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宋徽宗為何不讓岳飛攻打梁山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水滸傳》作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寶藏。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在中學階段想必都品讀過這本佳作,并深深為其中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所吸引的。
《水滸傳》講述的便是宋徽宗年間,君王無道,很多人被逼落草為寇,走上梁山,并結為兄弟,形成一股不小勢力的故事。雖然最終在宋江的帶領之下,梁山好漢走上了被招安的不歸路,并獲得了悲慘的下場。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梁山的實力是不可小覷的。梁山的故事發(fā)生在宋徽宗年間,《宋史》上記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今山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
了解歷史的人,可能會有一定的疑問,在這個時間段里,宋朝不是還有名將岳飛嗎?為何宋徽宗不派遣岳飛去攻打梁山呢? 其實這個問題也很好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我們都知道,《水滸傳》雖然是經典作品,但是也是屬于小說題材的,也就是說,這里面的故事雖然是取自現實生活,但是結合了作者的想法,進行了一定的美化和修飾,早就不能夠用現實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同時,不可否認的是,施耐庵為了使得故事情節(jié)更加飽滿,還虛構了許多的情節(jié)和人物,比如高俅對付梁山的事情,在歷史上便是不存在的。當然,還有一個客觀上的因素,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之人,雖然他對北宋末年的歷史比我們要來得清楚,但是很顯然的,他所獲得的資料,也并不一定是完全真實的,因此宋江和岳飛并不一定要遇上。
第二,岳飛出生于1103年,并在19歲參軍,也就是1122年。而在此時,岳飛不過還是一個小小的軍中人物。但是宋江被招安的時候已經是1121年了,也就是說,梁山最為鼎盛的時候,其實岳飛還沒有參軍。
第三,即使岳飛和宋江兩人在鼎盛時期對上了,或許宋徽宗也不會派遣岳飛去對付宋江。我們都知道,岳飛家鄉(xiāng)湯陰淪陷,對金人有家仇國恨,心中所思以軍務為主總想收復黃河以北的故土。岳飛一生最大的功績,也是抵抗金軍,而這也是宋徽宗最為關心的問題。
而金軍位于河北一帶,宋江則是在江淮地區(qū)活動,宋徽宗不可能放棄對金軍的防范,而將這里的大將派去江淮地區(qū)。
當然,最重要的是梁山的起義勢力還比較小,不足以威脅到大宋的江山,宋徽宗自然也不會派舉國之力來圍剿宋江了。
由此不難看出,不論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小說的角度而言,亦或者是從宋徽宗的心理態(tài)度而言,岳飛都不可能被派去攻打宋江。
參考資料:《宋史》、《金史》、《齊東野語》
在同一時間,方臘也開始起義了,方臘的起義更加的有技巧。最先,他們用宗教蠱惑人心,逐漸的就有了一支自己的農民軍。而且方臘很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想要打倒朝廷,建立自己的皇朝,可以說是很有一套了。不過在作戰(zhàn)實力上,宋江團隊并不柔弱,在《張叔夜傳》記述中:“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而在《侯蒙傳》也記載到,“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可見宋江的小部隊實力強勁,并不是一般人能比較的。宋江剛起義的時候,并沒有造成朝廷的重視,以致于到后期,他們的起義軍慢慢壯大。這時,宋徽宗床邊的侯蒙建議占領宋江團隊,而且讓宋江跟方臘戰(zhàn)斗,自己坐收漁翁之利。在《宋史》卷三五一《侯蒙傳》中,宋徽宗贊美道“(侯)蒙居外不忘君,賢臣也”。
宋江接納“招安”后,宋朝朝廷對起義軍將領都授以官職開展拉攏?!缎瓦z事》載:“宋江和那三十六人,歸降宋代,各受武功醫(yī)生誥勒,分住諸路巡檢使去也。”不過,跟《水滸傳》中的不同,宋江針對招安并不是全心全意的,他的內心還是有叛逆起義的心思。但是這次起義并沒有那么成功,短短幾個月時間,就失敗了。對于宋江的結局,在《宋史》原本的記述,宋江要在投降后就被張叔夜處決。由此可見,歷史上真實的宋江還是跟小說影視劇中的有很大的差別,他們迫于無奈接受了招安,但是對于朝廷丑惡的嘴臉,依然挑選叛逆,盡管結果不盡人意,但還是一條好漢。
如果說梁山一百單八將的命運從他們接受朝廷招安的那一刻起就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那么宋江帶領梁山眾兄弟征討江南方臘,就是他們悲劇命運的開始。
關于《水滸傳》中宋江征討方臘的故事情節(jié),一直以來都有一個頗令大家疑惑的問題:梁山征討田虎、王慶等勢力時,梁山好漢無一折損,為何征討方臘時,死傷竟然如此慘重呢?其中原因,要么是作者施耐庵的疏忽,要是他故意為之,以給后世讀者留下討論的余地。至于其中真相,我們在這里不過多深究,今天我們文章的主題并不在這個話題上。
梁山接受朝廷招安之后,南征方臘,整個梁山的人馬幾乎傾巢而出。但是,某幾位有著特殊技能的好漢,卻沒有跟隨大軍出征,他們是樂和、皇甫端、安道全、蕭讓和金大堅。其中,樂和是個“音樂人”,能唱能寫,頗受宋徽宗喜歡;皇甫端是專門給馬看病的獸醫(yī);安道全醫(yī)術高明,有神醫(yī)之稱;蕭讓是個書法家,寫得一手好字;金大堅是個能工巧匠,在雕刻工藝方面有著頗高的造詣。這五人因為身懷特殊的技藝,加之武藝低微,所以被宋徽宗留在了京城,沒有跟隨梁山大軍出征。
樂和、皇甫端、蕭讓和金大堅沒有隨軍出征,問題倒不大,因為他們的特殊技藝實在幫不上什么忙。但安道全沒有隨軍出征,就不得不令人生疑了。上陣殺敵,免不了受傷,安道全作為醫(yī)術高明的神醫(yī),又是梁山之人,他怎么會沒有隨軍出征呢?或者說,宋徽宗怎么不派他跟隨宋江等人去征討方臘呢?
如果安道全在梁山大軍中,或許征方臘時許多梁山好漢的性命都能保住,比如那些因瘟疫而死或因受重傷而亡的梁山好漢,若有安道全的及時醫(yī)治,他們也不會枉送性命。毫不疑問,安道全對梁山大軍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的存在,將直接減少梁山人馬的傷亡。
但問題的關鍵是,安道全并沒有隨軍出征。那么, 安道全為什么沒有隨軍出征呢?
原因恐怕只有一點,是宋徽宗故意不讓安道全跟隨宋江等人出征方臘。宋徽宗深知,宋江與方臘這兩大草寇之間的戰(zhàn)爭,一定異常殘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戰(zhàn)爭中,死傷在所難免。如果有安道全的醫(yī)治,那么梁山好漢存活下來的人數就會大大增多。而宋徽宗恰恰不希望看到有太多梁山好漢活下來,他內心深處希望梁山好漢最好全都戰(zhàn)死。因為在宋徽宗眼里,宋江等人,一日為草寇,終生是草寇。他招安梁山,然后再派梁山去征討方臘,不過是利用梁山的兵力,去清除方臘而已。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無論最后誰勝誰敗,對大宋朝廷都是有利的。若方臘敗,梁山的元氣一定大大損耗,到時對朝廷就構不成什么威脅;若宋江敗,那就相當于方臘幫助朝廷解決了梁山這個心頭大患,方臘的元氣也勢必大大損耗,到時朝廷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出兵平定方臘。
說到底,宋徽宗巴不得出征的梁山好漢全都戰(zhàn)死沙場,這樣朝廷就少了一大禍害。在這樣的考慮下,宋徽宗當然會下旨將安道全留在京城,讓梁山失去一個得力的醫(yī)生,以便讓梁山的傷亡更加慘重,這樣即使梁山剿滅了方臘,那他們的元氣也一定大傷,到時朝廷便可輕而易舉地鏟除這個心頭大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19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