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為了貶低曹操,著重的渲染了曹操錯殺呂伯奢一家的故事,寫的情節(jié)可以說是十分的精彩。但是這畢竟僅僅是小說之言,這種說法太過于主觀,而且其中演繹的成分太多。那么羅貫中在寫這段歷史的時候,究竟是借鑒了哪里的資料呢?
關(guān)于這一段歷史主要是記載《魏書》和《魏晉世語》當中,根據(jù)《魏書》的記載,曹操之所以殺了呂伯奢一家,是因為呂伯奢一家人劫奪曹操的馬匹財物。而《世語》中所說的截然相反,說曹操在呂伯奢家中居住,呂伯奢一家對他非常好,但是曹操卻因為正在被董卓通緝,懷疑呂伯奢對自己圖謀不軌,結(jié)果將呂伯奢一家八人殺死。
顯然羅貫中是采用了第二種說法,并且將這種說法演繹的更加極致,甚至杜撰出來殺豬的情節(jié)。雖然說讓讀者讀起來非常精彩,但是卻有很多細節(jié)經(jīng)不起推敲。我們先大致的回顧一下羅貫中所講的這個故事:
曹操和陳宮到呂伯奢家投宿,受到了呂伯奢一家人的熱情招待。到了晚上的時候,家里人正在準備飯菜,而呂伯奢突然提起來自己要出去打酒,結(jié)果呂伯奢去了好長時間不回,就引起了曹操的懷疑。曹操和陳宮便持劍到后院窺視,結(jié)果突然聽到了呂伯奢的家人正在商量事情,其中一個人說:“綁起來再殺怎么樣?”結(jié)果曹操聽到這句話大為驚詫,便持劍將呂伯奢的家人殺死,等到了廚房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廚房中正捆綁著一頭豬,這才知道自己是殺錯了人。
這個故事雖然很精彩曲折,但是其中的很多細節(jié)卻根本不現(xiàn)實。首先像呂伯奢這樣的大戶人家,怎么可能家里會沒有酒,還需要遠遠的跑出去打酒。而且就算是家里沒有酒,呂伯奢也應(yīng)該提前安排下人去買酒,不應(yīng)該等到晚上的時候自己離開,而把客人撂在一邊。再者說,就算是晚上出去買酒,呂伯奢也根本不需要親自去,只需要安排一個家人去就可以了。這很明顯是羅貫中為了后續(xù)情節(jié)的發(fā)展,故意安排呂伯奢出門,很顯然的是不符合事實的。
另一個不合理之處在于,等曹操到達后院的時候,呂伯奢的家人們正在商量將豬綁起來再殺,所以才使曹操大開殺戒。按理來說,這個時候豬應(yīng)該還沒有被綁起來,但是等到曹操殺完人到了廚房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豬已經(jīng)被綁了起來。既然豬已經(jīng)被綁起來了,呂伯奢的家人為什么還會在后院悄悄的商量,要不要將豬綁起來呢?這顯然也是羅貫中為了情節(jié)需要,所安排的一個情節(jié),目的只是要為了突出曹操的猜忌,也給曹操提供了一個殺人的借口。
所以,《三國演義》中描寫的曹操誤殺呂伯奢的情節(jié)是不可信的,而羅貫中的這個故事是取材于《魏晉世語》,但是《魏晉世語》這本書成書比較晚,而且其中記載了很多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民間故事傳言。他的記載其實我們也完全可以理解,因為《魏晉世語》作者是晉代人,晉代是篡取了曹操的江山,所以肯定需要在某些事情上貶低曹操,以突出自己的合法性。再加上曹操在民間的名聲也一直不是很好,所以有各種各樣的對他不利的故事也是很正常的。而作為一個晉代的作者,他顯然也是愿意接受這種說法的。
但是,像這種經(jīng)不起推敲的事情是不能當做歷史事實來看待的,試想曹操本來就是一個逃犯,要不是呂伯奢對他圖謀不軌,他怎么可能殺人來節(jié)外生枝呢?如果僅僅是出于他自己的猜忌,他完全可以悄悄地跑掉就可以了,根本沒有必要大開殺戒。
反而是《魏書》中的記載比較可信,呂伯奢的家人圖謀曹操的馬匹和財物,作為曹操父親的朋友,而且呂伯奢家里并不是很窮,他完全沒有必要貪圖曹操這點盤纏。之所以要搶曹操的馬匹和盤纏,恐怕目的還是要把曹操強留下來,使他無法遠遁,然后報官受賞。這種情況之下,就是命懸一線的直接沖突,所以曹操才不得不大開殺戒,因為這種情況下曹操已經(jīng)沒有了別的選擇,這樣才比較符合邏輯。
而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杜撰這個情節(jié),其實和很多痛恨曹操的人目的相同,都是想破壞曹操的名聲,想要讓大家知道曹操是一個既喜歡猜忌有喜歡濫殺無辜的人。
關(guān)于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又名吉利。史料記載,曹操自從收編了青州兵三十余萬之后,軍事實力大增,然后才有可能擊敗呂布的并州軍事集團。這時曹操已是四十上下的年紀。曹操的一生大致經(jīng)歷如下:
? ? 公元155年? 出生。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
? ? 公元174年? 20歲,任郎官,后任洛陽北部尉,頓丘令,入朝為議郎。
? ? 公元184年? 黃巾起義后,任騎都尉,因軍功升為濟南相。
? ? 公元188年? 任西園八校尉(靈帝時所設(shè)置的新軍將領(lǐng))之一的典軍校尉。當時,蹇碩為上軍校尉,袁紹為中軍校尉,曹操34歲。
? ? 公元189年? 董卓進京,曹操逃出洛陽,到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陳留鎮(zhèn))募兵反董。
? ? 公元191年? 擔(dān)任東郡太守。
? ? 公元192年? 代任兗州牧。收編青州的黃巾軍三十多萬之眾,建立青州兵,軍事實力大增。
? ? 公元195年? 擊敗呂布,控制充州,任兗州牧。時年41歲。
? ? 公元196年? 迎獻帝,都于許縣。采納棗祗、韓浩建議開始屯田。
? ? 公元197年? 率軍攻打并擊敗袁術(shù)。
? ? 公元198年? 擒殺呂布,攻占徐州。
? ?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戰(zhàn)擊敗袁紹主力。
? ? 公元204年? 攻占鄴城(今河北臨漳)。任冀州牧。
? ? 公元206年? 全部占領(lǐng)冀、青、幽、并四州。抑制兼并,打擊豪強。
? ? 公元207年? 率軍遠征北方烏桓,在白狼堆(今遼寧建平布祜圖山)斬殺蹋頓。掃平北方。
? ? 公元208年? 率軍南征劉表。在江陵與孫權(quán)、劉備聯(lián)軍對壘,十二月赤壁兵敗。曹操54歲。
? ? 公元211? 年率軍進攻關(guān)中。擊破馬超、韓遂。平定關(guān)中和隴西。
? ? 公元212? 年率大軍征伐孫權(quán)。在濡須口(今安徽無為東),相持月余而退。
? ? 公元213? 年受封為魏公,領(lǐng)有冀州十郡。
? ? 公元215? 年率軍奪取漢中,張魯降曹。
? ? 公元216? 年進稱魏王。時年62歲。
? ? 公元218? 年赴長安指揮對蜀軍作戰(zhàn)。夏侯淵被蜀軍斬殺。
? ? 公元219? 年率軍在斜谷一帶與蜀軍對峙,失利后撤回洛陽。
? ? 公元220? 年在洛陽病逝,終年66歲。(《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和陳壽寫《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不同,無名氏所作《曹瞞傳》,由于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被保存了下來。從中,人們看到了曹操的另類而又真實的一面。
? ? 《曹瞞傳》的內(nèi)容特別有意思。其作者是誰,已不為人知,有說是“吳人”,有說是“無名氏”的。
? ? 現(xiàn)按照《曹瞞傳》內(nèi)容順序,可以分別列出以下故事(原文沒有標題。裴松之注引書時又是分散插到《三國志》里的):
? ? 曹操幼時,欺騙其叔與父。假裝突然中風(fēng),目的是讓父親不再相信叔父告狀的話。
? ? 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瞞。(父)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與惇為從父兄弟。
? ? 太祖少好飛鷹走狗,游蕩無度,其叔父數(shù)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陽敗面喁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fēng)?!笔甯敢愿驷浴a泽@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fēng),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fēng),但失愛于權(quán)父,故見罔耳?!贬阅艘裳?。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終不復(fù)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 ? 曹操到底為何殺呂伯奢一家? ? 究竟是猜忌與多疑引起的殘忍之舉,還是迫于自衛(wèi)的無奈之舉?
? ?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簡直成了曹操這位亂世奸雄的標考性名言。這話出現(xiàn)在《三國演義》第四回,曹操殺呂伯奢一家九口,面對陳宮的疑責(zé),曹操作了如此回答。
? ? 羅貫中描述此段故事極其成功。人物關(guān)系交代很清楚,情節(jié)展開極具層次,逐級推進,連殺九人,滅呂伯奢一門老小。既有場景描寫,又有心理描寫,將曹操寫得活靈活現(xiàn)。
? ? 這段故事中,除了陳宮這人物出現(xiàn)在這里是虛構(gòu)的之外,曹操殺呂伯奢一家大小,均有史料依據(jù),并非羅貫中虛構(gòu)故事。
? ? 這依據(jù)不是陳壽《三國志》。陳壽寫曹操傳,看來是有意避諱,不提曹操殺人的事,只寫“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但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的事,陳壽未寫,別人寫到的卻也不少。從裴松之拄《武帝紀》所引的材料看。就有三種:
? ? 王沈著《魏書》上說:“太祖(曹操)以(董)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驍騎校尉),逃歸鄉(xiāng)里。從數(shù)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shù)人?!?/p>
? ? 郭頒《世語》上說:“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各賓主禮。太祖自咀背(董)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 ? 孫盛《雜記》上說:“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凄愴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 ? 上面三種記載,立足點并不一樣。第一種說曹操殺人是遭劫后的自衛(wèi)或報復(fù)。那是咎不在己的。后兩種說法,曹操多疑而殺人,簡直殘忍至極。
? ? 按史學(xué)家郭沫若《替曹操翻案》一文所稱,第一種記載比較可信。究竟如何,還值得進一步探討。
? ? 這里可以先弄清,羅貫中為什么不選擇《魏書》中的自衛(wèi)之說。而將第二、三種材料合起來,成為曹操因猜疑而殺人,再加上細節(jié),加進陳官其人在場目睹一切。這么安排,羅貫中是有意勾勒曹操的多疑、殘忍的性格。
? ? 尤其是孫盛說到八個字: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既符合羅貫中對曹操形象設(shè)計的總體需要,又可以作為曹操一生做事原則的概括,真是精妙至極。
第一,曹操誤以為呂伯奢要殺他,故而殺之。
第二,曹操知道真相了,但又不好向呂伯奢說明,還不如殺了了事。
第三,怕呂伯奢為了報仇,而向官府報告其蹤跡,所以殺之,免生事端。
第四,演義中為了承托曹操的“奸雄”形象,所以呂伯奢被曹操殺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44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