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荒發(fā)生后,朝廷通常都會采取救災措施,包括開倉放糧,鼓勵大戶人家捐獻糧食。朝廷給災民的糧食分兩種,一種是要還的,另一種是不用還的。
災民沒有離開戶籍所在地,則朝廷給他們按戶籍人口發(fā)口糧,這些糧食需要災民們在豐收后分批還給國家,這種方式秦國采用得多。
另一種是朝廷直接給災民發(fā)放稀粥,一日兩餐保證餓不死,這種不需要災民們還,漢朝之后的朝代多數(shù)采用第二種方法。
有借有還,故第一種方式餓死的人少,也十分有用。儒家批判秦朝的救災政策,認為秦朝暴虐,糧食應該免費分給災民,不需要還,更不能收利息。
秦法認為國民有交稅的義務,災年受國恩,就當借多少還多少,否則災民們都會變成疲民,不再勞動而是等著朝廷救濟,百姓認為朝廷救濟理所當然,就不再勞動,坐等朝廷救濟。
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爆發(fā)大饑荒,秦昭襄王最開始不救濟災民;后來開倉給百姓借糧,又開放王室禁苑讓有功有爵百姓進入采摘度災。無功百姓不救濟,只借糧,還加收利息還糧。
后世受儒家思想影響,國家救濟災民是理所當然,不但不能收利息,連借的本錢都不能收回,以此彰顯朝廷皇恩浩蕩。
于是災民大批量餓死,官吏中飽私囊,下?lián)艿募Z食被各級官吏高價出售,極少一部分做成清湯給災民吃。朝廷不會追問糧食哪里去了,因為官員們會說都給災民了,查也查不到。
救濟災民本是辛苦勞累的事,最終卻成了官員們的肥差,誰去救濟災民,誰就能名利雙收,苦了的只是百姓!
天災之時不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十分稀少,能吃的都吃了,更不要說河里的魚,林里的獸,天上的鳥了。
河里沒有魚了,所以捕獲不到魚充饑;樹皮都吃光了,才開始吃觀音土。饑荒之時,想進山捕獸,下河網(wǎng)魚來充饑是不現(xiàn)實的,因為魚獸都死絕了;農(nóng)業(yè)區(qū)不是原始森林,人們在豐年都捕魚捉獸改善生活,因此魚獸的數(shù)量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大饑荒爆發(fā)后,最主要還是靠朝廷從饑荒區(qū)外圍調(diào)糧接濟災民,要百姓捕魚捉獸過日子一點不現(xiàn)實。
天災的目的就是要消滅過多的人口,人禍的目的就是要在天災中大賺一筆橫財。
天災人禍之下,饑民們不得不揭竿而起,攻城拔寨,開倉自救。
饑民們起義后,又是軍旅世家建功立業(yè)的大好時機,朝廷撥軍糧派大軍剿滅各處起義,在戰(zhàn)爭中無數(shù)人被殺,嚴重的還會改朝換代。
所以治理大饑荒最關鍵的在于吏治,天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借天災而起的人禍。天災僅僅殺人數(shù)千,人禍則屠城過萬!
人如果沒有了食物,那真的是堅持不了多久。食物對于人類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能飽腹,在享受美食的同時,大家也能感受到快樂。對人們來說,只要能夠吃上熱噴噴的食物,那些名利根本不值一提?,F(xiàn)在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了普遍的提高,又有誰能想到,在古代,有多少人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在那個科技不發(fā)達的年代,時常都會鬧饑荒,百姓的日子那是苦不堪言,不管是農(nóng)村還是城市,都會發(fā)生糧食短缺的狀況。
在我們現(xiàn)在看來,沒有糧食,也會去河里抓魚吃,畢竟河里魚蝦豐富,也不至于被餓死。奈何那個時候的人們,卻寧可吃草根,啃樹皮等,都不愿意吃河里的魚蝦,這讓一眾人摸不著頭腦。要知道,那個時候的空氣非常的清新,也沒有現(xiàn)在的工業(yè)污染,河流的水都非常的清澈,可以說是山清水秀,那為什么他們會有這樣不同尋常的做法呢?
簡單的問題往往夾雜著很多小問題
有時候,最簡單的事情,反而是最復雜的,是最容易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老百姓這種做法遠遠沒有我們所想的那般簡單。當饑荒發(fā)生時,那些在山里的村民,生活倒還過得去,山里的野獸,野果足以飽腹,可以支撐很長時間。畢竟山里不比城市,人煙本就稀少,這些物資完全夠人們安然的度過饑荒。
反而那些居住在平原里的村民們,到是沒有這么幸運了,所得的糧食,都需要上交給地主或者官府,是很難吃上幾頓飽飯的。就算是大豐收,也攢不下多少糧食。迫于生存,他們只能吃樹皮來緩解饑餓。奈何這也不是長久之計,最后被逼無奈,只能吃那消化不了的觀音土。
好官的重要性
在饑荒的年代,有一個為民著想的好官,真的非常重要,即使任職時間很短,都會被百姓記在心里,張詠就是這樣一位好官。在他任職崇陽縣令期間,得知朝廷要調(diào)查茶葉專賣的生意時,他好心勸告百姓們改種桑葉。一開始還受到了不少百姓的埋怨,當其他地區(qū)種植茶葉的紛紛倒閉后,百姓們這才理解張詠的良苦用心。
《題端州郡齋》中曾提過: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修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張詠一直以來,本著公正廉明贏得了百姓們的愛戴與支持。在鬧饑荒的時候,張詠理解百姓們的困難生活,在抓到販賣私鹽的人后,只是教訓了幾句便放其走了。畢竟在這個特殊時期,他也不想看著百姓們流離失所,餓死家中。等到有了糧食后,還有這樣販賣私鹽的舉動,那他絕對不會姑息。百姓們對張詠非常的感激,就連販賣私鹽的人都少了許多,可見一個好官對于百姓的重要性。
不吃魚蝦的原因
在中國,河流湖泊等大多都分布在南部地區(qū),就算是出現(xiàn)饑荒,也能很好地解決。而災情嚴重的北方地區(qū),就不盡如人意了。本來河流就不多,就算是在當今社會,也得需要靠南水北調(diào)來解決北方缺水的問題。在古代科技沒有這么發(fā)達的時候,北方一旦發(fā)現(xiàn)災情,那災民的數(shù)量那是數(shù)以萬計的存在。縱然河里有魚蝦,但長期饑荒的人們,已然沒有了力氣。就算有一些漁民很擅長體力活,但數(shù)以萬計的災民,是供不應求的。
二則,雖然海鮮類比較鮮美可口,但卻并不能飽腹,因此,百姓們便會選擇河流旁邊的野菜。在那個時候,人們的思想都比較落后,總覺得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而魚蝦并不能作為主食。更為重要的是,要想自己捕魚,那不僅需要道具,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在沒有道具的情況下,效率可能會耕地,與挖野菜的時間相比,吃野菜到是省事很多。
當然,就算是捕到了魚蝦,烹飪也是相當麻煩的一個步驟,為了去腥味,還要很多油鹽等材料,而這些材料對于鬧饑荒的人們來說,根本拿不出來。所以,相比較下來,饑荒的人們都不愿意去吃河里的魚蝦,也能為本不富裕的家庭,節(jié)省一些油鹽。如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管遇到何種災難,我們都有信心去面對。就比如今年的疫情,讓我們看到了我們背后,有著強大的依靠,那就是我們的祖國。
也正是疫情這一危難時刻,成為全國人們的驕傲與自豪。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看到我們國家的人民團結一心,總是能讓人激動不已。與以前相比,真的是振奮人心。在古時,因為饑荒問題,甚至有人拿孩子來換取糧食,如果不是親身經(jīng)歷過或者深入了解過,真的很難體會到那種無能為力的心境。如果不是無路可選,他們又怎會做到這樣的地步?
要是當時,所有官府都能沆瀣一氣,積極面對災難,相信百姓也不會到這種走投無路的境地。天災降臨,誰都預測不到,只能來了才知道,人類在天災面前是非常渺小的,所以,我們應該慶幸自己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但要注意的是,永遠不要作死的去挑戰(zhàn)人性。雖然我們現(xiàn)在在一些影視劇上,也能見到這樣類似的畫面,但拍戲終歸是拍戲,有些是架空的故事,朝代,電視上的饑荒可能看起來沒有多大的悲痛,但事實遠比電視里的要殘酷的多。
現(xiàn)如今,我們國家越來越強大,人們基本都能達到溫飽狀態(tài),這都要感謝我們國家的科學與技術,才使得人民過上了現(xiàn)如今的好條件。不知,對于人們寧愿啃樹皮,也不愿吃魚蝦的問題,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現(xiàn)代社會,饑餓已經(jīng)離大家越來越遠了。除了等外賣和減肥的時候,大家不太可能會餓肚子了。但是在古代,科技遠遠沒有今天這樣發(fā)達,生活水平也不如今天這樣高,挨餓是時常發(fā)生的事情。
古代工業(yè)水平落后,而且統(tǒng)治者普遍抑制商業(yè)發(fā)展而追求農(nóng)業(yè),農(nóng)業(yè)耕種又沒有今天這樣的科學技術作為基礎,只能是靠天吃飯,那時候遇上天公不作美,就很容易發(fā)生饑荒。
一旦饑荒爆發(fā),老百姓就要面臨餓肚子,甚至是餓死人的局面,非常悲慘。為了填飽肚子,他們會挖野菜,甚至會啃樹皮草根,還有人吃觀音土,最后腹部脹得老高,卻無法消化排便,最后人就被活活憋死。
面對這樣的情況,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既然草根樹皮他們都想辦法吃掉了,為什么不吃河里的魚蝦呢?
對于這樣的問題,西晉的一位皇帝也提出過類似的疑問。當時國家在鬧饑荒,大臣們紛紛上表,請求皇帝開倉放糧,另外商議如何處理。皇帝在聽說民間慘狀后,竟然一臉疑惑的問大家,既然老百姓喝不上粥了,那他們干嘛不去吃肉呢?
這句話無異于魯豫有約有一次訪問一位貧困山區(qū)的兒童,魯豫問小朋友為什么只吃菜不吃肉?是不是肉不好吃?對于這樣的問話,實在是讓人覺得無語,不知該如何回答。
其實在古代,老百姓遇上災荒的同時,還會有賦稅等問題的附加。就算是豐年,去掉賦稅他們也就是勉強吃飽飯。趕上災年,飯都吃不上了,還怎么繳納賦稅呢?而且災荒之后就會有瘟疫,那時候醫(yī)療水平達不到今天的標準不說,老百姓都吃不上飯了,哪還有錢去請醫(yī)生,最后也只能是一個接一個地死去。民間慘狀,實在是令人忍不住嘆息。
那時候為了填飽肚子,豈止是魚蝦,就連鬧蝗災的時候,老百姓都吃過蝗蟲。最后也是因為蝗蟲都不夠吃了,可想而知那對于百姓是怎樣的傷害。古時候卻是比現(xiàn)在環(huán)境條件好,魚蝦也確實比現(xiàn)在要多,但是如果是發(fā)生旱災,那河里根本就沒有水了,哪里還會有魚蝦呢?
古時候災荒大多是發(fā)生在中原地區(qū)。因為游牧民族以打獵為主,他們有豐富的打獵經(jīng)驗,也有完善的打獵工具,他們本就不靠種植為生,所以也不存在鬧災荒之說。即便是牛羊被大雪困住之類的事情發(fā)生,他們也會靠著豐富的打獵經(jīng)驗找補回來,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而中原地區(qū)則不同,耕種是他們唯一的生存基礎,一旦受到影響,就意味著老百姓沒了吃食。如果朝廷開倉放糧還能緩解一下,如果遇上昏君,那百姓就只能等死。而且開倉放糧也只能到州縣,鄉(xiāng)下的老百姓還是要受苦受餓的。
另外,還有一些沿海地區(qū)的人,他們憑借地理優(yōu)勢,還可以躲過饑荒,因為耕種的糧食本來就不是他們食物的唯一來源。不過他們捕魚的時候,使用的手段依然是非常原始的。今天我們使用的捕魚手段,古時候的人們可是想都不敢想。
至于能不能打到魚?能打到多少魚?這些也都不是他們自己可以左右的。盡管如此,他們相比較災荒時期的中原百姓來說也要好很多。對于中原百姓來說,饑荒就是上天降下的災難,是一場與死神之間的賽跑。如今我們早已經(jīng)遠離了那個落后的時代,當時百姓的疾苦,我們已經(jīng)很難感受到了。
如今國家富強了,農(nóng)業(yè)發(fā)展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糧食儲備也非常充足,而且如今我們對于天氣的掌握水平也比古時候好了太多。感謝如今這些高科技,我們再也不用擔心那種悲慘的事情發(fā)生在我們的身上了。
又一位新時代的司馬衷誕生了——何不食肉糜?中國古代的特大型饑荒主要是因為旱災而不是水災,朱元璋造反時是因為旱災、李自成造反時也是因為旱災……中國古代真正因為水災而導致民變的情況其實是比較少的。
旱災去哪里捕魚蝦
中國北方地區(qū)本來就氣候干燥、河流湖泊相對稀少,再遇上大規(guī)模旱災,赤地千里、河流干涸……連人喝的水都無法保障,就更別說是河流中的魚蝦了!能夠補到魚蝦的地方,除了黃河、恐怕也就是近海地區(qū)了??蔀拿駛冞B粥都沒得吃了,哪里還有力氣長途跋涉去這些地方捕魚蝦吃?提問者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中國古人并不比你我笨!提問者能想到的,恐怕中國古人未必就想不到。河流干得都見底了,魚蝦難道離開水還能在陸地上蹦跶不成?更何況,魚蝦是會隨著河流的走向遷徙的,在人類還沒有認為河流即將干涸時,魚蝦們早已沿著河道遷徙到了水量相對充足的水域……真到了河干見底時,河道里早就沒有魚蝦了,災民們上哪里去捕魚蝦充饑?
特大型水災很難捕捉到魚蝦
遠的就不說了,當年老蔣為了拖住小鬼子炸開了黃河花園口。一時間,中原地區(qū)成了千里澤國,百姓流離失所。千里黃泛區(qū),能被水沖走的都沖走了……剩下的除了一片沼澤,幾乎沒有其他什么了。別說是捕魚蝦了,連遷徙都困難,稍微重一點的家當都能陷入黃泛區(qū)的泥濘之中。
雖然小面積的水泊中依然會有魚蝦存在,但這些魚蝦根本不足以提供黃泛區(qū)那么多災民的需要!更何況,因為黃河絕口而死于水災之中的災民,不少直接就曝尸荒野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小面積水泊中死水里的魚蝦,您敢吃嗎?人們常說大災之后往往伴隨大疫,不正是因為這些嗎?因此,特大型水災下的災民靠捕魚蝦充饑顯然也是不現(xiàn)實的。
綜上所述,不是中國古代的災民在饑荒時不捕食魚蝦,而是根本無處捕食、又或者魚蝦根本不能吃,即便能吃恐怕也很難滿足大量災民的需要。有得吃誰不吃?中國古人并不比提問者笨,提問者能想到的,他們難道想不到嗎?更何況,魚蝦主要提供的是蛋白質,根本無法補充人類對糖類物質的需要,要攝取糖類物質,還得靠主食。短期食用魚蝦充饑問題不大,但長期以魚蝦為食根本無法滿足人體的需要。換言之,即便到處都是魚蝦,中國古代的災民們也不可能長期以魚蝦為食!
古代鬧饑荒是很常見的事情,他們在饑荒的時候為了能夠不被餓死所以能吃的他們都會吃的都不會放過的,那很多人說他們怎么還去啃樹皮挖草根呢不去打獵捕魚吃呢?其實在發(fā)生大面積的饑荒的時候,已經(jīng)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
人們在當時候認為能夠吃的東西都已經(jīng)吃得差不多了,魚這樣的美味又怎么能夠逃脫呢。大規(guī)模的饑荒,打魚捕獵是不能夠養(yǎng)活這么多的人口的,只能維持短暫的時期,一旦這些資源沒有了之后百姓只能想到還能吃的樹皮和草了。要是碰到旱災的話,水都不夠人喝的了,更不要說是水生物了。
中國古代的時候由于科技落后、人力資源匱乏、生產(chǎn)工具不齊全的時代來說,農(nóng)業(yè)的生產(chǎn)水平是非常的低,他們完全是靠天吃飯如果能夠風調(diào)雨順還能勉強度日到也不會像現(xiàn)在一樣能耐每頓吃上主食,再加上古代的時候農(nóng)民不僅要養(yǎng)活自己還要有繁重的賦稅承擔這對于他們更是難上加難,所以饑荒是經(jīng)常存在的事情。
而且古代朝代的更替和政權的動蕩都會危及到百姓,軍隊交戰(zhàn)爭奪地盤,百姓為了能夠活下來只能被迫離開四處流浪,沒有地方可以勞作生產(chǎn)國家的經(jīng)濟落后不能幫助他們饑荒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出來人禍對于靠天靠地吃飯的百姓來說天災才是最致命的,辛辛苦苦的勞作卻被天災弄的顆粒無收實在是令人心痛至極。國家如果經(jīng)濟能力跟不上不能幫助他們度過難關的話百姓很難活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35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朝秦暮楚”成語典故到底來自哪里
下一篇: 戰(zhàn)國時期朝秦暮楚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