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
,身中流矢
,裹傷再戰(zhàn)。此后連克寧國
、池州(今安徽貴池)
、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
,在鄱陽湖之戰(zhàn)中
,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
,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
。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
,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
。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 封鄂國公。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
,轉戰(zhàn)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
,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
,率軍繼續(xù)北征
,攻占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余
。七月
,回師途中,暴病而卒
,追封開平王
。他英勇善戰(zhàn),統(tǒng)軍有方
,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
,軍中稱為“常十萬”。
/view/16615.htm
劉基
(1311~1375) 中國明朝軍事謀略家
。字伯溫
,浙江青田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
,時人比之為諸葛亮
。元末進士,曾任江西高安縣丞、江浙行省元帥府都事等職
。元至正二十年(1360)
,被朱元璋聘至應天(今南京)參加農民起義軍。他根據(jù)當時形勢
,獻時務十八策
,提出避免兩線作戰(zhàn)、利用矛盾
、各個擊破的方略
。朱元璋遂集中兵力,西滅陳友諒
,東滅張士誠
,數(shù)年內占據(jù)長江中下游諸省。二十七年十月
,參與制定的先取山東
、旋師河南、然后進兵大都(今北京)的滅元作戰(zhàn)計劃
,得到實現(xiàn)
。劉基參與軍機八年,被認為有建策之功
。朱元璋稱帝后
,劉基奏立衛(wèi)所軍制,加強海邊防建設
。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封誠意伯。后遭誣陷
,憂憤成疾
,于洪武八年病逝。其有關軍事謀略的論述
,輯于《誠意伯文集》
。
傅友德
(?~1394) 中國明朝開國名將
。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
。少年驍勇,善擊刺騎射
。初參加劉福通起義軍
,后歸朱元璋。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陽湖之戰(zhàn)中
,先以輕舟挫陳友諒前鋒
,后帶傷截擊陳軍于涇江口。次年
,又從征武昌
,他率數(shù)百人勇登高冠山(今蛇山),奪取全城制高點
,克武昌后
,授雄武衛(wèi)指揮使。繼而轉戰(zhàn)江淮等地
,因戰(zhàn)功卓著
,升江淮行省參知政事。明洪武四年 (1371)
,在明攻滅夏蜀之戰(zhàn)中
,任征虜前將軍,統(tǒng)軍10 萬由文縣(今屬甘肅)打開入川門戶
,趁勢拔漢州(今四川廣漢)
,圍成都,迫夏蜀丞相戴壽出降
。朱元璋作《平西蜀文》
,盛贊傅友德功為第一。十四年
,任征南將軍
,率步騎30萬征云南,出奇制勝
,消滅元梁王軍主力
,梁王聞敗自殺,余部先后歸降(見明攻取云南之戰(zhàn))
。十七年
,進封潁國公。二十七年
,被朱元璋賜死
。
鄧愈
(1337~1377) 中國明朝開國名將。字伯顏
,虹縣(今安徽泗縣)人
。元至正十三年(1353),16歲的鄧愈繼承父志
,領兵繼續(xù)抗元
。次年
,率部加入朱元璋軍,在渡長江
、占集慶(今南京)
、取鎮(zhèn)江(今屬江蘇)諸戰(zhàn)中,屢立戰(zhàn)功
。 19歲升廣興翼元帥
。后轉戰(zhàn)今皖、浙
、贛等地
,連戰(zhàn)皆勝。二十三年夏
,陳友諒率軍號60萬圍攻洪都(今南昌)
,他防守撫州門,城破30余丈
,率軍且戰(zhàn)且筑
,協(xié)助都督朱文正堅守85天。鄱陽湖之戰(zhàn)后
,他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縣
,升江西行省右丞。明洪武三年(1370)
,從徐達遠征甘肅,身先士卒,擊敗元軍
。后分兵進克河州(今甘肅臨夏東北),招降吐蕃(今川
、青
、藏交界地區(qū))、烏斯藏(今西藏中
、西部)諸部
。四年,在明攻滅夏蜀之戰(zhàn)中
,坐鎮(zhèn)襄陽(今屬湖北)
,籌運糧秣軍馬,供應從征各部
。十年
,任征西將軍,平定吐蕃反抗勢力
,至昆侖山而還
。因病卒于壽春(今安徽壽縣)。
湯和
(1326~1395) 中國明朝開國名將
。字鼎臣
,濠州(今安徽鳳陽)人
。為人謹慎
,沉敏多智
。元至正十二年(1352),參加郭子興起義軍
,授千戶
。次年歸屬朱元璋。在渡長江
、占集慶(今南京)
、取鎮(zhèn)江(今屬江蘇)諸戰(zhàn)中,屢破元軍
,累功升統(tǒng)軍元帥
。十七年,鎮(zhèn)守常州(今屬江蘇)
,多次擊敗張士誠部
。二十七年,為征南將軍
,在浙東擊敗方國珍部
,俘獲2.4萬人、海船400余艘
。爾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
,俘獲占據(jù)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陳友定。繼又從徐達率軍征今山西
、甘肅
、寧夏等地。明洪武三年 (1370)封中山侯
。次年為征西將軍
,在傅友德部從陸路配合下,與副將軍廖永忠率水軍溯長江西進,抵重慶,迫夏國主明升出降
。九年
,以征西將軍進兵延安(今屬陜西),迫使伯顏帖木兒乞降
。十一年
,封信國公。十七年
,巡視海防
。二十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設衛(wèi)所城59處
,使倭寇不得輕入
。后以年邁為由
,自請還鄉(xiāng)。二十八年八月病卒
。
李文忠
(1339~1384) 中國明朝開國名將
,字思本,江蘇盱眙人
。喜愛讀書
,作戰(zhàn)驍勇,治軍嚴明
。19歲率親軍
,從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貴池),初建戰(zhàn)功。繼又率部連挫元軍,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浙江昌化(今臨安西)
、淳安等地
,因功授帳前左副都指揮兼領元帥府事。后與鄧愈會師
,再克浙西重鎮(zhèn)建德
。不久
,元水陸軍數(shù)萬突然反擊
,他先破其陸軍,取部分首級置于木筏
,順流而下,水路元軍見之驚慌逃遁。二十五年春
,張士誠派兵20萬攻新城(今浙江諸暨南)
。李文忠率軍馳援,因敵眾己寡
,將士有疑懼
,他激勵將士說:兵在謀不在眾。次日
,乘霧進攻,沖其中堅
,果獲大勝,殲張軍數(shù)萬
,俘將校600 人
。二十六年秋,率軍進克杭州,迫守軍3萬投降
,升浙江行省平章
。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將軍從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
。常遇春病逝后
,他代其職繼續(xù)遠征漠北,俘斬元兵萬余
。次年
,與徐達分道北征
,俘獲元主之孫及大臣數(shù)百人,升大都督府左都督
。十年
,負責大都督府,十二年兼領國子監(jiān)事
。十七年病卒
。
郭興
郭興
,明初濠(今安徽五河縣郭府鄉(xiāng))人
。青年時從軍,原在滁陽王郭子興部下
,后跟隨明太祖朱元璋征戰(zhàn)
。由于作戰(zhàn)英勇,屢建戰(zhàn)功
,不久晉升為統(tǒng)軍元帥
。率部攻克了常州、寧國
、江陰
、宜興、婺州
、安慶
、衢州,連連取得勝利
。洪武初年
,又跟從徐達奪取中原,攻克汴梁
,守御河南
,旋即移鎮(zhèn)鞏昌,邊境隨之安定
。后被封為鞏昌侯
。卒謚宣武,葬于金陵聚寶山西
,追封陜國公
。
郭英
郭英(1335—1403),興弟
。早年與其兄郭興同隨朱元璋起義
,深得信任。令宿值帳中
,呼為郭四
。后跟從徐達
、常遇春作戰(zhàn),從克滁
、和
、采石、太平
,戰(zhàn)鄱陽湖
,征武昌,克淮安
、安豐
,皆有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顺V莸仁當?shù)城
,參加大小百余次戰(zhàn)斗,傷痕遍體
,未嘗以疾辭
。初授驍騎衛(wèi)千戶,復遷本衛(wèi)指揮副使
、河南都指揮使
,洪武十三年(1380年)擢前軍都督府僉事。洪武十七年(1384年)
,因平定云南有功
,封武定侯。翌年
,加封靖海將軍
,鎮(zhèn)守遼東。永樂元年(1403年)卒
,六十八歲
,謚號咸襄,追封營國公
。
耿再成
耿再成
,字德甫,安徽五河城人
。初跟隨明太祖朱元璋征戰(zhàn)
,屢建戰(zhàn)功。治軍甚嚴
,軍士出入民間
,秋毫無犯。守和州時,以1萬人敗元軍10萬人
,乘勝再敗元太子禿堅
,取真州,渡江克建康
,遂升為鎮(zhèn)國上將軍
。歷任樞密院判官。后聞駐守金華
、處州苗師蔣英
、李佑之等人反,隨率戰(zhàn)卒不滿20人前往鎮(zhèn)壓
,因寡不敵眾
,中傷墜馬而死,葬于金陵聚寶山
。追封為高陽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
,又加贈泗國公
,追謚號武莊。
馮國用
馮國用(1323-1358)
,明初大將
。濠州定遠(屬今安徽)人,漢族。元末與弟馮勝組織武裝
,繼投朱元璋
,典親兵,攻占集慶(今江蘇南京)
、鎮(zhèn)江
、丹陽、寧國等地
,累建軍功
。后從征金華、紹興
。擢升親軍都指揮使
。不久死于軍中。追封郢國公
。
元末時
,天下大亂,各地農民義軍蜂起
,反抗元朝政權族的壓迫
,馮國用與其弟馮國勝也組織農民武裝,結寨自保
。朱元璋率軍至定遠妙山時
,馮國用兄弟二人率部歸順
。朱元璋留之于幕府。從克滁(今安徽省滁州市)
、和(今安徽省和縣)
。尋渡江南下,克太平(今安徽省太平縣)
。
朱元璋將馮國用視為心腹
,后從克集慶(今江蘇南京市);下鎮(zhèn)江(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
;征金華(今浙江省金華市)
;攻紹興(今浙江省紹興市),皆有功
,擢親軍都指揮
。卒于軍。洪武三年(1370年)追封郢國公
,肖像功臣廟
,位次第八。
朱棣
朱棣
,漢族
,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
。初封燕王
,鎮(zhèn)守北平。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稱“靖難”
。四年
,破京師(今江蘇南京),奪取帝位
,殺方孝孺等人
。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
,以南京為留都
。極力肅整內政,鞏固邊防
,政績頗著
。在文化事業(yè)上,加強儒家文化思想的統(tǒng)治
,大力擴充國家藏書
。永樂四年(1406年),至御殿觀覽圖書,問大學士解縉:“文淵閣內經史子集全備否
?”解縉回答:“經史粗備
,子集尚多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彼终f
,士從家稍有余資,便欲購書
,況于朝廷
?遂召禮部尚書鄭賜遣使購訪天下遺書。又指示購奇書要不惜代價
,“書值不可計價值
,唯其所欲與之,庶奇書可得”
。永樂年(1403年)命解縉等人編纂“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
,至于天文、地志
、陰陽
、醫(yī)卜、技藝之言
,各輯為一書
,毋厭浩繁?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眲佑梦娜巳宄?000余人,輯古今圖書8000余種
,謂“纂集四庫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