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宋國景公時期,宋國公宮里發(fā)生了一場大火。在那場大火中宋景公的曾祖父宋共公的夫人宋伯姬因恪守禮儀而被活活燒死了,宋伯姬是魯國宣公之女,其母是繆姜。因其嫁給宋共公為夫人,姑其死后謚號與共公同,又稱宋共姬。景公是共公的曾孫,中間還跨越了宋平公和宋元公的59年,單從宋伯姬至景公年間死于火災(zāi),可知當(dāng)時其年齡已經(jīng)不小了,在那個年代算是高齡了。
那場火災(zāi)中宋伯姬本來是可以安然無恙的,但卻因為過度的恪守禮儀而未得善終?;馂?zāi)剛開始燒起來的時候,當(dāng)時宮里人就趕緊去攙扶宋伯姬,讓她趕緊躲避。但宋伯姬卻以保傅不在為由不肯動身。在當(dāng)時的貴族階級里,貴族的婦人平時的衣食住行都是由保姆伺候的,而貴婦的禮儀婦德則是由傅母來引導(dǎo)規(guī)范的。當(dāng)時宋伯姬居住的宮殿起火時又值深夜,恰巧保姆和傅母都不在。宋伯姬素來恪守禮儀,是個典型的貞潔烈婦,大半夜的保傅不來她無論如何是不敢瞎走動的。
春秋時期的婚嫁制度中,男子娶妻是一定要去親自迎娶的,除非你是周天子。早先宋伯姬年輕時剛嫁到宋國時,宋共公并沒有親自去迎娶而是派使臣去的這是不合當(dāng)時的禮儀的。當(dāng)時宋伯姬對此非常不樂意了,這樣不懂禮儀不遵守禮儀的丈夫她才不要呢,但父母之命又不好推脫于是迫不得已最后還是上了宋共公派去的花轎。
但到了宋國以后,宋伯姬卻以宋共公沒有親自去迎娶為由不和他行夫婦之道。這可讓宋共公尷尬了,自己娶的媳婦竟然要將自己拒之千里。宋共公也不干了,就沒見過這樣死板教條的女人,于是趕緊派人去了魯國找到了宋伯姬的娘家評理。后來魯國就派季文子前去宋國勸說宋伯姬,別太死板了,你嫁過來是拉近兩國關(guān)系的可不是為了什么禮儀不禮儀的。再說宋共公也是一國之主,你不能這樣掃人家面子?,F(xiàn)在你有魯國為靠山,但畢竟你已經(jīng)嫁出去了。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你自己權(quán)衡權(quán)衡,這不是一兩天的事兒是一輩子的事兒,你這樣死板不知變通怎么能擔(dān)當(dāng)一國之夫人,又怎么讓宋共公對你好。
后來在季文子的勸說下,宋伯姬才和宋共公不情愿的進(jìn)了洞房完成了結(jié)婚大禮。你說宋伯姬死板教條也好,說她貞順守禮也好,總之這個把禮儀恪守到了骨子里的女人從此就銷聲在了春秋的那段歷史中,直到宋共公曾孫宋景公年間那場大火她才又重新走進(jìn)了公眾的視野。對于她幾十年不見書于史冊也并不稀罕,第一她就是個女人,第二她曾讓宋共公很難堪。但幾十年后她卻又開始做傻事了,當(dāng)時宋伯姬身邊服侍她的宮人都算說她趕緊離開,別管什么禮儀不禮儀了保命要緊。但宋伯姬就是不聽,能氣死個人。
但想想宋伯姬年輕時都那么恪守禮儀,嚴(yán)格按照男人們制定的規(guī)章制度辦事?;馂?zāi)時她至少七十歲了,一個老太太當(dāng)時有多么的泥古不化估計只有當(dāng)時她身邊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在宋伯姬的嚴(yán)格要求下,下人們趕緊去把保姆找來了,但傅母還沒有趕到。下人還是死乞白賴的勸說宋伯姬保命要緊,別顧及那么多了。
可這個宋伯姬就是不聽就是不聽,能把人活活氣死。那些下人也都不敢獨自逃命舍她不顧,就算自己逃命成功要是宋伯姬出了什么事她們依然難辭其咎小命不保。沒辦法那就勸吧,當(dāng)時也不知道傅母干嘛去了,就是遲遲不到。可能傅母腦瓜子靈活早就奔命去了,宋伯姬還在那兒傻乎乎的等著傅母帶著她一起走呢,也不想想都什么時候了。
就這樣在下人們的勸說下宋伯姬就是不走,最終大火燒來宋伯姬和一些宮人被活活燒死其中。宋伯姬活了七十多年了,舍生取禮死了也是值了,但那些年輕的宮人們都還沒有來得及擁抱自己寒微的人生呢就不得不陪著宋伯姬一同去了。宋伯姬死后被春秋的那些諸侯們大書特書立做了一個標(biāo)桿,成了婦女的模范。諸侯們還專門開了個座談會,專門討論宋伯姬的事公開表揚宋伯姬的行為,極力的將其打造成十足的婦德模范。就連春秋中都對其所謂舍生取禮的行為大家贊賞。
但這個婦德模范實則害人不淺,要不是她非要等什么保傅那些年輕的宮人就不會死去,到最后她做了傻事做了傷天害理的事卻成了模范,真是豈有此理。千百年后,婦女們已經(jīng)再不用為什么貞節(jié)牌坊奮斗一生了,但諸如此類的精神奴役還在,依然有許多宋伯姬一樣的傻子奮不顧身的撲上前去。他們自以為自己是在為圣人謀,為國家謀,實則害人不淺。我想孔圣人若是遇到這樣的事他定然會首先逃命,絕不是墨守成規(guī)的等死。單從孔先生學(xué)與思的論辯就可以知曉這一點,所謂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就是這個道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31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兀突骨是否有可能是一個多病纏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