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貴族女子或者皇宮里的皇后妃子們,往往要讓宮女或者仆人攙扶著胳膊走路。這是為什么呢?我認為有如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清朝妃子們喜歡穿“高跟鞋”。
我所說的高跟鞋和現(xiàn)在的高跟鞋有所不同?,F(xiàn)在的高跟鞋的“跟”在鞋后,清代的高跟鞋的“跟”在鞋的中間,準確的說叫清代“花盆底”鞋,也叫“旗鞋”。這種鞋鞋跟高5~10公分,最高的達25公分。估計女人穿這么高的鞋有種踩高蹺的感覺吧?
還別說,據(jù)說發(fā)明“花盆鞋”的起源是清朝先祖在和敵人爭地盤時,為了通過一片沼澤地,士兵們踩著高蹺才走了過去,為了紀念也為了不忘祖先打江山的不易,于是讓女人穿花盆底鞋。
其實這個說法有點牽強附會。
我覺的妃子們穿“旗鞋”是為了美觀,穿上旗鞋要邁小碎步,這就避免了女子不雅的大步跨。這和漢朝的裹腳有異曲同工之妙。
清朝女子是禁止纏足的。風俗和漢人有所區(qū)別,但在審美上大體相同,都認為女子柔弱讓人愛憐才美。
穿“旗鞋”的好處能夠增加女人下身的修長,有增高的效果。旗袍不但遮住了大腳丫片子,而且走起路來如春風擺柳,腳步走不快,為了保持平衡,女子就會加大手臂的擺動頻率,雙手擺動起來煞是好看。大家從清宮電視劇中能看到。
第二個原因就是清朝妃子們要梳別致的發(fā)髻。
清朝妃子們的腦袋上頂著一個大“頭飾”,上面插滿了各色的金銀玉釵,還有金箍之類的東西,據(jù)說金箍是來區(qū)分妃子的等級的。除了這些還有流蘇、點翠等七七八八的物件,我猜梳個頭沒有個把小時完不成。發(fā)式更是五花八門,比如流云髻、參云髻、美人髻等
現(xiàn)在明白了吧?下面穿著“高跟鞋”,走路不穩(wěn),上面戴著頭飾,搖搖欲墜。于是形成了“頭重腳輕”的感覺,這就是為什么妃子必須要讓宮女扶著走路的原因。
第三個原因是妃子們讓人扶著走路顯得有身份。
我倒覺得讓人扶著走路有派是主要原因。難道這些妃子真的不會走路嗎?其實是有權(quán)有勢養(yǎng)成的壞毛病。清朝妃子穿“旗鞋”并非我們漢人想象的踩高蹺那么難,對于從小穿慣旗鞋的女人來說簡直小菜一碟。我倒認為她們穿平底鞋會摔跟頭,這和我們穿“花盆鞋”一樣的道理。
所謂“習慣成自然”。我在登泰山時,曾看到一個70歲的小腳老太太,走起山路來比我這個小伙子都利索,這是真事。我也沒看到有人扶著老太太上山。老太太雖然沒穿著“花盆底”鞋,但小腳金蓮和穿著“花盆底”鞋沒啥區(qū)別。
也許是環(huán)境改變一個人,當外部環(huán)境不具備時,妃子們穿著“花盆底”沒有人扶著照樣能行走。
慈禧在八國聯(lián)軍進北京時,“西狩”(逃跑)沒有人扶著不照樣跑的快嗎?慈禧知道跑慢就被洋人砍了。沒有山珍海味慈禧不照樣能吃糠咽菜嗎?
臨逃時,慈禧嫌棄珍妃“臭美”打扮慢慢騰騰,說了她幾句不服氣頂嘴。慈禧大怒讓太監(jiān)崔玉貴把她投進井里,珍妃沒人攙扶一樣跑的飛快,然再快也跑不過太監(jiān),最后被扔到井里去了。所以我說,讓人扶著走路是一種特權(quán)的表現(xiàn),表明高人一等。
總之一句話,有條件、有權(quán)勢、不差錢別說讓人扶著走路,即便讓人背著走路,讓人抬著走路都不是問題。否則,你見過冷宮的皇后和妃子走路誰扶過她們?
無論是史料記載還是從影視劇中都可以看出,清朝后宮競爭激烈,每個人嬪妃都在卯足了勁兒往上爬。嬪妃在受臨幸后要讓人攙扶著,無非就是想要炫耀自己的被寵幸的這件事,讓大家看看,好顯擺自己目前的地位。而且古代禮儀繁多,被攙扶著比較凸顯自己的貴氣,也能給皇上一種嬌滴滴的感覺。
清朝皇家為了綿延子嗣,宮中嬪妃眾多,對于長期處在深宮的女人們來說,能被寵幸一次那可是天大的事。嬪妃被寵幸后都由太監(jiān)攙扶著,第一個原因就是要向后宮的姐妹們炫耀,畢竟這是后宮女人們都想得到的恩寵。
?第二個原因,這也關(guān)乎到日常禮儀、儀態(tài)。嬪妃日常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表現(xiàn)出自己的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姿態(tài)。被太監(jiān)攙扶著,姿態(tài)更加穩(wěn)定優(yōu)雅,也能凸顯出自己的貴氣,日常都得做的事,在被寵幸后更要面面俱到。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做給皇上看的。男尊女卑的年代,后宮女人也是需要看皇上的臉色行事,柔弱嬌滴滴的樣子更容易得到皇上的憐愛。所以被寵幸后被攙扶著,更能表現(xiàn)出一種弱柳扶風的feel,皇上看著會更加心動吧。
?總而言之,除了顯擺之外,嬪妃做任何事情基本都是為了引起皇帝的注意。寵幸后被攙扶著,既能展現(xiàn)嬌羞柔弱的一面,又能展現(xiàn)優(yōu)雅的姿態(tài),每個細節(jié)都在爭取下一次的寵幸,為自己的后宮職業(yè)晉升在努力。
清朝是我們比較熟悉了解的朝代,再加上清宮戲的不斷翻拍,人們對清朝的一些歷史、人文都有了更多的認識。通過《如懿傳》《延禧攻略》等影視宮斗劇我們可以看到清朝雍容華貴的服飾、與眾不同的妝容和獨特的走姿。不知道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清朝后宮的那些娘娘們走路都需要別人扶。難道她們沒有人扶著走不動路嗎?可有些娘娘自己走路也走得挺好的,那她們需要別人扶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其實這種現(xiàn)象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后宮娘娘們的身子骨太弱了。你想想這些妃子們大都出身官宦家庭,從小就養(yǎng)在深閨里,很少出來走動。再加上家里對她們的嬌生慣養(yǎng),身體自己就不是很好。大部分妃子們的身子都很嬌弱,稍微走一走就可能累著了。不過皇宮里各方面調(diào)理都很好,自然不可能大部分的妃子都是體落多病的。因此,只有少部分的妃子是因為這個原因而叫人攙扶的。
這第二個原因就是排面的問題了,妃子們?yōu)榱嗽诨蕦m里爭寵自然是不能少了排面的。尤其是那些相同位分的妃嬪們,為了顯示自己的地位,自然會和別的妃子相互攀比。只有自己表現(xiàn)得很強勢,把自己包裝得很有身份,才能不被別人看不起,才能在后宮中得勢。最容易看出的地方就是身邊的宮女了,要是走路都有人攙扶著,有人服侍著,那自然就說明了你是處在上風的。但這也主要是自己的心理作用,要是別人都有人攙扶著,自己要是沒有人服侍,那肯定會被別人看不起。
最后一個原因就是鞋子的問題,滿族的女子們穿的都是花盆底的鞋子??催^清宮戲的人可能知道這種鞋子一般都有十幾厘米高,走起路來非常不方便。這也是封建社會的一大縮影,穿上這種鞋子會讓女子行動不便,就起到了束縛女子的作用。那些后宮的娘娘們穿上這種鞋子,走路自然是不平穩(wěn)的,所以也就需要別人來扶著她們。
宮里的娘娘們,她們每一個都養(yǎng)尊處優(yōu),都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不論是身份還是地位,她們在后宮都高人一等。再加上她們之間的攀比,宮廷里的奢侈浪費的風氣就變得嚴重了,最終也慢慢影響了整個清朝的根基。因此,后宮產(chǎn)生的這種攀比風氣,也為清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大家都知道,后宮的女人其實都是圍著皇帝轉(zhuǎn)的,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會被皇帝寵愛的,一輩子都沒見過皇帝的也大有人在。所以受到皇帝的寵幸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讓人攙扶主要就是三個原因,一是炫耀,二是端莊,三是向皇帝爭寵。
炫耀大家應(yīng)該很好理解,被寵幸畢竟是很私密的事情,這外表根本看不出來被寵幸了。所以后宮嬪妃們被寵幸以后,讓太監(jiān)攙扶著就是明晃晃告訴其他嬪妃們,本宮昨天晚上被寵幸了。
第二個端莊,皇后是要母儀天下的人,是要成為其他女性的典范,必須端莊。而其他嬪妃作為皇帝的女人就是站在最高處的那群女人了,所以有一系列的規(guī)范準則,甚至他們走路的儀態(tài)這些都是有要求的,那么被扶著起碼可以保證自己不出差錯,不然在皇帝面前摔一跤,那就是御前失儀,嚴重的是要人頭落地的。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為了爭寵。這被皇帝寵幸以后,需要人攙扶著走,這不是變相得在拍皇帝馬屁嘛!皇帝太厲害了,龍馬精神,畢竟是男人都喜歡別人說自己厲害。而且嬪妃們被人攙扶可以表現(xiàn)出自己的柔弱,引起皇帝的惜花之情,得到皇帝的寵愛。
因此清朝后宮嬪妃們的生活中心其實只有一個皇帝,所有的舉動其實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引起皇帝的注意,得到皇帝的寵愛。所以被寵幸后,需要人攙扶著走的目的也是一樣的,希望可以得到皇帝的下一次寵幸。
嬪妃走路讓人攙扶的原因簡單,因為當時她們都裹小腳而且穿的鞋子跟很高,這樣走起路來很不方便。而且有人前擁后簇地攙扶著,也能顯示出自己身份地位的高貴。主要來解釋一下,清朝官員叩拜時為什么要抬衣袖吧。官員之所以在跪拜皇帝前甩兩下衣袖,與滿族人獨特的服裝有關(guān)。
滿族人在入關(guān)前生活在東北,那里的天氣寒冷,所以他們的衣服衣擺和衣袖都很長,雖然看起來不美觀,但是很保暖。衣服的袖頭的形狀很像馬蹄,所以人們稱之為“馬蹄袖”。后來清朝統(tǒng)治者在官員服裝上保留了這種“馬蹄袖”。規(guī)定不管是滿族官員,還是漢人官員,都必須在正式場合身穿這種服裝。
平時,滿漢官員往往把把“馬蹄袖”卷起來。他們在覲見皇帝時,第一個動作就是先把袖子放下來,然后跪拜。在旁觀者看來,這種放下袖子的做法就好像是在“甩袖子”。清朝官員這個看似簡單的“甩袖子”動作,還是很有好處的。
一是把袖子放下來,有利于袖口自然下垂,官服顯得整齊美觀。二是雙手可以藏在袖子中,在進行跪拜時,能夠保護手掌。美觀和實用兼具,所以很受官員喜愛。另外,由于清朝官服的袖子很寬大,里面能夠輕易地藏著東西。滿漢官員在跪拜前甩兩下袖子,也是在向皇帝表示,自己袖子里沒有藏匿武器圖謀不軌,以示忠誠之意。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52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和珅為什么不早點去討好嘉慶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