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王珪,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故事。
北宋宰相王珪,客觀的說在文學(xué)上他還是有一定成就的。至于他是怎么樣的一個人?這真的很難說,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看待他。文學(xué)上王珪是值得肯定的,但若是將他說成是名相的話,這就值得商榷了。說實在的,放在今天來說,王珪遠遠沒有他的孫女婿秦檜與他的外甥女李清照那么有名氣。若是還知道,王珪是蘇東坡烏臺詩案主使,差點讓蘇東坡命喪黃泉的罪魁禍首,那恐怕更不得了了。
客觀的說,烏臺詩案只是一場政治性上的斗爭,也正因為此我們才能讀到今日的蘇東坡。但當時任宰相的王珪向宋神宗說的那句此心惟有蟄龍知,差點把蘇東坡的老命給害了。這句話其實也不難懂,無非是王珪獻媚嫉妒所言,意思是王珪說宋神宗是飛龍在天,而蘇東坡卻不敬天子,反而將自己說成蟄龍無人能欣賞。龍一直都是天子的象征。幸好當時旁邊還有宰相章悙在,幫了蘇東坡一把,而皇帝本身也比較英明,斥責(zé)了王珪一番,這馬屁沒拍成自然也臉上無光了。這幸好是在宋朝,要是放在清朝來說,蘇東坡早就以文字獄案給咔嚓了。事后也惹得章悙大罵王珪的不齒行徑,由此可觀當時宋朝那種明爭暗斗的風(fēng)氣。
有趣的是,王珪還是歷經(jīng)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的宰相,還被列為名相。至于這名相怎么來的,去看看他史書上的事跡就知道了。朝廷大典多出于手。簡單的說就是皇帝的詔令之類的文書大都出自于王珪之手,由他代筆。少所建明,客觀的說就是沒什么能力。更有趣的就是這三旨相公。三旨相公就是,皇帝上朝時,他視為取圣旨,意思就像領(lǐng)導(dǎo)要開會,我們得專注聆聽,點頭稱好?;实垲C布政令后,他視為領(lǐng)圣旨,意思就是不管領(lǐng)導(dǎo)發(fā)布的命令是對是錯,只管恭恭敬敬地照做便是。退朝后告訴做事的人,他已得圣旨。簡單的說就是無能的人只管拍馬屁,故而三旨相公就是用來諷刺那種庸祿低能的朝官。
客觀的說,王珪的這種做法也沒有什么,封建社會里像王珪這般對皇帝恭敬,皇帝說是就是,皇帝說對那就是對,皇帝說什么就做什么,無疑這樣的臣子是深受帝王喜愛的。在封建史上,這種做法不正是忠臣的表現(xiàn)嗎?至于能干與否就不重要了。反而一個臣子若是太能干,皇帝還得時時提防你不是。王珪的這種現(xiàn)象,只不過是一種典型的封建社會觀的表現(xiàn)罷了。王珪能歷經(jīng)三朝,位極人臣??陀^的說也是因為他的這種做法,很讓皇帝省心,這名相的由來應(yīng)該也是基于此,無功無過,唯命是從,這就是功。
古代皇帝大都有作畫寫字賜給臣子的習(xí)慣。歷史上記載,在宋仁宗時期,仁宗作飛白書,命王珪誠歲月姓名。簡單的意思就是宋仁宗寫好字,作好畫后,讓王珪著名是何人所作,何時何地。然后好分別賜給他的臣下們。歐陽修得雙幅大書。王珪在絹尾寫上了翰林學(xué)士臣王珪奉圣旨題。歷史的有趣在于能從微小之處發(fā)現(xiàn)一些趣事。為什么劃線標明這段,自然是有原因的。原因不在于宋仁宗賜予了什么。在歐陽修與王珪,以及末尾那句仍于絹尾書翰林學(xué)士臣王珪奉圣旨題,這簡單的話里。
史官是不會無緣無故寫這么一段的。為什么要說王珪仍于絹書尾與奉圣旨題?實則是在說王珪的為人,以及對他的不齒。話說仁宗皇帝賜書畫,王珪狐假虎威寫上自己的名字不說,還打著皇上的旗號。好好的一幅皇帝墨寶,就這么被糟蹋了,而且歐陽修即便看見了不爽也不能說什么不是。王珪無非就是想說歐陽修你有才又怎么樣?我才是最受寵的人,有典型的打著天子旗號,行齷齪之事的味道。由小處可觀為人,由大處可觀朝堂的明爭暗斗,那種錯綜復(fù)雜的爭權(quán)奪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3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