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質(zhì)是步行火槍手藤甲兵指身著藤甲的士兵;藤甲是以西南荒蠻之地所生野藤為原料,經(jīng)能工巧匠加工制作藤甲,又以桐油浸泡,七七四十九天后才制成。此甲又輕又堅,善能防箭,刀砍槍刺不入,遇水不沉,戰(zhàn)場之上所向無敵。
按照布依族先民的制作程序,一套藤制鎧甲要兩年時間才能完成,首先砍來青藤編制好藤甲后,再用桐油浸泡。用桐油浸泡的目的是讓藤甲更具韌性。浸泡48小時后,將藤甲拿出晾干,至少要晾兩個月,然后再用桐油浸泡,如此反復(fù)5次,一套藤甲才算完成,這樣的藤甲才敢穿著上戰(zhàn)場。后諸葛孔明南征之時,用火攻之計,火燒盤蛇谷,大破藤甲軍。
藤甲兵源于《三國演義》,在小說《三國諜影》中也有登場。
特征
以西南荒蠻之地所生野藤為原料,經(jīng)能工巧匠加工制作藤甲,又以桐油浸泡,七七四十九天后才制成。此甲又輕又堅,善能防箭,刀砍槍刺不入,遇水不沉,戰(zhàn)場之上所向無敵。后諸葛孔明南征之時,用火攻之計,火燒盤蛇谷,大破藤甲軍。
火燒藤甲兵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詔賜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事在亮集。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漢晉春秋曰:亮至南中,所在戰(zhàn)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绷列?,縱使更戰(zhàn),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fù)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諫亮,亮曰:“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蹦酥稳种v武,以俟大舉。 吾雖有功于社稷,必損壽矣!
三國風(fēng)云藤甲兵
兀突骨 只能通過招賢館里的 重金尋訪或略備薄禮里刷到 隱士小屋里沒有的 不建議練藤甲兵 一天才100個 成不了氣候以下是 隱士小屋里的武將 建議招募他們 比較實惠:姓名 武力 統(tǒng)御 智力 政治 特技1名稱 特技2名稱 朱厭洞主 55 67 82 41 火油 藤甲 角力大王 68 59 56 79 棧道 御象 呼邪單于 81 76 64 46 巋然 烏丸 拓榭首領(lǐng) 86 71 52 43 鹿砦 白耳 銀蛇洞主 54 44 48 50 火油 藤甲 攬耶大王 81 65 21 19 棧道 御象 巴虎單于 26 34 35 65 巋然 烏丸 丹娜首領(lǐng) 26 22 67 69 鹿砦 白耳 金蛇洞主 50 30 22 40 火油 藤甲 托卜大王 35 51 32 30 棧道 御象 敕涎單于 22 25 36 60 巋然 烏丸 錦炎首領(lǐng) 28 22 33 66 鹿砦 白耳
復(fù)活
近日,被蜀國丞相諸葛亮用火燒死的藤甲兵在安順“復(fù)活”(如圖)。記者昨日在安順開發(fā)區(qū)歪寨村看見,該村村民根據(jù)老人的回憶復(fù)制的兩副藤甲已經(jīng)全部完成,村民穿在身上,活像三國時期曾大敗蜀軍的“藤甲兵”,令人驚奇不已。
據(jù)介紹,藤甲是用當?shù)厣搅种猩L的青藤制作的,分為男裝和女裝。記者昨日目睹了這兩副男女藤甲裝,均十分堅固,若是用刀刺或箭射,是很難刺穿的。
據(jù)村民韋達澤介紹,他們居住的村寨是一個布依村寨,藤甲是他們的祖先留傳下來的,聽老人們說,許多年前,他們的祖先即布依先民曾身穿藤甲協(xié)助彝族首領(lǐng)孟獲,大勝諸葛亮率領(lǐng)的蜀軍,后被諸葛亮設(shè)計火攻打敗后,殘余者逃往深山老林中生存。
由于惡劣的山林環(huán)境中常有虎豹等野獸出沒,他們身上穿的藤甲正好可以護身,同時伏擊野獸時也非常安全。后來,他們的祖先打獵時都要穿上藤甲。
據(jù)長期研究歪寨村歷史的文史愛好者崔照華說,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率領(lǐng)大軍平定孟獲,第七次擒孟獲時,孟獲請來烏戈國的三萬藤甲兵助陣,由于藤甲兵有藤甲護身,刀箭不入,曾大敗過蜀軍,但后來三萬藤甲兵被諸葛亮設(shè)計一把火燒死在一個山谷里。崔說,他經(jīng)過研究后認為,歪寨村的韋姓布依族同胞就是烏戈國殘余的藤甲兵的后裔,而且當年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戰(zhàn)場,就在今天的安順境內(nèi)。崔說,當年殘余的藤甲兵逃進深山中,經(jīng)過幾代人的移居,最終定居在了現(xiàn)在的歪寨村繁衍后代。
崔照華稱,三國時期的藤甲能夠保存流傳至今并成功復(fù)制出來,可以算得上一個奇跡,從某種意義來說,歪寨村保存的藤甲,可以說是反映古代戰(zhàn)爭史的一塊活化石。(徐榮鋒)
博物館
7月24日,從國家軍事博物館傳來好消息,本報曾報道的在安順開發(fā)區(qū)歪寨村“復(fù)活”的“藤甲兵”身上穿戴的一套藤甲胄被國家軍事博物館收藏,并陳列于館中供人觀賞和研究。
去年12月24日,本報以一篇題為《“藤甲兵”在安順“復(fù)活”》的文章報道了安順開發(fā)區(qū)幺鋪鎮(zhèn)歪寨村的一些村民根據(jù)老人的回憶,成功復(fù)制出兩套藤制鎧甲一事。這些布依族村民講,他們的祖先曾身穿藤甲協(xié)助苗族首領(lǐng)孟獲,大勝諸葛亮率領(lǐng)的蜀軍。被諸葛亮設(shè)計火攻打敗后,殘余者逃往深山老林中生存。由于惡劣的山林環(huán)境中常有虎豹等野獸出沒,他們身上穿的藤甲正好可以護身,同時伏擊野獸時也非常安全。發(fā)展到后來,每逢喜慶節(jié)日,布依族人都要穿戴藤甲鎧甲大跳藤甲舞。
而據(jù)長期研究歪寨村歷史的崔照華先生說,經(jīng)他研究后認為,歪寨村的韋姓布依族同胞就是曾大敗蜀軍的烏戈國殘余的藤甲兵的后裔。崔說,當年殘余的藤甲兵逃進深山中,經(jīng)過幾代人的移居,最終定居在了現(xiàn)在的歪寨村。
本報報道見報后,引起了北京電視臺《魅力科學(xué)》欄目的關(guān)注。今年5月上旬,該欄目組派出記者實地到歪寨村進行了采訪。采訪結(jié)束后記者帶回了一件藤制頭盔和一件盾牌。國家軍事博物館得知此事后,表現(xiàn)出了極大興趣。
三國正史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詔賜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事在亮集。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漢晉春秋曰:亮至南中,所在戰(zhàn)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zhàn),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fù)反矣?!彼熘恋岢?。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諫亮,亮曰:“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蹦酥稳种v武,以俟大舉。 吾雖有功于社稷,必損壽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35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