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長河中,朱元璋可以說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帝王之家難有情義,這是古來眾多事例所告訴我們的真相。畢竟帝王之位著實誘人,在權勢面前,兄弟之情,父子之情又能算什么?為了爭奪帝王,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事例比比皆是,因此在皇宮之中,即便是血濃于水的血親之間,也要小心的提防,甚至是要更加謹慎地對待。
而朱元璋死后的明朝,便經(jīng)歷過這樣的事情。這從朱元璋的遺詔便可以看出,他對于他的孩子們,還是不夠的信任的,亦或者說是他對于其兒子都太過的了解了,以至于其遺詔竟然大有玄機,更是字字都針對當時的燕王朱棣,究竟是為了什么呢?朱元璋都已經(jīng)要死了,他還在懼怕什么?這就要從朱元璋欽定的后繼者說起。
早在朱元璋還稱吳王時,便將長子朱標立為世子,并讓其隨宋濂學習經(jīng)傳。于是朱標自幼受到悉心教導,朱元璋對他是寄予厚望,更是多方培養(yǎng)。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將其立為皇太子,正式確立他為接班人。
據(jù)《明史》評價: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shù)有過,輒調(diào)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后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后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朱標從小便接觸儒家經(jīng)典,性格仁慈寬厚,更是對弟弟們十分友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都曾多次有過過錯,而總是朱標在從中調(diào)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因此他在諸王中威信最高。
朱元璋還曾對朱標諭曰:“商高宗舊勞于外,周成王早聞《無逸》之訓,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儉,為守成令主。兒生長富貴,習于晏安。今出旁近郡縣,游覽山川,經(jīng)歷田野,其因道途險易以知鞍馬勤勞,觀閭閻生業(yè)以知衣食艱難,察民情好惡以知風俗美惡,即祖宗所居,訪求父老,問吾起兵渡江時事,識之于心,以知吾創(chuàng)業(yè)不易。”
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對于朱標是極為看重的。
然而,根據(jù)《明史》記載,正值壯年的朱標于洪武二十五年時便患病去世,因此未即皇位。熱至于是什么病,卻沒有具體的說明,只說是風寒。
那么,朱標死后,誰能夠繼承他的太子之位呢?按理說,朱元璋有二十多個兒子,死了個朱標,還是有很多選擇的,尤其是燕王朱棣,他同朱元璋年輕時簡直一模一樣,然而朱元璋卻認為國家安定之時,并不需要殺氣如此之重的帝王,當初立朱標也是這個原因。
而當朱標死后,朱元璋竟看上了其兒子,朱允炆。
朱允炆的性情與父同樣溫文爾雅,即長皆與寬大著稱。并且他從小聰明好學,極其孝順。在十四歲時,朱標生病,而朱允炆則是在旁小心侍候,不論晝夜不離開一步,這樣持續(xù)了兩年。
而后,朱標病死,朱允炆便被立為皇太孫。朱允炆守孝時因過度哀傷而消瘦,對此朱元璋安慰說:“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因此,朱元璋還在死前密命駙馬梅殷輔佐新君,遺詔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
遺詔的內(nèi)容為:“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于民……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nèi)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p>
其要點無非就是要立朱允炆,并且不讓在外的藩王回來奔喪,還要求朱允炆要簡單快去的進行安葬,使其得以順利的繼位。
然而,朱元璋的遺詔,無非就是怕朱棣會以回來奔喪也理由,奪了朱允炆的帝位,因此他才寫了這字字針對朱棣的遺詔,可謂用心良苦。然而,最后他也沒能保住朱允炆。
朱允炆上位之后,史稱建文帝。然而,當建文帝即位后便立刻采取削藩政策,不僅監(jiān)視朱棣,還欲調(diào)走他的軍隊,因此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于建文四年,朱棣取得了最后的勝利,在南京稱帝。而朱允炆則是下落不明。
沒想到,朱元璋生前百般算計,卻還是保不住好孫兒的皇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2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建文帝朱允炆失蹤了,他究竟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