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一個文人,孔子深度改變了中華民族,然而這么一個偉大的人物,卻有一個尷尬之處,即他究竟是不是私生子。
對于孔子是不是私生子,歷史上有很多爭議,2000多年來一直懸而未解,但從史料來看,有學者研究之后氛圍:孔子真可能是“私生子”!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he),是周朝諸侯國宋國君主的后人,而宋國又是殷商宗室后人,所以孔子是商湯的后代。從史書記載來看,叔梁紇人品出眾,博學多才,能文善武,而且還是一個世襲的地方貴族官員。
然而,叔梁紇卻有一心病,就是和正妻生了九個女兒,和妾生了一個叫孟皮的兒子,但孟皮有足疾,按當時禮制孟皮不能做繼承人,所以叔梁紇找不到繼承人。
為此,當時已經(jīng)66歲的叔梁紇就向當?shù)氐念伿锨蠡?。關于這一段,很多史書上都有記載,但都略有不同,《孔子家語》中講述的比較詳細。
顏父問三女曰:“陬大夫......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吾甚貪之,雖年長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二女莫對,征在進曰:“從父所制,將何問焉?!备冈唬骸凹礌柲芤??!彼煲云拗?。
面對叔梁紇的求婚,顏父對三個女兒說:叔梁紇身材高大,武力絕倫,我很喜歡,雖然年齡有點大,性情有些嚴,但這都不是事,你們誰愿意嫁給他?結(jié)果,老大老二默不作聲,于是老三“顏征在”就嫁給了叔梁紇。
不過,對于《孔子家語》中的記載,后世不少學者提出了質(zhì)疑,原因很簡單,叔梁紇去世之后,3歲的孔子和顏征在,以及庶兄孟皮被父親正妻趕了出來,不得不回到曲阜闕里,過著清貧的生活?!妒酚洝飞线€有這么一段記載,“孔子疑其父墓處,母諱之也”,顯然孔子出生值得懷疑。
從目前史料來看,孔子的出生,的確有很多值得懷疑的地方,史書上幾乎一致的提到了“野合”這兩個字。
《史記·孔子世家》: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于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犊鬃蛹艺Z》:私禱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可見,孔子的確是在山上野合之后才有的,所以孔子又名“丘”。這里有一個問題:“野合”能不能說明孔子就是私生子?
根據(jù)史料和當時風俗來解讀,叔梁紇與顏征在的“野合”,大約有這么三種意思!
第一,當時男性適婚年齡是16至64歲,女性是14歲至49歲,叔梁紇迎娶顏征在時,他已66歲了,于禮不合,所以稱之為“野合”。按此說法,孔子就是野合的野合而出生。唐朝史學家司馬貞云:“梁紇老而徵在少,非當壯室初笄之禮,故云野合,謂不合禮儀?!?/p>
第二,先秦時的習俗,每年一定的時間里,就會有野合傳統(tǒng)。如果是這一種的話,那么史書上記載的孔子因“野合”而生,就不足為奇了,屬于完全正大光明。在《詩經(jīng)》中就有很多類似描述,且古人對于“野合”,也沒有什么不好意思。
第三,因為私通,或其他原因的野合?!妒酚洝分械摹凹v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之前并未提及叔梁紇與顏征在的婚姻。所以,這兩人可能是私通,也可能是納妾,但在家遭到正妻的反對,于是不得不外出“野合”之類。
因此,通過以上的解讀可見,叔梁紇與顏征在兩人,最大的可能不是“明媒正娶”,而是納妾。盡管按照叔梁紇的貴族身份,可以娶兩個妻子,但他的年齡和死后孔子與母親的遭遇,都很能說明問題。當然,不排除叔梁紇與顏征在是沒有婚約的野合,如果是這一種情況,那么孔子就是100%的私生子。
當然,孔子是不是私生子,一點都不妨礙孔子的偉大。一個人是不是偉大,和他的出生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百度首頁 | 登錄 新聞網(wǎng)頁貼吧知道MP3圖片視頻百科文庫
幫助設置 首頁 自然 文化 地理 歷史 生活 社會 藝術 人物 經(jīng)濟 科學 體育 紅樓夢 世博
司馬遷百科名片
司馬遷畫像司馬遷(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著有《史記》,又稱《太史公記》,他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
中文名: 司馬遷
別名: 太史公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龍門縣(今山西省.河津市)
出生日期: 前145年
逝世日期: 前87年
職業(yè): 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主要成就: 著有《史記》
代表作品: 《史記》
目錄
人物介紹
早年生活《史記》
“遷生龍門”
人物生平資料
少年時代
隨父親至京師長安
外出游歷
開始行萬里路
《屈原列傳》
作為星象家的司馬遷史學家
“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
記載的出入
祠墓
相關評價
補充資料相關作品
出生年代的爭論
出生地的爭論
司馬遷的后代
“李陵事件”
據(jù)傳說
貼吧相冊 人物介紹
早年生活 《史記》
“遷生龍門”
人物生平 資料
少年時代
隨父親至京師長安
外出游歷
開始行萬里路
《屈原列傳》
作為星象家的司馬遷 史學家
“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
記載的出入
祠墓
相關評價
補充資料 相關作品
出生年代的爭論
出生地的爭論
司馬遷的后代
“李陵事件”
據(jù)傳說
貼吧相冊 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介紹
司馬遷(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130篇,主要記諸侯之事,對后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編輯本段早年生活
《史記》
司馬遷一生只寫了《史記》,其父司馬談為太史令(相當于現(xiàn)在國家圖書館館長一職)。早年司馬遷在故鄉(xiāng)過著貧苦的生活。建元六年,竇太后死后,漢武帝罷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發(fā)動尊儒,這便是有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元朔二年,司馬遷從夏陽[念"jiǎ"] 遷居長安,后隨家遷于京城,從孔安國學《尚書》,從董仲舒學《春秋》。隨后他繼承父業(yè)為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在主持歷法修改工作的同時,正式動筆寫《太史公書》。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為“李陵事件”,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觸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遂把司馬遷抓了起來,并遭受宮刑。在獄中司馬遷發(fā)奮圖強,自強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繼續(xù)編寫《史記》。司馬遷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xù)發(fā)憤著書,終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公元前87年,司馬遷逝世,終年58歲。對于司馬遷的死因,因史料無明確記載,至今仍為未解之謎。
“遷生龍門”
夏陽,縣名(今陜西省韓城市),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遷生龍門”(太史公自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而龍門山的南面就是黃河。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龍門之間,當?shù)孛麆俟袍E很多。司馬遷從小在飽覽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歷史傳說和故事。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資料
司馬遷生卒年代,史無明文。近人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認為司馬遷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大約卒于漢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享年60歲。據(jù)說司馬遷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司馬錯是秦惠王時伐蜀的名將,司馬昌是秦始皇的鐵官,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又做漢武帝的太史令,恢復了祖?zhèn)鞯氖饭俸銟I(yè)。
少年時代
司馬遷出生地韓城位置
司馬遷的少年時代,“耕牧河山之陽”。司馬遷在這“山環(huán)水帶,嵌鑲蜿蜒”(《韓城縣志序》)的自然環(huán)境里成長,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氣所陶冶,又對民間生活有一定體驗。
隨父親至京師長安
十歲,司馬遷隨父親至京師長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家學淵源既深,復從名師受業(yè),啟發(fā)誘導,獲益不淺。這個時候,正當漢王朝國勢強大,經(jīng)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時候,張騫奉使通西域,衛(wèi)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漢武帝設立樂府……;也是司馬遷在京城里豐富見聞,熱情迸發(fā)的時候。
外出游歷
大約二十歲,司馬遷開始外出游歷——“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xiāng)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回到長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隨漢武帝到過平?jīng)?、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邊是昆明。?jù)司馬遷自己說,他少年時期曾經(jīng)“耕牧河山之陽”,也就是說他兒童時期曾經(jīng)在家鄉(xiāng)從事過一些農(nóng)業(yè)勞動。后來他的父親司馬談到長安做了太史令,司馬遷隨父親也到了長安,在父親的指導下,他刻苦讀書,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礎,他拜了很多名師做老師。司馬遷的家族,就是他這個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為史官,他有責任來記載帝王圣賢的言行,也有責任來搜集整理天下的遺文古事,更有責任通過敘事論人而為當時的統(tǒng)治者提供借鑒。那么他的父親司馬談就有志于整理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歷史,試圖撰寫一部規(guī)模空前的史著。就是寫一部史書,從他父親開始就已有這么一個理想,他的父親做太史令之后,就開始搜集閱讀史料,為修史做準備。但是司馬談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獨立地修成一部史著,無論是時間、無論是精力,還是才學知識都還不夠,所以司馬談寄厚望于他的兒子司馬遷,希望他能夠早日參與其事,最終實現(xiàn)這樣一個宏愿。
開始行萬里路
于是,他讓兒子在讀萬卷書的基礎上,開始行萬里路,他要求他兒子來進行一次為期兩年多的一次全國的漫游。所以我這里要介紹司馬遷的漫游,于是司馬遷從20歲開始,就做了一次漫游,司馬遷是為寫《史記》做準備的一次實地考察,他親自采訪,獲得了許多第一手材料,保證了《史記》的真實性和科學性。那么他這個漫游,也是《史記》實錄精神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
《屈原列傳》
比如說他漫游到汨羅江畔,在汨羅江畔,在當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聲朗誦著屈原的詩,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寫《屈原列傳》寫得那么有感情,他是親自去考察過,他是在學習屈原的基礎上來寫屈原的。比方說,在韓信的故鄉(xiāng)淮陰,他也搜集了許多有關韓信的故事,你比如說他親自去問別人,說當年韓信受胯下之辱,這大家知道,這個典故,韓信為什么能夠受胯下之辱而不發(fā)怒?而不愿意去做出非法的事來,忍了。韓信那么高的個子,從一個流氓兩個腿之間爬過去,如果按照他的個性,一刀就把他殺了。但是如果把他殺了,后來還能夠建功立業(yè)嗎?韓信后來幫助劉邦推翻了秦王朝,建立了西漢,封王封個侯,回了故鄉(xiāng),韓信自己說,如果當初我把你殺了,我就沒后來的建功立業(yè),所以小不忍則亂大謀。 再比如說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還和孔子故鄉(xiāng)的一些儒生在一起攬衣挽袖、一步一揖,學騎馬、學射箭,學行古禮,以此表達他對孔子的紀念,高山仰止,對孔子的紀念。 再比如講,在孟嘗君的故鄉(xiāng)薛城,他走鄉(xiāng)串巷,考察民風,而且他考察這個地方的民風跟當年孟嘗君好客養(yǎng)士有什么關系,所以他走一路、考察一路,可以這樣說,司馬遷在漫游的旅程中,不放過任何一個了解歷史的人,不放過任何一個存留于人們口碑上的故事,獲得了許許多多從古籍當中所得不到的歷史材料,同時他深入民間,廣泛地接觸了人民群眾的生活,使得他對社會,對人生的觀察、認識逐漸深入。 此外他遍歷名山大川,飽覽了祖國山河的壯美,陶冶了性情,從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學的表現(xiàn)力,所以我要講司馬遷這的這次漫游,正是司馬遷走向成功的極為堅實的一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舉行大規(guī)模的巡行封禪,步騎十八萬,旌旗千余里,浩浩蕩蕩。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史官,本應從行,但病死在洛陽。司馬遷接受了父親的遺志,趕到泰山,參加封禪,隨后沿著東海,繞道長城塞外回到長安。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三十八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宮廷所藏的一切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的機會,他一邊整理史料,一邊參加改歷。等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國第一部歷書《太初歷》完成,他就動手編寫《史記》?!妒酚洝分v了許多能人的故事。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三萬,攻打匈奴,打了個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逃了回來。李廣的孫子李陵當時擔任騎都尉,帶著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戰(zhàn)。單于親自率領三萬騎兵把李陵的步兵團團圍困住。盡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殺了五六千名匈奴騎兵.單于
調(diào)撥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無力與李陵相抗衡。就在單于準備退軍之時,李陵手下有一名士兵叛變,將李陵內(nèi)部軍情告發(fā)。告訴單于李陵后面沒救兵,而且教單于部下制作連發(fā)連射的弓箭。單于于是繼續(xù)與李陵作戰(zhàn)。最后李陵寡不敵眾,只剩了四百多漢兵突圍出來。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 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他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么多的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準有他的主意。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 漢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人強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嗎?”他就把司馬遷下了監(jiān)獄,交給廷尉審問。司馬遷被關進監(jiān)獄以后,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司馬遷在獄中反復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fā)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漢武帝殺了李陵全家,處司馬遷以宮刑。腐刑是個大辱,污及先人,見笑親友。司馬遷在獄中,又備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于圜墻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保ㄋ抉R遷《報任安書》)幾乎斷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資料,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要寫部有關歷史書的夙愿,因此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忍辱負重,希望出現(xiàn)一線轉(zhuǎn)機。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漢武帝改元大赦天下。這時司馬遷五十歲,出獄后當了中書令,在別人看來,也許是“尊寵任職”,但是,他還是專心致志寫他的書。直到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全書完成,共得130篇,52萬余言。 后世對司馬遷的評價極高,有“西漢文章兩司馬,南陽經(jīng)濟一臥龍”的說法,齊名于西漢的大文豪家司馬相如、三國時期最璀璨的人物諸葛亮。
編輯本段作為星象家的司馬遷
史學家
在兩漢時期的星象家中,首先要提出司馬遷。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一個偉大的史學家,而不知他也是一位對天文星象精到造詣的專家。其實只要仔細讀其《史記》的《天官書》《律書》《歷書》就可明白稱他為天文星家專家決非虛譽。象司馬遷這樣博大精深的文學大師,絕對不會自劃范圍,限制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探索領域。古代的史宮本來以星歷之事為其本職之一,故精通星象之學也不足為奇。不過司馬遷能用史學家的高贍遠矚的眼光,把星象學與歷史問題結(jié)合起來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這可是其他星象家和史學家皆望塵莫及的向明之處。司馬遷并末用星象學去占測具體的人事變異,而是用來總結(jié)歷史規(guī)律,這不能不說是他對星系學的創(chuàng)造性應用。
“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
司馬遷繼承父親遺志遺業(yè),完成《史記》及“推古天變”之任務,并明確表述為“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其結(jié)論表述在《天官書》中,即據(jù)春秋242年之間日食三十六、慧星三見等星象,聯(lián)系點天子衰微、諸候力政、五伯代興及到戰(zhàn)國及秦漢之際的社會變亂動蕩,而總結(jié)出天運三十年一小變,一百年一中變,五百年一大變,三大變?yōu)橐患o,三紀而大備的“大數(shù)”,最后才認為“天人之際續(xù)備”。這是司馬遷星學之應用的最重要之范例,在整個星學歷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此外,司馬遷又總結(jié)了戰(zhàn)國以來的星象學的基本原則,表述如下(亦記載于《天官書》中): “我仔細檢查史書的記裁,考察歷史上的事變,發(fā)現(xiàn)在100年之中,五星皆有逆行現(xiàn)象。五星在逆行時,往往變得特別明亮。日月的蝕食及其向南向北的運行,都有一定的速度和周期,這是星象學所要依據(jù)的最基本的數(shù)據(jù)。而星空中的紫宮星垣和東西南北四宮星宿及其所屬的眾多星辰,都是位置不變的,它們的大小程度和相互向的距離也是一定不變的,它們的分布排列象征著天上五官的位置。這是星象學中作為‘經(jīng)’亦即不變的依據(jù)。而水、火、金、木、土星則是上天的五位輔住,它們的出現(xiàn)隱伏也有一定的時間和周期,但其運行速度快慢不均。這是星象學中的‘緯’亦即經(jīng)紫變動的部分。把這些固定的和變動的兩種星象結(jié)合起來,就可以預測人事的變化了。
編輯本段記載的出入
何以同一詞條內(nèi),司馬遷的逝世年份3處盡不相同? 司馬遷年表 ●中元五年:出生 ●元朔三年:20歲,開始“南游江淮”的漫長旅程。 ●元狩四年:27歲,結(jié)束為期七八年的游歷各地的旅程,入朝擔任郎中。 ●元鼎六年:35歲,身為郎中的司馬遷奉命安撫巴蜀。 ●元封二年:37歲,春天隨武帝巡視緱氏、東萊。夏天黃河瓠子口決堤,隨武帝前往治河,負薪塞河。 ●元封三年:38歲,繼任父親的職務,為太史令。 苦著《史記》 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
司馬遷從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被封為太史令后開始閱讀、整理史料,準備寫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寫作計劃,共經(jīng)過十六年。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并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整個生命寫成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 魯迅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馬遷撰。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五個部分,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六千多字。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四年上下三千年的歷史。它同時也是一部文學名著,是中國傳記文學的開創(chuàng)性著作。它的主體部分是本紀、世家和列傳,其中列傳是全書的精華。 司馬遷撰寫史記,態(tài)度嚴謹認真,實錄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寫的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經(jīng)過了大量的調(diào)查研究,并對史實反復作了核對。司馬遷早在二十歲時,便離開首都長安遍踏名山大川,實地考察歷史遺跡,了解到許多歷史人物的遺聞軼事以及許多地方的民情風俗和經(jīng)濟生活,開擴了眼界,擴大了胸襟。漢朝的歷史學家班固說,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也就是說,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這便高度評價了司馬遷的科學態(tài)度和史記的記事翔實。 司馬遷要堅持“實錄”精神,就必須面對現(xiàn)實、記錄現(xiàn)實,這就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忌諱"的問題??墒撬诮o人物作傳記時,并不為傳統(tǒng)歷史記載的成規(guī)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對歷史事實的思想感情記錄。從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貴族,到將相大臣,再到地方長官等等,司馬遷當然不會抹殺他們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們的腐朽、丑惡以及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尤其揭露了漢代統(tǒng)治階級的罪惡。他雖是漢武帝的臣子,但對于他的過失,司馬遷絲毫沒有加以隱瞞,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盛行的封禪祭祖、祈求神仙活動的虛妄。在《封禪書》中,他把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藥的荒謬無聊行為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出來。 司馬遷想為封建統(tǒng)治者提供歷史的借鑒作用,反映的是真實的歷史,這是非??少F的。本著實錄的精神,司馬遷在選取人物時,并不是根據(jù)其官職或社會地位,而是以其實際行為表現(xiàn)為標準。比如,他寫了許多諸如游俠、商人、醫(yī)生、倡優(yōu)等下層人物的傳記。在司馬遷心目中,這些人都有可取之處。司馬遷首創(chuàng)了以人載事,始終敘述一個人生平事跡的寫法。著重寫其“為人”,并注意其“為人”的復雜性,是司馬遷的筆法。他在作傳時,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觀的事實敘述之中,來表示自己對人物的愛憎態(tài)度。比如項羽這個人物,司馬遷同情他,以非常飽滿的熱情來寫這位失敗英雄。他既稱贊項羽的驍勇,又對他的胸無大志、殘暴自恃作出批評??墒?,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并沒有發(fā)議論,但是他對項羽的愛憎態(tài)度卻于敘事之中明顯地表現(xiàn)了出來。這便是司馬遷作傳的最大特點,即真實性和傾向性的統(tǒng)一。
編輯本段祠墓
司馬遷祠墓坐落在韓城市南10公里芝川鎮(zhèn)的韓奕坡懸崖上,始建于西晉永嘉4年。1982年2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位。司馬遷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頂端,依崖就勢,層遞而上。登其巔,可東望滔滔黃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長城,北觀芝水長流,可謂山環(huán)水抱,氣象萬千。壯觀的自然形式和秀麗的風光,映襯出司馬遷的高尚人格和偉大的業(yè)績。 祠墓建筑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東北方豎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上書“漢太史司馬祠”六個大字。由此沿坡上行,經(jīng)太公廟至岔道口,坡南有平臺之地,建有新遷的元代建筑“禹王廟”、“彰耀寺”、“三圣廟”等,現(xiàn)已辟為展室。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上書“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馬遷德高如山,世人至為敬仰,從此迤邐而上,牌坊上書“河山之陽”四字,語出《太史公自序》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走完99級臺階登道就進入了祠院,祠院大門上書 “太史祠”寢宮,古柏參天,環(huán)境幽靜,置身其中,如登青云,如臨仙境。
編輯本段相關評價
中國歷史悠久,史籍浩如煙海,歷史內(nèi)容豐富多彩,歷史人物風姿萬千。我們中華民族有一部令子子孫孫為之驕傲、為之神往的歷史。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面對悠久而豐富的歷史,究竟怎樣去了解它、認識它并從中獲得教益,受到啟迪與鼓舞?這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了??磥?,怎樣讀史,確是值得認真思考、認真研究的。依我的膚淺看法,首先是了解和認識最基本的歷史事實和歷史過程,其次是著眼于從歷史中獲得思想上的啟示。這種啟示,一是可以通過對歷史事實和歷史過程的認識而獲得,一是可以從歷代史學家對歷史和史學的評論中去發(fā)掘。這兩個方面都很重要,而對于后一個方面我們似乎還有許多事情可做,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去深入思考。 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有責任感的、有成就的史學家,都會以他們的心血凝聚起來的思想,留給后人許多有益的啟示。對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馬遷。司馬遷寫的《太史公書》--后人稱作《史記》,一方面展示了他那時的一部輝煌的中國通史,一方面凝聚了他對史學和歷史的深刻的理解與認識。2000多年來,贊嘆它、研究它的人不絕于時,證明它有巨大的魅力和不朽的地位。對于這樣一部宏偉的歷史著作所展示的歷史長卷來說,在歷史運動中的個人,都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這些角色和他們所活動的歷史舞臺及其背景,對今天的人們有些什么樣的重要啟示呢?對于這樣的問題,不同時代的人都會有他那個時代的思想范圍內(nèi)的一些認識,而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人也會有屬于他那個領域或視角范圍內(nèi)的一些認識,這是一部說不盡的“史家之絕唱”。盡管如此,在太史公的深邃的思想領域中,必有一些最根本的、對不同時代的不同的人們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思想觀念。 比方說,人們?yōu)槭裁匆獙W習歷史?人們應該用什么方法或態(tài)度對待歷史和現(xiàn)實的關系?這是有關社會公眾同歷史學之關系的最根本的問題,直至今天,還不斷有人提出類似的問題來。其實,關于這個問題,太史公早已作了精辟的回答。他寫道:“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未必盡同。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tǒng)紀,豈可緄乎?”(《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這幾句話是非常深刻、非常重要的。第一,他指出現(xiàn)實中的人們之所以要了解歷史、認識歷史,是把歷史作為現(xiàn)實的一面鏡子來看待,加以對照,作為借鑒,既不是把歷史與現(xiàn)實等同起來,也不是要現(xiàn)實去模仿歷史,二者是不應當混同的。這是明確地指出了古今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因有聯(lián)系,故可“自鏡”;因有區(qū)別,故“未必盡同”。第二,他指出了以往帝王“各殊禮而異務”,他們的制度、政策往往是不同的,但都是要達到治理國家的根本目的??梢姟白早R”決不是混同古今。這兩點,很辯證地闡明了“居今之世”何以要“志古之道”??梢?,拒絕歷史經(jīng)驗,是愚昧的;生搬硬套歷史經(jīng)驗,也是不高明的。 又如,人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是否有自身的法則(即今天我們所說的規(guī)律)?如果有的話,人們認識這種法則有什么意義?這是人們學習歷史、研究歷史一個帶根本性質(zhì)的問題,而首先是認識歷史之本質(zhì)屬性的一個帶根本性的問題。應當坦率地承認,這也是千百年來人們?yōu)橹疇幷摬恍莸膯栴}之一。這個問題,太史公司馬遷也觸及到了。他從對社會經(jīng)濟生活的考察中,得到了如下的認識?故待農(nóng)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fā)征期會哉?(《史記·貨殖列傳》序)這是把耕種、開采、加工、交換,以及交換中的貴賤變化等人們的分工及相互關系,視為符合于“道”的自然現(xiàn)象。太史公在講到類似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時還說:“事變多故而亦反是。是以物盛則衰,時極而轉(zhuǎn),一質(zhì)一文,終始之變也?!庇终f:“無異故云,事勢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保ā妒酚洝て綔蕰泛笳摚┧J識到:事物發(fā)展到極盛就會轉(zhuǎn)向衰落,有利的客觀形勢發(fā)展到了頂頭也會轉(zhuǎn)向不利的方面,這是各種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沖突而造成的,是沒有什么值得奇怪的。顯然,人們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其重要意義不僅在于對過往歷史有一個大致正確的看法,而且還在于對現(xiàn)實的歷史運動和未來的歷史前景,會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和比較客觀的態(tài)度。 再如,歷史運動主要是由人的活動組成的;離開了人的活動也無從討論人類社會歷史運動的各種問題。那末,作為一個個體的人,究竟應當在歷史活動中扮演什么角色呢?這不僅涉及到人對自身生命價值的認識,還涉及到作為個體的人在社會生活、歷史運動中所具有的價值。歷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們對此有種種說法,都給人以有益的啟迪。他們所論大多是理性的闡說,這無疑能夠提高人們的認識,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在這方面,太史公從史學家的角度,冷靜地觀察那些經(jīng)過歷史潮流洶涌澎湃沖刷之后(如大浪淘沙之后),仍然沒有逝去的歷史人物,并對他們的精神世界、社會活動進行分析和綜合,從而提出了撰寫歷史人物的基本原則;這原則既是太史公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又是他告誡后人如何做人的準則。太史公在綜論他為《史記》作人物列傳時是這樣說的:“扶義倜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傳?!保ā妒酚洝ぬ饭孕颉罚胺隽x倜儻”,主要是講德行、風采;“不令己失時”,是講善于把握時機、機遇;“立功名于天下”,是講以天下為己任的事功目標。顯然,在太史公看來,他所要寫進《史記》的歷史人物,一般都是屬于這種類型的人。然而,太史公卻又并不是用絕對的觀點來對待這個準則的;他的史筆之下,也活畫出一些世儈小人,而正因為有這些人的存在,才更襯托出那些寫入歷史書的杰出人物的真正本色。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所謂“扶義倜儻”等等,這正是太史公所希望于后人的,后人應以為“自鏡”,做一個正派的、適應歷史潮流的、有益于天下的人。 太史公 司馬遷的《史記》一書,留給后人許多啟示;這些啟示大多同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結(jié)合在一起,這是《史記》之所以受到后人傳誦、崇敬的主要原因。這里所舉出的三個方面的啟示,著重于人們?yōu)槭裁匆匾暁v史、認識歷史、記住歷史上的經(jīng)驗教訓,歷史演進的法則何在,在歷史演進中人應當有什么作為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在司馬遷時代,在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是帶有根本性質(zhì)的問題;就是在當今,也仍然是帶有根本性質(zhì)的問題。總起來說,任何時代的人們,在認識與處理歷史與現(xiàn)實的關系上,在對待史學與社會及人生的關系上,都可以從《史記》中得到必要的啟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28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流亡十九年,歷經(jīng)七國,公子重耳才變成···
下一篇: 為什么嫪毐能讓太后幫他生兩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