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清朝最具雄才大略的帝王,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0年。康熙在位期間,功績卓著,一舉動奠定了大清興盛的基礎(chǔ),開創(chuàng)了“康乾盛世”的局面,甚至有學(xué)者稱其為“千古一帝”。
康熙自己也深知自己的文治武功,自然也會與歷朝歷代的帝王來對比,那么哪位皇帝最讓康熙推崇呢?眾所周知,康熙在位期間曾六次南巡,其中五次都去拜祭一位皇帝陵,每次都是三跪九叩,它就是南京明孝陵。
在明孝陵內(nèi),至今我們還能看到當(dāng)年康熙來祭拜時立下的石碑,上書四個大字,“治隆唐宋”,這是康熙的親筆手書。單憑這四個字,就足見康熙對朱元璋的推崇,那么康熙為何如此推崇朱元璋呢?
康熙三十八年四月,康熙在南巡回程途中,專門繞道明孝陵祭拜。這次祭拜,康熙親自頒布祭文:“帝天錫勇智,奮起布衣,統(tǒng)一寰區(qū),周詳制作,鴻謨偉烈,前代莫倫。朕曩歲時巡,躬修醑薦,仰其遺轍,不囿成規(guī)。茲因閱視河防,省方南邁,園林如故,睇松柏以興思; 功德猶存,稽典章而可范。溯懷彌切,奠酹重申,靈其鑒茲,尚期歆享。”
在祭文中,康熙對朱元璋的推崇可謂到了極致。要知道此時距離大明滅亡已經(jīng)過去了半個多世紀(jì),大清在康熙的治理下,國力蒸蒸日上,為何還要給朱元璋如此之高的評價?
這與清朝當(dāng)時的全國形勢有關(guān),“明亡,遺民系心故國,無所放其意,則望陵憑吊,欲以創(chuàng)巨痛深之蘊訴之九淵,冀后之人有因以喻其心者?!闭f白了滿清名義上統(tǒng)治了全國,但各地反抗聲音不斷,尤其是江南地區(qū)的士族們更是不服。
早在順治登基時,攝政王多爾袞就命人去南京祭拜明孝陵,“遣大學(xué)士馮銓,祭故明太祖及諸帝?!边@樣做的只有一個目的,籠絡(luò)人心,進而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
除了五次拜祭朱元璋,康熙還說過這樣一句話,“太祖皇帝出身布衣,十五載成帝業(yè),西漢以后所未有也。”從這句話也可以看出,英雄惜英雄,志在大展宏圖的康熙,對朱元璋也是非常佩服的??滴鯇γ餍⒘耆蚓胚岛螅@一招非常奏效,南京城老百姓很多人感動的淚流滿面。
明代皇帝順序 明朝16個皇帝,依次為:
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zhèn)、明代宗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載垕、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定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
擴展資料: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漢族。原名重八,后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名元璋。政治家,軍事家,戰(zhàn)略家。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
朱元璋在位期間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廢丞相和行中書省,設(shè)三司分掌權(quán)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quán),嚴(yán)懲貪官和不法勛貴;軍事上實施衛(wèi)所制度;經(jīng)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fù),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 ;
文化上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jiān)培養(yǎng)人才 ;對外加強海外交流,恢復(fù)中華宗主國地位 。社會生產(chǎn)逐漸恢復(fù)和發(fā)展,史稱洪武之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明朝君主
明朝的皇帝按順序都叫什么 明朝皇帝指由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檢共16位明朝皇帝。
明代的皇帝個個性格鮮明,明代各朝也因皇帝的鮮明個性而有不同的氣象。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國號大明,歷十二世,傳十六帝。
分別是: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樂)、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統(tǒng)/天順)、明代宗(景泰)、明憲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慶)、明神宗(萬歷)、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啟)、明思宗(崇禎)。
擴展資料:
很多人都會認(rèn)為,明朝皇帝都很奇葩,像什么道士皇帝,木匠皇帝,不上朝皇帝等等。很顯然,這些所謂的歷史記載并不靠譜,畢竟清朝編寫的《明史》并不可信,而且相對來說明朝的文人,更不是什么省油的燈,所以明朝有幾位皇帝被變成奇葩也算正常。
不過,雖然是如此,但是明朝皇帝身上有一點是歷史無法抹黑的,這一點就是明朝皇帝的不軟弱。
不管是上到開國皇帝朱元璋,下到南明最后一個皇帝朱由榔,自明朝建立初期到明朝滅亡后期,都沒有出現(xiàn)過任何一位皇帝因為軟弱而割地,賠款,和親的,可見明朝的皇帝到底是有多么的硬氣。
明朝曾經(jīng)有一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zhèn)被瓦刺俘獲了,原本瓦刺想要利用明朝皇帝大撈一筆,結(jié)果一兩銀子都沒拿到。還有,即便是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即便是在面臨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的時候,也沒有絲毫低頭屈服的意思。
當(dāng)時的大明朝可還是有大半壁江山的,陪都南京尚在,整個明朝的行政系統(tǒng)并沒有被摧毀,崇禎完全可以去南京暫避,以后再慢慢打回去,誰知崇禎居然上吊自縊了,而且李自成也沒有想過會逼死崇禎皇帝。
這也確實是體現(xiàn)出了明朝皇帝的骨氣,不管崇禎煤山自縊到底是對是錯,最起碼他的精神和勇氣都是非常值得敬仰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明朝君主
明朝皇帝的排列順序? 朱元璋,字國瑞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朱允炆 惠宗 讓皇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朱棣 成祖 文皇帝 永樂(1403年——1424年)
朱高熾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朱祁鎮(zhèn) 英宗 睿皇帝 正統(tǒng)(1436年——1449年)
朱祁鈺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朱見深 憲宗 純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朱祐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朱厚熜 世宗 肅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朱載垕 穆宗 莊皇帝 隆慶(1567年——1572年)
朱翊鈞 神宗 顯皇帝 萬歷(1573年——1620年)
朱常洛 光宗 貞皇帝 泰昌(1620年)實際在位一個月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啟(1621年——1627年)
朱由檢 毅宗(原為思宗) 烈皇帝 崇禎(1628年——1644年)
擴展資料: 明朝(1368年 ―1644年 )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 ,明初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后縮為遼河流域;北達陰山,后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關(guān);西南臨孟加拉灣] ,后折回約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區(qū)設(shè)有羈縻衛(wèi)所 ,還曾收復(fù)安南 。
明朝是繼漢唐之后的黃金時期。 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zhèn)、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清朝康熙皇帝對明太祖評價為“治隆唐宋” ,《明史》評價明成祖為“遠(yuǎn)邁漢唐” 。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明朝
明朝皇帝順序 明朝歷十二世,傳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樂)、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統(tǒng)/天順)、明代宗(景泰)、明憲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慶)、明神宗(萬歷)、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啟)、明思宗(崇禎)。
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歷經(jīng)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明初定都于應(yīng)天府,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而應(yīng)天府改稱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毅宗朱由檢于煤山自縊,明亡。隨后,滿清入主中原,1662年永歷帝朱由榔被殺,1683年清軍 *** ,明鄭結(jié)束。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后的繁盛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yuǎn)邁漢唐”。
擴展資料:
明朝歷史上共有十六位皇帝。其中,最為出名的莫過于開國皇帝朱元璋和被稱為“永樂大帝”的朱棣。但被后人評價最高的,卻不是這兩位。而是明朝的第九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憲宗去世,皇太子朱祐樘繼位。此時的大明江山,朝政混亂,國力日漸衰弱。
朱祐樘繼位后,勤于政事,不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開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機會協(xié)助皇帝辦理政務(wù)。同時,他又重開了經(jīng)筵侍講,提倡直言進諫,向群臣咨詢治國之道。朱祐樘還開辟了文華殿議政,其作用是在早朝與午朝之余的時間,與內(nèi)閣共同切磋治國之道,商議政事。
在朱祐樘的勵精圖治下,大明王朝政治清明、經(jīng)濟繁榮、百姓富裕、生活安居樂業(yè)。這段時期,被歷史上稱之為“弘治中興”。
在用人準(zhǔn)則上,朱祐樘遵從唯賢唯德,大量重用賢才之士,形成了“弘治朝中多君子”的太平盛世局面。
他待臣下很寬厚,能推心置腹,從未鞭打過大臣,因此,君臣之間親密無間,形同一家人。對臣下寬厚平和,京官夜返家中時,必派鋪軍執(zhí)燈傳送,這些事雖不算大,但作為一個封建皇帝能如此曲體臣下,確屬相當(dāng)不易。
這樣,一大批以廉潔、勤奮、有事業(yè)心、以國為家的賢臣得以有機會施展才干,出現(xiàn)了歷史上少有的良臣大 *** 。
朱祐樘在內(nèi)政上最為后人所稱道的成就就是大力興修水利。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開封處黃河決口,明孝宗命戶部左侍郎白昂領(lǐng)5萬人修治。
弘治五年(1492年),蘇松河道淤塞,泛濫成災(zāi)。明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貫主持治理,歷時近三年方告完成,徹底解決了江南水運的淤泥堵塞。經(jīng)過此次治理后,以往水患多發(fā)的江南大地,從此水災(zāi)頓漸,在之后的二百多年里,成為了旱澇保收的魚米之鄉(xiāng)。
在維護國家統(tǒng)一上,朱祐樘也是成績卓著。在位時期,明軍先后三次收復(fù)哈密。周邊鄰邦或?qū)賴?,如安南、暹羅、琉球、吐魯番等,紛紛向明朝入貢。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家的印象中,皇帝都是后宮佳麗三千人,而明孝宗朱祐樘一生僅娶孝康敬皇后張氏一人,沒有其他妃嬪。每天只與皇后同起同臥,朝夕與共。這也給他一代明君的形象,增加了一筆亮麗的色彩。
孝宗多難的童年使得他的身體一直不好,加之繁重的政務(wù)也漸漸拖垮了他本就虛弱的身體。弘治十八年(1505年),一代英主朱祐樘駕崩于乾清宮,年僅36歲。死后埋在明泰陵。
與朱元璋、朱棣的文治武功相比,朱祐樘并沒有那么耀眼的光芒。但朱祐樘在位期間,勤政愛民,廣開言路,重用賢才。這在明朝歷代的皇帝中,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正是因為有了朱祐樘的勵精圖治,才使得大明王朝又延續(xù)了將近140年,其功績與他的兩位先祖相比,也毫不遜色。
明朝天啟年間首輔大臣朱國禎的評價是:“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p>
曾國藩的評價是:“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時皆異材勃起,俊彥云屯,焜耀簡編?!?/p>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明朝君主
明朝皇帝的排序 明朝16個皇帝,依次為: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zhèn)、明代宗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載垕、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
1、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 ,漢族,字國瑞,原名重八,后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為現(xiàn)名朱元璋。中國古代政治家,戰(zhàn)略家,軍事統(tǒng)帥,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在位期間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廢丞相和行中書省,設(shè)三司分掌權(quán)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quán),嚴(yán)懲貪官和不法勛貴;軍事上實施衛(wèi)所制度;
經(jīng)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fù),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文化上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jiān)培養(yǎng)人才 ;對外加強海外交流,恢復(fù)中華宗主國地位。社會生產(chǎn)逐漸恢復(fù)和發(fā)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jì)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2、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應(yīng)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曾居鳳陽,對民情頗有所知。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多次受命參預(yù)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
朱元璋晚年,皇太子朱標(biāo)、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朱元璋駕崩后,即位的明惠宗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發(fā)動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gòu),設(shè)置內(nèi)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fù)安南,并于東北設(shè)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wèi),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shè)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
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加強對南海的經(jīng)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為加強對北方和東北地區(qū)的控制,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在他統(tǒng)治期間明朝經(jīng)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8月,朱棣死于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nèi)蒙古烏珠穆沁),享年64歲。謚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圣武神功純?nèi)手列⑽幕实?,廟號太宗,葬于長陵。明世宗時改謚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nèi)手列⑽幕实?,改廟號成祖。
3、明英宗朱祁鎮(zhèn)
明英宗朱祁鎮(zhèn)為明宣宗朱瞻基長子,生母孝恭章皇后孫氏(《明史·后妃傳》說其生母為身份不詳?shù)膶m人,由孫氏撫養(yǎng)),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崩于天順八年(1464年),死后謚曰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实?,廟號英宗,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在位期間,先后用過正統(tǒng)(1436年—1449年)、天順(1457年—1464年)兩個年號。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崩,時年9歲的朱祁鎮(zhèn)即位,是為英宗,改次年為正統(tǒng)元年。英宗在位初期由太皇太后張氏輔政,內(nèi)閣由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仁宣之治得以延續(xù)。
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張?zhí)笞?,三楊以年老淡出政壇,宦官王振開始專權(quán),其黨羽遍天下,百官為之側(cè)目。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瓦剌蒙古大舉南侵,王振勸英宗以五十萬大軍親征,沿途鋪張。
返師途中,陰歷8月15日,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太師也先所敗,明軍“死者數(shù)十萬”(《明史·英宗本紀(jì)》),英宗被俘,王振被亂軍所殺,史稱“土木堡之變”。
隨后,也先挾持英宗南下進攻北京,皇太后孫氏命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監(jiān)國,不久郕王即帝位,是為明景帝,改次年為景泰元年(1450年),尊英宗為太上皇。
于謙領(lǐng)導(dǎo)的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勝利后,瓦剌倡議和談,欲送還英宗。景帝不欲英宗還鑾,在大臣的勸諫下雖于景泰元年(1450年)將英宗迎歸,然而將其幽禁于南宮,防守嚴(yán)密。
景泰三年又廢原立為太子的朱見深(英宗長子)為沂王,另立己子朱見濟為儲。英宗在南宮飲食常缺,又不得禮遇,賴錢皇后寬解度日。后太子朱見濟死,但景帝仍不同意復(fù)立朱見深為太子。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不能臨朝,手握重兵的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勾結(jié)太監(jiān)曹吉祥進入南宮,擁英宗復(fù)辟。
十六日夜,英宗自東華門入宮,于奉天殿升座,黎明時開宮門告知百官太上皇復(fù)位,改元天順,史稱“奪門之變”。
即日下于謙于獄,廢景帝為郕王,遷之西內(nèi)。不久,景帝崩,死因不明,有謂乃英宗使太監(jiān)蔣安以布帛勒死(明人陸釴《病逸漫記》)。郕王死后,仍得不到英宗的諒解,謚曰戾,葬于金山。
英宗復(fù)辟后,即以謀逆罪將兵部尚書于謙、大學(xué)士王文等人下獄,初尚言“于謙實有功”而不忍殺之,因徐有貞力主“不殺于謙,今日之事無名”,遂于五日后斬于謙、范廣于西市。天下冤之,后英宗亦悔(《明史·于謙傳》)。
天順朝,英宗勤于理政,并任用李賢、彭時、王翱等賢臣,先后懲治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小人,政治尚算清明。
又不顧左右反對,釋放建庶人(建文帝幼子朱文圭,靖難后被幽禁宮中逾五十年,已豬狗不識),并提供飲食住行;聽錢皇后之言恢復(fù)前朝胡皇后的位號;遺詔罷明代自太祖以來的宮妃殉葬制度,《明史》譽為德政。
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崩,時年38歲。葬入明十三陵中的裕陵。
4、明憲宗朱見深
朱見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即明憲宗(1464至1487年在位),后更名朱見濡。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zhèn)長子,母孝肅皇后周氏。
朱見深本為太子,土木之變后其父朱祁鎮(zhèn)被瓦剌擄去,叔父朱祁鈺即帝位。到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鈺將朱見深廢為沂王,改立朱見濟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奪門之變而復(fù)辟,朱見深再次被立為太子。
朱見深英明寬仁,在位初年恢復(fù)了朱祁鈺的皇帝尊號, *** 于謙的冤案,任用賢明的大臣商輅等治國理政,可以說有君王的風(fēng)度。時代風(fēng)氣清明,朝廷多名賢俊彥,寬免賦稅、減省刑罰,社會經(jīng)濟漸漸復(fù)蘇。但是在位期間任用奸邪,不能說沒有缺陷。
成化二十三年( 1487年)九月九日病逝,終年41歲。廟號憲宗,謚號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圣孝純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茂陵。
5、明世宗朱厚熜
朱厚熜,明憲宗朱見深之孫,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即位,次年改年號為嘉靖。即位之初,革除先朝蠹政,朝政為之一新。
但不久與楊廷和等朝臣在議興獻王尊號的問題上發(fā)生禮議之爭。他打擊舊朝臣和皇族、勛戚勢力,總攬內(nèi)外大政,皇權(quán)高度集中。他還重視內(nèi)閣作用,注意裁抑宦官權(quán)力。
但與此同時,他日漸腐朽,不僅濫用民力大事營建,而且迷信方士,尊尚道教。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更移居西苑(今北京北海、 *** ),一心修玄,日求長生,不問朝政,首輔嚴(yán)嵩專國20年,吞沒軍餉,吏治敗壞,邊事廢弛,倭寇頻繁侵?jǐn)_東南沿海地區(qū),造成極大破壞。
在長城以北,蒙古韃靼部首領(lǐng)俺答汗不斷寇邊,嘉靖二十九年甚至兵臨北京城下,大肆掠奪。在嘉靖年間,南倭北虜始終是明王朝的莫大禍患。
在用人上 ,明世宗“ 忽智忽愚”、“忽功忽罪”,功臣、直臣多遭殺害、貶黜。戶部主事海瑞上《治安疏》,明世宗怒不可遏,下瑞詔獄。
嘉靖前期世宗在張璁的輔助下大刀闊斧推行了改革,清理勛戚莊田、罷天下鎮(zhèn)守中官、改革科舉制度、革除外戚世封等,內(nèi)容廣泛,成效顯著。所以獲得很多贊美之聲。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嘉靖帝于乾清宮去世,享年60歲。廟號世宗,謚號欽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葬于北京十三陵之永陵,傳位第三子裕王朱載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明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朱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朱祁鎮(zhèn)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朱見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朱厚熜
明朝皇帝年號依次排序分別是? 姓名 廟號 謚號 年號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字國瑞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讓皇帝(又謚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為太宗) 文皇帝 永樂(1403年——1424年) 長陵 朱高熾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獻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鎮(zhèn) 英宗 睿皇帝 正統(tǒng)(1436年——1449年)、天順(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復(fù)位。 裕陵 朱祁鈺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見深 憲宗 純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祐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肅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載垕 穆宗 莊皇帝 隆慶(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鈞 神宗 顯皇帝 萬歷(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貞皇帝 泰昌(1620年)實際在位一個月 慶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啟(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檢 毅宗(原為思宗) 烈皇帝 崇禎(1628年——1644年) 思陵 明朝皇帝列表 明朝一共16個皇帝,依次為: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zhèn)、明代宗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 、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載垕、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
一、在位列表(姓名/年號/在位時間)
1、
2、
3、
4、
二、皇帝資料
1、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明朝開國皇帝。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lǐng)導(dǎo)的紅巾軍反抗元朝暴政,龍鳳七年(1361年)受封吳國公,十年自稱吳王。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擊破各路農(nóng)民起義軍和掃平元的殘余勢力后,于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全國統(tǒng)一的封建政權(quán)。朱元璋統(tǒng)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葬于明孝陵。
2、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1377—?),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孫,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朱允炆1377年十二月五日出生,生母是呂妃,父親懿文太子朱標(biāo)。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終年71歲?;侍珜O朱允炆繼位,改年號建文,稱建文帝。因削藩,導(dǎo)致叔父燕王發(fā)動“靖難之役”。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jié)束,國破人不知所向。清乾隆皇帝追謚恭閔惠皇帝。南明安宗朱由崧追尊建文帝為嗣天章道誠懿淵恭覲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廟號惠宗。
3、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后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等。
朱棣生于應(yīng)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
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僅監(jiān)視朱棣,還欲調(diào)走他的軍隊,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勝利,在南京稱帝。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gòu),設(shè)置內(nèi)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fù)安南,并于東北設(shè)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wèi),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shè)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
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jīng)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為加強對北方和東北地區(qū)的控制,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在他統(tǒng)治期間明朝經(jīng)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8月,朱棣死于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nèi)蒙古烏珠穆沁),享年64歲。謚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圣武神功純?nèi)手列⑽幕实?,廟號太宗,葬于長陵。明世宗時改謚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nèi)手列⑽幕实?,改廟號成祖。
4、朱高熾
明仁宗(1378年-1425年),明成祖長子,其母為仁孝文皇后。徐達外孫。明太祖也挺欣賞其才。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冊封為燕世子。明成祖即位后立為皇太子。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即位,次年改元為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隨父征戰(zhàn)多年,知道創(chuàng)業(yè)很難,重用戶部尚書夏元吉,采取了一系列減少國家開支的措施,對國力的恢復(fù)發(fā)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他在位期間,他褒獎直言,虛懷納諫,減輕刑法,對開封、山東等地賑災(zāi)免糧。用人,行政均得后人稱善。
他一即位,即決定將首都遷回南京,以免漕運的巨大花費。體弱多病的洪熙皇帝,登基后從政僅8個月,就一病不起,于洪熙元年(1425年)因心臟病駕崩于欽安殿,廟號明仁宗。
葬于明獻陵(今北京昌平)。朱高熾雖廟號“明仁宗”,但是依然延續(xù)了明太祖、明成祖的殉葬制度,死時生殉七名妃嬪。
5、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為明仁宗朱高熾的長子,漢族,生母誠孝昭皇后張氏,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駕崩于宣德十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
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為皇太孫,數(shù)度隨朱棣征討蒙古。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與其父朱高熾相似,也具有他父親那種對皇帝作用的理想主義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藝術(shù)的庇護人,他的統(tǒng)治的特點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宣德十年(1435年)駕崩,終年38歲,葬景陵。廟號宣宗,謚號憲天崇道英明神圣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朱瞻基在位期間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浦)、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一時人才濟濟,這使得當(dāng)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yè)。
經(jīng)濟得到空前的發(fā)展,朱瞻基與其父親的統(tǒng)治加在一起雖短短十一年,但卻被史學(xué)家們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
朱瞻基在短期患病后于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1435年1月31日)意外地死去,終年38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明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朱瞻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朱允炆
《成祖本紀(jì)》里的記載:
“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之廣,遠(yuǎn)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治隆唐宋”這四個字是什么意思呢?這四個字是說,朱元璋對明朝的治理要比唐朝、宋朝還要好,明朝比唐朝、宋朝還要興隆。這是康熙皇帝對朱元璋的稱頌,也是對明朝的稱頌。有人說,康熙皇帝寫這幾個字是故意給別人看的。其實如果單純要給別人看,完全不必寫這樣稱頌的字。英雄惜英雄,惺惺惜惺惺,做為一個有胸襟有膽略的帝王,康熙皇帝的這幾個字應(yīng)該是由衷之言。對于朱元璋的稱頌不僅見于這座石碑,還見于一些史籍中,也不僅出于康熙皇帝之口,還出于其他清代皇帝之口。
問題在于,朱元璋是否擔(dān)當(dāng)?shù)闷疬@四個字?應(yīng)該說,朱元璋是當(dāng)之無愧的。這也是我們重新審視明朝,應(yīng)該得到的認(rèn)識。長期以來,因為各種原因,朱元璋的形象被大大丑化了,明朝也因而被大大誤讀了。所以,我們認(rèn)識明朝,要回到幾百年前的原點,還朱元璋以本來面目,給明朝一個接近事實的評價。
了解明朝,要明白四個字:遠(yuǎn)邁漢唐。據(jù)明史記載:“自成祖以武定天下,欲威制萬方,遣使四出招徠。由是西域大小諸國莫不稽顙稱臣,獻琛恐后。又北窮沙漠,南極溟海,東西抵日出日沒之處,凡舟車可至者,無所不屆。自是,殊方異域、鳥言侏離之使,輻輳闕廷,歲時頒賜,庫藏為虛。而四方奇珍異寶,名禽殊獸,進獻上方者,亦日增月益。蓋兼漢、唐之盛而有之,百王所莫并也”。震驚世界的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發(fā)生在這一時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一個修筑了南京城、北京城、紫禁城、天壇、長城,推動了鄭和下西洋、編纂了《永樂大典》的時代,難道還不夠盛世?
康熙皇帝五次南巡,每一次南巡都要親自拜謁明孝陵,拜謁的時候行三跪九叩之禮,從山門磕頭一直要到陵墓下,無比虔誠和崇敬??滴跏且粋€有作為的皇帝,一個頭腦清楚的皇帝,他很少題字,但是,對于明孝陵卻寫了“治隆唐宋”這四個字,并且御旨當(dāng)?shù)毓賳T修葺明孝陵。這到底是為什么?他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崇敬朱元璋呢?原來他對朱元璋的治國和作為真的是很佩服。因此,清朝才全盤繼承了明朝的制度,就連科舉制度、學(xué)校制度,也完完全全照搬下來。正是這些制度,康熙不僅僅延續(xù)了明朝277年的歷史,而且被清朝所繼承。清朝人還在用,包括它的法律制度,大清律繼承大明律。包括天文立法等都是明朝人制訂的。由此可見,繼承和發(fā)揚有多么重要?!爸温√扑巍钡念}寫,也昭示了一個道理:人不管處在什么地位,都要勵志修身,都要以前人之績勵自己之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27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