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葡萄牙傳教士曾德昭的記載,我們可以通過另一個角度來看到明朝末期中國人的生活。在他的記載中,明朝北方諸省尤其是北京與我們想象的不同,北方逐漸失去中心的作用,且經濟普遍不如南方。
明末的北方省只有六個,分別是河南、陜西、山西、山東、北京和遼東。
河南在影響力上仍然是當時中國的中心,但是這個中心正在沒落,給曾德昭唯一留下的印象是水果很便宜,而且質量上等。
陜西在明末已經是一個嚴重干旱缺水的省份,盛產小麥、大麥、玉米、羊毛和麝香。雖然缺水,但是陜西仍然以河流聞名,這是因為河流中的砂金含量豐富,因為當時明朝明令禁止民間開采金礦,所以形形色色的人去陜西淘金,形成了中國版的狂野西部。陜西還是絲綢之路的貿易匯集地, 這讓陜西在北方是最早興盛起來的省份,但是阿拉伯和西域地區(qū)的環(huán)境惡劣且匪盜眾多,讓這條絲綢之路變得岌岌可危,遠沒有南方沿海省份興盛。(甘肅當時并入陜西)
山西因為多山且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低,且主要以玉米為主,不過山西盛產葡萄,可以用葡萄釀酒。山西還是最早利用地熱資源的地區(qū),利用“火井”上開的小口就足夠日常生活做飯用。另外在明末山西煤的使用已經很普遍,比起歐洲產的煤,山西煤不僅煤塊大,還易于燃燒,火力持久。
山東在明末是全國最糟糕的省份,齊魯大地連年遭災,尤其是蝗災最為嚴重,讓山東遍地是饑荒。在1616年的時候,一個年輕人的價錢還沒有一條狗貴。由于當時山東的主業(yè)是畜牧業(yè),因此經濟很不發(fā)達,遠比不上其他省份。
北京作為明朝的首都在實質上首先是一個軍事中心,然后才是政治中心,曾德昭評價北京人“不如一般北方人機敏,但是更善于勞作和打仗”。當時的北京沒有南京的氣派,地方也沒有南京大,但是人口并不少,人口官員和官兵居多。北京不像南方乘轎子,北方官員是必須騎馬的,可笑的是很多文官騎術不行,必須得在兩邊配隨從防止他們從馬上摔下來。
北京的天氣寒冷,比同緯度的歐洲要冷的多,所以冬天水面凍的很結實,即使是馬車都能安全的在上面通過(現(xiàn)在的北京應該遠沒有以前冷)。當時北京的火炕技術發(fā)達,曾德昭認為中國的取暖設施比歐洲好的多,消耗原料少,寒冷的冬天也能保證屋里溫暖如春,甚至可以讓樹木提早開花。
遼東是明朝的極北之地最知名的特產便是人參,人參的價錢是它重量兩倍的銀子。遼東也是明長城的所在地,但是曾德昭認為明長城名不副實,盡管它長達900英里,但是防御能力有限,起不到阻止蒙古人進攻的作用,并且明末的時候長城已經被東北的各民族毀壞的差不多了,長城更像是一座廢墟。
導讀:如果明成祖朱棣沒有遷都北京的話,可能大明王朝會在政治、經濟、軍事、國防等方面發(fā)生重大的改變。與之相對的是明朝歷史上土木堡之變、京城保衛(wèi)戰(zhàn)也許不會出現(xiàn),但是大明王朝大概率不會持續(xù)200多年的國祚,更大的可能會成為偏安江南的南明政權。紙醉金迷的江南讓大明帝王恐怕再也沒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血性;即便是江南再富庶、經濟再發(fā)達,在以文馭武政策下也許明朝不過是重復南宋的悲歌罷了。依照歷史上南明君臣的成色,也許最終還不如南宋崖山之戰(zhàn)的悲壯。
作為雄才偉略的淮右猛虎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后并沒有甘心定都南京,所以曾經派太子朱標考察長安、洛陽等遷都的備選地。起初之所以暫時建都南京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和其他王朝建都長安一樣,作為崛起江南的淮西軍事集團在當時尚未統(tǒng)一時自然要把都城建立在自己地盤范圍內。2、經過長期開發(fā)江南已經非常繁榮,加上水陸兩系的便利幾朝古都南京自然納入視野。3、所謂?江南佳麗地 金陵帝王州?,在我國三大龍脈占據顯著位置的南京在封建社會自然具備天子氣。在明成祖朱棣繼位后無論什么原因最終還是決定遷都北京,如果大明始終沒有遷都我們推測一下給明朝帶來的巨大變化:
經濟層面:沒有遷都北京的帶動北方經濟恢復發(fā)展會更慢,明朝也許會把更多的關注度放到南方;都城在南京,出于對倭寇的防范也許禁海政策會更嚴格
在大明王朝之前,定都南京的都是割據政權。所以朱元璋也感到忌諱打算選擇開封、長安、洛陽等地??梢娺x擇的大部分城市都在北方,也就是說相對于龐大的大明帝國而言南京太偏南了。經過長年的開發(fā)江南早就成為了王朝的經濟重心,如果始終定都南京北方經濟的發(fā)展堪憂。南京作為帝都對于一個封建王朝的區(qū)域發(fā)展的帶動是不可估量的,相對而言對于北方人才的吸引也是天然存在的。大明王朝的北方本就不如南方富庶,如果加上帝都的不斷虹吸作用導致北方人才和資金的不斷流失,北方經濟發(fā)展會更加緩慢。久而久之明朝肯定會更加重視富庶的南方,經濟發(fā)展緩慢的北方會更加得不到關注。如同魏孝文帝遷都后造成貧瘠北方和富庶的新都洛陽貴族的尖銳對立,在北魏甚至引發(fā)了導致北魏滅亡的六鎮(zhèn)大起義。明朝也許不會出現(xiàn)的對峙,但是明朝北方老百姓過不上更好的日子恐怕也不利于明朝的統(tǒng)治。尤
明朝實行禁海政策初期是為了維持統(tǒng)治的穩(wěn)定,中后期主要是為了防止倭寇。南京距離海洋很近、對從海上威脅更加敏感,所以如果沒有遷都的明朝可能對于禁海政策執(zhí)行的更加徹底和嚴格。
軍事國防層面:都城不再北京就沒有了面對北方威脅的切膚之痛的直觀感受,沒有了重金打造的九邊重鎮(zhèn)一旦被突破長城,一馬平川的北方無法阻擋北方威脅的進攻
明粉對明朝帝王的氣節(jié)是十分佩服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如果沒有遷都北京何談天子守國門,南京距離北部邊境上千公里天子怎么守?由于距離北部邊境遠,明朝的決策層對于蒙古的威脅沒有直觀的切膚之痛。因此還能否出臺重金打造九邊重鎮(zhèn)防御蒙古的政策還未可知,那么對北方的投入減少肯定會影響北部的國防。沒有九邊重鎮(zhèn)蒙古突破長城將會更加容易,一旦突破長城明軍如何在一馬平川的華北阻擋著蒙古鐵騎?一旦蒙古各部越過長城,東北的奴兒干都司與華北鏈接的遼西走廊就被輕易切斷。也許沒有經過重大打擊的蒙古各部會逐漸蠶食北方,大明失去東北和華北后也許會和蒙古形成劃江而治也未可知。
政治層面:婉約江南容易讓人喪失斗志,以文馭武的政策讓大明更加孱弱;即便是經濟發(fā)達、開放海洋貿易帶來豐厚收益,也不過是重復南宋的悲歌而已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王朝要時刻遭遇一定的苦難才會更加堅韌頑強,一直定都南京的大明很容易讓婉約的江南瓦解斗志;形成?暖風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的聲色犬馬的局面。當時候雖然不會發(fā)生土木堡之變和京城保衛(wèi)戰(zhàn),但是國防政策的收斂必然造成文官的壯大。文官主導以文馭武的局面必然會出現(xiàn),重現(xiàn)?東華門唱名好男兒?的鄙視鏈條。這樣的大明王朝即便是經濟再發(fā)達,甚至催生出強大的海洋貿易又能如何?沒有強大的軍事和國防保護的富庶國家,只能是他人覬覦垂涎的對象。如同南宋一樣富庶最終一樣被吞并,就是不知道到時候大明的君臣的氣節(jié)會不會像南宋崖山海戰(zhàn)一樣悲壯。沒有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傳統(tǒng),堅持不遷都的明朝末代君臣是否有自殺殉國的崇禎皇帝一樣的氣節(jié)就很難說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37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周武王和周文王相比,到底是誰打下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