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有點廣泛,清朝一開始是家族和重臣推舉制。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年號天命,由于內(nèi)部紛爭很厲害,加之長子代善和努爾哈赤的妃子有一腿,老爸努爾哈赤一氣之下,廢了大太子之位,讓幾個兒子競爭上崗,由大臣推舉,當然還是努爾哈赤一人說了算。有幾個皇子參政議政,努爾哈赤的這種方式叫『共議國政』。
等到了皇太極死后,誰來接班又起了波瀾。由于沒有明確接班人,多爾袞和家族舉行了『聯(lián)合會議』。
說實話,多爾袞作為皇太極的弟弟接班最合適不過了,但考慮到各方有不服的,他推舉了當時最弱小,最沒實力的『福臨』繼位,就是后來的『順治』。其他各方也說不出反對,這就避免了紛爭和內(nèi)戰(zhàn),后金得以快速發(fā)展。
縱觀歷史,元朝當初也沒有按照漢朝『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賢”』的正統(tǒng)思想,也有大臣擁立的現(xiàn)象。比如成吉思汗,蒙哥,窩闊臺等。這些人都是用實力說話的人??傮w來說,元,清這種非正統(tǒng)繼位的相對多一點。
漢民族皇帝卻不同于元朝和清朝,自周確立了一整套『正統(tǒng)繼位』說法以來,基本是立嫡為太子的,『廢長立幼』大臣是反對的,更談不上由大臣推舉了。
大臣推舉太子容易形成勢力集團,容易產(chǎn)生大臣以推舉有功而自居,專斷國事,操縱朝廷。
太子之位乃國之根本,太子不穩(wěn),國家不穩(wěn)。大臣對于皇帝家事都是諱莫如深的,沒有哪個大臣膽敢染指太子廢立之爭。大臣只有執(zhí)行和信奉正統(tǒng)思想,從不敢有非分之想。
大臣推舉太子,皇帝會認為大臣和太子結(jié)成死黨,這是老皇帝最忌諱的地方。比如岳飛被殺,有一種說法他推舉太子造成的。
卿言雖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當預(yù)也。這句話,把岳飛嚇得“面如死灰”
趙構(gòu)忌憚岳飛擁兵自重,現(xiàn)在加之他推舉太子,趙構(gòu)斥責道:廢立太子也是你分內(nèi)之事嗎?岳飛嚇得大汗淋漓而退??梢姡实鄄辉试S,大臣也要知趣。否則,離被殺不遠了。
因為有立嫡立長的祖制,這個是每個王朝都會有的,是延續(xù)了周代的宗法制.
明代大臣很粗,特別是言官,明祖制有不能殺言官之規(guī)定,這幫家伙罵人不眨眼,皇帝都拿他們沒辦法.其實皇帝立自己喜歡的兒子這種事在當時是不能為大臣接受的.比如萬歷年間的爭國本,前前后后搞了n年,被萬歷干下去多少大臣,可是仍舊是前赴后繼,甚至內(nèi)閣不止一次威脅辭職來逼迫皇帝,實在是.......
還有就是權(quán)利問題,一般來說太子的身后都有一群太子黨(一般來說都是多數(shù)人),他們當然會不遺余力地為太子戰(zhàn)斗了.
“唯才是舉”看起來十分完美。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還不如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制度。主要原因有:
1.缺乏明確標準衡量“才”
首先才華有很多種。有的人擅長軍事,比如漢武帝、李世民、朱棣等。有的人擅長詩詞,比如南唐后主李煜。有的人擅長畫畫和書法,比如宋徽宗。還有的人擅長木工活,比如明熹宗。
上述這些皇帝都十分有才華。但是不是每一位有才華的人都是合格的皇帝,比如南唐后主和宋徽宗這兩位才華橫溢的人,就是蹩腳的皇帝,最后導(dǎo)致國破家亡。
2.是否有才是由皇帝判定,本身帶有很大主觀性
是否有才華是由皇帝去衡量,完全是由皇帝的個人喜好決定,不一定公平公正。
比如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他的太子劉據(jù)完全不像他,劉據(jù)寬仁,經(jīng)常平反漢武帝制造的冤案。
由于劉據(jù)執(zhí)政理念與漢武帝不同,漢武帝執(zhí)法嚴峻,喜歡任用酷吏,劉據(jù)則性格寬仁,不愿意多殺人。本來劉據(jù)絕對是漢武帝最好的接班人,可是漢武帝不喜歡劉據(jù)。
劉據(jù)由于被小人構(gòu)陷,他為了自保迫不得已殺了小人江充,然后被迫起兵與漢武帝的軍隊大戰(zhàn),最后兵敗自殺。
還有唐高宗與武則天所生的兩位太子李弘和李賢,兩人都很聰明,特別是李弘,從小就孝順寬厚,深得李治的喜愛,由于年長后與武則天爭權(quán),李弘年僅23歲時就死了,死因成疑。
李弘死后,李賢被立為太子。李賢才思敏捷,由于李治身體不好,李賢多次監(jiān)國,處理朝政,他的執(zhí)政能力得到大臣們的認可。如此英明神武的太子,是武則天奪權(quán)路上的絆腳石,于是武則天以謀反罪廢李賢為庶人,后來還逼其自殺。最后平庸的李顯被立為太子。
三位才華橫溢的太子,因為不得皇帝或者母后的歡心而無緣皇位,可見決定太子地位的還是皇帝的個人喜好。
3.皇子們?yōu)榱藸帄Z皇位會偽裝自己去迎合皇帝
如果以“唯才是舉”的標準去選拔太子,會造成更大的動蕩。因為嫡長子雖然不完美,但是這個標準固定,相對來說爭奪會少些。
而以“唯才是舉”的標準選太子,會使許多有野心的皇子偽裝自己,欺瞞皇帝。
比如咸豐帝奕詝是道光帝的皇四子,他能力平庸,皇六子奕欣則文武全才。
道光帝本來傾向于立奕欣為儲君。但是奕詝在老師杜受田的指導(dǎo)下,偽裝自己,將自己裝扮成仁孝的孩子,最終騙取道光帝的信任,被立為儲君。
奕詝的偽裝伎倆如下:有一天道光和各位皇子打獵,文武全才的奕欣收獲滿滿,而奕詝卻一頭獵物都沒抓到,道光帝覺得奇怪就問奕詝,奕詝早就受到杜受田的指點,他回答說:“現(xiàn)在是春天,正是鳥獸們繁殖的季節(jié),我不忍心傷害它們?!钡拦饴犃藢仍}非常贊許。
道光帝晚年身體不好,于是召來奕詝和奕欣問話。奕欣知道這是表現(xiàn)自己才華的時候,于是侃侃而談,大談自己以后的治國之道,他的演講十分精彩。
再看奕詝是什么表現(xiàn)呢?他跪在地上,啥也沒說,只是痛哭流涕,一副傷心欲絕的樣子。
奕詝的表現(xiàn)徹底打動了道光帝,他認為奕詝雖然能力平庸,但是仁孝,更適合做皇帝。于是道光帝決定立奕詝為儲君。
后來的大清在奕詝的治理下山河日下,爆發(fā)了太平天國起義,大清在平定太平天國后也奄奄一息。如果道光帝泉下有知,他知道奕詝的所謂仁孝不過是偽裝,估計他會抽自己一個耳光,為什么不立文武雙全的奕欣!
由此可見,“唯才是舉”看起來好像很公平,其實它的標準很難統(tǒng)一,而且就算是真正有才華的人,比如李弘、李賢、奕欣等人,最后也不一定能得到皇位,因此“唯才是舉”會造成更大的動蕩,會使更多的皇子加入到爭權(quán)奪利的陣營中。
相比較而言,“唯才是舉”還不如嫡長子制度,所以嫡長子制度能延續(xù)幾千年,是有其合理性的,盡管它并不公平。
怎么可能是最好的方法,根本毫無可行性。關(guān)鍵在于一個所有人都能信服的標準,而“才”這個東西實在太主觀,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會給出不同的結(jié)論,如何服眾?
為什么歷朝歷代皇位繼承都是嫡長子繼承制?一來是因為這個客觀,是個明確的標準,都使用這個標準,大家不敢不服。二來嫡子出于皇后,皇后的娘家地位往往高于嬪妃,嫡子就有更強大的支持;長子又往往比幼子成熟,更能處理各類事務(wù),所以嫡長子繼承,有利于皇位的穩(wěn)定傳承。如果按照題主說的“唯才是舉”那就徹底亂套了。
首先,“才”分很多種,不同的皇子有不同的才能,如何取舍?
舉個例子,曹操(雖然他當時不是皇帝,但也要選擇繼承人)有三個兒子最為出色,論政治,曹丕經(jīng)驗豐富;論軍事,曹彰戰(zhàn)功赫赫;論文采,曹植才高八斗。都是才,你選哪個?你要是選治國能力,有人就會說天下未定,軍事才能更重要,你要選軍事,就有人說治國更重要,而這兩者的高下反而不如文采最好判斷,你選哪個都有問題,所以,曹操選年長的曹丕,所有人不服也得服。
其次,誰來判斷才能高下?
完全靠皇帝自己判斷嗎?不能。因為兒子太多,皇帝看不過來。就算看到了,那也是皇子在皇帝面前刻意表現(xiàn)出來的。比如李世民的兩個兒子,在父親面前,太子李承乾認真理政,魏王李泰天真可愛。可是到了李世民看不到的地方,李承乾荒唐無度,寵幸男寵,對東宮官員隨意打罵,還聲稱得天下后要送給突厥自己做個突厥將軍;魏王李泰更是陰謀結(jié)黨,還威脅要殺死兄弟??此麄冊诨实勖媲霸趺幢憩F(xiàn),只能被騙。
那聽大臣們的行不行呢?還是不行。因為大臣們說好的那個皇子不是真的好,而是給了大臣們好處。最典型的就是康熙年間九子奪嫡,一廢太子后,讓群臣推薦新太子。結(jié)果朝中一眾重臣聯(lián)名保舉八阿哥胤禩。此事反而讓康熙覺得蹊蹺,證明了胤禩結(jié)交大臣,圖謀太子之位,犯了大忌。此事不僅沒有讓胤禩上位,反而讓他從皇位角逐中出局了。這點康熙是清醒的,所以他還是復(fù)立太子胤礽。最終在二廢太子后寧可儲位虛懸也不們的了。
所以,唯才是舉是不可能公平的,最后只能推舉出皇帝喜歡的或者陰謀家,而不是真正有才的,這樣反而不如嫡長子更讓人信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47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揭秘,歷史上有哪些皇帝禁止百姓吃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