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三千多年前中國有段歷史叫春秋時期,那么為什么叫做“春秋”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聊一聊“春秋那些事”。原來啊,《春秋》是當(dāng)時各國史書的統(tǒng)稱,或者說是通稱。那個時候,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史官,專門來記錄本國的歷史。那么這史書又為何定名《春秋》呢?而不叫“冬夏”呢?實際上是因為當(dāng)時一個國家的大事,主要發(fā)生在春秋兩個季節(jié),所以記述這些大事的歷史就定名為《春秋》,這一段歷史后人也就將其稱作“春秋時期”。
學(xué)過歷史都知道,春秋時期是奴隸制向封建制度的轉(zhuǎn)型時期。在那個時候,各國之間的軍事斗爭很激烈。就是在這些大大小小的戰(zhàn)役中,一些諸侯國取得了勝利,逐漸強大起來。而同時又有一批諸侯國因為戰(zhàn)爭的失敗,而慢慢地走向衰亡。久而久之,就由西周初年的八百諸侯國,削減到春秋時期一百多個諸侯國。與此同時,一些小的諸侯國,還一度成為了大諸侯國的附屬國,在戰(zhàn)火紛飛的時代,他們也是過著朝秦暮楚的生活。這個時候,大的諸侯國為了更加強大,為了有更大的國土面積,于是就展開了激烈的爭霸運動,這就形成了最終的大國爭霸的局面。在這個時期,周王室形同虛設(shè),已然被架空了,手里沒有實際的權(quán)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早已不復(fù)存在,更別說每年各諸侯國都來進貢朝拜了。
在春秋時期,像這樣的大國先后出現(xiàn)了五個,所以后來的史書就稱其為“春秋五霸”。那這五霸究竟是指哪五個諸侯國呢?大家聽我這么一問,心中想必也已經(jīng)才出二三分了,這“春秋五霸”肯定是個歷史的疑點,是有待商榷不確定。沒錯,諸位看官猜對著,這“春秋五霸”,還真是有兩種說法。這第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和宋襄公。另一種歷史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這三人沒變,想必實力確實不錯,后兩個變了,變成了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這兩位大家應(yīng)該都很熟悉他們之間的故事。說的簡單一些,也就是“子報父仇”“臥薪嘗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報父仇是說越王勾踐為報殺父亡國之仇,甘愿去往吳國為吳王夫差做奴隸;“臥薪嘗膽”說的是越王勾踐為了不磨滅自己的意志,每天晚上睡覺之前都要嘗一嘗蛇膽,知道苦是什么滋味?!帮w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說越王勾踐只能共患難不可同富貴,范蠡是聰明的,帶著西施泛舟五湖經(jīng)商去了,成了“陶朱公”。文種是糊涂的。文種不懂得急流勇退功高蓋主,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春秋五霸”中,最先稱霸的是齊桓公。話說這齊國自打進入春秋時期以后,無論是政治力量還是經(jīng)濟實力都快速地發(fā)展起來了。先后滅掉了好幾個小的諸侯國。國家能如此昌盛,肯定有一批有能耐的文臣武將。話說這齊桓公繼位以后,任用管仲為宰相。管仲非常的有才華,他積極地改革內(nèi)政,使得百姓安居樂業(yè),國力大增!在外交方面,主要是采取“尊王攘夷”的政策,與此同時,還和周邊的幾個大諸侯國都建立了友好的關(guān)系。而后繼齊國稱霸的是晉國,在這二者中間,還有一個宋襄公,也稱霸了一段時間,不過曇花一現(xiàn)而已。宋襄公愚蠢的遵行仁義道德,致使在“泓之戰(zhàn)”中,全軍被殲滅,自己也身負重傷不久就命歸西天,宋國的霸業(yè)就此煙消霧散,誰也不記得了,成為千古笑談。
要說這真正繼承齊桓公霸業(yè)的,那還要屬晉文公重耳。晉文公重耳曾經(jīng)因為歷史原因,家族迫害,在外流亡了十八年。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在流亡的那些年中,跟在他身邊的臣子對他都是盡忠職守,這個時候也是彰顯了他個人的極大魅力?!巴吮苋帷边@個成語也是來源于晉文公重耳。凡事都是否極泰來,后來就是楚莊王,在晉楚爭霸的時候,長江下游又有兩個國家崛起了,一個是吳國,一個是越國。吳王闔閭?cè)斡昧藢O武伍子胥等人,國力很快強大起來。越國也是不相上下,這就是“春秋五霸”的來源以及發(fā)生在其中的有趣故事。
、“春秋”和“戰(zhàn)國”名稱的由來
春秋時期魯國的史官把當(dāng)時各國的重大事件,按照年月日記載下來,一年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編寫,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稱為“春秋”??鬃痈鶕?jù)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鬃泳幱喌摹洞呵铩酚涊d了從魯隱公元年[BC722年]至魯襄公十四年[BC541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記歷史的起止年代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fā)展時期大體相當(dāng),所以歷史學(xué)家就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始于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的那一年[BC770年],止于BC476戰(zhàn)國前夕。
春秋以后,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zhàn)爭,時人稱呼這七大國為“戰(zhàn)國”。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zhàn)國策》一書時,開始把“戰(zhàn)國”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名稱。戰(zhàn)國時期始于BC475年,止于BC221年。
首先來解釋“春秋”名字的由來。春秋名字來源于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經(jīng)孔子修訂編輯后命名為《春秋》,其記載的時間跨度為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無獨有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到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周王室所分封的諸侯力量逐漸強大輪流稱霸,王室徒有虛名,只能依賴諸侯霸主發(fā)號施令,這段時間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歷史時期,它恰好與《春秋》所記載的歷史時期大致吻合,所以后人稱這段歷史為“春秋”。
而“春秋”結(jié)束后,各諸侯已經(jīng)不滿足于稱霸而是要兼并他國稱雄,諸侯之間混戰(zhàn)不休,直到秦始皇統(tǒng)一全中國,這段時間也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歷史時期,歷史上稱之為“戰(zhàn)國”時代。
“戰(zhàn)國”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第一種類似于“春秋”,是來源于西漢的劉向根據(jù)史料編輯整理的《戰(zhàn)國策》,它記載了周朝和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等國發(fā)生的事情,時間跨度為戰(zhàn)國初年到秦始皇滅亡六國的時期,它所記載的歷史時期與這段時期也恰好相吻合,所以稱為”戰(zhàn)國“。
第二種說法則比較直觀,因為春秋過后,各國之間的戰(zhàn)爭變得更為頻繁起來,可以夸張的形容,基本上是三天一小戰(zhàn),五天一大戰(zhàn),所以用“戰(zhàn)國”二字來稱呼這段戰(zhàn)爭不斷的時期。在春秋戰(zhàn)國的時期,各類霸主雄踞一時,也有百家爭鳴,人才輩出,是一段我們值得去觀摩的歲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40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