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王翦率領60萬秦軍給滅了。次年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派王翦之子王賁,率領秦軍掃除燕趙的殘余勢力,戰(zhàn)無不勝的秦軍在遼東俘虜了燕王喜,破代城俘虜了代王嘉,至此韓、趙、魏、燕、楚五國滅亡,六國只剩下齊國,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嬴政命王賁率秦軍從燕國邊境南部向齊國發(fā)起進攻。
戰(zhàn)爭的起因:
秦昭襄王自從采用了范雎“遠交近攻”的戰(zhàn)略思想,秦國和齊國的關系一直都保持的不錯,不知道此后歷代齊王是怎么想的?反正到了秦王嬴政時期,秦國在攻打韓、趙、魏、燕、楚這五國的時候,齊國在秦國的友好外交政策下,一直都保持著中立,看來秦國的外交官口才不錯,齊國已經被哄的像是坐等著秦國來攻打,公元前221王賁率領秦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攻齊都臨淄城(今山東淄博臨淄北)。
戰(zhàn)爭的過程:
話說這王賁率領秦軍避開了齊國的主力部隊,直接奔襲齊都臨淄城去了。一路上沒遇到什么抵抗,很快秦軍的大部隊就到了臨淄城下,齊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戰(zhàn)無不勝的秦軍一舉就攻占了臨淄城。
戰(zhàn)爭的結果:
齊王建成了俘虜,秦王嬴政許諾齊王建封其為“萬戶侯”齊王建入秦宣布齊國投降。當然齊王建的下場很悲慘,被關在一個樹林里活活餓死了。至此齊國也并入了秦國的版圖,秦王嬴政把齊地設為齊郡和瑯邪郡。
戰(zhàn)爭的點評:
王賁避開了齊國的主力部隊,用“奔襲戰(zhàn)”順利的完成了滅齊的任務。但是齊國的滅亡,這次“奔襲戰(zhàn)” 不是主因,而是齊王建和齊國丞相后勝政治主張的問題。齊國為什么是秦國最后一個滅亡的?除了秦國遠交近攻的戰(zhàn)略,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齊王建“事秦謹”所以“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參考文獻《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齊王建就像羊群中的“領頭羊”,雖然讓羊群擁有豐潤的牧場,還吃著鮮嫩的青草,可是帶領羊群走入屠宰場的也是“領頭羊”。至此,趙、韓、燕、楚、魏、齊六國被秦所滅,秦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參考文獻《戰(zhàn)國策-秦滅六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秦滅六國之戰(zhàn)
而漢滅趙
秦國在攻打趙國之前,就按照李斯、魏遼的計謀,挑撥奸細,挑起燕趙戰(zhàn)爭。秦軍從西、西北、南三面進攻趙國,卻把進攻的重心指向了趙國的南方,使趙軍陷入兩線作戰(zhàn)、被敵夾擊的困境。
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冬,燕趙激戰(zhàn)之時,秦派王翦率軍攻打太行山要地,使這個覬覦已久的要地失守。被秦國一舉除掉。從而打開了西攻邯鄲的通道。秦楊銳率軍攻打漢陽(燕榆北部),成功攻克,使邯鄲西北方向失去了屏障。秦桓雎大軍從南陽出發(fā),攻占野邑屬地安陽。
至此,秦軍已經推進到邯鄲以南,與趙國首都邯鄲僅隔漳水河和幾座城池。雖有秦軍三十萬各路大軍,但在趙國二十萬大軍的頑強抵抗下,攻下上述地區(qū)后,便被阻在了原地。后來,經過連續(xù)征戰(zhàn),秦始皇將原本攻趙的南北三支軍隊組織成一支獨立的作戰(zhàn)部隊,由桓宇率領。
秦始皇十三年(公元前234年),桓羽新組建的部隊再次進攻昭南。浣覺避免正面渡江,而是從漳河下游渡江繞道趙虎軒大軍一側,攻打邯鄲東南的平陽。
兩軍大戰(zhàn)平陽,趙軍大敗,斬首十萬人,趙將戰(zhàn)死。趙王任命北方邊塞名將李牧為統(tǒng)帥。李牧的軍隊曾經殲滅過十萬匈奴侵略軍,在邊疆是最強大的。
李牧率軍回趙,隨即在宜安飛霞一帶與秦桓雎大軍交戰(zhàn),給幾近全軍覆沒的秦軍以沉重打擊。唯有指揮官桓局率領幾名侍衛(wèi)逃走。
韓國是七國中最小的,但地位卻是最重要的。阻斷了秦軍從函谷關向東進軍的道路。秦要滅六國,就必須先滅朝鮮,這樣就形成了秦國與韓國的持續(xù)戰(zhàn)爭。于是他表示愿意臣服于秦國。
秦始皇十七年漢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派內史騰率兵再次攻打漢族,欲徹底滅亡漢族。由此產生的漢地改為潁川縣。就這樣,漢成為了當時六國中第一個滅亡的國家。秦始皇十五年、趙王干四年(公元前232年),秦派南北兩軍攻打趙國。
趙軍統(tǒng)帥李牧決定先集中兵力進攻北來的秦軍。獲勝后,他將向南進攻秦軍。
李牧所率領的趙軍靈活迅捷。它先是重創(chuàng)了攻打范武的秦軍,緊追不舍,將秦軍趕出趙境,隨即南下。消息傳來,秦軍不戰(zhàn)而去,上黨等地的秦軍也紛紛撤退,不敢再戰(zhàn),秦軍第三次大舉進攻失敗。
趙軍雖然在李牧的指揮下屢戰(zhàn)屢敗,但損失的兵力卻很難得到補充。僅憑現(xiàn)有軍隊無法與秦國長期作戰(zhàn),只好立即尋求外援。此時,楚、魏已勢弱,燕、趙關系也不好。只有聯(lián)合齊國,得到齊國人力物力的支持,才能與秦國抗衡。
秦國也察覺到趙國的企圖,立即派出一批兵家前往齊國進行游說活動,極力破壞齊趙的聯(lián)盟,孤立趙國。秦澤沒有放過機會,再次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攻擊。秦始皇十七年、趙王干六年(公元前230年),趙國大旱,次年秦國再次大舉進攻趙國。
秦始皇十八年,秦國出兵攻打趙國,王翦率領上地將士攻打井陘。楊端和在河內指揮士兵,李強也率領大軍攻打趙國,楊端和圍攻邯鄲城。
趙軍在大將李牧和副將司馬尚的指揮下繼續(xù)與秦軍作戰(zhàn)。秦軍雖奮戰(zhàn),但勝負未定。
他的秦王及其謀士認為李牧兩次阻擊秦國征伐趙國,覺得軍事上無法取勝,于是采取反制措施,重金收買趙國叛徒郭開,趙王的寵臣,在趙王面前造謠中傷。李牧、司馬尚謀反。
趙王不加分析就草草罷免了李牧和司馬尚,取而代之的是趙從和顏雎為趙軍主帥,還誤殺了名將李牧。
趙王遷因為秦國的反制,為秦國滅趙鋪平了道路。趙從不是王翦的對手,很快就被秦軍擊潰。趙從被殺,嚴炬收拾殘部,退回邯鄲堅守陣地。奸臣郭開被秦國收買,甘愿為秦國效力。
他多方勸降趙王。趙公子賈堅決反對,主張戰(zhàn)斗到底,并率宗室賓客參加保衛(wèi)都城邯鄲。但趙王失去了斗志,任憑奸臣郭開操縱,便命令開城向秦軍投降。
秦國攻陷邯鄲后,趙國滅亡,兒子賈逃到代地(今河北省蔚縣東北),登基為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攻打代國,代國滅亡,嘉太子自殺(或遷西戎)。建國250多年的趙國終于滅亡了。
秦滅魏
趙被秦滅后,秦要南下滅楚,中間還有一個魏國。雖然此時魏國首都大梁附近只有幾座城池,但終究是秦國入楚的障礙,所以他決定先滅。魏國,再攻楚國。本來,魏國處于“世界的中心”,戰(zhàn)略地位優(yōu)越,但由于頻繁的戰(zhàn)亂,魏國的實力被大大削弱了。多年來,在羌秦的夾擊下,節(jié)節(jié)敗退,不斷割地求和。魏國大河以北的領土被吞并。
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三年大假(公元前225年),秦派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秦戰(zhàn)場統(tǒng)帥王賁認為大梁城墻堅固,短時間內難以攻破,便從大溝中引水灌溉大梁城。
經過三個月的戰(zhàn)爭,城墻倒塌了。魏國滅亡,秦以其土地建立東郡。
秦滅楚
秦軍滅趙破燕并魏后,立即大舉進攻楚國。當時楚國還是中國南方的大國,擁有河南西部和東南部,山東南部,湖北、湖南兩省,洞庭湖以東和江西、安徽、江蘇、浙江。
這個時候,楚國還有抗秦的實力。秦始皇認為,年輕英勇的李信率領千軍追擊燕國太子丹,取得了勝利。他是領兵攻楚的理想將領。
于是委以重任,問李信如果出兵攻楚,需要多少兵力。李信回答:“只用二十萬人?!鼻厥蓟视謫柾踅?,王建說:必須是六十萬人。秦始皇不同意王建的意見,卻同意李信的意見,隨即說道:“王老將軍年事已高,何必膽怯!李將軍果然勇猛,所言不虛。” ,回到平陽。
李信奉命為秦軍統(tǒng)帥,蒙恬率領二十萬大軍攻打楚國。李信將兵力集中在潁川縣。
由于秦楚邊境多為平原,沒有被壓制的危險,他認為此戰(zhàn)的目的是為了殲滅楚國的野戰(zhàn)部隊。李信判斷,秦軍攻楚時,楚軍要想抵御秦軍的進攻,就必須將兵力集中在汝水兩岸,也就是淮陽、上水、上蔡的交界地區(qū)。
遂決定采取兩翼夾擊,圍殲楚軍。于是決定,一部分大軍在蒙恬的指揮下,沿汝江兩岸挺進,從正面攻擊楚軍。主力部隊由李信親自指揮。從汝水以南,經武陽、平輿、辛蔡、潁邑,主力迂回楚軍左翼,與蒙恬軍會合,包圍楚軍,集結殲滅。秦軍消滅了楚邊軍的抵抗,從汝河南北向莒、平輿發(fā)起進攻,大敗楚軍。秦軍并沒有遇到楚軍的大抵抗。占領兩城后,渡過紅河進軍。
楚軍統(tǒng)帥項燕改變秦軍方向,獨自深入。他隨即率領楚軍主力急進,在塘西追擊秦軍,重創(chuàng)秦軍。李信戰(zhàn)敗,率軍向成府方向撤退。楚軍乘勝追擊,連續(xù)戰(zhàn)了三天三夜。
秦軍連日筑起的堡壘,全部被楚軍攻破,七名都尉一品將領被殺。李信的軍隊損失慘重。這是秦統(tǒng)一戰(zhàn)爭繼易安之戰(zhàn)后的又一次重大挫折。
秦軍遭受重大挫折。秦始皇雖然覺得自己選擇了統(tǒng)帥有誤,但并沒有動搖滅楚的決心,繼續(xù)滅楚戰(zhàn)爭。李信失敗后,秦軍統(tǒng)帥之位不得不重新任命為王翦。秦始皇征求意見,親自到王翦的家鄉(xiāng)平陽,請王翦為秦軍統(tǒng)帥。
王健婉拒了,說自己身體不好,不能聽命。秦始皇非要讓他出發(fā),問他有什么要求。 ”王建這才道:“陛下不得已才用大臣,必須有六十萬人。秦始皇同意了。
王建接替李信為秦軍統(tǒng)帥,率領60萬大軍征戰(zhàn)楚國。秦始皇親自派王建到京郊八水之濱。王建請求秦王再給他田地和房屋。秦王答應了他的請求,王翦率部東進。
根據(jù)王翦以往長期的作戰(zhàn)經驗,他知道楚軍和趙軍的戰(zhàn)斗意志都很強,都是能打能守的部隊。不久前,楚軍擊敗了李信指揮的秦軍。他們充滿了朝氣和斗志。面對這樣的敵人,非但沒有必勝的把握,稍有不慎,就會影響到整個戰(zhàn)爭的走向。
因此,王翦進入楚國后,立即命令部隊在上水、上蔡、平輿一帶修筑堅固的工事,牢牢守住,并下令部隊不得作戰(zhàn)。休整待命,于是雙方僵持數(shù)月,未有大戰(zhàn)。
楚國大舉東進迎擊秦軍,并集中兵力迎戰(zhàn)。那時秦國已經滅了三晉,前途無憂。有了大量的物質支持,才得以打持久戰(zhàn)。楚國在軍事和政治上都遠遠落后。項燕統(tǒng)帥仍將楚軍主力集中在壽春淮河北岸,等待秦軍進攻。
楚王責備項燕懦弱,派數(shù)人催促他攻打秦軍。項燕大軍只好進攻秦軍,卻攻不破秦軍大營,秦軍拒戰(zhàn)。項燕只好率軍東進。王建立即命令全軍追擊楚軍。
楚軍被國和擋住。雙方大戰(zhàn),楚軍大敗東逃。秦軍追至秦南,平定了楚國各地。斬殺楚將項燕后,王翦率部攻占楚都壽春。
秦軍開進秦南,僅僅打了一年多的仗,號稱南方第一強國的楚國就消失了,土崩瓦解了。秦滅煙
在滅趙的過程中,秦軍已經逼近燕國邊境,齊王喜終日惶惶不可終日,眼看秦國滅了三晉,就要殺了他,但他無能為力。燕太子丹終于想出了一個孤注一擲的刺殺行動,那就是公元前227年大名鼎鼎的荊軻刺秦王。
刺殺最終失敗,秦王嬴政卻差點死在荊軻的匕首之下。公元前226年,秦軍攻陷燕都冀(今北京),燕熙王和太子丹逃往遼東郡。
秦將李信率秦軍數(shù)千人,追擊太子丹至延水。太子丹潛伏水中幸免于難。后來,燕熙王權衡利害,派人殺了太子丹,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攻擊。燕王喜逃到遼東后,秦軍主力調往南邊攻打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賁奉命攻打遼東燕國殘部,俘虜燕王璽,燕國滅亡。
秦滅其
齊國被燕軍占領后,元氣大傷,無力參與東方各國與秦國的政治軍事斗爭。在秦軍滅趙、韓、燕、魏、楚大戰(zhàn)期間,齊國一直坐視各國滅亡。當年秦趙長平之戰(zhàn)的關鍵時刻,趙國向齊國求援。
有政治遠見的周子曾對齊王說:“守趙知齊楚,猶如有唇,唇死齒冷。明天楚氏也會受到影響。”他極力主張積極援助趙國。齊景王沒有接受這個有戰(zhàn)略眼光的建議。諸侯國雖數(shù)次聯(lián)合抗秦,但齊國為討好秦國而避免參戰(zhàn)或參戰(zhàn)無效。
齊王建繼位四十余年,晉、楚、燕、秦戰(zhàn)亂不斷。齊秦不在交界處,所以沒有受到攻擊。麻木到驚人的程度。齊王建本人昏庸無能,齊相國的侯生也是個貪財之人。秦多年來用重金賄賂侯生。沒有斗志。所以即使秦滅六國時秦國還有70多座城池,但依然不堪一擊。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本王率領的大軍突然從燕南向北進攻,直奔齊國首都臨淄。齊國無備戰(zhàn),無兵可戰(zhàn)。齊襄侯生極力勸降齊王,齊王見不戰(zhàn)而降。齊望見被送到此地,餓死在蒼松翠柏之中。這個貪圖享樂而失國的亡國之王,得到了應有的報應。
1、秦滅韓。
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九月,韓國南陽守騰主動投降并獻出南陽地(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黃河以北地區(qū))。接收后秦國實際上卻以該地為前進基地,作進攻韓國的準備。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內史騰率領秦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進攻韓國,一舉攻克韓都新鄭(今河南新鄭),俘獲韓王安,繼而占領韓國全境,滅亡韓國。秦國遂在韓地設置潁川郡,建郡治于陽翟(今河南禹州)。
2、秦滅趙。
前262年,長平之戰(zhàn),秦將白起擊敗趙將趙括,并坑殺了四十萬趙國降卒,僅釋放240名年幼趙卒回國傳播恐怖。前229年,秦滅韓后第二年,秦軍乘趙國遭受旱災之際,兵分兩路,南北合擊趙都邯鄲。秦王政派王翦領兵攻趙,趙派李牧、司馬尚領兵抵御。李牧的軍隊戰(zhàn)斗力很強,多次打敗秦軍。王翦用重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郭開,結果趙王殺死李牧。李牧被殺,引起軍隊的不滿,導致戰(zhàn)斗力渙散。前228年,秦軍破趙軍,攻占邯鄲,趙王遷被迫降秦。趙國滅亡。趙國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縣東北),收拾好殘部自立為代王。
3、秦滅魏。
前225年,秦國將領王賁率兵出關中,攻占了楚國北部的十幾座城,保障了攻魏秦軍側翼安全后,旋即回軍北上突襲并圍困住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軍依托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軍強攻毫無奏效,于是引黃河水灌入城內。三個月后,大梁城被水浸壞,魏王假投降,魏國滅亡。秦在魏國地區(qū)設立碭郡。
4、秦滅楚。
前226年,秦王派李信和蒙恬率20萬秦軍攻楚,楚將項燕率軍抵抗,秦軍攻下平興(今河南汝南縣東南)、寢(今河南沈丘縣東南)進兵到城你(今河南寶豐縣東),項燕反擊,大敗秦軍,李信敗逃。前225年,秦王命老將王翦率60萬大軍再次伐楚,兩軍在陳相遇,王翦采取屯兵練武、堅壁不戰(zhàn)、以逸待勞的戰(zhàn)略。前224年,楚軍多次挑戰(zhàn),秦軍亦不與交戰(zhàn),項燕只好帶兵東歸,秦軍趁楚國撤退之時迅速出擊,并在蘄大敗楚軍,又強渡淮水,直抵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城下。前223年,秦軍乘勝追擊,攻占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項燕敗退至淮河以南,立昌平君為楚王,繼續(xù)與秦對抗,最后戰(zhàn)敗,昌平君戰(zhàn)死,項燕自殺,楚國滅亡。秦在楚地設九江郡。前222年南下的王翦大軍攻陷越都會稽,降越君,越國滅亡。秦在越地設會稽郡
5、秦滅燕。
前228年,秦軍破趙以后,在追逐趙公子嘉時,大軍接近燕國的西南邊境,燕國面臨滅亡的威脅。王翦屯軍中山故地,準備下一步攻打燕國。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赴秦,準備以獻督亢的地圖和秦國逃將樊于期的首級之名刺殺秦王,望造成秦國混亂,以解滅亡的危險,結果荊軻刺秦失敗被殺。
前226年,秦王以此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國,秦軍在易水大敗燕軍和前來支援的代軍,攻陷薊,燕王喜與太子丹率殘部逃往遼東。后燕王喜殺太子丹,將其頭獻秦。
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賁率軍在攻滅燕趙殘余勢力,俘代王嘉。同年秦將王賁進軍遼東,殲滅燕軍,俘虜燕王,燕國滅亡。燕、趙兩國最終徹底滅亡。
6、秦滅齊。
秦國長期以來對齊國的籠絡是很成功的,秦國重金收買了齊丞相后勝,使齊國既不合縱抗秦,也不加強戰(zhàn)備。齊王建聽信了后勝的主張。齊王建在位四十多年,“事秦謹”,不修戰(zhàn)備。直到秦國滅五國后,齊王才頓感秦國的威脅,慌忙將軍隊集結到西部邊境,準備抵御秦軍的進攻。前221年,秦王以齊拒絕秦使者訪齊為由,命王賁率領秦軍伐齊,秦軍避開了齊軍西部主力,由原來的燕國南部南下直奔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北)。齊軍面對秦軍突然從北面來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齊王不戰(zhàn)而降,齊國滅亡。秦在齊地設置齊郡和瑯邪郡。
秦始皇嬴政統(tǒng)一六國進行大一統(tǒng)的事業(yè)的最后期限是什么時候?各位,?這個話題非常好。首先,它涉及到的是平時老百姓喜聞樂見,經常討論的話題,屬于社會熱點話題,比較接地氣,也比較能引起大伙兒的共鳴。其次,這個問題具有科普的性質。我們知道,作為文字工作者,其職責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闡述事實,澄清謬誤,引領社會輿論,起到為大眾發(fā)聲,為正義吶喊的作用;第二,文字工作者應該宣揚正確的價值導向,弘揚正能量。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文字工作者應該認識到,自己具有傳道、解惑的職責,為百姓做好科普工作,是我們的應盡職責。今天的話題,正是具有科普價值的,所以是個好問題。小編就來聊聊這個話題。據(jù)史料記載,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王政加冕親政。兩年后,他乘趙攻燕之機,遣軍由南北兩路攻趙,奪占趙國大片地區(qū)。十三年,桓齮攻趙國平陽,殺趙將扈輒,斬首10萬。十四年,在攻平陽,取宜安,破趙軍,殺趙將?;庚t定平陽﹑武城。十七年,派內史騰滅韓,俘韓王安。將韓國設為三川郡。
十八年,用計離間趙國君臣,除去曾兩次大敗秦軍的趙國良將李牧。十九年三月,王翦軍乘勢猛攻,一舉擊敗趙軍,殺趙蔥,占東陽(太行山以東)。顏聚懼逃。十月,王翦、羌瘣軍攻破邯鄲,俘虜趙王遷。至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率軍在攻滅燕趙殘余勢力后,破代,俘代王嘉,趙徹底滅亡。隨后,秦王又派王翦﹑辛勝攻燕。燕﹑代出兵攻秦軍,秦軍在易水之西破燕軍。二十一年,王賁攻薊(今北京西南),破燕太子軍,奪取薊城。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衛(wèi)軍逃遼東(今遼寧遼陽)。秦將李信帶兵乘勝追擊至衍水(今遼寧太子河),再敗太子丹軍,消滅了燕軍主力。
二十二年,王賁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城。三個月后,大梁城壞,魏王假出降,魏亡。二十三年,王翦和蒙武率領60萬大軍再攻楚國,王翦、蒙武率領秦軍繼續(xù)向楚國縱深進攻,一舉攻破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俘楚王負芻,楚亡。同年,在滅楚、魏之后,秦王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俘燕王喜,燕亡。二十六年,秦王以齊國拒絕秦國使者訪齊為由,避開了齊國西部主力,命王賁率領秦軍由原燕國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進攻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北)。齊軍士氣本不旺盛,對秦軍突然從北攻來,更是措手不及。迅速土崩瓦解。秦軍一舉攻占臨淄,俘齊王建,齊亡。至此,秦始皇終于統(tǒng)一了六國。這一年,是公元前221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336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