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莊公在春秋初期的舞臺上,呼風喚雨,一副小霸主的姿態(tài)。
然而他的身體隨著歲月的流逝,一天不如一天,眼看就要離開人世。他的繼承人的問題上,卻有一點點小問題。
他有十一個兒子,世子為子忽,而他所偏愛的兒子子突有才智,而且是一個不安居人下的人,為了維護身后的鄭國政局,他忍痛讓子突出居于宋,他料到這種安排仍然不足以消除子突對鄭國政局的威脅,臨死前哀嘆道:“鄭國自此多事矣!”
子突是庶出,他的母親是宋國的雍氏女。子忽才是嫡長子,他的生母是鄭莊公的正夫人鄧曼,鄭莊公最信任,最有能力的大夫祭足就是鄧曼和莊公的大媒人。
祭足跟子忽有這個關系,當然是一心一意地向著子忽的,而且子忽繼位,本來也是名正言順,即嫡且長,再說子忽也挺有才干,在諸侯中名聲不錯,齊僖公一心想把女兒嫁給他,婚事沒有談成。因為子忽拒絕了,而且還是兩次。一次是齊僖公的女兒文姜,一次是齊國的別的女子。
他的理由很好,齊大非偶,凡事要靠自己,可是要靠自己也得有點本錢才行哪,事實上,他的本錢嚴重不足,自己的公司經(jīng)營狀況極差,最后只好破產(chǎn)倒閉。而且他的弟弟也有實力跟他爭奪鄭國繼承權。祭足好心提醒他,但是子忽就是不聽。拒絕文姜的婚事不僅害了文姜,也害了他自己,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害了鄭國。
鄭莊公死后,祭足立了子忽為國君,號鄭昭公,鄭昭公的妻子是陳桓公的女兒陳媯,這個女子一點忙都幫不上,陳桓公早死了,死得比鄭莊公還早幾年,繼位的甚至不是陳媯的兄弟而是她的叔父,不添亂就很不錯了。
鄭昭公不放心子突,即位不久就派他最信任的祭足去宋國聘問,實際上是打聽他兄弟子突的消息。 宋國的國君就是公子馮,現(xiàn)在是宋莊公。子突的母親雍姞是宋國雍氏之女,雍氏在宋國是一大家族,受到宋國國君宋莊公的信任,同時為了國家利益考慮,宋莊公決定幫助公子突奪得鄭國君位。
祭足一到宋國就被軟禁,宋國的條件只一個:廢子忽,立子突,否則你就別想站著走了,祭足一想好漢不吃眼前虧,先答應再說吧,可憐的子忽就這么給內(nèi)外夾攻給趕走了,帶老婆陳媯跑到衛(wèi)國去了。祭足偷偷地給子忽寄去了一封信,請他等待機會,時機一至就請子忽回來復位。
子突回國,當了鄭國的君主,史稱鄭厲公。
宋莊公自己覺得自己為子突登位操碎了心,費盡了力,子突得給他的答謝,在回國之前,子突就答應給宋國三座城,一百對白璧,一萬金,每年再給他兩萬石谷子,給不給回去再說。
等鄭厲公正式當了鄭國君主,把國家的財政收入拿來一看,糟了,鄭國拿不出這么多的東西來,除非他這個國君帶領全體鄭國人一起到諸侯國去乞討,沒辦法,鄭厲公和祭足一商量,城沒給,黃金白璧的數(shù)目也大量減少了,宋莊公一看才這么一點點謝禮,氣得要跳起來了,他馬上逼著鄭厲公如數(shù)交割。
鄭厲公知道這樣不是辦法,就想借助外交方法,通過其他國家出面說情。他們找的是魯國,國君就是魯桓公,不過很顯然,他們找錯人了。
因為魯國曾經(jīng)跟鄭國一起打過宋國,宋國肯定不會聽他魯國勸。
鄭厲公和祭仲商量了一下,覺得既然調(diào)停無用,那就打吧,聯(lián)合魯國出兵,勝算大多了。
僅僅一個月后,鄭魯聯(lián)軍就與宋軍交戰(zhàn)并取得勝利,雖然只是小勝,但是那些東西都不用出了,魯桓公也出了氣,真是兩全其美,可宋莊公不這么覺得,他很生氣,他要報復,狠狠地報復鄭國和魯國!
于是公元前698年冬天,宋莊公為報復四國軍隊兵敗之恥,于是聯(lián)合齊、蔡、衛(wèi)、陳四國軍隊攻打鄭國。
諸侯聯(lián)軍勢力一下子銳不可當,鄭國連連敗退。他們焚燒鄭國都城的渠門,進入鄭國都城的大街上,攻打東郊,占取牛首,把鄭國太廟的椽子拿回去做宋國盧門的椽子。
鄭厲公那個氣啊,沒有辦法啊,打不過啊!怎么辦,找個人撒氣。公元前697年,鄭厲公因祭足專擅國家大權,害怕對自己的君位不利,于是暗中派祭仲的女婿雍糾去殺祭足。
可惜祭足有個好女兒,將這一切告訴了自己的父親。祭足毫不猶豫殺死了雍糾,在大街上陳尸示眾。鄭厲公拿祭足沒辦法,于是裝載雍糾的尸體逃離鄭國。
鄭昭公被祭足迎了回來繼續(xù)當國君,然而事情遠沒有這么簡單。
鄭國,別名奠國,國君為姬姓,伯爵。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重要諸侯國。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周厲王幼子姬友于鄭(今陜西華縣的東方),史稱鄭桓公。
周幽王時期,鄭桓公身為周王室的司徒,看出西周馬上就要滅亡,于是,在太史伯的建議下,于桓公三十三年(前774年)將鄭國財產(chǎn)、部族、宗族連同商人、百姓遷移到東虢國和鄶之間滎陽(今河南嵩山以東),號稱新鄭(今河南省新鄭一帶),這是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遷移。
桓公三十六年(前771年),犬戎殺死周幽王和鄭桓公,桓公之子武公即位,繼位的鄭武公攻滅鄶和東虢國,建立了實際獨立的鄭國,定首都為新鄭。
武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兒子莊公登基。鄭武公和鄭莊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很好的控制了自己屬下卿大夫的勢力,在春秋初年,鄭國非常活躍。甚至,一段時間之內(nèi),強大的齊國也對鄭國俯首稱臣,跟隨鄭國東征西討。莊公時代鄭國內(nèi)部肅清了反動勢力,外部滅了許國,敗了宋國,還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當時最強盛的國家,史稱“莊公小霸”。
莊公在位四十三年去世。兒子厲公驅逐太子自立為君。厲公在位二十八年間,鄭國大亂,因此從此鄭國日益衰落,齊國逐漸取得有利地位,開始控制周邊小國。厲公下傳兩代到了繆公,以后鄭為晉、楚兩國威逼,幾乎年年不得安寧??姽聜鲀纱较骞珪r期,楚國曾攻占鄭國,襄公忍辱存國。
襄公下傳四代到簡公時,鄭國任用子產(chǎn)為相執(zhí)政,鑄造刑鼎,發(fā)展經(jīng)濟,救助百姓,因而鄭國重新富強。簡公下傳四代到哀公時,晉國韓、趙、魏三家強盛,鄭國再次衰弱。
哀公之后的幽公時期,韓武子攻占鄭國,殺害了幽公。后來幽公之弟繻公復國,多次與三晉發(fā)生戰(zhàn)爭。繻公之后的康公時,韓國再次強盛。
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韓哀侯率軍再次攻占鄭國,鄭國滅亡,國土并入韓國。立國432年,歷21君。 謚號 姓名 血脈 在位 失位 大事 鄭桓公 姬友 周厲王子 周宣王弟 前806年封爵 前771年罹周幽王難 為王司徒;遷都新鄭 鄭武公 姬掘突 桓公子 前770年繼位 前744年病沒 為王卿士;滅鄶、東虢 鄭莊公 姬寤生 武公子 前743年繼位 前701年病沒 為王卿士;共叔段之亂;繻葛之戰(zhàn)抗王師,小霸;滅許 鄭昭公 姬忽 莊公子 前700年繼位 前700年祭足作亂,逃魯 宋莊公誘祭足立公子突 鄭厲公 姬突 莊公子 昭公弟 前700年祭足立 前697年謀祭足敗,逃蔡 鄭昭公(復位) 姬忽 莊公子 前696年歸國復位 前695年高渠彌弒 鄭子亹 姬子亹 莊公子 厲公弟 前694年高渠彌立 前694年齊襄公殺 在位7月,齊襄公誘捕高渠彌、子亹,殺之 鄭子嬰 姬嬰(字子儀) 莊公子 子亹弟 前693年祭足立 前680年傅瑕弒 厲公來攻 鄭厲公(復位) 姬突 莊公子 昭公弟 前679年伐鄭復位 前673年病沒 定王室之亂 鄭文公 姬踕 厲公子 前672年繼位 前628年病沒 拒納重耳 鄭穆公 姬子蘭 文公子 前627年繼位 前606年病沒 后代為“七穆”之族 鄭靈公 姬子夷 穆公子 前605年繼位 前605年公子宋弒 戲謔公子宋,遭弒 鄭襄公 姬子堅 靈公庶弟 前604年繼位 前587年病沒 楚占鄭 鄭悼公 姬沸 襄公子 前586年繼位 前585年病沒 鄭成公 姬睔 悼公子 前584年繼位 前571年病沒 鄭釐公 姬惲 成公子 前570年繼位 前566年病沒 鄭簡公 姬嘉 釐公子 前565年繼位 前530年病沒 子產(chǎn)為相,強盛 鄭定公 姬寧 簡公子 前529年繼位 前514年病沒 鄭獻公 姬躉 定公子 前513年繼位 前501年病沒 鄭聲公 姬勝 定公子 獻公弟 前500年繼位 前463年病沒 鄭哀公 姬易 聲公子 前462年繼位 前455年鄭人殺 鄭共公 姬丑 定公子 聲公弟 前454年鄭人擁立 前424年病沒 鄭幽公 姬已 共公子 前423年繼位 前423年韓武子殺 韓武子伐鄭 鄭繻公 姬駘 幽公子 前422年復國 前396年子陽之黨弒 殺相子陽 鄭康公 姬乙 共公子 幽公弟 前395年繼位 前375年失國 韓哀侯攻鄭,鄭亡
鄭昭公(?—前695年),姬姓,鄭氏,名忽,春秋時期鄭國第四任及第六任君主,鄭莊公長子,鄭厲公和鄭君子亹的哥哥,其母為鄧國人。前706年,齊國被北戎進侵,鄭莊公派太子忽領兵協(xié)助齊國。齊僖公想把女兒嫁他,太子忽婉拒。大臣祭足(祭仲)勸他接受,因為這等于得到一個強有力的勢力支持自己,但太子忽沒有聽從。前701年,鄭莊公去世,太子忽繼位,是為鄭昭公。宋莊公誘祭仲到宋國,然后脅迫他立公子突為君,是為鄭厲公。鄭昭公在得知祭仲被脅迫的消息后便流亡到衛(wèi)國,鄭厲公雖然登位,但與祭忠不和,企圖暗殺他。前697年,鄭厲公的圖謀敗露,祭仲迫使鄭厲公流亡,迎接鄭昭公回國復位。前695年,高渠彌和鄭昭公一起去打獵時,在郊外把鄭昭公射死。
春秋時代,通常用來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開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zhàn)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于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在春秋時期,提到諸侯霸主,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人。
誠然,在春秋時期,齊國、晉國、楚國、秦國并稱為四大強國。一定程度上,整個春秋時期的主要歷史事件,都和這四個大國存在直接或者間接的關系。不過,在周平王東遷洛邑后,最先稱霸的諸侯,卻是鄭國的君主鄭莊公。鄭莊公(前757年-前701年),姬姓,鄭氏,名寤生,周代鄭國第三位國君(前743年-前701年在位)。對于鄭莊公這位君主來說,在春秋初期縱橫睥睨,讓鄭國在中原諸侯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那么,問題來了,鄭國在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為何突然衰落,沒能成為大國呢?
一
首先,周王室東遷的時候,鄭國和晉國作為姬姓諸侯國,都盡到了護衛(wèi)的職責。不過,晉國因為自身的內(nèi)亂,所以沒能在周王室擔任要職,而鄭國的君主,比如鄭武公和鄭莊公,則憑借諸侯的身份,從而擔任周王室的卿士。不過,鄭武公、鄭莊公對周的態(tài)度都很驕橫無禮,周平王很不滿意,想把權力分一半給虢公。鄭莊公知道后,責問周平王,周平王竭力否認,以致?周鄭交質?(即互相交換質子,鄭國以世子鄭昭公,周王室以太子王子狐),并進行戰(zhàn)爭,這導致周天子的權威已掃地殆盡了。
對于鄭莊公這位君主來說,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經(jīng)常利用王室之名為自己謀私利,兼并了周邊小國,侵奪許國,干涉宋、衛(wèi)、魯?shù)葒€助齊國趕走入侵的北狄。鄭莊公之時的鄭國,儼然是春秋初期的第一大國??墒牵镁安婚L,自鄭莊諸侯公去世后,鄭國就突然走向了衰落。更為關鍵的是,到了戰(zhàn)國時期,鄭國不僅更加默默無聞,還被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韓國消滅,從而告別了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大舞臺。
二
對此,在筆者看來,鄭國之所以突然衰落,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鄭莊公去世后,鄭國諸位公子爭奪君主之位,促使鄭國內(nèi)亂,不僅削弱了鄭國的實力,也讓鄭國錯過了向周邊地區(qū)擴張的最好機會。雖然鄭莊公文韜武略,是一位比較出色的君主,但是,鄭莊公多寵子,在其死后,鄭國即陷入內(nèi)亂。在鄭莊公去世后,一開始是鄭昭公即位。但是,權臣祭仲入宋時為公子突岳父雍氏所迫,改立公子突為鄭國國君,是為鄭厲公。
當然,這只是鄭國內(nèi)亂的開始,緊接著,鄭厲公不滿祭仲執(zhí)掌大權,企圖殺害祭仲,結果祭仲迎鄭昭公復位。但鄭昭公與高渠彌有私怨,在一次狩獵時,高渠彌射殺鄭昭公。然而,高渠彌與祭仲不敢迎鄭厲公復位,于是立公子亹為君,是為鄭子亹。結果,在這一次諸侯會盟的時候,齊襄公殺鄭子亹,而后公子嬰于陳被立為國君,是為鄭子嬰。不久,齊國攻鄭,鄭子嬰、祭仲和高渠彌等皆被殺,鄭厲公由邊邑入鄭,復位。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在鄭莊公去世后,鄭國的宗室也好,大臣也罷,幾乎都在忙于爭奪君主之位,這不僅是鄭國國力的內(nèi)耗,也給了周邊大國崛起提供了有利的時機。
三
值得注意的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不僅鄭國因為諸子爭奪君主之位而走向衰落,對于齊桓公所在的齊國,也因此沒能維持霸業(yè)。根據(jù)史料記載,齊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齊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冬十月七日乙亥(前643年9月12日),齊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而這,不僅讓齊國走向衰落,也為晉國、楚國問鼎中原提供了有利的時機。
對于鄭莊公來說,如果去世后鄭國還能出現(xiàn)一位比較有作為的君主,鄭國日和的定位,顯然不會只是一個小國。另一方面,在春秋初期,鄭莊公經(jīng)常假借周王室的名義,以此征討周邊的諸侯國。因此,在筆者看來,這可以稱之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了。眾所周知,在東漢末年,曹操正是因為挾天子以令諸侯,從而借助于東漢朝廷的名義,進而消滅了袁術、袁紹、呂布、韓遂、馬超、張魯、劉表等割據(jù)勢力。
四
最后,不過,曹操是將漢獻帝劉協(xié)掌控在自己手中的話,但是,就鄭莊公來說,卻不敢說自己掌控了周王室。因此,鄭莊公的所作所為,無疑得罪了周天子,這讓后者轉而扶持齊桓公、晉文公等諸侯爭霸,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鄭國在周王室的影響力。在此基礎上,失去周王室的支持,自然也是鄭國這一姬姓諸侯國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相對于鄭莊公,齊桓公、晉文公等春秋霸主,在對待周王室上無疑更加符合禮儀,也即不像鄭莊公這么傲慢無禮。所以,在筆者看來,鄭國可以說是?成也周王室,敗也周王室?。在周王室的支持下,晉國無疑取代了鄭國,成為姬姓諸侯國中的霸主,也成為整個春秋時期的霸主。
此外,鄭國位置處于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守,且夾于大國之間。因此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爭霸,常把鄭國作為戰(zhàn)場。在對外策略中,鄭時而親楚,時而親晉,但大多數(shù)時期親楚。正是因為比較親近楚國,鄭國更是遭到了晉國的多次進攻,這也成為鄭國走向衰落,乃至于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進入到戰(zhàn)國時期,鄭國最大之敵人已經(jīng)是三家分晉之后的韓國。然鄭國仍內(nèi)亂內(nèi)斗不止,鄭哀公為國人所殺;韓國攻鄭,殺幽公。于是國人立幽公之弟公子駘為君,是為鄭繻公。在內(nèi)憂外患之下,鄭國最終被韓國消滅,而吞并鄭國的韓國,也具有了立足戰(zhàn)國的基礎,成為和秦國、魏國、趙國、齊國、楚國、燕國并稱的戰(zhàn)國七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29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