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國王愛御駕親征,比如古代希臘、波斯的國王,每次出征都是親披盔甲上陣,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英國獅心王理查,更是索性死在親征異域的路上。
但是,中國皇帝似乎更習慣養(yǎng)尊處優(yōu),親征這種事,除了少數(shù)開國皇帝,基本當它不存在。而且,御駕親征的皇帝,嚴格軍事意義上打贏的只有一個。
一、失敗的御駕親征者
中國歷朝歷代的皇帝繼位后,總要面臨一個問題:如何應對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以下幾個軍事才能出眾的開國皇帝,選擇了御駕親征。
漢高祖劉邦一生南征北戰(zhàn),典型的馬上皇帝。他當了皇帝后曾率20萬大軍親征匈奴,結(jié)果被冒頓單于的騎兵團團包圍在白登山七日日夜,差點做了俘虜,還是靠陳平獻計向單于的閼氏行賄才脫險。
隋煬帝楊廣,有文才有武略,當晉王時曾經(jīng)統(tǒng)兵滅陳,但他當了皇帝后,三次御駕親征高句麗,都遭到慘敗,以至于激起民憤丟了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一手奠定了大唐基業(yè),毛澤東贊譽其“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他當了皇帝后,不顧李靖勸諫,御駕親征高句麗,結(jié)果在遼寧海城一帶被敵軍擊敗,雖然韓國學者“考證”他被淵蓋蘇文射瞎一只眼睛純屬虛構(gòu),但他的確在回國途中大病了幾個月,幾年后駕崩。
宋太宗趙光義,軍事才能雖然不如哥哥趙匡胤,也是能征善戰(zhàn)之輩,但他在御駕親征契丹的高粱河一戰(zhàn)失敗,受傷中箭倉皇撤退。這次親征失敗的后果很嚴重,導致有宋一代長期被北方游牧民族壓制。
事實上,皇帝無須御駕親征,反而效果更好。比如漢武帝任用衛(wèi)青霍去病,唐太宗后來任用李靖,都是軍事才能更勝一籌的一代名將,打得北方游牧灰飛煙滅。
二、唯一的狠皇帝
唯一對北方游牧御駕親征的勝利者,是明成祖朱棣。
朱棣是個狠皇帝,他的人生格言是:專治一切不服。誰敢不服我當皇帝,滅他九族;誰敢威脅我的國家,干他!五次!為穩(wěn)定北疆,打擊元朝殘余勢力,他遷都北京,天子親守國門,先后五次遠征漠北。
漠北,云集了蒙古的殘余勢力,明廷稱其為“故元”。當年徐達常遇春北伐時只是把蒙古人驅(qū)逐出去,并沒有徹底打垮,這股勢力對新興的明王朝構(gòu)成極大的威脅。
從1410年(永樂八年)開始,朱棣在十二年間一共御駕親征蒙古五次,重創(chuàng)了蒙古騎兵,雖然都是擊潰戰(zhàn),沒有大的殲滅戰(zhàn),但一舉將蒙古人逼得遷徙到了極北荒涼之地。更重要的是,朱棣潮水般的不斷進攻,讓蒙古部落分崩瓦解,始終無法形成統(tǒng)一的政權(quán)。、
從國防意義說,朱棣的五次御駕親征,確保了元朝的殘余勢力再也無法對中原形成致命威脅,造福子孫后代可謂功德無量。不過,親征有風險,能力弱者請勿模仿——朱棣的重孫明英宗朱祁鎮(zhèn),御駕親征瓦剌,土木堡一役全軍覆沒,皇帝當了俘虜,開創(chuàng)明朝最大恥辱戰(zhàn)例。
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
對朱棣,自古以來罵他的人很多:篡取皇位,殘忍好殺,好大喜功,但他的雄才大略,實在是除了朱元璋之外,明朝沒有第三個皇帝可比。著名史學家孟森如此評價他的御駕親征:“凡五征漠北,皆親歷行陣,假使建文承襲祖業(yè),必不能有此?!?/p>
日本有個著名的東洋史學家那珂通世,他對朱棣如此評價:“昔漢武、唐宗者,雖屢破北狄,但均系遣大將而非親征。漢人天子遠渡沙漠者,唯明成祖一人?!?/p>
宋真宗北伐和明英宗北伐最大的相同點,是他們倆都御駕親征了。最大的區(qū)別,那是宋真宗破財消災,而明英宗被敵人給抓了。宋真宗花點錢就簽訂了維持百年和平的條約,明英宗不僅打了敗仗,而且自己還成為了俘虜,差點把明朝北方江山給搞丟了,那在歷史上的評價,自然也是不一樣的。
?
宋真宗是在寇準的逼迫下,才選擇御駕親征。
1、宋真宗本身就膽小懦弱。宋真宗趙恒,是宋太宗趙光義的兒子,他生性就比較懦弱,跟他大伯和老爸完全不同。趙匡胤打下北宋江山,趙光義多次北伐,可惜到了宋真宗這里,一切都變味道了。畢竟當年趙光義雍熙北伐的時候,是以慘敗而告終。當年人家遼國是孤兒寡母當政,就已經(jīng)擁有了如此氣魄,更別說現(xiàn)在小皇帝也長大了不少。
可是此時遼國大兵壓境,直逼宋朝都城汴梁而來。這件事可大可小,如果處理不好,那就是亡國之禍,為此宋真宗一度想要難逃。在摸清楚了皇帝什么膽量之后,一幫大臣上表認為,應該遷都。有人說要遷都南京,有人說要遷都成都,總之不能在汴梁呆著了。
2、寇準這幫主戰(zhàn)派,定格了宋真宗親征??軠适莻€耿直的男人,他得知有人要遷都,立刻表示,如果有人要遷都,那就要宰了這幫提出建議的人。他認為只要遷都,那么人心動搖,宋王朝麻煩可就大了。為此寇準為了打贏這場仗,便建議宋真宗御駕親征。他認為只有皇帝到了前線,那么將士們才能受到激勵,最終可以擊敗對手。
無奈之下宋真宗只好聽從建議,御駕親征。這一戰(zhàn),雙方互有勝負,宋真宗總是要逃避,希望早點撤退,每次都是寇準在他身邊給他鼓勵打氣。與其說宋真宗在御駕親征,倒不如說這一仗的成敗關鍵,都在寇準一個人身上。宋真宗甚至已經(jīng)想好了立太子以保全趙家江山,可見宋真宗也不是完全一無是處。
?
3、澶淵之盟的簽訂打造了宋遼百年和平。遼國沒想到宋軍也如此強悍,雙方打了很長時間,根本就分不出個勝負來,互有死傷,卻互不相讓。當宋真宗進入澶淵城的時候,各路宋軍得知皇帝來了,全都歡呼雀躍了起來。士兵們信心百倍,那么這一戰(zhàn)就有希望了。利用曰:?晉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
若歲求金帛以佐軍,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請,利用不敢以聞。?其政事舍人高正始遽前曰:?我引眾以來,圖復故地。若止得金帛歸,則愧吾國人矣。?利用曰:?子盍為契丹熟計,使契丹用子言,恐連兵結(jié)釁,不得而息,非國利也。?契丹度不可屈,和議遂定,利用奉約書以歸。擢東上閣門使、忠州刺史,賜第京師。契丹遣使來聘,遂命利用迎勞之。---《宋史》
蕭太后看局勢有點不太明朗,索性就打算與宋真宗議和。談判之前,宋真宗表示給百萬錢都沒問題,可是寇準卻私底下跟曹利用,最多只能給30萬兩,否則你腦袋要搬家。曹利用帶著這兩個人的態(tài)度,前去與遼國商定盟約,在他的據(jù)理力爭之下,歲幣果然維持在了30萬兩,宋真宗得知以后,高興的像個孩子,畢竟打一次仗花費是3000萬兩,這給宋朝省了一百年的軍費。此外,宋遼邊境也開發(fā)了不少交易城鎮(zhèn),以方便兩國之間的經(jīng)商貿(mào)易,這有助于后來的民族融合和經(jīng)濟發(fā)展。
?
明英宗御駕親征,是在宦官的慫恿下。
1、明英宗初生牛犢不怕虎,王振為私心慫恿。明英宗朱祁鎮(zhèn)小時候曾經(jīng)御駕親征過一次,不過那個時候三楊和老太后都還在,能管得住明英宗,所以他那次出征就是鬧著玩的。等到瓦剌人的大軍南下以后,明英宗再次有了御駕親征的想法,理由是自己有御駕親征的經(jīng)驗。這次面對的對手是完全不一樣的,瓦剌人兵強馬壯,也先更是杰出的領袖。
明英宗身邊的太監(jiān)王振,為了討好皇帝,舉雙手贊成御駕親征的事情。當時王振權(quán)傾朝野,深得明英宗信任,朝中不少官員都是王振提拔上來的親信,他們也都幫著說話。由此可見,這次御駕親征,是明英宗身邊那幫饞臣做出的決定,而那些正直的大臣們,卻堅決表示反對。
?
2、明英宗被俘虜,成為瓦剌人要挾明朝的工具。明英宗帶著50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出征。結(jié)果也先設下埋伏,雙方混戰(zhàn)過后,明朝大軍亂作一團,被殺的就有三分之一之多。此外還有若干猛將被殺,明英宗本人,居然還被瓦剌人給俘虜了,這可真是曠古奇聞。曹操多次親犯險境,都安然無恙,沒想到明英宗一出征就被人活捉了。
寇見不行,退圍。速傳令臺營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復圍,四面擊之,竟無一人與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營中,積疊如山。幸而胡人貪得利,不專于殺,二十余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騾馬亦二十余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滿載而還。自古胡人得中國之利未有盛于此舉者,胡人亦自謂出于望外,況乘輿為其所獲,其偶然哉?---《天順日錄》
瓦剌人知道抓了個大貨色,那是真的開心啊,立刻抓著明英宗去勒索明朝。明朝的皇帝都被他們抓了,那還不是要什么有什么嗎?為此瓦剌人當然是想要明朝割地賠款,明英宗的這次失誤,幾乎斷送了大明王朝的江山。要不是明朝內(nèi)部處理得當,至少北方半壁江山是沒有了。
?
3、于謙對此事處理恰當,保住了大明。皇帝被抓了,朝臣們都亂成了一團。有人表示要花大價錢贖人,有人甚至提出遷都的想法,把北方留給瓦剌人??墒怯谥t對此表示堅決反對,他認為遷都就是亡國的征兆。而且大明朝在北京才經(jīng)歷了四代皇帝,這就遷都未免有些草率了。為此于謙和太后商量了一番,決定將郕王朱祁鈺推上皇位。
只要新皇帝不是朱祁鎮(zhèn)的兒子,那么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朱祁鈺上臺以后,明朝自然是不再受瓦剌人的威脅,因為他們抓的不再是明朝的皇帝,而是太上皇,這樣問題就不大了。瓦剌人見怎么威脅都不起作用,索性就把明英宗給放回去了,與其留在這里吃閑飯,不如送回去讓他們內(nèi)斗,也先的水平也不簡單。
?
?總結(jié):兩個皇帝都不適合御駕親征。說實話這倆皇帝,都不是什么將帥之才,御駕親征的水平那都是騙騙人的。宋真宗過去純粹是被逼的,而明英宗是因為貪玩。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倆皇帝沒什么分別,都不是什么出色的軍事人才。不過造成的結(jié)果卻完全不同。宋真宗保證了宋遼百年無大戰(zhàn),而明英宗差點就把明朝給搞滅亡了。不過他們都很幸運,因為都有正直的大臣幫他們,宋真宗有寇準,明英宗有于謙,這才保證了王朝的延續(xù)。
參考資料:《宋史》《明史》
說起明朝皇帝御駕親征,很多人會想起明太祖、明成祖,以及后來的明武宗、明英宗。
然而,本文要說的是明朝的另一位被淡忘的皇帝。
明朝隆武皇帝朱聿鍵,祖先是明太祖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唐王一系是分封在河南南陽府,傳到他這一代已是第九代唐王。
隆武帝還是唐王的時候,就胸懷大志,他目睹了明朝吏治的腐敗,以及各地官逼民反的形勢,然而苦于明朝制度,親王不得干涉政事,所以也沒有辦法勸諫崇禎帝。
崇禎九年,清兵入塞,一直打到天津衛(wèi)寶坻縣,逼近北京,朝廷慌忙命令各地督撫帶兵勤王。
朱聿鍵這時也上疏請勤王,然而,由于朝廷對藩王帶兵的忌憚,畢竟明朝造反的親王太多了,明成祖朱棣就是其中的成功人士。
于是,崇禎皇帝下令不許他勤王,擔心他趁機窺視神器。
史書記載,“唐王乃自率護軍千人北上勤王”,一直到達河南省方城,被河南巡撫楊繩武告發(fā),朝廷發(fā)出嚴旨,命其立即返回。
唐王只好帶著護衛(wèi)們返回南陽,路上竟然遭遇了李自成的一支部隊,血戰(zhàn)一場,身邊的兩名太監(jiān)被殺,唐王突圍回到南陽,由此可見其文韜武略,這也算是其第一次“御駕親征”!
不久之后,因為這件事被朝廷廢為庶人,幽禁鳳陽高墻——那里是明朝的宗室監(jiān)獄。
虎落平陽被犬欺!
堂堂的大明親王,在鳳陽被看守太監(jiān)索賄,唐王沒有同意,便被戴上了石頭枷鎖,幸虧他平時練習武藝,身體強壯,才扛住了,沒死在鳳陽。
崇禎自殺,弘光上位。
很快便灰飛煙滅。
唐王當時流落到了江南,被有識之士發(fā)現(xiàn),在福州被擁立為南明第二位皇帝,年號隆武,意思是復興洪武的基業(yè)。
隆武皇帝也是南明諸位君主里面,最有抱負的一位。
他不再糾纏于明末的黨爭,一即位就宣布,如果以前的魏忠賢遺黨愿意抗清,也一概既往不咎,甚至對馬士英等人也是寬宏大量,命令他帶兵在江浙抵抗清軍,戴罪立功,不像那些東林黨人拘泥于門戶之見,擅長內(nèi)斗,不擅御侮。
他最得民心的是處死了清朝派來招降的使者,并下詔御駕親征:“是朕今痛念祖陵,痛惜百姓??褚臀畚易趶R,害我子民,淫掠剃頭,如在水火。朕今誅清使、旌忠臣外,誓擇于八月十八日午時,朕親統(tǒng)御御營中軍平彝侯鄭芝龍、御營左先鋒定清侯鄭鴻逵,統(tǒng)率六師,御駕親征!”
這也是明朝歷史上最后一次皇帝御駕親征。
由于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擁兵自重,心懷叵測,隆武帝沒能親自去,只能派大學士黃道周代替他出師北伐。
黃道周也不辱使命,所帶弟子、兵馬全部戰(zhàn)死,沒有投降。
隆武皇帝最后被清軍抓獲,也是絕食而死。
堪稱壯烈!
清朝平定天下之后,把隆武一朝的文書全部銷毀,包括御駕親征的詔書。
然而,壯懷激烈,豈容青史盡成灰!
感念這個悲劇英雄。
對了,鄭成功原名鄭森,被隆武帝賜國姓,改名成功。
后來,鄭成功在隆武帝精神的感召下,一直堅持抗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29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鄭厲公是個怎樣的人在位時有哪些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