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朱允炆的故事,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主要敗在兩件事情上:其一是更定官制,其二便是削藩。而這兩件事情,最后也成為朱棣發(fā)動靖難之變的借口,稱建文帝“更改祖制”。當然了,朱棣的之所以要發(fā)動叛亂,主要還是為了奪權。
不過話說回來,建文皇帝削藩操之過急,一年之內(nèi)就連削掉五個藩王。最重要的是,建文帝削藩的理由并不充分,可以說就是簡單粗暴,毫無章法。所以這也促使朱棣起兵奪權。
那么問題來了,建文帝朱允炆為何要在剛繼位不久就著急削藩呢?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來說一下這些藩王都是怎么來的。
大明帝國的藩王是朱元璋建立“家天下”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們知道,朱元璋在繼位之后,便制定了宗室封號:將皇子封為親王,親王的十歲以上的嫡長子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親王的其他孩子只要年滿十歲,就將其封為君王,以此類推。
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先后三次進行冊封。首次冊封的時間在洪武三年,這一年冊封了九個兒子為親王;第二次在洪武十一年,冊封了五個兒子為親王;第三次在洪武二十四年,這一年一共冊封了十個兒子為親王。
朱元璋之所以要冊封這么多親王,是因為他認為親王“敬守祖法”,比當朝的文武大臣可靠得多。為了防止權臣擅權,朱元璋還規(guī)定諸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奉天子密詔清君側(cè)的權力。不僅如此,朱元璋為了能夠削奪淮西勛貴的軍權,他還用親王控制全國各地的軍鎮(zhèn)。不過,朱元璋雖然這樣做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淮西勛貴擁兵自重,但他卻沒有制定出避免親王勢力坐大的相關措施。
關于這一點,實際上朱元璋晚年的時候已經(jīng)初見端倪,但是因為自己年老體弱,再無多余精力管轄藩鎮(zhèn)的問題,所以在朱元璋晚年的時候給朱允炆說道:“朕以御虜付諸王,可令邊塵不動,貽汝以安?!?/p>
朱允炆也向自己的皇爺爺朱元璋表明了自己的擔憂:“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孰御之”?朱元璋無言以對,隨后便問道:“汝意如何”?朱允炆答道:“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廢置其人,又甚則舉兵伐之”。朱元璋點頭答道:“是也”。
通過朱元璋和朱允炆的這番對話我們得知,朱元璋晚年的時候已經(jīng)對封藩產(chǎn)生了不一樣的想法,已經(jīng)明確意識到藩王對朝廷帶來的隱患,只不過現(xiàn)在的他已經(jīng)沒有精力管這些事了,只有寄希望于這個年輕的皇帝。而在這番對話里,朱允炆也已經(jīng)明確給朱元璋表態(tài)了,如果德禮皆不行,那么就只能削其地了。說白了就是實行削藩之舉。
所以由此我們便可以大致得出朱允炆削藩的真正原因,那就是——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皇權。朱允炆雖然年輕,但是其還是抱負的一位皇帝,并非是昏聵的君主。他之所以亟需削藩,就是為了想將藩王的權力收回中央。
當然了,我們也不排除,這是這位年輕皇帝剛繼位急于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和手腕,樹立權威的一種表現(xiàn)而已。只不過是用力過猛,使得自己深陷劫難之中,難以自拔。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3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小明王韓林兒為什么會溺死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