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火燒博望坡”一度被讀者誤以為是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場戰(zhàn)役。實際上,這場戰(zhàn)役和諸葛亮毫無干系。而之所以演義中說是諸葛亮“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第一把火就是火燒博望坡,這無非是為了增加影視效果。
試想一下,在《三國》中那么多名門將相,你又能記住幾個?曹操?諸葛亮?劉關(guān)張?周瑜?司馬懿?所以說大家給諸葛亮帶的光環(huán)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才導(dǎo)致讓讀者誤以為火燒博望坡是諸葛亮的出山之作。
公元200年,官渡戰(zhàn)爭爆發(fā)后,劉備也和失散已久的張飛關(guān)羽重逢,并在汝南投靠劉辟、龔都,企圖在背后偷襲曹操,然而卻被曹操殺了個回馬槍,劉備倉皇逃出,奔荊州投靠劉表,并在南陽一帶屯兵駐守。
時間到了建安七年,也就是公元202年,劉表趁曹操北上的時機派劉備帶兵北伐,中原安危迫在眉睫,曹操立馬指派大將夏侯淳、于禁、李典反擊劉備,劉備撤回前線選擇在博望坡與曹軍對峙。重點來了,在雙方對峙的過程中,劉備刻意派出少量軍馬與夏侯淳發(fā)生沖突,并故意敗兵退陣,隨后一把火燒毀了自己的軍營寨。劉備的種種跡象給夏侯惇造成一種劉備無力再戰(zhàn)的假象,夏侯淳得意的決定追擊。李典是個有心眼的人物,他感覺事情并不像夏侯淳想的那么簡單,一而再再而三的勸告夏侯惇三思而后行。
而夏侯淳則認為是李典判斷的不對,故而不聽李典的忠告,才與于禁乘勝追擊。然而,當夏于軍馬一路追到狹窄的林間山道時,劉備的安排的伏兵圍住了他們的去路,夏侯淳無奈遭遇伏兵攻擊。千鈞一發(fā)之際,李典指揮的人馬前來接應(yīng),救出了夏侯淳。而劉備由于兵力太少,也選擇了退軍。這就是歷史上的“博望坡之戰(zhàn)”,并不是像小說里所寫劉備用火攻敗曹軍的,劉備只是燒毀自軍營寨,用的是伏兵之計而已,所以將這場戰(zhàn)役稱之為“博望坡之戰(zhàn)”更恰當。
第二,也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
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中羅貫中給的標題是“定三分隆中決策,戰(zhàn)長江孫氏報仇”,也就是歷史中有名的“隆中對”。那么“隆中對”與誰對?如何對?不錯,這正是劉備的三顧茅廬。
說劉備在新野安營扎寨時,劉備的謀士徐庶給劉備推薦人間臥龍諸葛亮,意思是得到他的幫助就能平定天下了。因此第二天劉關(guān)張帶著禮物前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恰好不在家,劉備無奈只好返回。過了幾天劉關(guān)張冒著大雪又來拜訪諸葛亮,怎料劉備又一次撲了個空,只好留下封信暫且回去。第三次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諸葛亮的住處,這次正好碰見諸葛亮在睡覺,無奈只有在屋里靜靜地站著,不敢打擾。過了很久,諸葛亮才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面對劉備的請求,諸葛亮答應(yīng)了。這一年,諸葛亮27歲,也就是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
好了,說到這里想必大家也心知肚明了吧,“火燒博望坡”實則是公元202年劉備兵敗逃跑時的一場小戰(zhàn)役,倒不如說是“博望坡之戰(zhàn)”更為合理一些,這一年諸葛亮也不過21歲而已??傊?,從史書上記錄的時間來看,諸葛亮不具備直接或間接參與博望坡戰(zhàn)役的各種條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31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