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這樣一種植物,地位和種植面積直追稻米和小麥,是中國餐桌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在物資困乏的古代,若是能夠捧著熱騰騰的它,可謂是一件讓人無比幸福的事。
但是它還真不是我們中國土生土長的東西,它的名字叫番薯,名字中的“番”字很是直接的表達出了它是一位海外來客。
中國古人常自居為世界中心,所以在記錄海外之地時常以“番”字開頭,表示那里是落后的“蠻夷之地”,相應的“蠻夷之地”出產的東西就該叫“番物”,所以我們中國的食譜里就有了番瓜、番茄。
至于我們?yōu)槭裁茨軌虺缘竭@甘甜的“番薯”,這就要感謝一對福建父子了。萬歷年間,福建陳振龍、陳經綸父子為了討生活,決定趁萬歷皇帝開放海禁的機會跑海船,搞跨國貿易。
為此他們來到了當時的東南亞貿易中心呂宋進貨出貨,而也就是在這里二人接觸到了西班牙人種植的“甘薯”。二人見此物能在貧瘠的土地上生長茂盛,果實還甘甜可口。
考慮到中國因人口眾多,自古就“缺糧”的現(xiàn)狀,萌生了將“甘薯”帶回中國的想法,認為若將此物帶回中國肯定能夠大賺一把,同時也能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是一舉兩得的美事?!?/p>
然而那時的呂宋西班牙殖民政府將番薯定位為“保護物種”,未經西班牙人的允許“甘薯”不能外傳,若有人違反此規(guī)將受到重罰,最高能重到“絞刑”。
但兩父子并未就此罷休,他們碰頭商量數(shù)日之后決定“偷”,從當?shù)胤N植大戶口中,陳振龍、陳經綸父子了解到“繁殖”番其實并不難,
只需有番薯滕即可,于是陳振龍、陳經綸父子將番薯滕打結混在海船的繩子中,并涂上掩人耳目的番薯滕。
1593年某日,陳振龍、陳經綸父子懷著忐忑的心過關西班牙人的盤查回國,好在守關的西班牙人并沒有查出異常,番薯滕得以順利跟隨陳振龍、陳經綸父子回到了福建廈門。
而番薯傳入中國后,并沒有出現(xiàn)嚴重的“水土不服”,完全屬于扔那里那里長的節(jié)奏,因而番薯很快就在福建廣泛種植了起來,同時因其產量遠高于谷物,古書云“一畝數(shù)十石,勝種谷二十倍”,成為福建人津津樂道的“好物”。
17世紀初,中國現(xiàn)大災年,江南地區(qū)顆粒無收,當時負責處理賑災工作之一的科學家徐光啟,想到了福建的番薯,于是上書朝廷推廣番薯,此后朝廷經過幾番論證,確定“番薯”非毒物之后,開始在災區(qū)推廣番薯。
由于番薯的出現(xiàn),以往會延綿5—6年的災情,1—2年內就恢復了正常,當?shù)厝丝恐響?zhàn)勝了饑餓。此后每當那里有災情,當?shù)氐墓賳T就引進番薯“救命”。
既而番薯在中國官方的需求推廣之下遍地開花,時間轉自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更是“敕直省廣勸栽植”,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將番薯推向了全中國。
如此一來中國各地不分南北統(tǒng)統(tǒng)吃上了“甘甜”的番薯,而也正是因為番薯的高產,我們中國人在大荒之年的日子,比以往的朝代好了很多,災年死人指數(shù)急速下降,簡單的說就是番薯拯救了成千上萬的中國人。(袁載譽)
番薯來源很多,本文僅為一種說法的詮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52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