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除一切不論,諸葛亮創(chuàng)造了一個完美的政治神話,“君不疑臣,臣不負君”,是對諸葛亮最好的評價,這八個字是司馬懿做不到的。
諸葛亮在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
古代什么職位最危險?不是君臨天下的皇帝,不是位居東宮的太子,也不是六宮之主的皇后,而是獨攬大權(quán)的輔政托孤大臣,自古以來凡居此位者結(jié)局大多只有兩個,推翻皇帝自己上位或被皇帝清算。諸葛亮開創(chuàng)了權(quán)臣的第三個結(jié)局,即君臣和睦,互不猜疑。
其實能做到這一點的難度可謂逆天。一般而言作為托孤大臣,獨攬大權(quán),架空皇帝,肯定會有很多人前來依附自己,勢力必然膨脹,皇帝很難不產(chǎn)生忌憚,再加之身邊小人離間,保障君臣和睦難度很大。作為實際的執(zhí)政者,在執(zhí)行政策時難免得罪部分人的利益,甚至得罪皇帝,一旦失去權(quán)力極有可能被反攻倒算,所以在互不信任的前提下托孤大臣往往踏上一條不斷攬權(quán)以求自保的不歸路。
從自身而言一朝掌握無上權(quán)力難免陷入利令智昏的地步,即便自己修養(yǎng)很高也保不住下面的家眷、家奴仗勢欺人?;艄鈱τ跐h朝也可謂兢兢業(yè)業(yè),但其妻霍顯為了能讓女兒上位居然毒死漢宣帝原配皇后?;艄獾募遗惭稣讨髯拥臋?quán)力作威作福,有首《羽林郎》的樂府詩便刻畫了霍光家奴馮子都仰仗主子勢力胡作非為的嘴臉。
所以自古以來托孤輔政大臣下場一般不外乎被清算或上位兩種。從霍光、王莽、司馬懿到西晉的楊駿,再到宇文護、楊堅,乃至明清的張居正、多爾袞、顧命八大臣皆未能跳出這個怪圈。唯獨諸葛亮,身居高位而不自傲,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不好色、不酗酒、不縱情歌舞,不以公謀私,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
——《自表后主》
臨終前也沒有把權(quán)力移交給自己的兒子、弟弟,卻仍不忘以德勉勵其子諸葛瞻。
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誡子書》
諸葛亮幾乎是匯集了古代儒家所提倡的所有品德于一身的楷模,論才智蕭何、韓信、王猛皆是一代人杰,絲毫不亞于諸葛亮,論權(quán)力司馬懿、桓溫、高歡、宇文護均獨攬大權(quán),論品德歷史上堅守儒家道德操守的名臣也不少,但是集智慧、權(quán)力、道德于一身者只此諸葛亮一人。
這倆人生前就是死對頭,甚至諸葛家族和司馬家族還是仇讎敵戰(zhàn)之族。所以,歷史評價往往就要褒一個、貶一個。因為人類最簡單的認識,就是首先區(qū)分出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而民間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碾壓了正史《三國志》、《三國演義》又幾乎把諸葛亮塑造成了一個完人,所以結(jié)果只能是褒諸葛亮而貶司馬懿了。
01.司馬懿無論才華還是德行,都不差
起初,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的時候,就要征召才華橫溢的司馬懿。但是,司馬懿看不上曹操。一是因為曹操閹宦之后的名聲太差;二是因為曹操已經(jīng)戴實了權(quán)臣的帽子。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司馬懿對漢室還是有感情的。
所以,在對漢朝的態(tài)度上,司馬懿應該比諸葛亮更忠誠。但忠誠與否,往往跟利益掛鉤,司馬家跟漢朝的關(guān)系更近,算是中央世家;諸葛家跟朝廷的關(guān)系就遠一點兒,算是地方勢力。所以,自然是司馬家對漢朝更有感情。
后來,曹操基本上統(tǒng)一了整個北方,司馬懿也就只能效忠曹操了,于是開始輔佐曹操和后來的曹魏政權(quán)。
諸葛亮接受劉備托孤輔佐劉禪,司馬懿接受曹丕托孤輔佐曹睿,后又接受曹睿托孤輔佐曹芳。所以,這兩個人都是托孤重臣,而且在受人所托和輔佐幼主方面,干得都不錯。
首先是能力上,司馬懿不比諸葛亮差。因為蜀漢的目的和手段非常單一,就是要北伐,因此諸葛亮只要沿著北伐的方向干就行了。但是,曹魏雖然能坐等長策,但曹魏太大所以事情太多,又是東吳蠢蠢欲動、又是諸葛亮拼命北伐、又是平定遼東。但在這些事情的處理上,司馬懿做得真心不錯。所以,把諸葛亮和司馬懿都作為小說題材來寫,司馬懿的故事應該更豐富。
其次是德行上,司馬懿在高平陵事件前,鐵定就是曹魏忠臣。在曹魏政權(quán)系統(tǒng)中,司馬懿就一直在受氣。因為曹魏內(nèi)部派系太復雜,士族們、宗室們,就沒一個好惹的。司馬懿當然一個也惹不起。宗室重臣、大將軍曹爽,就是一個草包加流氓,自然不會放過司馬懿。所以,忠臣不忠臣,只能取決于形勢。司馬懿不發(fā)動政變,可能自己連命都保不住。所以,客觀來講,高平陵事件真心不能說司馬懿就是要做篡權(quán)曹魏的巨奸。事情都是走一步看一步。
02.正史評價上,司馬懿不低、諸葛亮不高
正史《三國志》對司馬懿的評價是:
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盡節(jié),以寧華夏。又以齊王聰明,無有穢德,乃心勤盡忠以輔上,天下賴之。
一個是歷事忠貞、一個是天下賴之,這個評價真心不低。
而《三國志》是怎樣評價諸葛亮的呢?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雖然先說了一堆褒揚之詞,但最后這句話則是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了,?連年動眾?意思就是說諸葛亮不顧百姓生計、動武不斷。然后再補刀?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打仗還打不過,空讓百姓受苦。
所以,就正史的評價來說,應該千古流芳的是司馬懿,而諸葛亮只能成為一個褒貶不一的人物。這就是《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用筆目的。
陳壽這么做,自然有陳壽的苦衷。
《三國志》是晉朝人編的,所以不可能拔高蜀漢而貶低曹魏和司馬家。就統(tǒng)序正朔來說,只能是漢傳魏而魏傳晉,所以本來就應該是魏書中掛一漏萬地簡單寫一下蜀漢和東吳。因此,《三國志》就不能大肆褒揚蜀漢和諸葛亮。
而且,就實際的歷史來說,曹魏以三分之二的六州成就,肯定要比蜀漢益州的成就要大。對歷史貢獻來說,曹魏以及后來的司馬晉最大。
03.因為《三國演義》蓋過了所有正史,所以只能褒諸葛而貶司馬
歷史以及歷史人物的評價,都建立在民族共識的基礎(chǔ)之上。而民族共識往往根植于歷代史書。因為史書不僅詳細記述了當時的歷史樣貌,而且也是一種國家行為的意識形態(tài)塑造。
但是,《三國演義》這個歷史演義小說太牛,直接蓋過了正史《三國志》,甚至碾壓了其他一切關(guān)于三國的正史。所以,《三國演義》說蜀漢是正統(tǒng),那蜀漢就是正統(tǒng);《三國演義》說諸葛亮是忠臣無二,那諸葛亮就是忠臣無二。雖然羅貫中對司馬懿的評價也還可以。如:
開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國英雄士,四朝經(jīng)濟臣。
但是,因為《三國演義》對諸葛亮塑造得太成功,所以民間記憶就把諸葛亮封神了。即便是作者也控制不住,于是褒諸葛而貶司馬也就在所難免了。
蜀漢的內(nèi)部斗爭不算激烈,所以諸葛亮的主要工作就是北伐,做的事情基本都算為公。但是曹魏的內(nèi)部斗爭就太激烈了,所以司馬懿就得一邊為公搞戰(zhàn)爭、搞民治,還要一邊為私地搞權(quán)力斗爭,甚至都是流血的權(quán)斗。這個自然會對其人設(shè)產(chǎn)生非常不好的影響。
諸葛亮和司馬懿有許多共同點,他們都足智多謀,他們都是三國末期各自陣營的權(quán)臣,他們是一生的敵人,但結(jié)局卻全部相同,司馬懿篡魏,建立了西晉,而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從這個角度來說,諸葛亮無疑是失敗者。
人們都說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由勝利者書寫,那么作為失敗者的諸葛亮為什么能流芳百世,而司馬懿的風評卻差很多呢?
權(quán)臣的結(jié)局在中國歷史上,權(quán)臣向來是非常危險的職業(yè),說起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非常風光,但正因為手握大權(quán),就難免遭到上司(皇帝)的懷疑,所以你看,自古以來的權(quán)臣無非兩個結(jié)局,第一是向司馬懿那樣,篡位自己當皇帝,反之就是被清算,這事兒在漢朝特別多,什么霍光啊、王莽啊,各自結(jié)局不同,但他們都是從權(quán)臣開始,走上了新的人生。
像張良那樣急流勇退的畢竟是少數(shù),而且既然急流勇退了,也就不在權(quán)臣這個位置了,顧不討論,退一步說,張良也算不上權(quán)臣。
但諸葛亮不一樣,他開創(chuàng)了權(quán)臣的第三種結(jié)局:君臣和睦,互不猜疑。當然,這也多虧了劉備這樣一位君主。
權(quán)臣為什么沒有好結(jié)局???因為手握大權(quán),足以架空皇帝,對很多趨炎附勢的人來說,權(quán)臣才是真正的皇帝,而皇帝不過是傀儡,當一個人手握天下大權(quán),說放下就放下,哪有那么容易呢?
像諸葛亮這樣作為權(quán)臣,還不膨脹,也沒有野心,一心只為了報先帝知遇之恩,為了匡扶漢室,甚至在出山之前就跟家里人打了招呼,好好耕田種地讀書,等我成就大業(yè)還回來隱居。
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情,早已是千古佳話,自古以來也有很陰謀論,說劉備托孤時是在試探,理由是諸葛亮聽到劉備說“君可自代”之后汗流浹背,你要說劉備有試探之意,我也覺得是人之常情,在那種情況下,諸葛亮汗流浹背也可以解釋,但隨后兩人就進入了正常的托孤程序,可以說是完全交心,劉備讓三個兒子都尊諸葛亮為父,足見情誼了,更沒有某學者說的埋伏刀斧手的理由。
能做到這樣,多么難能可貴,說諸葛亮獨一無二也不為過。
諸葛亮的人格魅力作為季漢的實際掌權(quán)者,諸葛亮身居高位而不自傲,每打仗勝利,手下人忙著恭維的時候,他卻不居功,而是告訴大家,這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不但體現(xiàn)了自身的胸懷和格局,還讓手下人歡欣鼓舞。
并且,歷史上從未有過諸葛亮好酒色的記錄,很多時候我甚至覺得,諸葛亮完美的像個假人,但他又確實是真正存在的,就連《三國志》、《晉書》這樣的正史,按理說是敵對勢力勝利,對諸葛亮進行抹黑是歷史默認的,但你在這兩部書中找不到任何黑諸葛亮的語言,反而還要隱晦地夸獎幾句。
除了不居功、不好酒色之外,他對錢財似乎也沒有什么興趣,臨死給劉禪上書《字表后主》,說的明明白白全家財產(chǎn)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剛好吃穿用度,沒有太多富余,你能想象這個一個帝國實際掌權(quán)者的生活水平嗎?
此外,他對后代的教育也十分嚴格,在那個時代,權(quán)力世襲是理所當然的,但他臨死也沒把權(quán)力交給兒子,而是分給了蔣琬、費祎、姜維等人,后來的結(jié)果證明,他這是十分明智的選擇,這三人為后三國時期的季漢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雖然最終還是難免滅亡的命運。
更不用說《誡子書》中那句名言了:
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沒有缺點,近乎完美,品德高尚,至死不忘志向,嚴于律己寬于律人,這都是諸葛亮的人格魅力的體現(xiàn)。
論軍事實力上面的對決,司馬懿其實是不遜于諸葛亮的。但是之所以諸葛亮能夠流傳百世也是因為三國演義的作者,對于諸葛亮的形象過于神化。以及我們現(xiàn)在很多的關(guān)于三國的電視劇對于諸葛亮的形象都是比較的正義睿智的,所以也就吸引了很多的人對于諸葛亮產(chǎn)生了莫名的崇拜。而司馬懿的形象就i是一個比較陰險的人,所以不受到追捧。
而且諸葛亮的確是一位厲害的權(quán)臣,而且他的一生都在蜀國而勞累,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篇出師表更是千古留名,讓后來人無不潸然淚下,感嘆諸葛亮的忠義。諸葛亮作為劉備的托孤大臣,更是做到了盡心盡責。不像之前的權(quán)臣一樣,為了自己的私欲推翻朝廷自己為王,又或者說東窗事發(fā)被皇帝打入大牢。
諸葛亮身居高位,但是修養(yǎng)奇高。不喝酒,不好色,不自傲,對于他人寬容以待,對于自己嚴格規(guī)定,不以公謀私,不擅權(quán)專政。而且和司馬懿相比,諸葛亮對于百姓更是寬容。諸葛亮處理朝政之時,時時擔心百姓糧食不夠。于是專門派遣士兵為百姓耕田除淤,就是為了保證糧食足夠。司馬懿則是不同,襄平城一役,司馬懿下令屠殺十五歲以上的男子七千余人筑成京觀,并且屠殺俘虜兩千余人,可見司馬懿的殘暴。
諸葛亮在于當時那個儒家治國的時代,簡直就是一個典范。智慧謀略冠絕當代,論品行更是時刻堅守道德操守,論忠心即便權(quán)力龐大,也不擅權(quán)專政。所以司馬懿是不如他的,所以諸葛亮能夠流芳百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52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