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天的文章中,海叔分析戰(zhàn)國后期,諸侯列國的軍隊總人數(shù)是500萬。當時諸侯列國推行的都是人口擴張政策,尤其鼓勵人們到自己的國家來繁衍生息,為的是有著更多的人口發(fā)展生產,為頻繁發(fā)生的戰(zhàn)爭提供充足兵源和糧食。那么,要從500萬軍隊總人數(shù),來分析戰(zhàn)國后期的人口總數(shù),我們應該怎么來看呢?
《帝王世紀》:“計秦及山東六國,戎卒尚有五百余萬,推民口數(shù),當尚千余萬。”這里推測戰(zhàn)國后期列國軍隊總人數(shù)在五百余萬,而戶籍人數(shù)則千萬,是以一家有兩人則一人出征來計算的,如此算法當然不夠準確。史書中關于齊國都城臨淄人口,有“臨淄之中七萬戶,戶不下三男子”的說法,就是說臨淄城中每戶人家至少有三個男丁當兵出征。假若每戶只有一個女子,最少算來臨淄城也是有近三十萬人。七國皆有如此大城,即便只是每個諸侯國有兩座這樣的城池,那也是有四百多萬人口了,且不說秦楚宋魏等豪富之國。
著名的歷史學家范文瀾說,先秦是 “按五人出一兵”,這個算法就跟《帝王世紀》不同,海叔是否認可呢?若是按照昨日海叔之說,戰(zhàn)國后期軍隊總人數(shù)有五百余萬,那么當時之總人數(shù)即可能超過了兩千五百萬。那么,這種可能有嗎?
《史記》載:“于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可見齊威王時代,齊國至少就有七十二座縣城了。所謂“大縣二萬家,中縣萬五千家,小縣萬家”,臨淄城每戶不下三男子。李悝說“五口之家,百畝之田”,孟子說“八口之家,勿奪其時”,勾踐攻打吳國時“有兄弟四五人者”,可見春秋戰(zhàn)國時代,各大諸侯國中,每戶人口超過五人的情況大大存在。即便以此推算,就是齊國的七十城池全部是小縣城,那齊國的七十座城池也是有三四百萬人口了,七大諸侯國人口累加恰也在兩千萬人口以上。
而齊國實際上可能根本不止這些人口,《管子》有云“萬乘為耕田百萬頃,為戶百萬戶,為開口千萬人,為當分者百萬人,為輕車萬乘,為馬四萬匹?!笨梢娫诟绲凝R桓公時代,就多半有大國超過千萬人了。齊國又是不斷的開疆拓土,到戰(zhàn)國時代齊國多半也能達到管仲所認為的“千萬級”大國了。那么,戰(zhàn)國后期紛爭不斷,導致人口凋零,就是齊國沒有了一千萬人口,即便還有幾百萬人丁,也是很正常的。
當然齊國為七國中的大國,戰(zhàn)國后期受燕國攻占而后,人口大幅度減少,才是可能從千萬人口級諸侯國降級為四百萬級諸侯國,但終究還是大國,跟魯國、衛(wèi)國、韓國等小國相比,其人口數(shù)量還是有著巨大優(yōu)勢的。而燕國后來雖被反攻,喪失了占領的齊國疆域,但是其本身在東北地區(qū)就是強國,而且疆域也是相當遼闊,雖是苦寒之地,但與列國交戰(zhàn)頻繁,其人口也不會少,還能與齊國正面對抗,人口總數(shù)或與齊國相當,也在三四百萬左右。
春秋戰(zhàn)國大多十五歲以上男子皆能服兵役,而若國家沒有遭遇重大動蕩,即正常的在六十歲左右男子即可退役返歸故鄉(xiāng),也即是在說在這四十多年時間里,這些離家出走的男子,就不可能為家中的老父老母盡孝,不能為家中妻子兒女盡到丈夫的養(yǎng)家糊口之職責。中國本是農耕文明之國,每家每戶都必須要有人從事農耕勞作,老父老母在家,男子外出征伐,留下妻子兒女,正常的家庭之中若是養(yǎng)育一子,也即一戶為五口人,那么但凡有大戰(zhàn),男子一人服兵役也是符合常理的。范文瀾的 “按五人出一兵”,應對此有所考慮。
秦楚兩國號稱百萬雄師,按“五人出一兵”,則兩國累加也即有千萬人口。這在更早的數(shù)百年前的春秋時代,管仲心目中的大國已經擁有千萬人口。而跟燕齊兩國相當?shù)奈黑w兩國,能夠發(fā)動數(shù)十萬大軍對秦國對抗,也即說國內人口也當在數(shù)百萬級別。其中戰(zhàn)國后期,由于韓國國力衰敗,其人口呈現(xiàn)銳減狀態(tài),《史記》 “韓北有鞏、成皋之固,西有宜陽、商阪之塞,……地方九百馀里,帶甲數(shù)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拔宜陽,斬首六萬?!睂σ岁柸绱酥氐兀n國人也僅派遣有六萬大軍駐守,可見韓國人口在戰(zhàn)國后期當屬最少。
但韓國畢竟位列戰(zhàn)國七雄,跟衛(wèi)魯宋等國相比,國力上還是較強的。至于那些邊緣部族國家,與韓國則亦不能相比,韓國據(jù)傳有三四十萬兵力,即便全員參展,人口也當近百萬以上。只是說秦楚兩國人口相加已是有千萬,就算以最保守的算法來看,其余五國相加也當有千萬人口,因此戰(zhàn)國后期的人口總數(shù),兩千萬以上是沒有問題的。所謂“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也”,試想戰(zhàn)國后期,在那些蜿蜒河流旁,在那些巍巍山巒邊,若無戰(zhàn)火硝煙,人們在城邑中安居樂業(yè),是何等快樂場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31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揭秘,晉國預言家士蒍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