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的前身要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士”,他們都是文化人,具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在當時有特定的社會地位。后來,經過演變,一些具有較高文化素養(yǎng),從事精神文化活動的“士”又被稱為“士人”。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官吏多以經術起家。一些強宗大姓開始讓族中子弟讀書,從而入朝為官,得勢之后轉而發(fā)展家族財勢。時至東漢時期,逐漸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狀況。
這些家族把持政權,兼并土地,經營莊園,割據一方,逐漸形成了名門大族。由此,“士族地主”形成,為后來士族制度的確立提供了階級、經濟基礎。
魏晉的統(tǒng)治下,依賴于士族勢力的支持。九品中正制的實行,就是為了維護士族的特權。而九品中正制度的確立,就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標志。
西晉建立后,統(tǒng)治者為取得門閥士族勢力的支持,對他們實施放縱和籠絡政策,從而形成了門閥政治,士族制度得到進一步鞏固。
到了東晉,士族制度得到充分的發(fā)展,進入鼎盛時期。那時的士族勢力足以跟皇權并立,甚至超越皇權,皇帝坐擁天下,要依靠士族的支持。
為維護這種制度,這一時期的士族非常注重編撰族譜,講究淵源,以此來作為自己享有特權的憑證。
許多高高在上的士族們,以為只要有這些憑證就可以坐看朝代更迭,我自巋然不動。但是他們錯了,士族自身的腐朽是誰也拯救不了的。
長期享樂,自詡為貴族,使許多士族不思進取,沉溺于清閑放蕩的生活,不理政務,從而使一些庶族出身的官員脫穎而出。他們顯示出超高的才能,聲望權利迅速攀升,直接威脅到了士族高高在上的統(tǒng)治地位,再加上南北朝農民起”四起和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打擊,士族的階級、經濟基礎遭到極大的削弱。
后來歷經隋唐兩代,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度,實行科舉制,“取士不問世家”,終使士族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徹底消亡。
士族制度下的士族,政治上擁有特權,清官要職被壟斷。他們建立自己的莊園,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家族子弟繼承家學,文化占據壟斷地位。士族主張君主無為,崇尚清談玄學。他們遵從森嚴的等級制度,為保持血統(tǒng)純正,不與庶族通婚往來。
士族壟斷仕途,左右朝政,割據一方,生活腐朽,敗壞社會風氣,阻礙社會進步,但在傳統(tǒng)文化上卻做出了貢獻,書法繪畫等藝術在那個時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
有人說“寒門再難出貴子”,難道士族制度的歷史悲劇又要重演?
影視作品中對貴族世家的演繹
人類社會最初只是些氏族部落,他們在接觸中為生存需要慢慢聯(lián)合成部落同盟。部落的首領們?yōu)樯套h共同事項常聚一起開會。這些首領就是最早的貴族。他們的議事方式就是現代議會的前身。他們在本氏族部落內的權威是無可爭辯的。而通常定義為?國王?的那人,只是他們中實力最大的一個部落首領,對別的部落并無權威。所以這些血統(tǒng)貴族們對他們的王也不是怎么尊敬,或者說,沒有什么必須服從的義務和名分。
夏商周的故事中大多都是不可信的。譬如紂王的殘暴,依照那時情形,紂王的所謂臣子都是各個部落的首領,并不是后世的朝廷官員,對他們的挑釁就等于對他們背后的整個部落的挑釁,紂王怎么敢對他們殘暴?就像中世紀的歐洲國王怎么敢對貴族殘暴?那些故事十有八九都是周朝勝利者的無恥謊言。實力不濟,被新興的姬氏部落聯(lián)合一些有異心的部落擊敗是真的。
從春秋戰(zhàn)國開始到南北朝,中國的貴族們大致都是和歐洲一樣的血統(tǒng)、門閥貴族,前人或因氏族部落傳統(tǒng),或因戰(zhàn)功,或因各種對王室的貢獻而被封為貴族,而后代代傳承。貴族們也從平民中挑選出有才干的人來輔佐統(tǒng)治,但他們再受重用也只是貴族們的幕僚、客卿。公侯是家族世襲,輔佐他們的那些大夫們也都是家族世襲,周王忌憚分封的諸侯,諸侯國首領也忌憚世襲的大夫。君弒臣和臣弒君一樣屬于政變,唯有聯(lián)合各派大臣才能辦到,絕非后世皇帝般對大臣有生殺予奪之權。
世族門閥 在戰(zhàn)爭中地位重要
中國文人常說秦始皇殘暴,開了把知識分子當奴才的先例。我仔細回想,還真沒覺得始皇如何殘暴。驅役民眾修長城,看似殘暴,然而在國防水利這類大工程上,也只能如此。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國大患。管仲輔佐齊桓公的霸業(yè)為后人稱道,不是因為他能令諸侯臣服,而是令臣服的諸侯能在周王室名義下團結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保衛(wèi)中國文明。孔子說沒有管仲,他們都已?披發(fā)左衽?(做了野蠻人),可見當時外患之嚴重。至于焚書坑儒,中國的儒生儒學誤國非淺,坑了燒了就對了(儒生絕非現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始皇大體上就是一個路易十四、彼得大帝般的獨裁者,野心勃勃,精明強干,只是用君權壓住了貴族而已,和群臣間關系并沒顯露出后世的主子和奴仆般不堪,所以也談不上暴君。
漢室初興,劉邦和群臣間的關系就是典型的國王與未來的血統(tǒng)貴族間的關系。眾將對劉邦毫無敬意,開會議事大呼小叫,一片亂糟糟,直到儒士們出餿主意,定禮樂,使劉邦高高在上,才有點后世東方宮廷的主子奴仆樣。
西漢的外戚干政、?舅舅治國?是值得玩味的。使用和自己沒有親屬關系的大臣治國,無法保證他們的忠誠,有極大的篡權可能性。叔叔治國、兄弟治國也是危險的,因為他們也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隨時可取自己代之。唯有舅舅,他的血緣親密到和自己是一家人,自己的利益就是他的利益,自己若有事他的榮華富貴也不保;又絲毫沒有取自己代之的資格。
一直到唐代的開科取士,中國歷史雖然有過秦皇漢武那樣的強大君權時期,整體上還是手握實力的各派血統(tǒng)貴族當政,到南北朝時更形成為人詬病的門閥。血統(tǒng)貴族實力太大,易引發(fā)內戰(zhàn),而且任由他們橫行,國家的法紀還怎么推行?這是誰都知道的弊端。中國士大夫們的解決方案便是把所有權力都收到皇帝手中。到唐朝開科取士,那是把血統(tǒng)貴族徹底邊緣化了,士大夫貴族完全取代了血統(tǒng)貴族。而這,才真正導致了他們淪為皇室奴仆,徹底失去人格尊嚴!
滿朝文武 科舉取士興起之后
血統(tǒng)貴族傲慢驕橫,因為他們的一切不是來自皇帝。他們對皇帝說不,皇帝也奈何不了他們。士大夫貴族謙恭守禮,因為他們的一切都來自皇帝。他們怎么敢對皇帝說不?只要血統(tǒng)貴族們依然有實力,平民出身的?士?其實是可以在他們的夾縫中受禮遇的。春秋戰(zhàn)國的?士?縱橫捭闔,是諸侯的座上賓;漢朝的?士?雖然罵漢室刻薄少恩,也未見受多少屈辱;三國魏晉南北朝的?士?更沒聽說有什么奴性,都驕傲狂妄得很。直到唐室用明君的幌子把他們這批?賢臣?徹底收編中國土文人們痛罵秦始皇,實在是罵錯了。明明是唐太宗的陰險技倆的錯。
歷史常讓人啼笑皆非。要知道啟蒙時代的一些歐洲知識分子,夢想的正是中國的士大夫統(tǒng)治秩序:用知識分子來治國,取代那些愚昧無知、橫行不法的貴族和教士。但打倒貴族和教士后,他們這些知識分子在一家獨大的君權手里的遭遇,他們卻沒料到。當然,他們幻想的是立憲制度,君主和知識分子新貴族們都在法律框架內行事,并沒打算讓君權過大。但沒有像封建貴族和教士那樣的實力,知識分子拿什么逼迫君主遵守憲法呢?中國的士大夫們某種程度上也是和君王立憲的,他們的?憲法?就是儒家禮儀法度。但中國皇室肯守憲嗎?英國王室守憲是因為英國貴族們手中的實力,不是因為知識分子們的君主立憲理論說動了誰。使現代資本主義民主制建立起來的是新興的資本貴族們手中的強大實力,不是因為民主理論感動了封建貴族。
這樣一比較,似乎我國古代中央集權的大一統(tǒng)國家倒是錯了,就應該四分五裂,春秋戰(zhàn)國似的公侯林立、互相競爭?國家是一種復雜現象,并非只是國王貴族士大夫互相制衡這么簡單,采用歐式辦法絕不會必然誕生歐式結局。我國人民后來的模樣跟儒家文化的淺薄、元清兩次被異族奴役都有極大關系,并非只是中央集權的問題。集權也是一種歷史必然。只能說,中央集權確實有很大弊端。古代中國講究明君賢臣,結果養(yǎng)成奴性的醬缸文化。而歐洲的君臣們,我看絕大多數既不明也不賢,都是野心勃勃、以殺人放火為樂的合法強盜,但這群強盜在互相沖撞中倒維持住了社會的一些自由風氣。
士族制度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特有的歷史現象,它的特點是按門第等級區(qū)別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不同地位。
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士族是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勢族、世家、巨室、門閥等
士族制度是中國歷史上從兩漢到隋唐最為顯著的選拔官員的系統(tǒng),其實際影響造成朝廷國家重要的官職往往被少數氏族所壟斷,個人的出身背景對于其仕途的影響,遠大于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
庶族又稱“寒門”庶族士人出生卑微,魏、晉、南北朝時不屬于士族的家族,大多為普通中小地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48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揭秘,清朝歷史上真的有禧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