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戆⒖硕氐墓适?,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值此多事之秋,雍正帝也正是用人之際。但偏偏禍不單行,一向被視為肱骨的十三爺胤祥病倒了,根本指望不上他。雍正能信得過、用得了的張廷玉和蔣廷錫二人,又要坐鎮(zhèn)中樞輔佐自己。所以雍正便指望李衛(wèi)去治水,但又恰逢李衛(wèi)的母親去世,他要回家守孝,即便“奪情”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張廷玉也顧不了這么多了,向雍正帝推薦了一個死囚。
這個死囚不是一般人,否則張廷玉也不敢在這種情況下推薦他。他叫阿克敦,出身滿洲正藍旗章佳氏,可謂是“根正苗紅”。自隋朝誕生科舉制以來,歷代王朝都將其用作選拔官員的途徑。清朝入關(guān)之后,因為滿人考不贏漢人,為了提高滿人官員的比重,滿清統(tǒng)治者特地為滿人拓寬了當官的通道:捐官,也就是花錢買官當。這就導致了滿人官員,大多不是科舉出身。
但阿克敦是個特例,身為滿人的他是正兒八經(jīng)的科舉出身,是滿人官員中少有的大儒。值得一提的是,阿克敦的成績?yōu)槎椎谌?。正因如此,在康熙朝時,康熙帝對他甚是器重,先是授他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又升禮部侍郎,還兼著國子監(jiān)祭酒。雍正帝剛一繼位,就把阿克敦和張廷玉一起安排進了南書房。沒過多久,雍正又將阿克敦外派為兩廣總督,成為了封疆大吏。
阿克敦在任上政績無數(shù),但同時也得罪了不少地方官員。因此,阿克敦前腳剛剛離任,一大堆彈劾他的折子就堆滿了雍正的御案。因為有人對他打擊報復,所以告什么狀的都有,雍正也忍了。但唯獨有一點他不能忍,就是向暹羅使者索賄。雍正認為他損壞了大清的形象,便下旨將他打入死牢,按照慣例秋后處斬。直到江南發(fā)了大水,張廷玉才找到機會撈他出來。
雍正也是知道阿克敦的能力的,只不過自己不好意思直接開口。所以張廷玉剛剛一舉薦,雍正便立馬答應,他相信阿克敦有能力治理水患。《清史稿》載:“七年,以疏濬江南徐州、沛縣及濟寧、嘉祥諸縣水道。上命釋阿克敦往江南河工效力自贖?!贝镏淼陌⒖硕?,拿出了所有的本事來治水,因為這就是他的救命稻草。如果能夠立功,或許還能功過相抵,失敗則萬劫不復。
經(jīng)過兩年的治理,阿克敦成效顯著,雍正帝也對他的答卷很滿意,將他調(diào)回了京城擔任大學士。在后來與準噶爾的戰(zhàn)事中,阿克敦再次立下功勞。雍正帝讓他擔任刑部尚書,成為了朝廷重臣,也是雍正朝的名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能夠把握住機會,絕處也是能夠逢生的。當然,機會也只會留給阿克敦這樣有準備的人。
1.范文程——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憲斗,號輝岳,遼東沈陽(今沈陽)人。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孫。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開國時的規(guī)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視為文臣之首。
2.鰲拜——(?—1669年,滿語:Oboi),清初權(quán)臣,出身瓜爾佳氏,蘇完部族長索爾果之孫,后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之侄,生年不可考,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勛,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以戰(zhàn)功封公爵。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晚年則操握權(quán)柄、結(jié)黨營私??滴踉邳S錫袞、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于朝,后定下計策,在武英殿擒拿鰲拜。鰲拜被生擒之后,老死于囚牢中,他是位影響清初政局的一個重要人物。
3.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福建泉州人,清朝康熙年間大臣、理學名臣??滴蹙拍辏?670年)進士,歷任翰林編修、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曾協(xié)助平定“三藩之亂”、“統(tǒng)一臺灣”。著有《歷像要義》、《四書解》、《性理精義》、《朱子全書》等書。
4.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5.吳三桂——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zhèn)守山海關(guān)。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
6.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鈕祜祿氏,原名善保,字致齋,自號嘉樂堂、十笏園、綠野亭主人,滿洲正紅旗,清朝中期權(quán)臣、商人。和珅初為官時,精明強干,通過李侍堯案鞏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對其寵信有加,并將幼女十公主嫁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使和珅不僅大權(quán)在握,而且成為皇親國戚。隨著權(quán)力的成長,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脹,利用職務之便,結(jié)黨營私,聚斂錢財,打擊政敵。
7.年羹堯——(1679年—1726年),字亮工,號雙峰,中國清朝名將。原籍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懷遠縣),后改隸漢軍鑲黃旗,清代康熙、雍正年間人,進士出身,官至四川總督、川陜總督、撫遠大將軍,還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顯爵集于一身。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曾配合各軍平定西藏亂事,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zhàn)功。
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入京時,得到雍正帝特殊寵遇。但翌年十二月,風云驟變,他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大罪九十二條,于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賜自盡。
8.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zhàn)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jīng)濟等方面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梢哉f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shè)的開拓者。
9.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lǐng)導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fú],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
李鴻章是淮軍、北洋水師的創(chuàng)始人和統(tǒng)帥、洋務運動的領(lǐng)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其一生中參與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鎮(zhèn)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zhàn)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guān)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擴展資料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后一個大一統(tǒng)封建王朝,共傳十帝 ,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lǐng)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 1644年大順攻占明朝國都北京,駐守山海關(guān)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lǐng)清軍入關(guān),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tǒng)治者。軍事上在隨后的二十余年間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quán)。后又平定三藩之亂、統(tǒng)一鄭氏臺灣,逐步掌控全國。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清朝統(tǒng)治者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并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
最終確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lǐng)土主權(quán)的完整。但是封建專制也推向了最高峰。 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 、文化專制 ?、閉關(guān)鎖國 、思想禁錮、科技停滯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鴉片戰(zhàn)爭后多遭列強入侵,主權(quán)和領(lǐng)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開啟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甲午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清朝統(tǒng)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清末帝溥儀遜位,隆裕太后接受優(yōu)待條件,清帝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jié)束。
清朝滅亡后復辟勢力一直存在,例如張勛復辟和偽滿洲國,二戰(zhàn)末期蘇聯(lián)紅軍出兵東北,偽滿洲國徹底滅亡。
1616年(明萬歷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后金。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 ,史稱清朝;亦稱為大清國、清國。 近代以后在與西方交往中,還短暫的以中華大清國來簽訂不平定條約,此后大清國和中國兩詞混用,逐步使中國這一稱呼替代了大清國。 ?辛亥革命后以及民國期間對其稱呼多為前清。
1760年,平定準噶爾汗國的清朝疆域達到極盛,東北與俄羅斯帝國分界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與外興安嶺,這條疆線直到鄂霍次克海與庫頁島;正北與沙俄分界薩彥嶺、沙畢納依嶺、恰克圖與額爾古納河;西北與哈薩克汗國等西北藩屬國分界薩彥嶺、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爾喀什湖至帕米爾高原。
西南與印度莫臥兒帝國、尼泊爾、不丹等國分界喜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大致上與現(xiàn)今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分界相近,但清朝尚獲得緬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東與日本、琉球分界日本海與東海,與朝鮮王朝沿圖們江、鴨綠江分界;清朝還領(lǐng)有臺灣、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諸島(時稱千里石塘、萬里長沙、曾母暗沙),極盛時期總面積可達1316萬平方公里,至晚清1908年縮水至1135萬平方公里。
參考資料:清朝 (中國歷史朝代)-百度百科
1、愛新覺羅·多爾袞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謚懋德修遠廣業(yè)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tǒng)之業(yè),厥功最著”。
2、鰲拜
清初權(quán)臣,出身瓜爾佳氏,蘇完部族長索爾果之孫,后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之侄,生年不可考,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勛,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以戰(zhàn)功封公爵。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晚年則操握權(quán)柄、結(jié)黨營私。鰲拜被生擒之后,老死于囚牢中,他是位影響清初政局的一個重要人物。
3、吳三桂
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zhèn)守山海關(guān)。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
4、和珅
清朝中期權(quán)臣、商人。嘉慶四年(1799年),嘉慶帝即下旨將和珅革職下獄。和珅所聚斂的財富,約值八億兩至十一億兩白銀,所擁有的黃金和白銀加上其他古玩、珍寶,超過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財政收入的總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慶帝賜和珅自盡,和珅死時年僅49歲。
5、年羹堯
中國清朝名將。原籍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懷遠縣),后改隸漢軍鑲黃旗,清代康熙、雍正年間人,進士出身,官至四川總督、川陜總督、撫遠大將軍,還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顯爵集于一身。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曾配合各軍平定西藏亂事,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zhàn)功。于公元1726年賜自盡。
6、曾國藩
中國近代政治家、戰(zhàn)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后世稱“曾文正”。
7、李鴻章
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lǐng)導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fú],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李鴻章是淮軍、北洋水師的創(chuàng)始人和統(tǒng)帥、洋務運動的領(lǐng)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20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