個站出來表達不同的意見呢?
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其實都是趙匡胤自己造成的結(jié)果。為什么這么說呢?
其一,趙匡胤極大地削弱了大臣們的權(quán)力,讓大臣們沒有能力站出來說話。
當年皇太極的部下鰲拜們,之所以敢于和多爾袞抗爭,最主要的原因,是鰲拜們手下有兵,他們掌握著軍隊。如果當時多爾袞硬上,不聽鰲拜們的意見,鰲拜們就會舉兵攻打多爾袞。多爾袞兄弟只是掌控了正白旗和鑲白旗。憑借他們的實力,是無法和鰲拜等大臣掌握的軍隊抗衡的。所以多爾袞才不得不讓步。
但是趙匡胤上臺后,害怕大臣們權(quán)力太大,做了一個“杯酒釋兵權(quán)”的舉動。這個舉動,只能讓趙匡胤那些忠心耿耿的義社兄弟們,只能在家里當富家翁。手里沒有兵,他們想和趙光義抗衡,也辦不到啊。
而文臣們呢?也都不怎么親附趙匡胤。一是因為趙匡胤只喜歡趙普,二是趙匡胤的文臣們很多都是后周的舊臣,三是趙匡胤不大能籠絡(luò)人心,反而是趙光義比較能籠絡(luò)人心。
(杯酒釋兵權(quán))
有一次,趙匡胤看見趙光義在大街上走,身邊前呼后擁一大群人。他當時就感嘆說:“好一條軟繡天街!”由此可見,趙光義多么會籠絡(luò)人心。
總之,趙匡胤實際上在最后階段,并沒有非常忠心的大臣。因此趙光義想奪權(quán),誰會幫趙匡胤的忙呢?
其二,趙匡胤沒有給自己的兒子們權(quán)威,反而給了趙光義權(quán)威。
趙匡胤在世的時候一直在培養(yǎng)趙光義。給了他非常高的權(quán)利和地位。不但封他為晉王,而且還讓他京兆尹,朝廷排位上,也把他排在眾臣之首。朝中的大事小事,趙匡胤都會和他的弟弟趙光義商量。
而他的兒子們呢?則基本上沒有給他們什么封賞。
一般來說,皇帝的兒子肯定都是天然的王。但是,趙匡胤卻沒有給他任何兒子封王,這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非常罕見的現(xiàn)象。而且,那時候他最大的那個兒子都滿20了,也沒獲得重用鍛煉。
所有這些做法,都讓大臣們產(chǎn)生一種感覺,似乎趙匡胤就是要把皇位傳給趙光義,而不是傳給他的兒子們的。
(趙光義)
史料記載,趙匡胤去世后,宋皇后讓太監(jiān)王繼恩去把趙德芳喊來繼位。但是王繼恩出去以后卻想,趙匡胤平常都在培養(yǎng)趙光義,要繼位,也只可能是趙光義繼位,怎么可能讓趙德芳繼位呢?所以他擅作主張,去把趙光義喊來了。
后世有些專家認為,這個王繼恩是趙光義安插在趙匡胤身邊的臥底。不過這只是一種猜測,也有可能王繼恩并不是什么臥底,而是趙匡胤的做法,確實讓所有的人都產(chǎn)生了這樣一種感覺。
當然了,也不能說,沒有人支持趙匡胤的兒子們。趙光義當了皇帝以后,發(fā)動了對遼國的戰(zhàn)爭。但是那場戰(zhàn)爭打敗了。打敗以后,趙光義路往南狂奔,跑得不見了蹤影。這時候,眾大臣以為趙光義已經(jīng)遭遇了不測。于是大家商量著,把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扶起來當皇帝。但是還沒來得及實施,又尋到趙光義了。因此,這件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大臣們其實還是傾向于趙匡胤的兒子們的。畢竟當時作為皇帝的趙光義如果去世了,大臣們本來應(yīng)該扶立趙光義的兒子,而不是趙匡胤的兒子。他們最終扶持了趙匡胤的兒子,這也說明,他們心中是比較支持趙匡胤兒子們的。
只不過他們只是淺嘗輒止,態(tài)度并不那么堅決而已。
(參考資料:《宋史》《宋太祖實錄》)
歷史上關(guān)于大臣奪取君主制的事件有很多,但大多數(shù)都是通過篡位的。即使他們在統(tǒng)治時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不可避免地會被稱為“無序的臣民”,相反,宋太祖趙匡胤作為一個將軍出生,但他不是因王位的成功而得名的。
這完全是由于趙匡胤心胸深厚,他從掌權(quán)到掌權(quán)都極具社會性,幾乎沒有發(fā)動過殘酷的殺戮,所以留給后人的印象是仁義君王。趙匡胤世世代代出生在將軍家庭,所以他年輕時就和父母一起學(xué)習(xí)兵法和武術(shù)。后來,他到后漢去服侍郭巍。因為他在每一次戰(zhàn)斗中都取得了戰(zhàn)績,所以他回來了,勇敢而足智多謀,所以深受郭偉的賞識。
郭維手下的趙匡胤并不出名。柴榮登基后,高平戰(zhàn)役爆發(fā),柴榮親自出征。但是,由于契丹與北漢的結(jié)合,他們太強大了,后周的將軍們棄械而逃,使得軍隊混亂的士氣低落。這時,趙匡胤勇敢地站了起來,率軍殺敵,終于凱旋而歸。他身受重傷,在全軍心中樹立了一定的威信,更受到柴榮的愛戴。回到王朝后,他立即把他提升到皇宮的前面。咸德三年,柴戎親自進軍南唐,趙匡胤隨王進軍,經(jīng)過幾輪,擊敗了南唐齊王。他還為柴戎征服了壽州、滁州等要地,擴大了后周的疆域,增強了后周的影響力。由于趙匡胤戰(zhàn)功卓著,仕途穩(wěn)步推進,官階晉升為介杜石。
后來,柴榮將張永德的前宮撤職抽檢,改任趙匡胤。柴榮死后,柴宗勛成功了。當時,皇帝只有七歲,沒有處理政務(wù)的能力。掌權(quán)的趙匡胤,深受軍人愛戴,是奪取政權(quán)的最佳時機。
大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即宋太祖趙匡胤在位的最后一年,正月某日,宋太祖下詔,決定在當年四月去洛陽,祭拜自己的父親趙弘殷。
春四月,宋太祖率文武百官來到洛陽,參觀了城中修葺一新的宮殿。
宋太祖出生在洛陽,喜歡那里的風(fēng)土人情,忽然覺得這里比都城開封老舊的宮殿好多了,于是向百官提出了遷都的想法。
宋太祖的理由是:開封城無險可守,需要數(shù)十萬禁軍防御,不僅勞民傷財,還會出現(xiàn)冗官冗兵現(xiàn)象,造成國家財政支出巨大,而洛陽據(jù)成皋之險,易守難攻。
《續(xù)資治通鑒》記載:宋太祖遷都的理由充分,決定也合情合理,可是以晉王、開封府尹趙光義為首的大臣們卻出奇地一致表示反對。
皇帝的決定,弟弟帶頭反對,這是什么原因呢?
反對遷都的大臣之中,起居郎李符的態(tài)度極為堅決,他向皇帝提出八個困難理由:?京邑凋敝,一也;宮闕不備,二也?
洛陽城早已破爛不堪,恢復(fù)困難;
宮殿缺乏,需要時間營建;
郊廟年久失修,也需營建;
官府機構(gòu)不健全,一時半會兒來不及設(shè)置;
城內(nèi)百姓貧困,稅收有限;
軍糧無法供應(yīng),養(yǎng)不起大量的禁軍;
尚未建壁壘,無法保障京城的安全;
千乘萬騎在酷暑遷徙,過于辛苦勞累。
起居郎李符負責(zé)記錄皇帝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應(yīng)該算得上宋太祖身邊的寵臣。
這位一向逢迎皇帝,可如今卻成為反對遷都的急先鋒,這令宋太祖極為不爽,沒有聽從他的諫言。
宋太祖的不爽不在于是否遷都,其原因在于,他已經(jīng)明顯意識到,晉王趙光義已經(jīng)羽翼豐滿,滿朝文武差不多都上了晉王的船。
宋太祖祭祀父親的儀式結(jié)束后,依舊居住在洛陽,不肯回京。
大臣們知道皇帝的倔脾氣上來了,也不敢勸。
鐵騎左右?guī)贾笓]使李懷忠卻冒死直諫:?開封城水運極為便利,每年從江淮調(diào)運糧米數(shù)百萬斛,如果現(xiàn)在遷都洛陽,一切物資還要經(jīng)過開封轉(zhuǎn)手,耗時費力,且難以保障都城巨大的需求。?
宋太祖依舊不為所動。
晉王趙光義諫言,認為目前不適合遷都。
宋太祖說:?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
遷都洛陽也是權(quán)宜之計,將來遷都長安才是長久之計。
趙光義叩首堅持反對,宋太祖無可奈何地說:?我決定遷都,沒別的意思,就是因為洛陽有天然的屏障,可以裁撤大量冗兵,仿照周朝、漢朝的舊例,從此可保天下安定。?
趙光義說:?在德不在險。?
他認為,江山是否穩(wěn)固,不在于地勢險要,而在于帝王是否仁德。
宋太祖趙匡胤沒有正面表達對這句話的看法。
晉王離開后,宋太祖環(huán)顧左右大臣說:?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晉王的話也不是沒道理,可是不出百年,天下的民力就會被消耗殆盡啊!
不久,宋太祖?下詔東歸?,遷都一事不了了之。
宋太祖可謂一語成讖。
百余年后,?冗兵?問題依舊困擾著宋神宗,民力消耗過大,以至于徽欽兩朝,出現(xiàn)了?靖康之難?。
皇室被迫向南遷移,永遠失去了北方的疆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17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