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皇太極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皇太極是清朝的第二任皇帝,其實他的本名并不叫皇太極,他出生之后他的父親為他取的名字叫“黃臺吉”。這個名字其實在當時的滿人當中非常的常見,都喜歡在“臺吉”前面添一個顏色,比如說黑、紅、綠等各種顏色。努爾哈赤給自己的兒子娶這么普通的名字,由此可見這個兒子在他的心中的地位。為什么努爾哈赤不重視皇太極呢?原來皇太極母親是葉赫部落的女人,與努爾哈赤有著很大的仇恨。努爾哈赤殺了皇太極的舅舅,皇太極的母親后來也生了重病死掉了。歷史上的皇太極,是如何成功奪得皇位的,他的傳奇一生又是怎樣的。
這樣看來,皇太極的生活就很不幸了,從小就處在父親和母親部落之間的矛盾之中,他也很是痛苦?;侍珮O痛苦之余想要發(fā)奮圖強,可是怎么開始呢?后來他想到了讀書這一條出路。皇太極從此之后努力學習,終于從眾皇子中脫穎而出。史料上曾經(jīng)記載說,皇太極小時候就特別的博學,精通滿族文字的同時,他還認識漢族的文字。他才七歲的時候,就凸現(xiàn)出與別人不同的氣質(zhì),已經(jīng)可以開始替努爾哈赤照顧家政了。
年僅七歲的皇太極就能夠從愛新覺羅家族中嶄露頭角,這也多虧了愛新覺羅家族里的人不愛讀書。他的三個哥哥都不是讀書的料,也就都不愛看書,皇太極就憑借著這一點把他三個哥哥擠下了皇帝的寶座。在他當上皇帝,獨攬大權(quán)之后,他就開始做了一件浩浩蕩蕩的事情,那就是推行讀書運動。這個讀書運動可不是說著玩的,皇太極還制定了一些規(guī)定,如果家里的孩子不喜歡讀書,那么家長就要背責任被處罰,不允許上戰(zhàn)場,只能待在家里面服苦役。這個運動一發(fā)起,就掀起了一場聲勢浩蕩的讀書熱潮。由此可見,皇太極真的是一個熱愛讀書的人,而且他在書中還找到了治國管理朝廷的好辦法。
皇太極當上大汗之后,每一次接受大臣們的朝見和舉行盛大的典禮的時候,他的三個哥哥和他同時朝向南邊坐,接受大臣們的朝拜,這等于他還是四個皇子里的老四,他的地位還是岌岌可危的。但是在這險象環(huán)生的政治斗爭中,他還記著去北京郊區(qū),找崇禎皇帝的麻煩去了?;侍珮O率領(lǐng)著大軍到達了燕京城的外面,他的手下們紛紛要求攻城,這個時候皇太極就溫和的問他們,攻打這座城池會不會損傷兵馬呢?大家一致的回答,會,但是這是為朝廷做貢獻,不怕犧牲。但是皇太極卻沉下臉說,如果攻打這座城池會犧牲士兵們的生命,那他寧可不攻城,把這座城池留給崇禎。
其實這純屬皇太極的瞎扯,如果是一座十分重要的城池,哪怕是犧牲所有士兵們的生命,領(lǐng)導者都是不會因為心疼而放棄的。燕京城這座城池要是攻下來也沒有多大的作用,就算打下來這座城池,到時候四面八方來的各種大軍又來攻打,你又拿什么來守住這座城池了。倒不如留下這座城池,等城內(nèi)的人互相爭斗,再坐收漁翁之利。這就是皇太極真正不肯攻城的原因,這對于他來說,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他為啥要做呢?可他偏偏還跟部下瞎扯,說他是愛惜士兵們的生命,不忍心看著他們?nèi)ニ退?,這真是一番哄騙人心的假話。
從攻城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來,皇太極想要收買人心,效果也的確不錯,而且皇太極也喜歡收買人心。皇太極四十歲那年,帶著侍從去山里面打獵。打獵的途中,皇太極是走在前面打獵,他的侍從騎在馬上保護他。突然侍從發(fā)現(xiàn)了樹林里面有一只老虎,還沒等他反應過來,這只老虎突然吼叫著撲向他,把他撲倒在地。據(jù)史書上記載,皇太極發(fā)現(xiàn)自己的侍從被老虎撲倒在地,立刻就吶喊一聲,并且勇猛地朝老虎撲了過去,想要救自己的侍從。
這只老虎被皇太極的氣勢給嚇到了,當即跳了起來,準備躲開,但是被趕來的侍衛(wèi)們射死了。其實明眼人一看,這段記載著皇太極愛兵如子的歷史就非常的假,正常人面對一直兇猛的老虎,突然往你身邊撲過來,不是應該掉頭就跑嗎?皇太極就是喜歡讓史官夸大他的事跡?;侍珮O還是一個極其會演戲的人,他讓自己入戲,還讓自己的三個哥哥入戲,成為了看戲的傻子,最終丟掉了競爭皇位的權(quán)利還有自己的生命。成功的扮演一個書呆子,不去管家中的那些齷齪事,然后利用自己的手段成功的以德服人,不去沾染家族中混亂的不關(guān)系,這也讓他的父親努爾哈赤對他有了更多的關(guān)注,這些也是他從書上明白的道理。
隨著大貝勒丑聞的曝光,皇位的競爭也就少了一個人。為了競爭皇位,其余的貝勒們是想盡辦法,要在努爾哈赤的面前好好表現(xiàn)。而這個時候的皇太極就開始請君入甕,開始看好戲了?;侍珮O在一旁提出了一個仁德治國的辦法,其他貝勒們一聽,認為自己都是善良的人,這個辦法可以實施啊??墒撬麄兏揪筒皇侨蚀戎?,連裝也裝不會。
第一個栽坑的是二貝勒,他還是一個野蠻人,一個勁的把投降的士兵給殺完了。二貝勒完蛋之后,三貝勒也感覺到了危機,后來他拿著刀子對著皇太極,也被趕出局了。大貝勒覺得自己的好日子也到頭,不想再跟皇太極競爭了,于是就主動地退出了皇位角逐賽,最后只剩下了皇太極一人,皇太極最終成功地登上了皇位寶座。其實人生就像演戲,誰演得好就是贏家?;侍珮O掌握了整場大戲的主節(jié)奏,活成了主角,將自己真實的一面隱藏了起來,演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這不僅幫助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皇子到嶄露頭角的重要角色,最后成長為了稱霸天下第一國之主。
皇太極的皇位是怎么得來的呢 努爾哈赤在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去世,臨終前曾召見愛妻烏拉氏阿巴亥,似乎要授以遺命。但眾貝勒早就擔心多爾袞三兄弟力量迅速壯大,便在擁戴皇太極繼位為汗之后,九個時辰,迫令阿巴亥自盡殉夫,聲稱是太祖的“遺命”。
可以看出皇太極也許并非是努爾哈赤心目中的繼位人,但也不能確定就是他篡奪了多爾袞的汗位。也許只有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本人知道真相。 繼位之謎:皇太極的皇位到底是怎么得來的 關(guān)于皇太極是如何繼位的問題,有不同的說法。
1:據(jù)朝鮮史籍《魯庵文集》記載:“老汗(努爾哈赤)臨死曰:洪佗始(皇太極)能成吾志。終無所命而死。”因而皇太極得汗位,是符合努爾哈赤臨終之命的。 2:一些明清史專家認為,皇太極汗位是從其幼弟多爾袞手中篡奪來的。 清人蔣良騏的《東華錄》順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詔內(nèi)載,多爾袞聲稱“太宗文皇帝(皇太極)之位原系奪立”,暗示皇太極篡奪汗位。 據(jù)說,努爾哈赤生前已立多爾袞為嗣子,而皇太極用陰謀狡詐的手段從其幼弟手中奪取了汗位,為去除篡位障礙,還逼迫多爾袞生母大妃納喇氏死殉。此說受到一些人懷疑,因為努爾哈赤痛恨多爾袞生母不忠,去世前特命她死殉。當時多爾袞才十五歲,既無功業(yè),亦無威望,故不可能立多爾袞為嗣?;侍珮O即位后,對多爾袞“特加愛重”,大力培養(yǎng)提拔,多爾袞對皇太極的恩育萬分感念,盡心盡力輔佐皇太極,勛勞卓著,成為皇太極最得力的助手??傊?,皇太極與多爾袞兄弟感情較好,無法想像皇太極對多爾袞干下篡位、殺母的勾當。 3:皇太極的汗位是通過激烈爭斗,力克競爭對手而得到的。 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與諸貝勒爭奪汗位的斗爭白熱化,最后皇太極擊敗對手自立為汗。其間,皇太極與代善的爭斗尤為激烈,代善有勛績,有聲望,也有勢力,長期以來一直是汗位的有力競爭者,皇太極抓住一切機會打擊代善,如利用代善與大妃納喇氏的曖昧關(guān)系,推波助瀾,借助輿論,促使努爾哈赤罷黜大妃,代善威望遭受損害。努爾哈赤死后,又逼大妃死殉,削弱代善的勢力,最后壓服代善,奪取汗位。 4:皇太極汗位并非奪立,而是由諸貝勒推舉產(chǎn)生。 太祖努爾哈赤生前未立嗣子,而是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為汗者須請貝勒推舉產(chǎn)生。 當時諸貝勒中,數(shù)皇太極實力最強,努爾哈赤死去當天,代善長子勸代善說:“四大貝勒(皇太極)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眾皆悅服,當速繼大位。”代善表示同意。 次日,在諸貝勒大臣聚于朝時,代善提議舉皇太極為汗,請貝勒“皆喜曰善。議遂定,乃合詞請上即位”。《魯庵文集》所記更富戲劇性:代善表示,按努爾哈赤遺愿,當立皇太極為汗?;侍珮O推辭,主張代善當立,并“相讓走避”。國不可一日無一君,大臣們一會兒去請代善,一會兒去拉皇太極,“號呼奔走于兩間者再三,凡三日”,最后還是代善使人“群擁”皇太極即位。 這里不見刀光劍影、不擇手段的權(quán)力爭斗,代之以和平友好的互相謙讓。這與貫串清朝特別是其前期血腥的最高權(quán)力之爭,形成強烈反差,令人難以置信。其中雖有言過其實之處,但按當時情況,民主推舉皇太極為汗,還是有可能的。因為,當時人們相當崇尚武功,而皇太極的武功遠遠超過才十幾歲的多爾表,與代善比也不相上下;此外,在政治識見、軍事才能和個人威望上,皇太極都高出請貝勒一籌,由于君主專制制度尚未發(fā)展完善,遇大事須協(xié)商辦理,因而推舉才能卓著的皇太極即位,是不足為怪的。 皇太極把皇位傳給誰了 皇太極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這就導致了死后豪格與多爾袞兩派的斗爭。當時皇太極嫡出的子女只有長子豪格、五子碩塞、九子福臨和十一子博穆博果爾,其余的都是庶子。清朝初期大福晉和側(cè)福晉都是妻子,所生子女都是嫡出。只有庶福晉才是妾,所生子女是庶出。長子豪格生母為皇太極的第二任大福晉烏拉那拉氏,后來因為獲罪被休棄,早死,豪格軍功卓著,但在關(guān)鍵時刻優(yōu)柔寡斷、放棄地位,導致后來被多爾袞整得很慘。碩塞生母為皇太極側(cè)妃葉赫那拉氏,此女也是皇太極的表妹,后來因為調(diào)整后宮關(guān)系被改嫁他人,碩塞勢單力薄。這就只剩下了福臨和博穆博果爾。福臨當時6歲,博果爾2歲,首先福臨年齡上占優(yōu)勢。其次,福臨的生母莊妃來自蒙古科爾沁,歸降已有二十余年;而博果爾生母貴妃來自蒙古阿霸亥部,歸降僅九年,人心不穩(wěn),且貴妃前夫是蒙古林丹汗,并未林丹汗生有一遺腹子阿布鼐,當時已9歲,后來做了察哈爾親王。朝中大臣怕博果爾當上皇帝他同母異父的哥哥阿布鼐會權(quán)傾朝野、顛覆大清的基業(yè),后來阿布鼐在康熙年間果然獲罪,因此權(quán)衡之下?lián)砹⒘烁ER為帝。
皇太極是篡位得的皇位嗎? 前清時期滿清實行的是貴族共和制,皇太極應該是選出來的。八旗制度就是把國家分成八分,每個旗主各占一份。民政、經(jīng)濟、軍事統(tǒng)統(tǒng)都是八份,但這八份不平均。但事實上并不是八王,而是十王還有左右翼各一王。努爾哈赤后期,他把自己的兩黃旗分給了阿濟格和多鐸,實際上皇太極登基時多爾袞并不是旗主。而且他最喜歡的小兒子里面也不是多爾袞而是多鐸。當時最有機會和皇太極爭位的是代善,他是通過手段排擠掉了代善才登基的?;侍珮O99%是合法繼位,就算是篡位,篡的也不是多爾袞的位。
皇太極是如何成功奪得皇位的?皇太極的皇位真的是從多爾袞手里搶走的嗎? 眾貝勒在努爾哈赤死后擔心多爾袞三兄弟的勢力變大,便擁戴皇太極登上皇位?;侍珮O的皇位并不是從多爾袞手里奪走的。
皇太極是清朝的第二任皇帝,他本名其實叫黃太臺吉,這個名字足以可見努爾哈赤對這個兒子不重視。他從小生活在父親和母親部落之間的矛盾中,處境十分尷尬 ,因此生活過得也不好。但他從小就勤奮讀書,從哥哥弟弟們中就顯得特別努力,但其實也因為沒有什么人在認真讀書了。年僅幾歲,就在愛新覺羅這個家族中被人看好。后來他上位了,因為之前看的書比較多,里面的知識他也充分運用到了治理國家上面。
皇太極也是及其會演戲的人,他在他三個哥哥面前表現(xiàn)的傻里傻氣的,讓這三個人對她不予重視,直到最后,他都不松懈,一下子就干倒了哥哥們,最終丟掉了競爭皇位的機會和自己的性命。同時他也從書中明白了許多道理,運用的非常靈活,用來一步一步登上皇位。
隨著貝勒的丑聞曝光,皇太極開始在努爾哈赤面前極力表現(xiàn),提出了仁德治國的好舉措,同時也悄悄讓兄弟陷入他設計的陷阱里。 這一舉措,讓大臣們都對他有了好的印象,并且也讓大家刮目相看。平時并沒有注意到皇太極這個人的大臣也都十分看好他。
在哈赤努爾死后,后來在朝廷許多大臣們的舉薦下,皇太極也就順利登上了皇位。
皇太極的生母不得寵,為什么皇太極繼承了皇位? 雖然說皇太極的生母沒有受到努爾哈赤的喜歡,但是皇太極這個人還是很受努爾哈赤喜歡的。當時努爾哈赤的兒子是非常多的,他的長子褚英曾經(jīng)就被立為太子,但是褚英自己由于戰(zhàn)功赫赫,年少輕狂。在被立為太子之后更加的猖狂,看不起任何人,
竟然逼著開國臣們和眾貝勒一起向天發(fā)誓,他們會效忠自己,這個時候,大臣們就紛紛上書給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知道了這個事情以后就廢除褚英的太子身份,從那以后,努爾哈赤在太子的人選上就極為謹慎,皇太極是當時特別有實力的一個人,因為當時我們要知道,努爾哈赤是一個特別喜歡打仗的人,皇太極也跟隨著努爾哈赤了不少戰(zhàn)功,
而且皇太極是受大眾所推崇的,等到皇太極上到皇位之后,他所做的也沒有讓其他人所失望。他在國內(nèi)大力實行改革,也瘋狂的對外擴張。他命令軍隊建造最具有殺傷力的武器,紅衣大炮,并且將單一騎兵兵種改成一支由騎兵,炮兵和步兵多兵種的軍隊,
皇太極十分重視漢族地主知識分子和明朝降將降官的作用,對他們采取的賄賂收買的政策,不僅招募了很多人,同時也為他的皇位鞏固做出了不少的基礎(chǔ),皇太極的種種行為都在預示著,當時努爾哈赤選他為下一任皇帝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努爾哈赤有十六個兒子,皇太極是怎么脫穎而出,奪得皇位的? 皇太極在治國和軍事方面的能力,確實令諸貝勒信服,有其過人之處,所以才能在推舉汗位繼承人之時脫穎而出。事實也證明了皇太極確實有治國之才,從他后續(xù)的處理袁督軍和收降將就可以看出。
皇子中間,只有皇太極一個人會認真讀書,而且又積極地向努爾哈赤表現(xiàn)。他從小跟著努爾哈赤打仗,作戰(zhàn)勇敢,有計謀。而且人很聰明,在軍中慢慢地累積很多的軍功。一個王朝剛興起的時候,只有打仗的軍功能讓八旗的人佩服。沒有打過仗,別人也不會服你。
當時努爾哈赤的皇長子去世,皇三子、皇四子、皇六子、皇七子、皇九子、皇十一子、皇十三子、皇十六子為側(cè)妃或庶妃所生,而努爾哈赤的嫡子們個個都英勇善戰(zhàn),謀略才能具備,怎么可能輪到這些兄弟繼位。
剩下的嫡子們,老大被賜死,老二因為跟大妃阿巴亥私情失去了繼位的可能。老五是個弒母爭寵的不孝子,誰會支持他。老十為老五同胞弟,母親獲罪被休,哥哥又弒母,也沒什么資格。老十二、老十四、老十五均為阿巴亥所生,阿巴亥生殉,她的兒子中十四、十五均年幼無戰(zhàn)功,后因其母親與代善的關(guān)系,導致代善之子一萬個不支持他三個中的任意一個。所以這三個也沒資格。
剩下皇太極,軍功顯赫,有勇有謀,深得其他三大貝勒中大貝勒及兩個兒子、二貝勒努爾哈赤的義子阿敏支持,順其自然繼承汗位。
清初四大貝勒爭位之謎:皇太極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女真族選擇繼承人與 *** 不同,漢族的嫡長子繼承制并不為他們認同,誰有才能,誰就有可能得到汗位。努爾哈赤最初挑選的繼承人是長子褚英,褚英十八歲時因作戰(zhàn)勇敢被封為洪巴圖魯,即大勇士的意思,深受努爾哈赤的器重。二十七歲時封為阿爾哈圖·土門,意為有謀略之人,實際上是努爾哈赤贊賞他善于動腦子。不過,褚英性格急躁,年輕氣盛,在處理日常事務時得罪了不少人。不久,眾貝勒及大臣有意發(fā)難,一再在努爾哈赤前說他的壞話,努爾哈赤漸漸對褚英有了看法。有口難辯的褚英焚表告天,訴說自己的冤情,又被人告發(fā)是在詛咒努爾哈赤,不明就里的努爾哈赤于1613年憤然下令處死褚英。這樣一來,皇太極就有了繼位的機會。據(jù)朝鮮史籍《魯庵文集》說:“老汗臨死前說:皇太極能完成我的意愿?!比绱苏f來,皇太極的即位是努爾哈赤的意思,是順理成章的。
不過有一種觀點認為皇太極的繼承汗位并不是努爾哈赤的意思,而是由諸貝勒共同推舉的。努爾哈赤在褚英死后,未立嗣子,但確立了八旗制度和四大貝勒共理朝政的制度,即繼承汗位的人必須由諸貝勒共同推薦。努爾哈赤死的當天,代善長子勸代善說:“四貝勒(指皇太極,皇太極在四大貝勒中年齡最小)才德冠世,特別得到先帝的看重,而且眾人對他也誠心悅服,他應該繼大位?!贝普J為確是如此。第二天,諸貝勒議事時,代善提出動議,請皇太極即位,各位貝勒也表贊同。中間確有相互推讓的局面,皇太極前后有三天不同意即位,而代善等人硬是拉著他登上了汗位。與各個時期刀光劍影的爭搶形成鮮明對比的這種推舉,并不是不可置信的,而是極有可能的。因為后金民族崇尚武功,而皇太極從小就出征打仗,努爾哈赤曾經(jīng)說過:“皇太極將來是父兄的依賴,就像身體上一定要有眼睛一樣?!边@樣看來,皇太極的軍事才能確是超過其他人,謀略、威望也是在其他人之上,代善在諸貝勒中的資格最老,他一推舉,其他人跟著呼應,才能卓著的皇太極就被推舉了出來,這并不足為怪。
也有觀點認為皇太極的汗位是從多爾袞手中搶來的,著名清史專家戴逸先生就持這種看法。朝鮮著作《春坡堂日月錄》說:“努爾哈赤臨終前,對代善說:九王(指多爾袞)應該繼位,但他年紀很輕,你可以當攝政王,以后傳位給九王。代善認為這可能會使他人認為自己有奪位的嫌疑,遂立皇太極為汗?!笔Y良騏的《東華錄》記載了多爾袞自己的話也說“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奪立”,意指皇太極是篡奪汗位的。一些人由此推斷皇太極為了從幼弟多爾袞手中奪汗位,不惜讓多爾袞的母親大妃納喇氏殉葬。持相反觀點的人認為努爾哈赤痛恨多爾袞的母親,多爾袞年紀又這樣小,他無論如何是不會被立為繼承者的,這恰恰是多爾袞在為自己后來的“擅作威?!睂ふ依碛?。皇太極繼位后,對多爾袞這個小弟弟關(guān)心有加,盡力提拔,兩人之間感情深厚,奪位之說是無從談起的。
也有觀點認為無論是多爾袞還是皇太極,都不是努爾哈赤生前立的嗣位者,皇太極之所以能登上皇帝,是他通過激烈爭斗,力克競爭對手而得到的。四大貝勒之間,二貝勒阿敏是皇太極的堂兄,其父舒爾哈齊獲罪被圈禁至死。阿敏自己也犯下大過,自然沒有資格也沒有條件爭奪汗位繼承權(quán);三貝勒莽古爾泰是皇太極的五兄,有勇無謀,生性魯莽,軍力較弱。他的生母富察氏曾因過失獲罪,莽古爾泰竟親手殺死母親。他的名聲比較差,可做統(tǒng)兵大將,但不能做一國之君,更沒有條件爭奪汗位。大貝勒代善有資格、有條件也有可能繼承汗位。代善性格寬柔,深得眾心,且軍功多、權(quán)勢大。努爾哈赤曾預示日后由其襲受汗位,說:“百年之后,我的幼子和大福晉交給大阿哥收養(yǎng)?!贝蟀⒏缇褪谴啤;侍珮O雖懷大志、藏玄機、有帝王之材,但同乃兄代善爭奪汗位的繼承,各方面均處于不利的地位,于是不得不暗設機關(guān)。代善由于與納喇氏的關(guān)系,被皇太極使了計謀,讓他在努爾哈赤前失去了信任,所以實際上皇太極是奪了代善的汗位。
最后一種觀點,實際上還是比較可信的,因為皇太極用貶低他人的辦法取得了汗位,而即位后,不敢大意,又用盡心計對付三大貝勒。努爾哈赤規(guī)定的四大貝勒輪流執(zhí)政,至皇太極時,因三大貝勒都是兄長,朝賀時,他們和皇太極都南面并坐,實際上仍是共同執(zhí)政。公元1629年,皇太極以三大貝勒輪月執(zhí)政,實在不好意思太辛苦三位兄長,讓三大貝勒以下諸貝勒每人都按月理事,實際在削弱三大貝勒的權(quán)力。稍后,又設八大臣、十六大臣與諸貝勒共同議政。二貝勒阿敏因征朝鮮后不想回來,被皇太極歷數(shù)十六大罪狀幽禁起來,1640年死于幽所。三貝勒莽古爾泰在朝廷里與皇太極發(fā)生爭吵,又拿出刀在手里擺弄,被削貝勒名號。不久又改各大貝勒朝賀時與皇太極并坐的體制,僅皇太極一人南面中坐,莽古爾泰憂憤而死。代善因為宴請了莽古爾泰的妹妹,使皇太極大為震怒,代善幾乎被削去貝勒名號。其他各旗貝勒人人震恐,只得服從皇太極的威勢。代善的存在本身就是對皇權(quán)的威脅,1635年,皇太極宣布了代善的四大罪狀,革去貝勒名號,削奪職位。至此三大貝勒全部清除,皇太極已沒有對手了。
無論是文治武功還是機謀,皇太極的確比其他三位貝勒要技高一籌,因而成為贏家是必然的事情。1636年,皇太極眾望所歸地被擁立為皇帝,定國號為清。
太極(166)皇位(20)
當時的皇太極非常的出類拔萃,也建立了很多的豐功偉績,所以很多人都支持他,也推薦他為帝王,于是皇太極便順利的登上了帝王之位。據(jù)說當時的皇太極真的非常的得人心,很多人都覺得帝王之位非皇太極莫屬,雖然有傳言說皇太極使用了不正當?shù)氖侄尾艎Z得的皇位,但是他確實是一個很有才干的帝王,還是很有實力的。
對于皇太極是如何得到帝王之位的,民間有三種說法。
一、皇太極就是努爾哈赤指定的繼承人。
努爾哈赤曾經(jīng)說過皇太極是一個非常能干的人,是當繼承人的一個不錯的選擇。所以在很多人心中,努爾哈赤就是認定了皇太極是繼承人的,即使在努爾哈赤死前沒說繼承人是誰,也沒有影響。就這樣,皇太極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帝王,沒有任何的阻礙。
二、當時并不存在嫡長子繼承制的說法,繼承人是通過推舉產(chǎn)生的。
努爾哈赤死后,很多人都不知道繼承人是誰,也開始很慌亂,但是代善等人極力推薦皇太極,皇太極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于是便順理成章的當上了帝王,傳言說當時任命皇太極為繼承人的時候,皇太極是極力反對的,他一再推辭,三次以后才終于答應了當這個繼承人。
三、繼承人本是多爾袞,皇太極使用計謀奪得了皇位。
傳言說努爾哈赤內(nèi)心最鐘意的人是多爾袞,也是想要立多爾袞為繼承人的,但是很無奈,被皇太極奪了去,多爾袞終究與帝位無緣,就這樣被取代了。自古以來,皇位之爭都是非常非常殘酷的,人們永遠無法想象一場繼位大典的背后有多少人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后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創(chuàng)建者。滿族,愛新覺羅氏。出生于明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在位十七年。明天啟六年,1626年在沈陽繼后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聰。他對內(nèi)大力推行封建化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quán);對外相繼征服了蒙古和朝鮮,并多次帶兵侵略明朝,將西部邊界擴張至錦州、寧遠一線。十年四月改元崇德,改國號大清,正式稱帝。
皇太極繼位之初,后金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由于多次對外掠奪,處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鮮的包圍。內(nèi)部由于貴族分權(quán)勢力的矛盾,沖突日益嚴重。他雖繼承了汗位,但實際上是同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按月分值”政務。權(quán)力分散,事事掣肘,徒有“一汗虛名”。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推進封建化的改革,皇太極采取各個擊破的手段,打擊、削弱分權(quán)勢力,提高汗權(quán)。天聰四年,皇太極以阿敏棄守灤州、永平(今河北盧龍)、遷安、遵化四城的罪名,將其終身幽禁。五年,莽古爾泰同皇太極發(fā)生口角時,竟拔刀相向?;侍珮O借機以“御前露刃”之罪,革去莽古爾泰大貝勒銜。至此,四大貝勒,僅剩他和代善兩人。六年,皇太極終于廢除了與三大貝勒俱南面坐、共理政務的舊制,改成自己南面獨坐,取得了汗的獨尊地位。另外,皇太極仿照明制,逐步建立國家統(tǒng)治機構(gòu),以取代八旗制度所行使的國家權(quán)力。三年,建立了由滿漢文人組成的“文館”,職掌“翻譯漢字書籍”,“記注本朝政事”,為皇太極推行漢化運籌帷幄。五年,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掌國家行政事務。十年,又將“文館”擴充為內(nèi)國史院、內(nèi)秘書院、內(nèi)弘文院,統(tǒng)稱“內(nèi)三院”,負責撰擬詔令、編纂史書、掌管和起草對外文書與敕諭、講經(jīng)注史、頒布制度等。稍后,又建立了都察院,改蒙古衙門為理藩院?;侍珮O通過這套政權(quán)機構(gòu),把權(quán)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
在經(jīng)濟上,由于努爾哈赤晚年在遼東實行“抗拒者被戮,俘取者為奴”的奴隸制政策,漢人紛紛逃亡和暴動,生產(chǎn)凋敝,后金社會動蕩不安。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皇太極執(zhí)政伊始,便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針,把原先努爾哈赤所推行的漢人每十三壯丁編為一莊,按滿官品級分給為奴的政策改為每備御止給壯丁八人、牛二頭、以備使令,其余漢人分屯別居,用漢官管理,使大量漢族奴隸取得了”“民戶”地位,成為后金政權(quán)下的個體農(nóng)民。天聰五年,皇太極頒布《離主條例》,其中規(guī)定“凡奴隸主犯有私行拓獵、擅殺人命、隱匿戰(zhàn)利品、奸污屬下婦女、冒功濫薦、壓制申訴等罪,許奴仆告發(fā),準其離主”。這一條例,限制了滿洲貴族的某些特權(quán),有利于奴仆爭取改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為了促進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皇太極注意體恤民力,凡有妨農(nóng)務的工程,一律不復興筑,使百姓能“專勤南畝,以重本務”。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農(nóng)業(yè)有了較大發(fā)展,糧食基本上能夠自給,社會矛盾得到緩和。
皇太極在國內(nèi)大力實行改革時,并沒有放棄努爾哈赤對外進行侵略擴張的政策。他認為要戰(zhàn)勝明朝,首先要征服蒙古和朝鮮,這既可以解除后顧之懮,又可以利用他們的力量,共同對付明朝。天聰元年一月,皇太極不宣而戰(zhàn),命阿敏、濟爾哈朗、阿濟格等人,率三萬大軍入侵朝鮮,迫使朝鮮簽訂《江都和約》。1636年,皇太極又以朝鮮“屢敗盟誓”,“助明害我”為由,親率十萬大軍入侵朝鮮,包圍南漢山城。國王李 被迫投降,稱臣納貢,允諾與明朝斷絕往來,并將王子送沈陽為人質(zhì)。對蒙古,皇太極采取“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政策。首先爭取與察哈爾林丹汗不和的科爾沁、喀喇沁等部的歸附。天聰二年,達成共同征討林丹汗的協(xié)議。經(jīng)過幾次征戰(zhàn),林丹汗勢力大衰。八年,林丹汗在青海大草灘出痘病死。九年初,皇太極命多爾袞等率一萬人渡黃河西進,至托里圖,俘獲了林丹汗子額哲及其部眾一千余戶,統(tǒng)一了漠南蒙古。為了籠絡蒙古封建上層分子,皇太極用聯(lián)姻、賞賜、封王封爵、定外藩功臣襲職例、崇奉喇嘛教、與西藏僧俗頭領(lǐng)建立聯(lián)系等手段,取得了蒙古諸部的支持和效忠。
皇太極深知滿族要想入主中原,必須取得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持。因此,他十分重視漢族地主知識分子和明朝降官降將的作用,對他們采取招降收買政策。天聰三年,首次考試儒生,網(wǎng)羅了兩百名漢族文人。此后又多次舉行考試,分別優(yōu)劣,量才錄用。五年,大凌河戰(zhàn)役后,對大批降將賜以莊田、奴仆、馬匹,并委以官職。天聰七、八年間,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沉志祥等明朝將領(lǐng)紛紛自愿來投,皇太極對他們封王封侯,寵榮備至。隨著蒙古的臣服,明朝將領(lǐng)的降順,皇太極逐步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大大增強了軍事力量。
天聰十年四月,皇太極在沈陽稱帝,從此全力以赴地對明朝發(fā)動侵略。是年秋,他命阿濟格統(tǒng)兵南侵,掠奪人畜十八萬。崇德三年,又命多爾兗、岳托率軍南侵。攻破城池五十多處,虜獲人口四十六萬,金銀百余萬兩。為了從正面打開山海關(guān),自五年三月起,發(fā)動了錦州戰(zhàn)役。明廷派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十三萬大軍往援錦州祖大壽?;侍珮O指揮作戰(zhàn),后明軍因塔山糧草被奪而決定分成兩路突圍。承疇等人突圍未成,困守松山城,松山副將夏承德密約降清,以為內(nèi)應。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洪承疇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至此,明朝在關(guān)外僅剩寧遠一孤城。
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在宮中猝然病死,葬沈陽昭陵(沈陽北陵)。廟號太宗,謚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皇太極的生母葉赫納喇氏很受努爾哈赤的恩寵。子以母貴,皇太極也得到了努爾哈赤的疼愛。由于連年烽煙不息,父兄經(jīng)常出征作戰(zhàn),皇太極7歲以后,獲得大部分家政的處理權(quán)利。
公元1612年秋,年方21歲的皇太極第一次跟隨父兄出征作戰(zhàn),從此以后逐漸成為父親麾下一員能征善戰(zhàn)的大將,提高了自己的軍事才干。努爾哈赤于公元1616年稱帝后,命令年青的皇太極和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爾泰等四人負責管理國家政務,皇太極的政治才能凸顯。努爾哈赤死后,深得父親信任和兄弟愛戴的皇太極順理成章地于公元1626年繼承父親的帝位,是為清太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19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三國第一神童曹沖,如果他不死又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