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指戰(zhàn)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jù)點以迫使進攻之?dāng)吵吠说膽?zhàn)術(shù)?,F(xiàn)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zhàn)術(shù)。
圍魏救趙,三十六計當(dāng)中對齊、魏一場戰(zhàn)爭的解釋(參見桂陵之戰(zhàn))。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相當(dāng)精彩的一種智謀,它的精彩之處在于,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舍近求遠(yuǎn)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xiàn)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記》 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
引證解釋
指戰(zhàn)國時期的趙、魏兩國;原指戰(zhàn)國時期齊國用圍攻魏國國都大梁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邯的部隊而使趙國得
圍魏救趙
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jù)點以迫使進攻之?dāng)吵吠说膽?zhàn)術(shù)?,F(xiàn)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zhàn)術(shù)。
戰(zhàn)國時(公元前353年) 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于齊國。齊將田忌、孫臏率軍救趙 ,趁魏國都城兵力空虛,引兵直攻魏國。魏軍回救,齊軍乘其疲憊,于中途大敗魏軍,遂解趙圍。事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此種戰(zhàn)略后來常為兵家所采用,稱為“圍魏救趙”法。
《三國演義》第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 操既自出,寨心空虛,可縱兵先擊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 ’之計也。”
《水滸傳》第六四回:“倘用‘圍魏救趙 ’之計,且不來解此處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此是必然之理?!?/p>
歇后語:孫臏救邯鄲——圍魏救趙
成語典故:戰(zhàn)國策·齊策一·邯鄲之難
邯鄲之難,趙求救于齊。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鄒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綸曰:“弗救,則我不利?!碧锖钤唬骸昂卧?”“夫魏氏兼邯鄲,其于齊何利哉!”田侯曰:“善?!蹦似鸨唬骸败娪诤愔??!倍胃删]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鄲,軍于其郊,是趙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蹦似鸨瞎ハ辶?。七月,邯鄲拔。齊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涉及人物:
齊:田忌、田嬰、孫臏
魏:龐涓、魏惠王、龐蔥
趙:趙成侯、丕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35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