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受韓流影響的時候,韓國可在我們國家刷了不少好感度。那段時間很多人都愛好聽韓國的音樂,看韓國的電視劇。不過后來就發(fā)生了一些事情,這就讓我們的愛國心爆發(fā),最后韓國對我們在文化上的影響也就一下子褪去了。
說到韓國的古裝電視劇,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那就是他們的電視劇幾乎都拍在李氏朝鮮的時候,這就讓人非常不解了,為何古裝韓劇背景大多是李氏朝鮮時期?背后原因其實很簡單的。
韓國和朝鮮是在近代的時候才分成兩個國家的,在古代的時候,朝鮮半島的王權政治不算是很多,跟中國聯(lián)系最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高麗。像是朝鮮半島最開始創(chuàng)建一個政權,名字叫做箕子朝鮮,現(xiàn)在很多人都認為這個箕子朝鮮創(chuàng)始人是從中國商朝跑過去的,甚至當?shù)爻鐾恋囊恍┪奈镆豺炞C了這個事實。
由此可見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淵源早在這個時候就開始,不過因為一些因素,目前的朝鮮人并不承認這些歷史。漢朝的時候,他們的一些國土都是我們的,這個時候直接確認了朝鮮藩屬國的關系。到了明朝的時候,中國與朝鮮半島國家的關系發(fā)展到頂峰,他們之間的關系好到什么程度?就是當時的李成桂上臺后想改國名都是找朱元璋改的。后來明朝對朝鮮最大的幫助就是幫助他們抵抗日本的入侵,這使得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對明朝的印象都非常的好。
因為當時的中國算是亞洲文化圈最大的一個國家,所以李成桂的李氏朝鮮在很多方面都受了中國明代的影響,從小的說就是日常生活,從大了說就是他們的思想傳承甚至都受到了影響,韓國現(xiàn)在的首都首爾在未改名之前名字叫做漢城,由此可見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有多大。最后就是清朝的時候,當時的清朝和朝鮮互相看不順眼,之間的交往也就慢慢的變少了。
因為李成桂李氏朝鮮維持了很長時間,所以相應的,在這段時期,坐上皇位的國王也是最多的。有君主就必然會有美女的存在,在這段時期之內,發(fā)生過很多讓人談論的愛情。其次就像是清朝宮廷劇一樣,這個時候后宮之內發(fā)生的各種爭端也是非常多的,所以說可以寫的故事也很多。這也就是他們通常從李氏朝鮮選材的原因了。
最近,一位中國畫師在進行繪畫創(chuàng)造時,被韓國人圍攻稱其創(chuàng)作的漢服“抄襲”了韓服——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截圖
李成桂畫像
中國服飾是——中衣+貼里+搭護+團領
韓國服飾是——赤古里+貼里+搭護+團領
明代畫像中頭戴大帽、身穿道袍的形象,從服飾風格來看,應是明前期繪制的人物像
仿明代服飾穿搭:首服為大帽,先著道袍,最外層為青瓷色織金蟒紋褡護。這種大帽常被誤認為韓國特色,實際上明代大帽在各類畫像中常見,魯荒王墓亦出土過類似實物(模特:周渝)
朝鮮道袍
明代道袍
金堉畫像
金堉畫像
這是明代道袍配戴飄巾的樣子——
張卿子畫像
這是明代道袍配戴唐巾、外穿氅衣的樣子——
通過剛才的一些細節(jié)圖例的比較之后,不難看出其實朝鮮服飾在外觀上看似于明代服飾區(qū)別不大,但是細節(jié)上,兩者的區(qū)別有很大不同的。
而電視劇《大明風華》里是這樣的——
明代烏紗帽上是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帽正”。而且,烏紗帽也沒有出現(xiàn)過露出發(fā)髻的造型。此外,官員的內著襯袍的領高是要高一些的,也就是說,內襯袍服的領子應該露出來,而不是“藏”在團領袍的下面。有圖為證——
緊接著,這群韓國人還發(fā)起了“韓服挑戰(zhàn)賽”——
對我們來說,這都不算什么爭議,韓國人口中的“韓服”是有據(jù)可考的源自中國。但我們卻不得不反思另一個問題,為什么這樣一個明擺著的事實,會被人誤解?
有關韓國的古裝服飾,很多人是通過韓劇了解的——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截圖
甚至對許多年輕觀眾而言,往往是先認識了韓服,而后注意到明制漢服,以致看到同類服飾,第一反應都認為這是韓服。而但凡我們稍微了解一點中國古代服飾,就知道所謂的“韓服”,其實是從明朝服飾演化而來——
許多人乍一看會以為這是韓服拍攝,但這其實是仿明代甘石粉色道袍搭配大帽穿搭效果圖。明代戴大帽的畫像大多不加帽練,系帶打結。少數(shù)畫像中出現(xiàn)帽練,大多存在于明前期。此外,魯荒王墓中也出土過帽練,長度較照片中的帽練略短(模特:周渝)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中國明代服飾與韓國李氏朝鮮時期及后期的韓國服飾,究竟有哪些傳承與不同。
明朝與異鄉(xiāng)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對周邊小國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力與震懾,于是,一些國家紛紛和大明建立了朝貢或宗屬關系。
當時的高麗就與明朝建立了宗屬關系。據(jù)史料記載,明建國之后,高麗王朝就派遣使臣出使大明,朱元璋賜其新國號“朝鮮”,自此,朝鮮半島上開啟了新的 歷史 階段。
建立宗屬關系后,朝鮮該使用怎樣規(guī)格的服飾和服章典志,成為擺在大明朝禮部與皇帝面前的一個難題,難到整個洪武一朝都沒能給出答案。原因出在“李氏朝鮮”的開國君主李成桂身上。
李成桂畫像
李成桂是元朝斡東千戶所千戶兼達魯花赤李子春的嫡長子。1356年,李成桂與父親幫助高麗王朝的恭愍王收復了雙城總管府,隨后歸附高麗。在高麗王朝時期,李成桂因成功抵御住元朝紅巾軍的入侵而獲得提拔。之后,李成桂的勢力不斷壯大,于1388年發(fā)動威化島回軍,掌握高麗政權,并在1392年自立為王。
朱元璋對李成桂的廢主自立有些耿耿于懷,一直不肯正式冊封李成桂為“朝鮮國王”,這樣一來,正式的賜服也就無從實現(xiàn)。
建文帝即位后,為了拉攏朝鮮,朱允炆封其子李芳遠為“朝鮮國王”,并賜九章冕服,這是明朝對李氏朝鮮的首次賜服。
“靖難之役”后,朱棣即位。永樂元年,李芳遠請賜冕服、書藉,明成祖朱棣“嘉其能慕中國禮,賜金印、誥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墜,及經(jīng)籍彩幣表里。”
最終,在永樂時期,明朝與李氏朝鮮之間的邦交關系正式確立下來,兩國開展了長達269多年的朝貢關系與服章上的密切交融。
明制漢服與韓服的區(qū)別
雖然明朝賜飾給朝鮮,但朝鮮受制于生產力的局限,其仿制出的本土服飾始終與明代服飾存在差距,如何快速區(qū)分明代服飾與朝鮮服飾,只需留意這幾個細節(jié)就行。
1
官服服裝上的區(qū)別
為什么會有人混淆明制漢服與韓服的區(qū)別?主要是因為國內很多人是通過影視作品獲取知識,留下的大多是視覺印象,卻不清楚這些服飾背后的用途是什么,為什么要這么穿。中國絲綢博物館曾舉辦過《一衣帶水,韓國傳統(tǒng)服飾與織物》展覽。我們不妨以展出的服飾來講講。
韓國的官服中,包含一些我們比較陌生的細節(jié): “團領”“搭護”“貼里”“深衣”“道袍”“腋注音”“方領袍”“中致莫” ……
說到這里,如果對明朝服飾稍有了解,可能已經(jīng)察覺到了端倪——這些服飾名詞,在明朝基本上都是 士大夫與文人階層會穿著的服飾 , 而一些我們不熟悉的名稱其實是 朝鮮民間自制的一類本地化服飾 。
那么如何對二者進行細化區(qū)分呢?
首先在官服的穿搭層次上,明朝與朝鮮是一致的——
官員服飾層次=貼身衣服+第一層襯袍+第二層襯袍+外袍
具體情況是:
中國服飾是——中衣+貼里+搭護+團領
韓國服飾是——赤古里+貼里+搭護+團領
假設你是一個朝鮮官員,要去大明見好友,這位朝鮮官員該怎么改裝呢?咱們就借助這個公式來一層層拆分吧。
先來第一層——
第一層:韓國服飾 赤古里
第一層:明制服飾 交領短衫
不難發(fā)現(xiàn),朝鮮官員的內衣袖子是直直的,而明朝官員的袖子有弧度。朝鮮服飾的內衣下擺也是直的,而明朝的下擺則帶有一些外延。
再看第二層——
第二層:韓國服飾 貼里Ⅰ型
(出自邊脩墓,1447-1524)
第二層:明代服飾 貼里Ⅰ型
(出自朱檀墓,1370-1390)
第二層朝鮮服飾 貼里Ⅲ型(左)(文物出自申景裕墓,1581-1633,權容鉉復制)
第二層明代服飾 貼里Ⅲ型(右)(文物出自萬歷二十三年明廷賞賜予日本豐臣秀吉)
通過上面的圖例,朝鮮官員的第二層襯袍的發(fā)展順序和明代服飾比較類似,都是由早期的蒙元服飾遺存逐步改進,愈發(fā)帶有漢族風格。
接下來是第三層——
第三層:韓國服飾 搭護Ⅰ型
(出自邊脩墓,1447-1524)
第三層:明代服飾 搭護Ⅰ型
(文物出自胡玉墓,1438-1500)
第三層:韓國服飾 搭護Ⅰ型
第三層:明代服飾 搭護Ⅰ型
這一部分中,朝鮮與明代服飾依然類似,由早期的無袖或窄袖發(fā)展為后來的半袖。稍有不同處是,明代搭護的放量要更大,外擺也更明顯。
最后是第四層——
第四層:韓國服飾 團領Ⅰ型
(出自邊脩墓,1447-1524)
第四層:明代服飾 團領Ⅰ型
(文物出自胡玉墓,1438-1500)
第四層:韓國服飾 團領Ⅱ型
(16世紀文物,金妍洙復制)
第四層:明代服飾 團領Ⅱ型
(寧夏鹽池馮記圈明墓出土文物)
朝鮮官員的團領,在發(fā)展順序上依然和明代服飾類似,由開始早期的窄袖發(fā)展到后期的大袖,甚至在明末時期幾乎無異,這也體現(xiàn)了李氏朝鮮手工業(yè)的進步與發(fā)展。
朝鮮官服(左)與明朝官服(右)
李氏朝鮮官服在外形上普遍比明代官服要小,且風格流變的速度比較緩慢,較之明代可能達到近50年的滯后期。需要注意的是,李氏朝鮮的本國服飾在仿制時受制于生產力水平和為數(shù)不多的原絲產量,所以服飾在整體風格上較為單一固定。
國產電影《倭寇的蹤跡》截圖,片中人物使用網(wǎng)巾的習慣是對的,畫面中的老者,對角戴了四方巾,但老者內著團領袍,外罩半袖直領對襟袍,這樣的搭配尚未找到實證圖例
我們可以總結一下朝鮮官服與明代官服的主要區(qū)別:
首先是袖型,朝鮮服飾的袖型較明代官服稍直,多以直袖與小袖為主,而明代官服則由早期的直袖發(fā)展到中晚期的大袖。
其次是袍服寬度,朝鮮官服的袍服寬度大體與明代接近,這是很多人覺得兩者相似的主要原因,但如果我們平面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朝鮮袍服的下擺弧度是不如明代的圓潤。因此,朝鮮服飾常給人“直上直下”的感覺,而明代服飾下擺所擁有的弧度,則給人一種飄逸之感。
明末單禽補尖擺圓領袍實物
(山東博物館藏品,孔府舊藏)
最后是“擺”的演化。明代服飾一開始并沒有“外擺”,而是內向打褶的結構,“外擺結構”是明代后期才出現(xiàn)的。到了明末,外擺的演化也從“平擺”發(fā)展成“尖擺”,而這一時期,朝鮮服飾“擺”的演化速度則更快,這一點可以從最后一任朝天使金堉的容像中得到作證——
金堉畫像
2
士人服裝上的區(qū)別
好了,我們認識了來自朝鮮的官員朋友后,再來看看書生們怎么穿衣服吧。分辨士人服飾的不同,主要從“道袍”入手。其實這也是明制漢服與韓服產生誤解的最主要服飾。
明代畫像中頭戴大帽、身穿道袍的形象,從服飾風格來看,應是明前期繪制的人物像
首先解釋一下何為“道袍”,這里的“道”并不是指道教服飾。明代小說《金瓶梅》中對道袍是這樣描寫的:“不一時,陳經(jīng)濟來到,頭戴孝巾,身穿白紬道袍,蔥白段氅衣,蒲鞋絨襪,與伯爵等作揖,打橫坐下?!薄傲季?,請到翟管家出來,穿著涼鞋凈襪,青絲絹道袍?!绷硗?,在明神宗萬歷皇帝的定陵中也出土了寫有“大袖襯道袍”墨書字樣的服飾。
仿明代道袍搭配飄飄巾效果圖。道袍是明代漢族男子的主要便服之一,飄飄巾其式為前后都有披一片,頗具儒雅風度。這種巾帽在晚明頗為流行,而晚明時期的道袍也比明早期顯得更加寬大(模特:周渝)
道袍在明代頗為 時尚 ,是一種既可當內襯、又可外穿的一類日常便服,對身份的要求并不高,下至一府管家,上至一國天子,他們的衣柜中都有一件屬于自己的道袍。
仿明代服飾穿搭:首服為大帽,先著道袍,最外層為青瓷色織金蟒紋褡護。這種大帽常被誤認為韓國特色,實際上明代大帽在各類畫像中常見,魯荒王墓亦出土過類似實物(模特:周渝)
那么,朝鮮道袍和明代道袍有什么區(qū)別呢?
朝鮮道袍
明代道袍
我們通過人物畫像,來看看上身效果圖如何。這是朝鮮道袍配戴唐巾的樣子——
金堉畫像
這是朝鮮道袍配戴諸葛巾、外穿氅衣的樣子——
金堉畫像
這是明代道袍配戴飄巾的樣子——
張卿子畫像
這是明代道袍配戴唐巾、外穿氅衣的樣子——
明代道袍與朝鮮道袍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細節(jié)上。
首先是領子,明代道袍的領子底端是直的,朝鮮的領子下方帶有角度,形成類似于橫臥的姿態(tài)。
其次是腋下,明代道袍的袖根位置近似看成一道直線,而且腋下的夾角角度也比較大,而朝鮮道袍袖根則不是,且腋下的夾角角度也更尖銳。
最后是護領的寬度,朝鮮道袍的護領寬度要比明代窄。
通過剛才的一些細節(jié)圖例的比較之后,不難看出其實朝鮮服飾在外觀上看似于明代服飾區(qū)別不大,但是細節(jié)上,兩者的區(qū)別有很大不同的。
韓劇《樹大根深》截圖,畫面中左側年輕人的穿著為頭戴四方巾,身著道袍。右側老者的穿著為頭戴黑笠帽,內著道袍,外罩搭護
雖然朝鮮服飾的諸多款式在大體樣貌上與明代服飾相似,但制作工藝上同明代服飾有很大差異的,例如領型、側擺、接袖方式的不同,究其根源是當時的中國與朝鮮的織造能力的不同。當時的中國可以織造出幅寬75厘米以上的織物,而朝鮮僅能織造出40厘米左右的織物,二者的幅寬不同也導致了服裝款式雖外貌接近,但其內里有很多不同之處。
此外還有一處需要注意,朝鮮作為明朝的宗藩國,一直都保持著學習的習慣,因此,雖然當時的朝鮮國力不如明朝,但他們有很多中國的習慣,例如將萬歷時期的高烏紗帽習慣延續(xù)到后期,將橫臥式的領型也改進成明代服飾中的直領造型。同時,他們也有自己的服飾特色,例如中致莫、圓衫、唐衣、朝鮮深衣等。這些自己國家的特色,也對其后期的服飾發(fā)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堅實基礎。
韓服影響為何不斷擴大
明代服飾從永樂年間傳入李氏朝鮮,一直延續(xù)到明朝滅亡。傳到朝鮮后,手工業(yè)從事者對其進行本土化改造,但整體的風格受限于宗主國明朝,也就是說,在明朝滅亡之前,李氏朝鮮的服飾是趨同于明代服飾的。
公元1644年,明朝滅亡,清統(tǒng)治者出于統(tǒng)治需要,強推“剃發(fā)易服”政令。此后,中國的服飾發(fā)生了重大轉變,明制漢服造型逐步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電視劇《如懿傳》劇照
但是,清朝卻沒有對李氏朝鮮的服飾加以限制,因此,明朝滅亡后,失去了制衣標準與模仿對象的朝鮮服飾徹底放棄了模仿,而是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與重鑄。
需要注意的是,今天韓國人整理 歷史 上的首服變革時,也會說自己國家在某個時間點的風格極其紊亂,同時,也會把明朝滅亡看做一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這些或許與明清更迭時期,韓服雖延續(xù)卻沒有得到正確引導有關。
韓國地區(qū)對其大帽流變的總結圖例
一邊是由漢服向旗裝的斷層轉變,一邊是朝鮮服飾連續(xù)的本土融合,當我們告別古代 社會 、進入現(xiàn)代 社會 ,通過古裝劇感受漢唐、明清的不同服飾,又通過韓劇了解了一以貫之的朝鮮服飾時,對單一韓服的印象自然會更深一點。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不得不承認,在古裝劇的服飾方面,國產劇的確錯漏百出,這讓觀眾對中國古代服飾產生了很多誤解。比如同樣是官服,韓劇的呈現(xiàn)雖不是完全正確,但基本接近——
韓劇《王與妃》截圖,朝鮮官員身著早期團領袍
而電視劇《大明風華》里是這樣的——
電視劇《大明風華》截圖
明代烏紗帽上是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帽正”。而且,烏紗帽也沒有出現(xiàn)過露出發(fā)髻的造型。此外,官員的內著襯袍的領高是要高一些的,也就是說,內襯袍服的領子應該露出來,而不是“藏”在團領袍的下面。有圖為證——
洪熙年間官員烏紗帽實例圖
還有皇帝身穿的冕服,國產劇是這樣的——
《大明風華》中的洪熙皇帝冕冠為十二琉,冕服為十二章冕服
這里主要錯在十二琉冕冠上,道具組畫蛇添足地增加了“龍紋”和“玉蟬”。此外,冕冠的簪子應該用玉簪,而不是金簪,且不會出現(xiàn)冕冠兩側沒有被系起來的系帶。
國歷圖片劇《土木之變·景泰登基》,情景再現(xiàn)正統(tǒng)十四年九月六日,身穿冕服,手持玉圭的朱祁鈺(周渝飾)祭告天地、社稷、宗廟,正式即皇帝位。朱祁鈺身穿的冕服為明代皇帝祭祀天地、宗廟以及祭社稷、舉行冊拜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禮服。圖中冕服為永樂三年制式,一直沿用到嘉靖初年。冠冕前圓后方,前后各垂十二旒,每旒用五彩繅貫以赤、白、青、黃、黑五色玉珠。服飾上日、月、龍在兩肩,星、山在背。手中玉圭長一尺二寸,刻山紋圖案四個,圭下套以黃綺。攝影/宋義東
唯有不忘 歷史 之源,方能走得更遠。
爭辯一時對錯終究是過眼云煙,要想真正溯本清源,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將優(yōu)秀 歷史 文化進行更系統(tǒng)、更有條理的科普,將 歷史 影視作品以更真實、更全面、更生動的面貌發(fā)揚光大。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在諸多文化傳統(tǒng)爭議上占有真正的主動權。
參考文獻:
《大明會典》
《明實錄》
《寧夏鹽池馮記縣明墓》
《浙江桐鄉(xiāng)明墓簡報》
《泰州西郊胡玉墓清理簡報》
《泰州劉鑒家族墓清理簡報》
《魯荒王墓》
《申景裕墓出土文物》
《邊脩墓出土文物》
?作者 | 殷九洲
?編輯 | 程遲
2019年,Netflix與韓國制作團隊共同出品的《王國》( Kingdom )上線后,在全球掀起了一陣“韓國古裝劇”熱潮。這也成為了《大長今》之后,在國內討論度最高的韓國古裝劇。
劇中的時代背景設定參考了朝鮮王朝的 歷史 ,融合了后來的壬辰之亂與丁酉之亂——而這些都與日本人,也就是“倭寇”緊密相關。在第二季的結尾,全智賢飾演的神秘人物驚艷出場,將東亞三國的 歷史 聯(lián)系了起來。
在朝鮮半島失去了軍事、政治立足之地的日本,轉而專注于內部的建設和鞏固,并積極派遣唐使引進唐朝先進文化。
日本在吸收唐朝文化的過程中同樣接納了中國的“華夷觀念”, 試圖建立以自身為“中華”的“小帝國體系”。 白江口一戰(zhàn)并未改變日本視朝鮮半島政權為其附屬國的認知,反而在“華夷觀念”的作用下,進一步加深了日本對朝鮮半島的蔑視態(tài)度。
8世紀初,日本在致新羅的國書中稱“天皇敬問新羅王”以彰顯高人一等,753年,在唐朝含元殿朝賀禮上,日本與新羅爭搶席位時,日本使者稱:“自古而今,新羅之朝貢日本國久矣?!?/p>
據(jù)《日本書紀》的記載,日本稱朝鮮半島諸國為“蕃”、“蕃國”、“諸蕃”、“西蕃”在9世紀時極為稀疏平常。
《日本書紀》于日本奈良時代早期成書,是日本神話和早期 歷史 的結合。
公元918年,高麗政權統(tǒng)一朝鮮半島,日本在雙方交往過程中自稱“上邦”,將高麗貶低為“遐陬”的邊境國家,稱高麗王為“蕃王”。 可見,對朝鮮的蔑視和輕視始終隱藏在日本國家的精神深處。
值得一提的是,天智系王朝開創(chuàng)者恒武天皇的生母是出身百濟的高野新笠,日本皇室在某種程度上擁有朝鮮半島血統(tǒng)是不爭的事實。
牛尾日秀所著關于高野新笠的 歷史 小說
矛盾的情緒
——蔑視、敬慕、優(yōu)越感的共存
“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創(chuàng)業(yè)大半,受部將明智光秀反叛而中道奔殂。經(jīng)多方戰(zhàn)爭,信長部將 豐臣秀吉由底層足輕一躍而為“天下人”,從而終結了戰(zhàn)國亂世,重新統(tǒng)一日本列島。
日本長興寺所藏織田信長像
1578年,豐臣秀吉奉織田信長命令征伐播磨國時曾說過: “圖朝鮮,窺視中華,此乃臣之素志”。
豐臣秀吉統(tǒng)一日本后,為滿足國內部分大名擴展貿易的意圖及緩解諸多喪失領土武士的不滿,其征服和統(tǒng)治朝鮮的意識愈發(fā)強烈。
1587年,日本假意與朝鮮修好邦交以圖借道伐明,在被朝鮮拒絕后,豐臣秀吉以朝鮮不肯借道為由于1592年開啟了侵朝戰(zhàn)爭。
戰(zhàn)爭初期,日軍連戰(zhàn)連捷,僅用一個月時間就攻陷朝鮮三都,八道盡失的朝鮮國王李昖北逃義州,幾近滅國。
在明朝軍隊的援助下,中間雖有議和、反復,歷時七年最終擊敗日本。豐臣秀吉假道伐虢進而侵略朝鮮的事件,是日本“蔑視朝鮮、對等中華”國家意識在多種因素作用下的一次總爆發(fā)。
日本侵朝戰(zhàn)爭將中、日、朝東亞三國全部卷入在內,對此后東亞三國及東亞國際秩序的走勢有著深遠影響。 朝鮮元氣大傷實力嚴重削弱,日本權勢轉移迎來了德川治世,明朝國力耗損為女真入主中原提供了時機。
江戶城天守閣。圖/維基百科
德川家康在江戶開幕后,多次主動同朝鮮接觸,試圖恢復兩國的邦交和貿易。1609年,日本對馬藩與朝鮮王朝簽訂《己酉條約》,恢復了因戰(zhàn)爭而中斷的貿易往來。
在明廷的默許下,雙方交往漸為頻繁。日本在釜山設置倭館,每年派遣20艘“歲遣船”前往朝鮮貿易。朝鮮則派遣通信使前往日本進行政治外交與人文交流。
18世紀的釜山浦草梁倭館。圖/維基百科
從名義上看,朝鮮是與日本具有通信關系的“對等”國家,但德川幕府卻在事實上將通信使視為朝貢使節(jié)團。1610年德川家康命令林羅山起草致明皇帝的信函中寫道:
“其化之所及,朝鮮入貢,琉球稱臣,安南、交趾、占城、暹羅、呂宋、西洋、柬埔寨等蠻夷之君長囚帥,各無不上書輸寶。”
在“日本型華夷秩序觀”下,朝鮮與琉球、安南、暹羅等地一樣處于附屬國之列。
由于朝鮮儒學尤其是朱子學等文化的發(fā)達,使部分日本儒學者、大名對朝鮮學者所擁有的學識相當崇信。
通信使所到之處,都有通曉漢詩文的學者專程前來拜訪,相互筆談論學,唱和詩文,沿途民眾則爭先向使團成員求其書畫,以此為榮。
韓國朱子學大家李退溪,韓國學中央研究所藏。
但此種對先進文化的尊敬和崇拜,進而在文化層面上產生的連帶、共鳴的 情感 似乎僅限于個人領域的敬慕。在日本的對朝外交態(tài)度及主要認知層面, 對朝鮮的優(yōu)越感甚至蔑視感才是主流 情感 。
在政治、 情感 上蔑視朝鮮的同時熱衷于朝鮮文化的矛盾心態(tài)是江戶時期日本對朝鮮認知的顯著特征。
此外,明清鼎革之際,朝鮮王朝自認為繼承了明朝儒學正統(tǒng)衣缽,形成了以朝鮮為中心的“小中華意識”,視滿清為夷狄,日本為文化低劣的國家,朝鮮文人在儒學文化教養(yǎng)層面擁有優(yōu)越感。
互相蔑視的態(tài)度貫穿著江戶幕府時期日朝雙方的人文交流和政治往來。
屈辱的七十年
——從江華條約到日本戰(zhàn)敗
明治維新初期,西鄉(xiāng)隆盛的“征韓論”喚醒了隱藏在日本國家戰(zhàn)略目標深處的“朝鮮征略”,自此日本通過暴力、恫嚇、謀略、戰(zhàn)爭等帝國主義手段最終一步一步將朝鮮吞并。
早在幕末時期,“西勢東來”的外部壓力所引發(fā)的國家危機感促發(fā)了以林子平、佐藤信淵、吉田松陰等為代表的思想家 將朝鮮從蔑視對象轉為一個可從國防角度加以利用并進行侵略的對象。
林子平在《三國通覽圖說》和《海國兵談》中盛贊神功皇后與豐臣秀吉對朝鮮的侵略,并試圖以日本為中心,將朝鮮、琉球和蝦夷等地域連接起來,從現(xiàn)實層面思考對上述地區(qū)的侵略。
三國通覽圖說中的日朝鄰接區(qū)域。圖/維基百科
佐藤信淵在《宇內混同秘策》中則提出,若日本欲經(jīng)略他國,應先取滿洲,而后韃靼(滿洲)、朝鮮、中國這一由弱至強的順序,佐藤信淵的霸權構想可以說是近代日本對外擴張的預見。
被譽為明治維新的精神領袖及理論奠基者的吉田松陰更是對朝優(yōu)越論和侵朝論的集大成者。他在《幽囚錄》中認為日本:
“宜開墾蝦夷,分封諸侯,間或奪取勘察加,曉諭琉球,如同國內諸侯朝覲會同,責朝鮮納質奉貢,如古之盛時; 北割滿洲之地,南取臺灣、呂宋諸島, 漸示進去之勢?!?/p>
作為吉田松陰門徒的西鄉(xiāng)隆盛、木戶孝允、伊藤博文等人正是繼承了其衣缽,成為之后對朝侵略的積極倡導者和實際執(zhí)行者。
明治政府創(chuàng)設初始,西鄉(xiāng)隆盛的“征韓論”因大久保利通等人優(yōu)先國內發(fā)展的國策而未能成行。1875年,日本軍艦云楊號闖入朝鮮海領域, 在武力優(yōu)勢下逼迫朝鮮簽訂《日朝修好條規(guī)》,以暴力手段強迫朝鮮開放門戶。
江華島事件想象圖。圖/日文維基百科
1882年,日本強迫朝鮮簽署《濟物浦條約》,據(jù)此日本不僅取得了在朝鮮的駐軍權,且以巨額賠款牽制朝鮮的經(jīng)濟命脈。
經(jīng)甲午戰(zhàn)爭、日俄戰(zhàn)爭兩役,日本幾乎得以獨占朝鮮半島的全部利益,但日本并不滿足于此, 1910年,日本逼迫大韓帝國簽訂《日韓合并條約》,朝鮮半島被納入日本帝國版圖,日本自古以來夢寐以求的“朝鮮征略”在“鐵與血”的手段下得以實現(xiàn)。
日韓合并后,雖然名義上朝鮮已然滅國、朝鮮人屬于日本帝國統(tǒng)治下的臣民,但日本始終奉行“內外有別”的政策,將朝鮮半島視為半開化的、急需近代化的蠻荒之地,開啟了日本對朝鮮半島的“野蠻改造”之路。
日本在朝鮮半島的所作所為徹底激怒了韓國民眾,1919年3月1日,以高宗國葬為契機,將近200萬民眾參與了聲勢浩大的獨立游行運動,日本政府逮捕的人數(shù)一時間竟超過了全朝鮮監(jiān)獄所能容納的最大值。
三一運動。圖/維基百科
此后日本不得不改變統(tǒng)治策略,采取所謂“文化統(tǒng)治”,但民族主義風潮空前高漲的韓國民眾始終或明或暗的抵制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
1930年代后,日本為抹殺朝鮮民族的自我意識,實行思想控制,采取所謂“同化政治”,宣揚“內鮮一體”、“日鮮同祖”,并頒布“創(chuàng)氏改名”令,允許朝鮮人使用日式姓名。
創(chuàng)氏改名的法院公告,圖/維基百科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日本在朝鮮半島強征“慰安婦”、勞工、士兵等慘無人道的行為以及掠奪戰(zhàn)爭資源等竭澤而漁的行徑可謂罄竹難書。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歷經(jīng)七十年屈辱 歷史 的朝鮮半島得以脫離日本統(tǒng)治而光復。
強扭的瓜不甜
——二戰(zhàn)后日韓關系的發(fā)展
光復不久的朝鮮半島,就因波詭云譎的國際形勢分裂為韓朝兩個主權獨立國家。
日本與韓國直至1965年才在美國的撮合下實現(xiàn)了邦交正?;?strong> 但邦交正?;]有真正解決兩國間的領土爭端和 歷史 問題,更無法從根本上彌合兩國人民之間的 情感 裂縫。 這為日韓兩國交往過程埋下了多層不確定因素,而日本朝鮮兩國至今仍未建交。
日韓基本條約簽訂儀式,圖/NHK for School
日韓早于1951年10月就在美國的調解下開始了邦交正?;念A備性會談,但雙方在多方面尤其是日本殖民時期 歷史 問題上分歧過大,在歷經(jīng)13年零8個月的談判后才得以最終建交。
20世紀70年代, “政冷經(jīng)熱”的日韓雙邊貿易不平等現(xiàn)象日益嚴重, 日本始終處于有利地位,在對韓貿易中賺得盆滿缽滿。
而韓國中央情報局特工在日本東京飯店綁架金大中事件以及韓裔日本人文世光赴韓刺殺樸正熙未遂事件使兩國關系跌入低谷。經(jīng)美國調解后,雙方達成外交妥協(xié)。
樸正熙、陸英修夫婦與子女們。圖/維基百科
20世紀80年代,國際形勢發(fā)生重大變化。1979年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后導致美蘇關系緊張。為強化對抗蘇聯(lián)的體制,1981年上臺的里根極力唆使日韓改善關系。
1982年中曾根康弘出任日本首相后,以“戰(zhàn)后政治總決算”為目標,提出“日韓新時代”的口號,日韓關系開始升溫。
1983年1月,中曾根在訪美前夕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日本首相第一次對韓國的正式訪問。 1984年9月,全斗煥不顧韓國民眾的強烈反對對日本進行回訪,這也是韓國總統(tǒng)對日本的首次訪問。
雖然民間反對聲音強烈,但雙方領導人的互訪使日韓關系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84年首次訪問日本的韓國總統(tǒng)全斗煥(圖左),圖片/時事通信社
隨著國際冷戰(zhàn)秩序的解體,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日韓雙方領導人互訪頻繁,雖然雙邊關系時進時退,但總體而言,仍是朝著較好的勢頭發(fā)展。
在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韓國媒體和民眾要求反思過去的對日外交,鮮有地認為 “金泳三政權在 歷史 認識和領土等問題上過分地刺激日本人的 情感 ” ,希望進一步改善日韓關系。
金大中執(zhí)政時期,日韓在政治、經(jīng)濟、外交、安全保障、文化等五個領域的交流合作都有了實質性的進展,2002年雙方聯(lián)合舉辦了世界杯足球賽,雙邊關系得到較大改善。
2002年日韓世界杯紀念幣。圖/維基百科
但好景不長,進入21世紀后,兩國因領土爭端問題、日本 歷史 教科書問題、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殖民統(tǒng)治期間受害者賠償?shù)葐栴}導致關系急劇惡化,使得日韓關系陷入建交40年以來的最低點。
2005年3月23日,韓國總統(tǒng)盧武鉉發(fā)表《有關韓日關系告全國國民書》,呼吁國民要不惜經(jīng)濟代價準備同日本打一場“持久戰(zhàn)”。
李明博執(zhí)政后,大幅調整盧武鉉政府的對日外交方針,兩國關系再度升溫。雖然雙方圍繞 歷史 、領土問題進行過激烈的較量, 但都采取“凍而不僵”、“斗而不破”的現(xiàn)實主義外交策略。 該時期,“天安艦事件”、“延坪島事件”導致朝鮮半島局勢持續(xù)緊張,美日、美韓間頻頻舉行各種形式的軍演,以此為契機,日韓間的軍事交流合作日益密切。
樸槿惠執(zhí)政前期,以日本戰(zhàn)敗70周年、日韓邦交正?;?0周年為契機,2015年12月,日韓兩國就持續(xù)半個世紀的“慰安婦”問題達成協(xié)議。樸槿惠執(zhí)政后期,趁中韓就薩德部署問題齟齬之際,日韓關系急劇升溫。
二戰(zhàn)后,日韓兩國在政、經(jīng)、軍領域等國家層面的交往可謂波動起伏。在民眾 情感 上,韓國民間對日本的態(tài)度始終持較為強烈的批判態(tài)度。
日本在侵略問題上的曖昧態(tài)度、國內教科書修改問題、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政治人物關于 歷史 問題的不當發(fā)言、領土(獨島)歸屬問題等問題始終是橫亙在日韓之間最大的障礙。
當下日韓關系的破裂從二戰(zhàn)后雙方交往的 歷史 來看,可謂正常的反復,但由于復雜的國際關系變動給當下的日韓矛盾增添了一絲不安的陰霾。
若從長遠角度來看,“和則雙贏、斗則兩敗”的現(xiàn)實主義外交理念必會讓脫軌的日韓關系重回正軌。
參考文獻:
1.郭銳,王簫軻:《近代以前日本的朝鮮觀》,《史學月刊》,2014年第9期。
2.穆彪:《壬辰倭亂背后的明朝日外交》,《安徽文學》,2017年第7期。
3.范業(yè)紅:《日本江戶時期思想家的朝鮮觀》,《黑河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
4.姜龍范:《二戰(zhàn)后日韓關系的演變》,《東亞評論》,2018年第1輯。
5.[韓]趙景達著,李濯凡譯:《近代朝鮮與日本》,新星出版社,2019年。
6.羅麗馨:《十九世紀前的日韓關系與相互認識》,華藝學術出版社,2020
?本期坐館 | 殷九洲(復旦大學日本史在讀博士)
?本期編輯 | 程遲
韓國位于朝鮮半島的南端,早在很久之前,朝鮮和韓國都稱為朝鮮,都是中國的附屬國。而古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朝鮮的宗主國。所以說我們與韓國的聯(lián)系密不可分,可以說今天中韓兩國的友好關系在很久之前就打下了基礎。甚至在古中國的時候,有很多中國人來到了朝鮮,與當?shù)厝松鷥河?,所以說很多韓國當?shù)氐娜怂麄兊淖孀诰褪侵袊恕?/strong>
當年姜太公幫助周武王平定了殷商之后,他被封在了如今的山東半島一帶。而韓國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許多山東人也曾在很久之前去了朝鮮半島,這其中自然不乏很多姜太公的后人。因此很多韓國人都會自稱是姜太公的后人,每年都來中國祭祀姜太公。而且就在這些自稱是姜太公后人的人里,還出現(xiàn)了一位韓國總統(tǒng)。
這位韓國總統(tǒng)就是盧泰愚。盧泰愚的祖先根據(jù)記載是中國人,而他們韓國的盧氏就是曾經(jīng)北方盧氏的后人,在中國北方的盧氏的祖先在現(xiàn)在的山東濟南,也就是姜太公,所以這位總統(tǒng)尋根到了中國,又到了久遠的姜太公身上。
而古代的朝鮮王朝又稱為李氏朝鮮,是李成桂取代王氏高麗而建成的。所以朝鮮貴族王室都姓李,因為他們是李成桂的后人,而韓國人也并不都是姜太公的后人,只有一小部分的韓國人才是姜太公的后人。
所以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古代朝鮮王族姓李而不姓姜了,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是姜太公的后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29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