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最不放心的哪個人是誰呢?此人是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徐懋功,也可以稱為李勣。有人可能會說不對啊,李世民還特意囑咐徐懋功:“朕思屬幼孤,無易公者。公昔不遺李密,豈負朕哉?”明明想讓徐懋功輔佐幼主,怎么又變成想殺死徐懋功了呢?況且徐懋功是凌煙閣功臣,李世民怎么會對他不放心呢?
如果你認為李世民對徐懋功十分信任,兩人是君臣相得,親密無間,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在歷史上,李世民一直拉攏徐懋功,同時有提防著他,兩人的關系非常復雜,并非是那種非常信任的君臣關系。此話怎講呢?這事還得從玄武門之變說起。
雖然徐懋功自歸順唐朝后,一直在李世民麾下效力,但徐懋功沒有像秦瓊、程咬金那樣,成為李世民的心腹將領,他一直保持著中立狀態(tài),既不依附太子李建成,也不倒向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也曾拉攏徐懋功,但被他拒絕,他依然選擇中立。
徐懋功雖然保持中立,但李世民深知他的能力,因此委以重任,徐懋功也為唐朝立下赫赫戰(zhàn)功。李世民也對李世民稱帝后,對徐懋功采取了拉攏的政策,史書關于這樣的記載很多。比如一次徐懋功患病,御醫(yī)說需要胡須做藥引,“太宗乃自翦須,為其和藥”。事后“勣頓首見血,泣以懇謝”,李世民的話更讓人感動,“吾為社稷計耳,不煩深謝?!?/p>
后來李治做了太子,李世民又對徐懋功托孤,讓他好好輔佐太子,徐懋功當場“雪涕致辭,因噬指流血”。之后的宮廷宴會上,徐懋功喝醉了,李世民“解御服覆之”。但其實你看到的都是表象,李世民厚待徐懋功的背后,其實對他的不信任,李世民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拉攏這位唐朝第一名將!
當李世民即將走到終點時,他最不放心的就是徐懋功!李世民把太子李治叫到眼前,他說了一番話,道出了內心的真實想法,“彼才智有余,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為后用為仆射,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殺之”。
意思是說,李世民怕自己死后,徐懋功不臣服于李治,因此要考驗他。李世民故意貶徐懋功為疊州都督,如果他故意徘徊觀望,不馬上出京上任,立即將他處死;如果他能夠馬上出京,李世民死后,就提拔他做仆射,也就是宰相。命運把握在徐懋功的手中,他會怎么做呢?史書記載,“世勣受詔,不至家而去”。
和李世民混了這么多年,徐懋功對皇帝非常了解,加上他非常謹慎低調,因此躲過這場災難。李世民死后,李治封徐懋功為宰相,加以重用,而徐懋功也是更加謹慎,朝中大臣稱“諸將夙夜小心,忘身憂國,莫過于李勣者?!?69年,78歲高齡的徐懋功病死,徐懋功歷經李淵、李世民、李治三朝,出將入相,憑借著低調謹慎,平穩(wěn)的走完一生。
李(594—669)原姓徐,名世,字懋功(亦作茂公),漢族,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一帶)人,唐代政治家、軍事家。因唐高祖李淵賜姓李,故名李世。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遂改為單名。后被封為英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在唐朝甚至在中國的歷史上,李都可以說是一位極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出將入相,位列三公,極盡人間榮華。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李治)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
徐世
青年生活
李年青時家本豪富,隋末徙居滑州。史稱其“家多僮仆,積栗數(shù)千鐘”,與其父徐蓋都是樂善好施之人,拯救貧乏,不問親疏。隋煬帝大業(yè)末年,李才十七歲,見天下大亂,就近參加了翟讓的軍隊。他勸說翟讓:“附近是您與我的家鄉(xiāng),鄉(xiāng)里鄉(xiāng)親,不宜侵擾,宋、鄭兩州地近御河,商旅眾多,去那里劫掠官私錢物非常方便?!钡宰尫Q善,于是在運河上劫取公私財物無算。有錢就不缺人,不久兵眾大振。隋朝遣名將張須陀討伐,翟讓嚇得要跑,李止之,與隋軍兩萬多人交戰(zhàn),竟于陣中斬張須陀,大敗官軍。
當時,蒲山公李密參與楊玄感反叛,兵敗逃亡。李與浚儀人王伯當知道李密天下英雄,一同勸說翟讓奉李密為主,以收買人心,擴大影響。
討伐李密
隋朝令王世充討伐李密,李世多次拒戰(zhàn),以奇計在洛水兩岸幾次大敗王世充,李密因此封他為東海郡公。當時河南、山東大水,饑民遍地,隋朝賑給不周,每天餓死數(shù)萬人。李向李密進言:“天下大亂,本是為饑。如果我們攻陷黎陽國倉,大事可成矣”李密聽計,派李帶五千人自愿武渡黃河掩襲黎陽倉隋朝守軍,當日攻克,開倉招民眾隨便領糧,十天之間,就招募到兵士二十多萬人。一年多后,宇文化及江都弒隋煬帝,越王楊侗即位于東京洛陽,赦免李密諸人,封魏國公,拜太尉。隋廷又授李右武侯大將軍,命他們一同討伐宇文化及。李守黎陽倉城,宇文化及率軍四面攻城,形式危急,李從城中向往挖地道,忽然現(xiàn)身城外,大敗宇文化及,解圍而去。
李密其人
講李,不得不交待李密。李密為人,身先士卒,躬服儉素,號令嚴整,每戰(zhàn)所得金寶都賜予手下將士,因此非常受人愛戴。在與隋軍的交戰(zhàn)過程中,威信日隆,號為魏公,他讓祖君彥所作的《討隋煬帝檄文》千古流傳,辭采壯烈。后來李密與翟讓之間產生矛盾,兩人手下都勸他們先下手為強,其間原委,皆是由爭權奪利而起,不是簡單的“地主階級陰謀家殺害農民起義軍領神”那么簡單,而且翟讓為人簡單粗暴,其兄翟寬與屬下又數(shù)次侮辱李密手下兵士,逐漸結怨。李密最后在眾人勸說下決定除去翟讓,趁宴請機會斬殺翟氏兄弟。由于李當時是翟讓屬下,也被亂兵刀砍劍劈,遭受重創(chuàng),李密見到后馬上制止士兵的殺戮,李免于一死。翟讓另外的大將單雄信等人叩首求命,李密都釋而不殺。李密后來又多次打敗隋軍,最盛時有眾三十余萬,各地割據(jù)的首領都派使請他為稱帝,連李淵也不得不上書推戴,肉麻地稱“天生蒸民,必有司牧,當今為牧,非子而誰?老夫年余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鱗附翼……”屢戰(zhàn)屢勝之際,李密軍士有糧而無餉銀,軍士漸怨,幾次反敗于王世充。其間李密手下有人謀叛王世充,李密本想將計就計,趁王世充半渡洛水時出兵一舉擊滅。豈料天意弄人,王世充發(fā)軍時,李密的偵察兵都沒有發(fā)覺,等整軍將戰(zhàn)時,王世充軍隊已經全軍渡河上岸。李密見大勢已去,不得不率小股人馬逃遁。本來李密想去黎陽李處,有人勸他:“殺翟讓之時,李被亂兵砍傷差點死掉,他能不記仇嗎?現(xiàn)在投奔他,靠得住嗎?”最后,不得已之下,李密與王伯當投靠李淵。
當時李全統(tǒng)李密舊境,東至于大海,南至于長江,西至汝州,東至魏郡,一時間未有所屬。不過李是真義士,他對長史郭孝恪說:“魏公(李密)已歸大唐,如果我自己上表向唐主獻地,是自邀功勞而彰主公敗績,還是把土地人口軍人數(shù)目造冊,總啟魏公,讓魏公自獻。于是派使臣上表。唐高祖李淵聽說李有使人來忙召見,一見只有給李密的信,很感奇怪。使人詳細道明原委,高祖大喜,認為李“感德推功,實純臣也,馬上下詔封李黎陽總管、萊國公,不久又加右武侯大將軍,賜姓李氏,并封其父李蓋為王,為李蓋固辭,于是封為舒國公。下詔遣李部統(tǒng)河南、山東之兵以拒王世充。
李密歸唐
李密歸唐后,從前在信中對自己親熱過份的“老哥”李淵相待甚薄,只拜光祿卿的散官。不久,唐朝聽說李密降于王世充的舊將紛紛離心,就派李密前往黎陽招降舊部。心懷怨望的李密行至洮陽(今廣西全州、資源縣地),高祖李淵又派人召還他,疑懼之下,李密決定反唐。王伯當一直勸他不要反唐,但見李密意決,就橫下心,說:“義士之立世,不以存亡易心。我一直受您厚恩,期待以性命相投。您不聽我勸告,我肯定會和您一道起事,生死以之,但是恐怕結果也不會好啊?!彼逄浦H,英雄輩出,男兒義氣相應,很是感人。唐將史萬寶、盛彥師早有準備,伏兵山谷,橫擊李密及王伯當?shù)热?,眾人皆被殺。李密時年才三十七歲。雖然《舊唐書》稱他“狂哉李密,始亂終逆”,但字里行間也不得不佩服此人的倜儻奇才和愛人下士的仁德大度。
李聽說李密被誅,上表請?zhí)瞥菰S他收葬故主,唐庭詔許。李服重孝,與從前僚屬舊臣將士隆重地把李密安葬于黎山之南,墳高七仞,以君禮葬之,朝野聞訊都贊嘆他的忠義。
不久,竇建德軍擒斬弒隋煬帝的宇文化及,乘勝又大敗李,并以其父李蓋為人質,令李仍守黎陽。轉年,李趁機又歸唐,有人勸竇建德殺掉李蓋,可建德也是位磊落大夫,表示說“李忠臣,各為其主”,派人送李蓋歸唐。后來就一帆風順。李協(xié)同李世民連平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徐圓朗、輔公等人,功勛赫赫。其間,還有一個插曲可述。單雄信投王世充后,極受寵遇,也很賣命。李世民攻洛陽時,有一次與單雄信相遇,雄信號為“飛將”,藝高膽大,援槍直刺李世民,好幾次差點追及把這位秦王捅落馬下。(有史記載李當時在旁,對單雄信這位老哥們說“此秦王也”,“雄信惶懼遂退”,這肯定是小說家語,絕不可信,以單雄信性格,他肯定會槍挑李世民向王世充報功。王世充投降后,李世民把與唐軍苦戰(zhàn)的十幾名大將列入處決名單,李泣請,以自己家財爵位換這位老哥們一命,由于先前差點被單雄信殺掉,李世民堅執(zhí)不允。李無奈,與單雄信訣于大獄。單雄信埋怨他,“我固知汝不辦事”。李大哭,用刀從腿上割下一塊肉給單雄信吃掉,說“本來想隨仁兄一起死,但誰來照顧你的家人呢。此肉隨兄入地下,以表我拳拳真情?!眴涡坌潘篮?,李如家人般照顧他的妻子兒女,確是千古義氣的典范。
翟讓領導的瓦崗軍起義掀開了隋末亂世的序幕,而這支軍隊最終也成為覆滅隋朝的儈子手之一??墒菐ьI瓦崗軍名震天下的卻不是翟讓,而是翟讓的繼任者李密。是李密讓瓦崗軍的勢力發(fā)展到巔峰,一度成為隋末群雄中呼聲最高的一支。然而李密最終也沒有奪取天下,兵敗王世充后他便一蹶不振。后來他選擇投降唐朝,卻又很快背叛李淵,最終死于唐軍之中。李密的失敗既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卻也與他在瓦崗軍的作為息息相關。若非他在瓦崗軍時發(fā)動兵變殺死了翟讓,后來也不會有這樣的結局。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人(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他早年投身瓦崗軍,后與李密一起降唐,跟隨李世民平定四方,北伐薛延陀,大破東突厥和高句麗,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zhàn)將之一。
在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大臣們必須站隊。但是當時的丞相徐懋功卻并沒有明確表態(tài)支持李世民,不過徐懋功也沒有反對,可以說他選擇了中立。最后在李世民奪位成功之后,雖然徐懋功并沒有馬上受到重用。但是其后因為自身的才華,李世民開始倚重徐懋功。
公元605年到公元618年,十三年間,徐懋功先敗隋朝名將張須陀,再敗梟雄王世充,三敗宇文化及及于黎和。武德元年,徐世勣隋李密投唐。唐高祖封其為萊國公,上柱國、黎陽總管。右武侯大將軍,并賜李姓。那一,他三十歲。
自619年歸唐開始,到668年征服高句麗,徐懋功一生為唐朝征戰(zhàn)將近50年的時間,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他先后參加過虎牢關之戰(zhàn)、滅輔公祏之戰(zhàn)、滅東突厥之戰(zhàn)、滅薛延陀之戰(zhàn)、滅高句麗之戰(zhàn)。徐懋功歷經三朝皇帝,先為唐朝統(tǒng)一天下,后為唐朝開疆拓土,可謂是功勛卓著,許多排名靠前的凌煙閣功臣,都無法與他相比。
684年9月,徐敬業(yè)一伙人在揚州舉兵造反,同時還找了一個相貌酷似李賢的人,作為號召。當駱賓王的《為李敬業(yè)討武曌檄》傳到京城后,武則天大怒,派李孝逸領兵三十萬平定叛亂,同時下詔"追削李敬業(yè)祖考官爵,發(fā)冢斫棺,復姓徐氏"。根據(jù)當時人的記載,這位開唐名將的墳墓遭到徹底破壞,甚至被焚尸揚灰。
徐茂公足智多謀,對唐朝社稷居功甚偉,之所以在凌煙閣中排名靠后,主要原因就在于徐茂公并非唐太宗李世民真正信任的人,他忠于大唐而非李世民個人,這讓李世民心存芥蒂,作為貞觀年間繪畫的凌煙閣功臣畫像,自然就會將其排到后邊了。我對此事的看法就是:徐茂公一心為大唐社稷,不計個人名利,是唐初難得軍事人才,一生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唐太宗繼位后,有感于對大唐有功之人,命人將長孫無忌、李靖、秦瓊、杜如晦、魏征等24名功臣繪制畫像存放于凌煙閣中,以示對這些人的感恩和彰顯皇恩浩蕩。但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并非以功勞大小排名,更像是以與唐太宗親疏遠近來排列次序。
若論功勞,徐茂公毫不遜色于其他任何人。他曾經帶兵遠征突厥,讓突厥喪土滅國,更是跟隨太宗征伐高句麗,攻城拔寨無算。在大唐初創(chuàng)之時,他更是連破城池,開拓了大唐的國土,讓許多地方割據(jù)勢力紛紛臣服大唐??梢哉f,徐茂公對外樹立了大唐的權威,讓四夷臣服;對內則謀略過人,對社稷有功。
可是,這么一個人卻在凌煙閣排名靠后。很大可能就是徐茂公并不是一開始就像長孫無忌等人那樣跟隨唐太宗的,他早年一直跟隨李淵。尤其后來當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劍拔弩張的時候,徐茂公始終未表明心跡。發(fā)生玄武門之變的時候,他也從未參與過或通過其他途徑向李世民表達過自己的想法。因此,他的這種模棱兩可的態(tài)度很容易遭到皇帝的猜忌。
之所以將他畫像放置于凌煙閣,并不是有功于李世民,而是有功于大唐江山,這就不難理解他的名次置于后邊了。
人死如燈滅,留下的不過是一撮尚有余溫的灰燼罷了,只不過有灰燼大些,有的灰燼小些。
所以死后的徐茂公,根本不肯能感到憂慮。能感到憂慮的只有活著的徐茂公,只有將死的徐茂公!
自古功高震主者,能善始善終的有幾個?
徐茂公一生足智多謀,屢立戰(zhàn)功,位高權重,到了也算是壽終正寢,無限哀榮,未嘗失卻帝心。
可他不是一個人,他身后站著徐家滿門上下幾十上百條人命。
一個家族的興衰輪回他不會不懂,就算有一天,子孫不肖,家道中落,境況凄涼,他也認了,可萬一哪個敗家子干出了揭竿而起,大逆不道的反叛之事,那時整個徐家就會如飛灰一樣,湮滅的不留一點痕跡。
這不是徐茂公想要看到的。
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達官顯貴,他希望他出生入死,辛苦經營的家業(yè)能傳的久一些,哪怕這些富貴終有一天如云煙散去,但只要自己的血脈能延續(xù)下去也是好的。
可他太聰明了,看的也太遠了。
凌煙閣猶在,可當初為大唐打江山的人哪里去了?
他們死了,他們的家族也敗了。
當年,房謀杜斷,何等君臣相得,何等推心置腹,可如今呢,房遺愛牽扯進高陽公主的謀反案被殺掉了,杜荷牽扯進李承乾謀反案被滅掉了。
這些尚主的功臣之后,一個個都交待了自己的小命。
那么自己呢?自己死后,如果自己的子孫腦子抽筋,也犯上作亂,那時別說自己已經駕鶴,就算自己沒死,恐怕也沒有那么大的臉面能讓君王饒過徐家。
他的擔心不是沒有根據(jù)的。
如果自己的子孫只是斗雞走狗,難成大器的小混混也沒什么,偏偏他的孫子徐敬業(yè)才華橫溢,又心高氣傲,膽大包天。
傳說徐敬業(yè)曾一主一仆深入叛軍并成功勸降,從此名聲大震,成為人們嘴里的人才。
但問題是他爺爺徐茂公并不看好這樣賭徒似的冒險行為。
在我軍明顯實力更強,只要穩(wěn)扎穩(wěn)打就一定能取得勝利的情況下,自己跑去權降,那是什么行為?
你說他藝高人膽大也行,說他富貴險中求也行,但不管怎樣,在謹慎了一輩子的徐茂公眼中,這種行為都是不智的。
有孫如此,誰能不憂愁?
現(xiàn)在就這樣膽大包天,將來自己死了,更沒有人能約束這個孫子了。
所以回光返照之際,他叫來自己的弟弟,囑咐其看好自己的子孫,如果有誰犯渾,大可除之。
帶著為李唐江山南征北戰(zhàn)的疲憊,帶著對家族子孫的深深憂慮,徐茂公走完了他的一生,追隨李世民而去。
可墨菲定律告訴我們,你最擔心的事往往會成為現(xiàn)實。
果不其然,徐敬業(yè)這個說不清是野心家還是死忠粉的家伙造反了,造反的結果就是一路拖著徐家一族和列祖列宗走上了破家滅族的的絕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48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