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宋朝和驢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在我們的印象中,古代歷史上那無數(shù)次大大小小的冷兵器戰(zhàn)爭中,戰(zhàn)馬是決定戰(zhàn)爭勝利的重要砝碼,一般來說,擁有一支強大機動的騎兵隊伍,是每一支軍隊所期望的。
但在我國的歷史上,有一個王朝,在戰(zhàn)馬奇缺的境況下,把驢推上了重要的地位,這個王朝就是趙匡胤所建立的大宋王朝。
宋太祖趙匡胤出生于軍人家庭,年輕時練了一身好武功,據(jù)《宋史》記載其“漫游無所遇,舍襄陽僧寺。有老僧善術(shù)數(shù),顧曰: '吾厚汝,北往則有遇?!?/p>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趙匡胤年輕時闖蕩江湖沒有方向,漫無目的地四處游蕩。在他走到襄陽時,因為沒有錢住店,棲身在一座寺廟里。廟里一位老住持年近百歲,經(jīng)過徹夜傾談,給他指了條明道:向北方去,那里可以建功立業(yè)。
第二天臨別時,老和尚不僅送給趙匡胤一筆金銀,還將寺中唯一的一頭毛驢送給他作為腳力。
此后,趙匡胤騎著這頭驢投身于后漢樞密使郭威帳下,即時來運轉(zhuǎn),屢建戰(zhàn)功,一步步發(fā)跡,直到發(fā)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成為大宋天子。
所以說,在宋朝還沒開始時,趙匡胤就和驢有了密切的合作。
那位老和尚為什么送趙匡胤一頭驢呢?怎么不送一頭高大的馬呢?
其實,我們都知道,宋朝雖然統(tǒng)一了中原,但是,宋朝也僅限于統(tǒng)治了中原的富庶地區(qū),而失去了繁育馬匹的大西北。
歷史告訴我們,越是靠近西北方向的馬匹越適合作為戰(zhàn)馬,但是,終北宋南宋兩朝,這些地方都不在王朝的掌控之內(nèi)。
沒有北方草原,就失去了優(yōu)良戰(zhàn)馬的來源,再加上在農(nóng)耕地區(qū)養(yǎng)馬成本很高,使北宋軍隊長期處于馬匹供應(yīng)不足的狀態(tài)。直接影響到軍隊的戰(zhàn)斗力。
因此,北宋的國家軍隊“禁軍”主要是以步兵為主,所謂的騎兵隊伍實際上常常十之三四無馬可騎。而與之相對的北方游牧民族的軍隊,不僅是以騎兵為主,而且常常是一個騎兵可以有兩到三匹馬倒換著騎。這樣一來,宋朝軍隊對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戰(zhàn),常常以失敗而告終就不難理解了。
馬除了征戰(zhàn)以外,也是古代社會中重要的交通工具。宋朝在馬匹不足的情況下,驢就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驢的體溫比馬低,維持能量的消耗也低,故食量只有馬的60%左右。驢雖然沒有馬高大,步幅小但頻率高,日行也可近百里。
而且驢的耐力也非同尋常,終日不食也可忍耐。宋朝直接控制的德州和關(guān)中地區(qū),都是大型優(yōu)質(zhì)驢的原產(chǎn)地。
據(jù)沈括《夢溪筆談》記載,戰(zhàn)爭時馬一匹馱糧一石五,而驢一頭馱糧一石,也就是說,三頭驢的運輸量與兩匹馬是相等的,但進食量卻比馬低近一半。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在攻下太原、滅掉北漢以后,又提出乘勝東進,圍攻幽州(今北京),以期奪回被石敬瑭敬獻于契丹遼國的“燕云十六州”。
結(jié)果,幽州久攻不下,遼國援兵在大將耶律休哥趕到以后,先以小股軍隊佯敗,誘敵深入,然后在高粱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西直門立交橋那個地方,以騎兵擊潰了宋軍主力。
宋太宗趙光義大敗之下,落荒而逃,他乘驢車跑到百里外的涿州。堂堂的大宋天子“御駕親征”竟然變成“騎驢逃命” !驢又一次給趙家?guī)硇疫\,簡直可以成為北宋的吉祥物了。
驢在宋朝生活中有這么重要的作用,在民間傳說中也不少。我們還有熟悉的“包公審驢”的故事:
據(jù)說在汴京城外,農(nóng)民王五養(yǎng)了一頭驢,就靠運送木炭、柴草進城來賺點錢。有一天他到城門口拴好驢,自己背著木炭到城里去賣,賣完了出來一看,不對頭了:驢拴在樹上,韁繩還是那個韁繩,嘴上的轡頭還是那個轡頭,但是驢卻變成了一頭瘦驢,被人調(diào)包了!
王五左右找了一陣,肯定也找不著換驢的人,告狀都不知道該告誰。于是,他把驢牽到了開封府,就來告這頭驢。包公升堂以后,王五在底下說: “包大人在上,小民的驢在城外放著,結(jié)果一時沒有顧上,回來驢就變成了這個樣子了?!?/p>
包公聽后,驚堂木一拍:“這頭驢也太不像話了!這樣,關(guān)起來餓它三天,三天之后我再來審理?!?/p>
驢就這樣給關(guān)起來了。王五出了開封府衙,向眾人一講,這事兒就傳開了,說包公要審驢了。
三天過后,大堂又開了,這時候圍觀的群眾可就上百了。包公往大堂一坐,把驢牽上來問:“你這驢,知不知道悔意?”
驢當然不會說?!安徽f,痛打四十大板! ”于是衙役們上來一頓打,打得驢直叫。打完以后,驢還不會開口說話呀,包公做出判決:“把驢放開,由它去跑吧,愛去哪兒去哪兒?!?/p>
這一放開,被餓了三天,又被慘打了一頓的驢,一下就跑出去了,還跑得特別快。衙役、王五,還有圍觀的群眾都跟著。
結(jié)果,這頭驢一路跑出了十幾里,然后進了一戶人家,大家跟著進去一看,果然,偷驢的人找到了,因為王五的那頭好驢正拴在那戶人家里面。
宋仁宗慶歷年間在對西夏的作戰(zhàn)中,曾經(jīng)一次征調(diào)五萬頭驢往前線運送給養(yǎng)。這些驢把軍糧運到后,遇上緊急情況,驢本身也可以充當食品而不影響戰(zhàn)斗力。
民間也流行吃驢肉,與歐陽修一起修撰《唐書》、《新唐書》的翰林學士宋祁路過洛陽,在友人處盤桓數(shù)日,詩酒唱和之余,大食驢肉,最后竟吃紅了眼,將自己來時代步的驢也殺了吃了!
這位“紅杏尚書”該怎么回去呢?只能再租一頭驢了唄,反正汴京城的一些官員,平時都是騎驢上班的,宰相王安石變法失敗后,也是騎著驢四處散心。
驢生活在宋朝,還真的有很多故事啊,受制于地域上的局限,宋朝不像漢、唐、元、清等王朝,從來不缺少優(yōu)質(zhì)戰(zhàn)馬,無奈之下,宋朝只好把驢當成馬的重要替代品了。
本文參考自:《清明上河讀宋朝》
道士墜驢的解釋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 卷七載: 五代 末隱士 陳摶 ,乘騾去 汴州 ,途中聽到 趙匡胤 登極作皇帝的消息, 大笑 墜騾說:“ 天下 從此定矣。”遂入 華山 為道士。后因以“道士墜驢”為亂世結(jié)束,天下趨于太平的典故。 清 丘逢甲 《四迭秋懷韻》 之八:“道士墜驢天下定, 香孩 夾馬 圣人生。”
詞語分解
道士的解釋 ∶指崇奉道教而又從事教務(wù)的人那道士又執(zhí)令牌,燒了符檄。;;《西游記》 ∶修佛道之士的略稱。魏晉時指和尚佛教初傳此方,呼僧為道士。;;《盂蘭盆經(jīng)疏下》詳細解釋.有道之士, 道德 品質(zhì) 高尚 的人。 漢 董仲 驢的解釋 驢 (驢) ǘ 哺乳 動物 ,像馬,比馬小,能馱 東西 、拉車、耕田、供人騎乘:驢騾。驢皮膠(亦稱“阿膠”)。驢皮影。驢唇不對馬嘴。 部首 :馬。
如果要說起北宋第一歷史疑案,莫過于宋太祖趙匡胤的死。公元976年,陰歷十月二十日晚,年僅五十歲的趙匡胤毫無征兆地死在了皇宮的萬歲殿里。他死得太過于突然,也太具有傳奇色彩,就連宋朝的官方史書上,也只留下了短短12個字:“癸丑夕,帝崩于萬歲殿,年五十”。所以,直到千年以后,仍然有執(zhí)不同觀點的人為此爭論不休,成為了至今都無法揭曉的歷史謎題。
金匱之盟初現(xiàn)公元981年的陰歷九月,原宋太宗趙光義的幕僚柴禹錫突然告發(fā)開封府尹、秦王趙廷美,罪名是“驕恣,將有陰謀竊發(fā)”(《宋史》)。趙廷美是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的弟弟,若要審理趙廷美是否有不臣之心,就不得不提到一個關(guān)鍵性人物,他就是趙普。
趙普出身官宦之家,幫助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后,歷任樞密院直學士、樞密使等職,后連任十年宰相一職。趙普他志存高遠,深謀遠慮,在任何時刻都和趙匡胤配合的天衣無縫。趙匡胤對于這個幫助自己登上皇位的謀臣也十分信任。
后唐李煜滅國后,為了讓趙普在皇帝面前說些好話,就給他送來了五萬兩白銀。趙普沒敢接受李煜的賄賂,直接上交給了趙匡胤。趙匡胤又還給了趙普,并囑咐趙普,別忘了寫信向李煜表示感謝。過了一段時間,李煜前來朝見趙匡胤的時候,趙匡胤非常高興,就賞了李煜一些金子,這些金子的數(shù)目,不多不少,正好是五萬兩。李煜這下才明白,他送趙普銀子的事被皇帝知道了。
趙匡胤有一次去趙普家,看見墻角放著十個瓶子。趙普說,這是吳越王錢俶送給他的海鮮。打開一看,全是金子,嚇得趙普慌忙跪倒請罪。趙匡胤哈哈大笑:“收就收下吧,他估計天下之事都是你擬定的吧!”
我們從這里可以看出來,趙匡胤在這個時候還是相當信任趙普的。然而隨著趙普的權(quán)勢越來越大,也讓趙匡胤開始忌憚他。趙普收下吳越王錢俶的金子后,就在京城開始修建自己的府邸。這原本也不是什么大事,皇帝也不會過問。當時官府禁止私人販賣陜西、甘肅的木料,趙普就派府中的小吏去采購,然后運到京城。這個小吏就趁機偷竊木材,打著趙普的旗號在京城販賣。趙匡胤知道后,非常生氣,就想下旨意將趙普趕出京城。
而就在這個時候,趙普又與樞密使李崇結(jié)成了兒女親家。李崇手握兵權(quán),而趙普手握相權(quán),如果他們兩個人聯(lián)合起來就等于控制了國家的軍政大權(quán),趙匡胤對此當然不能容忍。趙匡胤雖然沒有在這件事降罪趙普,卻隨便找了一個理由將李崇降了職。
趙匡胤對趙普的態(tài)度,讓翰林學士盧多遜看出了端倪,于是,一次又一次告趙普的狀,不是說趙普貪贓枉法,就是說趙普縱容手下胡作非為。趙匡胤于是就順坡下驢,將趙普趕出了京城,掛著宰相的頭銜,調(diào)任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
當柴禹錫等人告發(fā)秦王趙廷美驕奢恣肆,將會發(fā)生陰謀的時候,趙光義就召見已經(jīng)回京閑仕的趙普前來問話。在官場摸爬滾打一輩子的趙普知道自己升遷的機會到來了。他對趙光義說,愿意替皇帝查明真相,又隨意編造了“金匱之盟”,為趙光義即位的合法性提供佐證。
據(jù)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建隆二年(公元961)二月,杜太后自知在世時間已不長,就召趙匡胤、趙普等入宮受遺命。太后問趙匡胤說:“你知道你是怎么得到天下的嗎?”趙匡胤嗚咽:“此皆祖考及太后馀慶也!”杜太后說:“不是!那是因為柴家讓一個小孩兒當君主,群臣不服。如果后周有年紀稍長一點的國君,你怎么會有機會?你和光義都是我所生,在你百年之后,應(yīng)該傳位于你的弟弟,這才是社稷之福。”趙匡胤痛哭說道:“我怎么敢不按你的教誨去做!”并轉(zhuǎn)身對趙普說:“你把我們說的話記下來!”于是,趙普就在杜太后的病榻前寫下了誓書,并在紙末署上:“臣普記”。趙匡胤親手將其放到金匱之中,命可靠的宮人掌管。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疑云趙光義聽趙普這么一說,就在宮內(nèi)找到了金匱,打開一看,果然有誓書,不由得大喜,對一直沒有重用趙普表示了誠摯的歉意。于是,趙普重新得到了重用,晉升為司徒兼侍中,這是北宋前期最高的宰相之位,后來又被封為梁國公。
“金匱之盟”的出現(xiàn),使趙光義的繼位變得合情合理,使人們原先對他即位的懷疑一掃而光。長期以來,沒有人懷疑它的真實性,《宋史》、司馬光的《涑水記聞》、李燾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均以此作了記錄。尤其是明代的一些歷史評論家,都接受了這種說法。
而對“金匱之盟”提出疑問的,則是起源于一個和尚對趙匡胤之死的描述,他在《續(xù)湘山野錄》中記載:趙匡胤和趙光義年輕的時候,遇到一個道士。這個道士神通廣大,準確的預測出了陳橋兵變,趙匡胤成為皇帝的日期。趙匡胤當上皇帝后,多方查找這個道士也沒有找到。趙匡胤五十歲的時候,道士又出現(xiàn)了。故人相逢,趙匡胤格外高興,就詢問自己的壽命。
道士說:“今年十月二十日夜,如果天氣晴朗,陛下可以再活十二年;如果不是,就請您準備后事吧!”到了這一天,趙匡胤懷著忐忑的心情,登上了太清閣遙望天空,天氣晴朗,星星璀璨閃爍,他感到十分高興。不料,天色驟變,大雪伴隨著冰雹從天而降。于是,他就召來了晉王趙光義,屏退了宮女太監(jiān),兩個在宮中喝酒。守在外面的人隔著窗戶看到趙光義不勝酒力離席后退。到了三更的時候,兩個人走到了外面,積雪已達數(shù)尺,趙匡胤柱斧除雪,喊道:“好為之,好為之。”
然后,趙匡胤就回寢宮睡覺,鼾聲如雷。到了五更的時候,發(fā)現(xiàn)皇帝“玉色瑩然如出湯沐”,但已經(jīng)駕崩。守在宮中的趙光義馬上接受了哥哥的遺命,在哥哥的靈柩前即位稱帝,是為宋太宗。
所以,有些專家就認為,“燭影斧聲”只不過是趙光義弒兄篡位的借口。若趙匡胤真的覺得時日不多,需要安排后事,不可能單獨召趙光義一人前來。至于守衛(wèi)們在室外看到趙光義在喝酒時的幾次退讓和趙匡胤用玉斧刺雪,正是趙光義和趙匡胤進行殊死搏斗的真實寫照。趙匡胤想不到一向溫和善良的二弟會那么迫不及待地想要坐上那至高無上的寶座,而對他痛下殺手。
還有就是趙匡胤死的時候,他的兩個兒子均已經(jīng)成年且身體健康,都合法的皇位繼承人,他為什么要破壞“父死子繼”的繼承制度而傳位于自己的弟弟而不是嫡子。更為奇怪的是,在趙光義繼位后,想通過功績來證明自己帝位的合法性,躊躇滿志的發(fā)動了著名的高梁河之戰(zhàn),意欲收復被“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給遼國的燕云十六州。高梁河一戰(zhàn),趙光義一敗涂地,差點喪命。趙光義逃回來之后聽說,在他與大軍失聯(lián)期間,有人想擁立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為帝。趙光義在沒有追查事情原委的情況下,就痛斥了趙德昭,最終導致趙德昭被迫自殺。趙德昭自殺兩年后,趙匡胤的次子趙德芳也不明不白的死去,死因仍然指向了趙光義。
正是在這種不利情況下,趙光義找到了郁郁不得志的趙普,炮制了“金匱之盟”的謊言。
無論趙光義是否通過合法途徑獲取了皇位,無論趙匡胤是病怒交加而死,還是死于兄弟之手,誰也不知其詳。不過十分清楚的是,趙匡胤的死亡確實給北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由此拉開了宋朝與外族作戰(zhàn)屢戰(zhàn)屢敗的歷史序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4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