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說一說夫余的崛起。從傳承上來看,夫余是不同于肅慎(挹婁,勿吉)、東胡(烏桓、鮮卑之屬)的,而是與肅慎、東胡共存的族系。夫余居北部偏中,肅慎居北部偏東,東胡居北部偏西。當(dāng)時,在中國的東北地區(qū)與夫余并存的民族還有高句麗(亦稱句麗,后稱高麗)、烏桓、鮮卑、挹婁(后稱勿吉)、穢、貉等。“夫余一族,與穢貉有關(guān)。”“濊貊”一詞,最初是單獨出現(xiàn)的。應(yīng)該分別指的是兩個不同的族群,其中它們還各自包括很多部族?!皾琛痹诒?,貊”在南,相對來講,“貊”族由于所在的地理位置使其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中原的先進文化,因而所受到的中原經(jīng)濟文化影響比較深,社會發(fā)展程度也較高。
“濊貊”的發(fā)展衍生出夫余、高句麗、沃沮等族,這些族雖然幾經(jīng)遷徙,但仍然以中國的東北地區(qū)為中心。夫余建國的地方是“穢”(通“濊”)地,西團山文化是目前史學(xué)界一致認可在松花江流域的典型的穢人遺存,它的分布范圍主要是在松花江中上游和伊通河流域,向西可以到達東遼河流域,東至張廣才嶺南端威虎嶺,北至拉林河上中游的左岸,南至輝發(fā)河、飲馬河、伊通河上游,是西周到秦漢時期分布在中國東北吉林至長春地區(qū)的一種文化。
有學(xué)者考證,西團山文化與夫余文化在地域以及年代、出土器物等諸多方面有很強的一致性,因而推斷西團山文化“很可能就是夫余文化之源”。對此,我們認為西團山文化應(yīng)該是夫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陶壺為例,夫余文化的陶壺以夾砂(或砂質(zhì))褐陶、素面、折沿、有頸、鼓腹、平底、腹部有兩個對稱的橋狀橫向圓耳(也有少部分無耳)為其基本特征,也是白金寶文化、西團山文化墓葬中隨葬器物最主要和最富特征的器物。
此類陶壺在西團山文化的整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早期以喇叭形口為基本特征,漸次發(fā)展演變?yōu)橹笨?或稱直頸)、侈口直頸或斜頸,而明顯的頸部是早期遺存中所不見的。如果把西團山文化的陶壺與夫余文化的陶壺相比較,則西團山文化晚期陶壺與夫余文化的陶壺有著更多的一致性。有頸陶壺是白金寶文化的此類陶壺的固有因素,而喇叭形口的陶壺是西團山文化此類陶壺的固有因素。“從夫余的此類陶壺的外部輪廓上看,其頸部以上(包括頸部)更多地反映了白金寶文化的此類陶壺的特征;而頸部以下則具備了西團山文化同類陶壺的特征。最明顯的差異是耳部,西團山文化的陶壺為板耳,而夫余文化的陶壺為圓耳,這大概是受白金寶文化較為盛行圓耳的影響?!蔽鲌F山文化中的長頸、圓腹、雙橋耳陶壺與早期夫余文化的西岔溝墓葬出土的陶壺很相似。
而其他考古發(fā)現(xiàn)的器物也有一致的特征。在夫余和西團山文化中,陶鬲的變化也都是趨于簡單;陶豆發(fā)現(xiàn)較多都是淺盤或碗形豆盤、高柄,個別也見罐式豆盤。柄部基本形制為圓柱狀,大體分為近雙曲線形,近直圓柱形和略呈外弧形,其中有實心和空心之分;西團山文化的陶豆,豆盤基本是碗形,豆座基本是覆碗式的大圈足,不見明顯的豆腰。夫余文化的早期那種雙曲線豆柄很像是被抻長了的西團山文化陶豆的豆腰。這里似可以看出夫余文化與西團山文化的淵源關(guān)系。杯、碗的形制十分相像;陶罐中的深腹和大口罐也能找到一致的特征。青銅劍所反映出的共性更是令人信服。從以上的考古因素分析,夫余文化和西團山文化的承襲關(guān)系不容質(zhì)疑以考古資料分析,在北夷“橐離”與穢人的西團山文化之間,夫余文化確立之前,尚有過渡文化的出現(xiàn)。這樣的過渡區(qū)間使得這里的文化面貌有很大的傾向性,即靠近白金寶文化的分布區(qū)域,其陶器就更多地具備了白金寶一望海屯的文化特征,如扶余的北長崗子遺址;而越是靠近西團山文化的分布區(qū)域,其陶器則更多地具有西團山文化的特征,如農(nóng)安的田家坨子遺址挹婁,西與鮮夫余在長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與高句麗,東與卑接,……”
夫余文化南部很可能受到高句麗的影響,東部則有挹婁文化的因素西部的文化受到東胡鮮卑的影響。其中“鮮卑的分布范圍大體在東北的西部草原地帶,其東與夫余當(dāng)在今大安、乾安、雙遼一線接壤”。在吉林省西部的長嶺、梨樹、四平、遼源以及北部的扶余、德惠、榆樹等地的夫余文化都有鮮卑文化影響的痕跡,此現(xiàn)象也是在考古資料中給予了證實夫余建國以后,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文化。這里既有“橐離”舊的文化內(nèi)核。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定遼東、遼西4郡;漢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置蒼??ぃ馊?公元前108年)置樂浪、臨屯、玄菟、真番4郡。此后,舊燕之地一東北地區(qū)南部開始有“北鄰烏桓、夫余,東綰穢貊、朝鮮、真番之利”。這是史料中關(guān)于夫余最早的記載。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夫余早在公元前2世紀以前就已經(jīng)建國,如以西岔溝墓地的年限來推斷,其建國當(dāng)在秦漢之交。而“夫余本屬玄菟”,恰恰說明夫余是一個隸屬于漢朝玄菟郡下的一個方國,也是一個地方民族自治政權(quán)。
扶余國是在東北建立的第一個奴隸政權(quán),一直持續(xù)了有600多年,但是在最后卻無聲無影的消失在了歷史的浪潮當(dāng)中。在當(dāng)時的東北有四大族系,當(dāng)時他們之間常年發(fā)生戰(zhàn)爭,有的結(jié)盟有的孤立,但是最后慢慢的形成了滿足,也建立了金國和清朝,但是在最后里邊兒有一個種族特別的特殊。他就是濊貊,也是他建立了東北第一個地方政權(quán)扶余國。
濊貊在中國歷史上算是很古老的一個民族,早在西周時期它們就已經(jīng)存在屬于周王朝的一個附屬國,后來到了春秋時期,齊桓公發(fā)動過戰(zhàn)爭,在當(dāng)時他們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和漁獵業(yè)。因此在當(dāng)時他們的捕魚是比較先進的,而且已經(jīng)學(xué)會了種地。在當(dāng)時的很多部落中,他們也是第一個率先建立國家的。
扶余國當(dāng)初也是很強盛的,疆域很是遼闊,難道長城以北東南可以到達高句麗?涵蓋了現(xiàn)在東北的大部分地區(qū),但是在公元494年的時候,扶余國突然被高句麗滅國。高句麗其實原來是扶余國的一個分子,也就是說高鍋里本來是扶余國的手下,因為在自己的國家受到了迫害,跑到外邊兒慢慢發(fā)展扶余國也一直把他當(dāng)做小弟看待,但是到了干扶余國晚期的時候,扶余國沒有自知之明,還欺負高句麗,甚至強迫高句麗交換出重要的人質(zhì)作為要挾的籌碼。
沒有壓迫就沒有反抗,因為扶余國的步步緊逼,高句麗開始同練軍馬,在494年的時候打敗了扶余國。扶余國的負面,東北這個600多年的政權(quán)從此消失,在紅豆被消滅之后,他們的大部分國民都歸想到了高句麗的旗下,還有一部分跑到了其他的種族。隨著歷史的進程,這些這個種族就這樣消散在了歷史的長河中。而后來高句麗成為東北最強大的政權(quán),開始南征北戰(zhàn),甚至成為后來隋朝的一個心頭大患。
扶余的起源地位于今吉林、遼寧北部、黑龍江南部,大體以扶余王城(吉林省長春市)為中心,包括吉林省長春市、松原市、四平市、白城市,遼寧省昌圖縣、黑龍江省嫩江流域,”凡遼寧省昌圖縣以北,吉林省洮南縣以東,至吉林省雙城縣(今黑龍江省雙城市)以南,皆其國土“。扶余最強盛之時,疆域達到萬里長城以北,南達高句麗、東達挹婁(滿族先祖)、西接鮮卑,方圓約二千里(三國時期的一里約有今日450米,方圓二千里即約900公里的范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28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魯智深為何要倒拔垂楊柳他要證明什么呢
下一篇: 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用了多大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