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正是官場上文武官員之間爭權奪利的表現(xiàn)。
范雎當時官居宰相,地位不可謂不高,可以說他是除了秦王之外,秦國的第二號人物。
戰(zhàn)神白起,當時已經被秦王封為了武安君了,可以說這時候白起的地位,已經達到武將的頂峰了,在往上走就應該稱王稱霸了。
但是,此刻白起的官銜還是沒有宰相高的。
恰恰是在這個時候,白起在長平之戰(zhàn)中,又打敗了趙國,并且殲滅趙國四十萬大軍。這時候白起想趁機把趙國給滅掉。
因為這時候滅掉趙國,對于白起來說是不分吹灰之力的。畢竟趙國剛剛戰(zhàn)敗,而且也沒有鄰國來援助。是趙國軍民最為絕望,信心以及凝聚力最低潮的時期。
當時秦王也拿不定主意,是否讓白起去滅掉趙國?
這時候秦王就去問宰相范雎去了,范雎的第一反應就是,一定要阻止白起進軍,因為一旦白起把趙國給滅掉,那他的功勞將會超越古代任何一位武將。
若是白起滅趙之后,連古人都超越了,秦王肯定也會對他格外的加以贊賞的,到時候白起的地位,肯定在范雎之上。
這是范雎不想看到的,所以,他建議秦王不要急著讓白起去滅趙國。
范雎不讓白起去滅秦國的緣由,說的就是秦國的士兵,剛打了長平之戰(zhàn),已經是疲勞之師了。若是這時候,在派這些人去打趙國,那勝算的把握還是不好說的。不如保存實力,先回來,休整幾個月,然后再去滅趙國也不遲。
秦王聽從了范雎的建議,讓白起撤軍了。
白起對秦王的做法,感到十分的不滿,但是,面對這種情況,他又是無可奈何。沒辦法,只能先班師回朝了。
白起回來之后,也就是僅僅幾個月的時間,秦王覺得秦軍休整的差不多了,想要讓白起再次去滅趙。
可是,這時候白起生病了,他說自己不能去前線打仗了。還是另請高明吧,其實白起已經知道,這時候去打秦國,已經失去了戰(zhàn)機,因為鄰國的援軍已經到了。
秦王不得不派其它將領去打趙國,一戰(zhàn),失敗,再戰(zhàn),失敗,三戰(zhàn),全部戰(zhàn)敗......。
秦王憤怒了,讓白起去迎戰(zhàn)趙國,但是,白起是死活不去。
正是抓住這個機會,范雎在秦王面前開始煽風點火,并且組織其它人,在秦王面前說白起的壞話。
秦王一怒之下,把白起貶為了庶民,就這還不解氣,他又賜了一把寶劍,讓白起自裁了。一代名將白起,就是這樣被范雎整死了。
白起的死,和他的權力太大有關,因為范雎嫉妒他,生怕他爬到自己的頭上來指手畫腳,索性,還不如把他給干掉吧。
這就是范雎要干掉白起的原因。
秦昭襄王之所以殺白起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政治斗爭,對于這種情況,秦昭襄王惱羞成怒,就殺白起,也算是給其他軍功集團的人一個警告吧。而不殺范雎也很簡單,他認為范雎并沒有犯錯,沒必要殺他。
在長平之戰(zhàn)結束后,白起曾請求趁熱打繼續(xù)追擊趙國,可是那秦昭襄王卻聽信了范雎的意見,并沒有答應白起的請求,下令讓軍隊回國休整。
一年過后,秦國與趙國和談沒有成功,秦昭襄王這次卻想要征討趙國,這時白起拒絕了秦昭襄王,不去出征。白起的拒絕讓秦昭襄王感受到了蔑視,再加上范雎的慫恿,于是賜死了白起。
白起被賜死后,國內已無可以出征的人才,不得已范雎舉薦了毫無作戰(zhàn)才能的鄭安平,讓他去征討趙國,可那鄭安平著實沒出息,率領兩萬精兵竟投降與趙國,雖然范雎舉薦人不力,但秦昭襄王卻并沒因此治他的罪。
很多人都感覺奇怪,白起僅僅是因為拒絕秦昭襄王的要求就被殺害,而范雎致使損失兩萬精兵卻安然無事,這是為什么呢?其實也無非是政治原因,長平之戰(zhàn)后,其他五國都不愿參與對趙國的瓜分,都等著看好戲,秦軍也只能硬著頭皮再打下去。這時候范雎收了趙韓兩國的賄賂,表面上看起來是嫉妒白起,實則只是在掩飾秦國外交的失敗,給秦昭襄王一個臺階去停戰(zhàn)。
另一個就是涉及到秦國內部的政治斗爭,商鞅變法的推行,讓軍功集團逐漸強大起來,之所以被稱為軍工集團,是因為他們都是好戰(zhàn)分子,希望隨時有戰(zhàn)爭發(fā)生,這樣他們可以立軍功,白起就屬于軍功集團,長平之戰(zhàn)后白起等人就想打邯鄲,由此可見軍功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
一直以來秦國就是推行外交戰(zhàn)略,雖然征服比較重要,但是軍事也必須服從政治,不然就會亂了套,所以雖從表面來看,殺白起是因為白起反對秦昭襄王,其實也只是政治斗爭而已。
而對于范雎,他是跟秦昭襄王站統(tǒng)一戰(zhàn)線,并沒有觸及到秦昭襄王的底線,所以不必殺。
范雎本是魏國人,因為秦昭王很賞識他的才能,所以封他為宰相。范雎當上宰相之后,也確實靠著一張利嘴為秦國立下不少功勞。白起是秦國人,武將出身,擅長攻堅戰(zhàn),后世對他的軍事評價很高,是戰(zhàn)國四位著名將領之一。所以,范雎與白起的關系,就是文臣與武將的關系。他們二人關系可以比對趙國的廉頗和藺相如。但是,廉頗和藺相如的“將相和”被傳為歷史佳話,范雎與白起的關系就沒那么“喜劇”來了。
秦趙長平之戰(zhàn),白起大敗趙括,并殺死趙國幾十萬降兵,令東方六國失去抵抗的意志。韓趙兩國對白起十分忌憚,便派人重金賄賂范雎,并對范雎說:“秦國一旦統(tǒng)一,秦王必定稱帝,到時白起位列三公,難道您甘心屈居他之下嗎?”于是,范雎勸秦王命白起收兵,白起聽說此事,從此與范雎有了嫌隙。不久,秦王下令讓白起再次領兵攻趙,白起不從,認為最佳的進攻時機已過。秦王認定白起抗旨,再三命令白起出征,白起只好帶病上路。但是,范雎對秦王進言說,白起目無君上,有謀反之意。于是,秦王就賜了一把寶劍,命令白起自殺。就這樣,一代名將歸于塵土。白起死得冤枉,秦人為他建祠,而范雎卻因此背上了一個饞殺功臣的污名??梢?,公道自在人心。
白起是“戰(zhàn)國四將”之首(其余三人是李牧、王翦、廉頗),是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后的又一個無人能及的統(tǒng)帥、將領。白起,善于用兵,為秦昭王辦事,在秦國統(tǒng)一六國的事情上立下過不世之功。白起一生征戰(zhàn)沙場三十七年,打下的戰(zhàn)役無數(shù)多長,并且,沒有異常敗仗。最經典的戰(zhàn)役,也是在后世爭議最大的戰(zhàn)役便是白起參與指揮的——長平之戰(zhàn)。長平之戰(zhàn)坑殺了趙國四十萬人馬,使趙國一病不起;另外,白起還攻克了楚國都城,挖掘楚國先王的墳墓,使其他敵對國家聞風喪膽。
可以說,對于當時的秦國來說,是統(tǒng)一六國的最強候選者,因為秦國,文有范睢、武有白起,可謂是天下無敵。然而,壞就壞在這個范睢,他身為相國但是卻極度嫉妒白起,并且總是在秦王面前說白起的壞話,導致白起與秦王的誤會越來越深,最后,因為白起的不配合,秦王就刺死了白起,使白起自殺。秦國也因為白起的死,推遲了統(tǒng)一六國的時間。
范雎怎么死的
歷史上的功臣,大多數(shù)都沒有好下場,或者被當代的帝王忌憚而殺害,或者失去“先帝”的庇護,被新主子除掉。戰(zhàn)國時期的商鞅、吳起等人為各自的國家殫精竭慮,最后卻沒能得到好下場。秦國的宰相范雎,憑借一張伶牙利嘴,利用”合縱連橫“之術,為秦國的霸業(yè)奠定了基礎。
那么,范雎是怎么死的?是不是被秦王殺死的呢?
眾所周知,范雎雖然是魏國人,但是深受秦昭王的信任,不但拜為宰相,還經常賞賜給金銀珠寶。但是,范雎這個人性格很有特點,他睚眥必報。有恩報恩,有仇則報仇。對于曾經對不起他的人,他是一個也不會放過,而對于曾經在他落難時相助過的人,他又不吝惜財物回報。
當初,范雎從魏國逃到秦國時,得到了鄭安平和王稽的幫助,為相后便分別舉薦為秦國大將和太守。但是,這兩個人卻不爭氣,后來都犯了大罪。秦昭王雖然沒有責備范雎,但是對范雎難免心生芥蒂,而范雎此也很內疚。正巧這時候,一個叫蔡澤的人找到范雎,對他說,自古月滿則虧,您現(xiàn)在正是鼎盛時期,這時候不功成身退,更待何時呢?范雎覺得有理,加上之前的事的影響,便辭去了宰相之職,交出了相印。秦昭王挽留未果,只好由著他去了。范雎辭官后,不久就病死了。
1、范雎本是魏國人,因為秦昭王很賞識他的才能,所以封他為宰相。范雎當上宰相之后,也確實靠著一張利嘴為秦國立下不少功勞。白起是秦國人,武將出身,擅長攻堅戰(zhàn),后世對他的軍事評價很高,是戰(zhàn)國四位著名將領之一。所以,范雎與白起的關系,就是文臣與武將的關系。他們二人關系可以比對趙國的廉頗和藺相如。
2、秦趙長平之戰(zhàn),白起大敗趙括,并殺死趙國幾十萬降兵,令東方六國失去抵抗的意志。韓趙兩國對白起十分忌憚,便派人重金賄賂范雎,并對范雎說:“秦國一旦統(tǒng)一,秦王必定稱帝,到時白起位列三公,難道您甘心屈居他之下嗎?”于是,范雎勸秦王命白起收兵,白起聽說此事,從此與范雎有了嫌隙。不久,秦王下令讓白起再次領兵攻趙,白起不從,認為最佳的進攻時機已過。秦王認定白起抗旨,再三命令白起出征,白起只好帶病上路。但是,范雎對秦王進言說,白起目無君上,有謀反之意。于是,秦王就賜了一把寶劍,命令白起自殺。就這樣,一代名將歸于塵土。白起死得冤枉,秦人為他建祠,而范雎卻因此背上了一個饞殺功臣的污名。
范雎在秦昭襄王時期,任秦國宰相一職。范雎原本是須賈門客,后來因為被懷疑聯(lián)合齊國出賣魏國,因此被降罪。此后范雎是在鄭安平的幫助下來到秦國,并且成為秦國客卿。此后范雎建議秦昭襄王采用遠交近攻的策略,并且讓秦王加強王權,都獲得了采納。成為宰相后的范雎反而嫉妒起了白起的軍功,此后借秦王之手殺掉了白起。那范雎最后的下場又是如何呢?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下吧。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風云人物,白起一生充滿了傳奇,然而或許由于性格缺陷,情商不高,白起遭到丞相范雎的暗算,最終被秦昭襄王賜死杜郵。一代軍神沒有死于沙場,死于敵人之手,卻如此憋屈的自殺而亡,讓人不勝噓唏。
那么,作為白起生死仇敵的范雎,他的下場又如何呢?根據史書記載,范雎舉薦失誤、讒殺白起等問題,所以辭歸封地,不久病死。
然而,犯下一連串錯誤的范雎,真的能夠抽身而去,秦王真的能放過他?在湖南云夢睡虎地,考古專家挖出一批秦簡,揭開白起仇敵范雎的最終下場之謎。
長平之戰(zhàn)后,白起本想趁勢滅趙,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于是派人重金游說范雎,言說一旦白起滅趙,那么白起必為三公,地位就不在你之下了,?故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君功也?,所以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
因此,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yǎng)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同意了此事,于是白起與范雎從此結仇。
當年九月,秦軍又攻趙,但白起生病,先后選擇王陵、王陵為將,卻一直損兵折將無數(shù)。史書記載白起說了一句話,即?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這讓秦王大怒,就嚴令白起帶病上陣。
由于白起行動過慢,加上前線失敗消息不斷傳來,這時對秦王說了一句暗藏殺機的話,即?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意思白起還是不服,于是秦昭襄王就賜死了來到杜郵的白起。
可以說,范雎讓秦昭襄王失去滅趙良機,后進讒言逼死一員鎮(zhèn)國將軍,再者白起死后秦軍慘遭大敗,所以范雎罪大惡極。
而且,范雎錯誤不僅如此,還有舉薦之錯?!妒酚洝酚涊d,范雎舉薦的鄭安平率部投降了趙國,舉薦的河西郡守王稽?三年不上計?等等。
根據秦國法律,所舉薦之人犯罪,那么舉薦人?以其罪罪之?。
因此,范雎史書記載的?辭歸封地,不久病死?的結局,實在太美好了。那么,真相究竟如何?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簡,其中就提到了范雎的結局,有學者聲稱顛覆了史書記載。
湖南云夢睡虎地秦墓,墓主是秦代官吏?喜?,雖然?喜?只是一個中低級官員,但卻非常敬業(yè),非常喜歡自身職業(yè),所以死后還將生前抄錄的文書、律法等陪葬。(在王侯將相還有種的年代,沒有姓氏的?喜?,說明并非貴族出身)
由于秦末戰(zhàn)亂,以及項羽火燒咸陽,導致秦朝的很多史料被毀,讓后人難以看到一個真實的秦朝和秦始皇,留下了很多遺憾。
然而,?喜?墓中的秦簡,卻填補了很多空白,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yī)學著作、吉兇時日的占書等均有涉及,為研究秦朝歷史提供了第一手詳實的資料,具有十分重大的學術價值。
在這些秦簡中,有一部《編年紀》就記載了范雎的結局。
五十二年,王稽、張祿死。所謂張祿,就是戰(zhàn)國名相范雎的化名。那么,這里的?死?,究竟是病死,還是處死呢?其實,看一看范雎舉薦的王稽命運就知道了?!妒酚洝酚涊d,?五十二年,王稽棄市?。顯然,范雎命運和王稽一樣,沒能逃脫秦法制裁,顛覆了史書記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40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