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清朝歷史上少有的明君,康熙所做的功績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雖說清朝有很多無能的皇帝,但是像康熙這樣如此出色的皇帝卻是很少的??滴醯囊簧芍^是十分的輝煌,除鰲拜、滅三藩、收復東北地區(qū)。可是在康熙晚年的時候,讓誰繼承皇位卻成為了最為頭疼的事情??滴跖c封建社會中的任何一個皇帝都不同,其他的皇帝都能夠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但是康熙的兒子實在是太多了。因為自己的兒子太多,皇位只有一個,這也導致了九子奪嫡的事情發(fā)生,而九子奪嫡也成為了中國古代社會中最慘烈的皇子爭位事件。
康熙臨死前,他就想到,若是自己死后,國家是否還像現(xiàn)在這樣的太平。盡管自己心儀的四皇子能力十分的卓越,但是朝廷上下的很多群臣以及他的哥哥弟弟都不愿意向他妥協(xié)。那么自己死后肯定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問題,甚至很有可能會有叛變的發(fā)生。所以為了讓雍正更好的治理朝廷??滴鯖Q定找一位能力強硬的大臣來輔佐他。
經(jīng)過康熙的甄選,隆科多進入了自己的視線。在康熙27年的時候,隆科多成為了一等侍衛(wèi),后來因管理軍隊有功,直接成為了步兵統(tǒng)帥。而在九子奪嫡的過程中,隆科多也是遵從康熙的命令,并且將自己所看到的言行全都匯報給自己。而康熙知道,隆科多和雍正的關系十分的友好,并且兩人走得也很近??滴跻苍啻伟凳韭】贫?,要處理好自己的事情,不要與自己的家人走得太近,更不要參與九子奪嫡的斗爭。
康熙臨死前,每個皇子都做好了相應的準備??滴鯇⒙】贫嘟腥雽m殿之中,并且要隆科多的一個東西。康熙便命人將一道圣旨交給隆科多,打開圣旨之后,隆科多全身上下顫抖不已。因為圣旨的內(nèi)容明確寫道,隆科多參與了九子奪嫡的斗爭,應當立刻處死。此時的隆科多明白,原來皇帝并不是信任自己,反而是想要自己的命。想要保全性命的隆科多立刻跪了下來,請求康熙能夠?qū)捤∽约?。此時的康熙看到隆科多的面目表情,才真正確認他已經(jīng)害怕了。隨后康熙便說道:“我不會將這一道圣旨公布出去,若是你對下一任皇帝不忠的話,你一定會被殺害的?!甭】贫嘧匀幻靼灼渲械牡览?,隨后就匆匆忙忙離開了宮殿。
正是因為有隆科多的存在,才讓諸多皇子坐立不安,同時隆科多也能夠得知九子奪嫡中各個皇子的勢力以及相應的動作。作為雍正和康熙換位的重要人之一,隆科多的計謀以及行為在這里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在雍正上位之后,他的仕途也是步步高升。雍正登上皇位之后,便將隆科多視為自己的心腹,在沒有拿定主意前,他便與隆科多進行商量,當朝的文武百官也十分羨慕隆科多能有這樣的地位。但是這樣的情形卻沒有持續(xù)太長的時間,1725年,雍正開始打壓隆科多,并想要將他除掉。為什么雍正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nèi)對隆科多加以提防,甚至想要將他除掉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隆科多自作自受,他開始組建自己的團隊,以高傲的態(tài)度對待雍正,讓雍正感受到自己的皇位正在受到威脅。
隆科多時常在朝堂上下宣揚自己的地位,甚至還宣稱自己深受先帝的重視。讓隆科多更加得意的是,他還直接說自己在軍隊中擁有很高的話語權,甚至可以隨意的調(diào)動兵馬。而隆科多說的這些話完全是事實,因為在雍正上位之前確實做過。但是此時已經(jīng)不是康熙,而是雍正,能夠說出這樣的話,完全是在無視雍正,這自然讓雍正十分的難受。
到了后期,隆科多就學起了年羹堯,結(jié)黨營私并且組建自己的利益團隊。而到了1727年,隆科多與沙俄進行會談,而此時的雍正卻看到了時機已到,直接將他召回京城,并且給他設下幾十條罪名。因為自己與隆科多的關系,雍正并沒有直接就將他殺死,而是選擇將他囚禁起來,而隆科多在監(jiān)獄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偨Y(jié)來說,隆科多之所以走向滅亡,其大部分原因還是自己。若是自己能夠坦然的面對以及虛心的幫助雍正處理朝中大事的話,也不會落到如此下場。
雍正公告天下處死趙昌的理由有如下三個:其一就是他作死給廢太子的兒子制作火鐮;其二就是他貪污了五千兩銀子;其三就是任人唯親;按說作為康熙身邊的親信,即便是上述三條罪名都坐實了也不可能處死他,畢竟康熙剛剛?cè)ナ溃€尸骨未寒,雍正就這么處理他爹的親信有點不念舊情。所以很多人都認為雍正處死趙昌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因為他作為康熙的身邊人,深知?九子奪嫡?背后的真相以及雍正是不是合法繼承人的真相,所以趙昌在雍正看來是必死無疑的。
其實一直以來圍繞在雍正身邊的謠言就特別多,比如說當初想傳位于十四,但是是由他改成了傳位于四;在比如說雍正真正的死因是什么;正是如此,所以大家對于雍正剛一繼位就殺了趙昌這件事覺得很蹊蹺,好像趙昌真的知道了關于雍正繼位的秘密一樣。
趙昌和康熙的關系不一般,是康熙最為倚重的太監(jiān),兩個人年齡差了三歲,可以說是他陪伴著康熙度過他的童年,青年,老年等時期。這個趙昌因為自幼就聰明伶俐,所以才被選中伺候在康熙身邊。在大清朝,一直就有個傳統(tǒng),那就是在眾多年幼太監(jiān)中選出比較機靈的讓他們陪伴著皇子一起長大,這樣這些太監(jiān)以后就能被這些皇子所用,成為他們的心腹,這個趙昌就是被選中伺候在康熙身邊的太監(jiān)。
趙昌經(jīng)常會幫助康熙傳圣旨,也會幫助他做一些私事。所以趙昌應該是最為了解康熙生前心意的人之一,這可能也就恰好是他被雍正清算的原因吧!
最美好的君臣關系,莫過于圣君、賢臣,但是,無論君主多圣明,臣子多賢德,如果,兩人之間不能彼此坦誠相待,想來也是沒有多少真情實意的。毋庸置疑,雍正皇帝是一位偉大的帝王,從九子奪位開始,他就顯現(xiàn)出比旁人更多的才干和智慧,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高深莫測的形象。 雍正馭人可是有一套的,話說,在他還是雍親王的時候,就為自己豢養(yǎng)了一群謀士。 一般來說,雍正肯定十分欣賞這些謀士給自己的建議,肯定與這些謀士是坦誠相待的,但是,卻不然,雍正對這些「 ”奴才”,保持了很深的城府。對他們的忠誠建議和「 ”金玉良言”,不僅不會輕易贊成,甚至,還會時不時地敲打他們加以訓斥,以顯示自己的高明之處。 這群謀士中有一位名叫戴鐸的,一心想要攛掇雍親王去爭奪皇位。為此,他不惜給雍正連上十書,為雍親王獻計獻策。據(jù)記載,早在康熙五十二年,戴鐸就上了第一書,向雍親王提出了四條建議,希望他能搞好人際關系,建立起豐富的人脈網(wǎng)等等。 雍親王心里多想當皇帝,可是,面對謀士的建議,他卻顯得格外冷淡。他回復戴鐸說:「 ”你說得很對,但是,對我來說卻是一點用也沒有,我何曾有過這樣的心思,你以為當皇帝那么容易嗎?我不求什么榮華富貴,只想一生無災無難,以后千萬不能這樣說、這樣想了,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雍正這段話說得很有藝術,既把自己想當皇帝的心思掩蓋了起來,又教訓了下屬。如果此事傳到外面,還可以讓人們看到他一個淡泊功名利祿的圣人形象,這對于他的自身發(fā)展來說有著很大的積極作用。在之后,戴鐸又建議雍親王招兵買馬,找一處地方練兵屯糧,且自告奮勇要去臺灣為主子練兵以謀大事。 結(jié)果,這個建議剛一提出口,就被雍親王給駁回了,而且,還痛斥了戴鐸一頓,說:「 ”我這些年來對你也不薄,你怎么能存有如此傷天害理之心,早晚有一天你是要遭天譴的,我勸你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挨了罵卻不長記性,不久他又向雍親王匯報了一件事情,這件事情發(fā)生在康熙五十七年,康熙皇帝召寵臣李光地入京,傳言是商議立太子之事。而戴鐸,恰好與李光地相熟,便利用這層關系為雍親王說情,說自己的主子是天縱英才,將來可成大事,又許諾如果李光地肯幫自己,將來少不了他的榮華富貴。 這本來是向主子表忠心的機會,卻又被他自己給弄巧成拙了。 雍正又一次劈頭蓋臉地把他訓斥了一頓,說:「 ”我何時說過這些話,你好大的膽子,怎么敢如此詆毀我,你死了倒無所謂,我的一世英名要是毀在你手里,那可是要名垂青史的,我做了你的主子,簡直是倒了八輩子霉了。” 反正,戴鐸先后為雍親王提的十多條建議,無一不被雍親王一一駁回了。 其實,雍親王這么做,是在昭告天下:「 ”我從來沒有想過當皇帝,更不要說什么謀權篡位了,也是在告訴自己的兄弟們,你們放心,我是不會跟你們搶的?!绷硗猓€信上了佛教,整天把自己搞得神神叨叨的,哪里有一點點想要跟兄弟逐鹿天下的樣子? 中國文化講究不為名利、不爭不搶,雍親王這么做,恰好就是為了表明自己不計較功名利祿的心跡。他一開始就向天下擺出了姿態(tài):我無意于爭儲奪嫡,你看向我提建議的人都被我罵了,我哪里會是那樣的人。后來,他確確實實登上了高位。 此時的雍親王也由此變成了后來的雍正皇帝,兄弟們名字中的「 ”胤”也變成了「 ”允”,并且,還有不少親兄弟也確實是死在他的屠刀之下。于是,他受到了眾人的指責,分明就是早早謀劃好了,還裝作很無辜很淡泊的樣子。 作為謀士,應該是自己最信任的人,連這樣的人都不跟他們說實話,不就是為了做出一副道貌岸然、高風亮節(jié)的姿態(tài),以此來沽名釣譽嗎?這樣一來,雍親王通過這種手段欺世盜名,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者,在九子奪嫡的戰(zhàn)爭中,笑到了最后,可見,雍正的城府有多深。 甚至,在雍正即位之后,戴鐸也沒有撈到什么好處,雍正說他「 ”行止妄亂,鉆營不堪,暗人黨羽,捏造無影之談,惑眾聽,壞朕名聲?!彼仁潜话l(fā)到年羹堯處當差,之后,還被雍正指為貪官,最后,硬是被雍正給處死了。雍正帝為什么要這么安排呢?大概是戴鐸知道雍正帝太多的內(nèi)幕了。 可是,是人都會有惺惺作態(tài)的時候,都會有虛偽的時候,難道就因為最后雍親王當上了皇帝,才說他城府深嗎? 不管史料如何記載,雍正都是奉了康熙「 ”傳位于四子”的詔書登基的。更何況,在雍正執(zhí)政期間清心寡欲,沒有荒政,沒有下江南,常常通宵達旦理政到天明,任誰都不能說他不夠勤政吧。而被他處決了的兄弟,多數(shù)也是因為謀逆。不過,至于雍正當時到底是如何想的,幾百年后的我們,卻是不得而知的。 是非功過都逃不過史官的筆尖,試想一下,如果,當初康熙傳位于別的皇子,雍親王是否就能留下一個兩袖清風、無欲無求的形象呢? 參考資料: 【《清世宗實錄》、《文獻叢編》、《明清史講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33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