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周幽王要烽火戲諸侯?
西周末年,申侯聯(lián)合繒戎、犬戎大舉進攻西周的都城鎬京(今陜西長安縣豐鎬村附近)。周幽王見形勢危急,便命人點燃烽火向諸侯求救,可是諸侯們誰也沒有發(fā)兵來,勢窮力孤的周幽王被申侯所率軍隊打得大敗,不得不帶著褒姒及他們的兒子伯服逃到驪山,結(jié)果幽王被追兵所殺,褒姒被掠而去,西周滅亡了。那么,幽王點燃烽火向諸侯求救,為什么諸侯不來救駕呢?如果諸侯前來救助,幽王豈不可以躲過劫難。
其實,諸侯不發(fā)兵救幽王是有原因的,這就是幽王曾烽火戲諸侯,諸侯以為這次又是幽王在騙他們上當。原來,周幽王繼位后不僅不勵精圖治,反而醉心于女色。一次,周幽王派兵征伐有褒氏,有褒國戰(zhàn)敗后,幽王將有褒國之女褒姒娶了過來。對這位美女,幽王可謂恩寵有加,非常愛憐,甚至不惜廢掉王后立她為后。褒姒不僅美麗動人,而且笑起來特別好看,但她平時不愛笑。為了博褒姒一笑,周幽王總是千方百計地去逗她,可是許多辦法都沒有成功。一天,周幽王突然心熱來潮, 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即“烽火戲諸侯”。
烽火是古代的軍事警報信號,一般沒有緊急軍情是不能點的。周幽王點燃烽火后,果然像他預(yù)料的那樣,各諸侯國紛紛率領(lǐng)軍隊前來救駕,當他們來到京師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巨起上當了,弄了一場虛驚,褒姒看到各路諸侯垂頭喪氣的樣子,非常開心,放聲大笑,周幽王的目的終于達到了。此后,周幽王又多次點燃烽火,以博褒姒一笑,可是諸侯上了幾次當后,就再也不來了。
為什么稱至交為“管鮑”?
管,是指管仲,又稱管夷吾;鮑,則是指鮑叔,又稱鮑叔牙。這兩人都是春秋時期的齊國人。管仲與鮑叔年輕時即交好,后來,鮑叔侍奉小白于莒,管仲侍奉公子糾于魯。齊襄公死后,其子小白與公子糾皆欲歸國爭立而為君。為使公子糾得立,管仲率兵截小白歸國之路,射中小白帶。小自見狀不妙,立即佯死。使管仲放心撤兵而去。小白見管仲已去,乃趨車疾馳入國。待到管仲與公子糾進入齊境時,發(fā)現(xiàn)小白已經(jīng)被立為國君,便立即逃回魯國。但是小白不能允許公子糾存在以威脅自己的地位,并十分痛恨管仲,便通過強大的軍事力量,使魯國逼迫公子糾自殺,將管仲囚系回國。管仲回國以后,鮑叔便向小白大力推薦管仲,自己甘居其下。于是,小白采納了鮑叔的意見,并終于在管仲的輔佐下“九合諸侯,匡天下”,成就了霸業(yè),史稱齊桓公。后來管仲回憶自己與鮑叔的交往和友誼時,深有感慨地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這樣,人們便從此將至交稱作“管鮑”。
為什么楚莊王要問鼎?
魯宣公三年(前606)楚莊王發(fā)兵攻打陸渾之敵人,陳兵于東周邊境。于是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洋山林,不逢不若。魑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xié)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業(yè)。成王定鼎于郟廓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币馑际钦f,周定王見楚莊王在邊境上炫耀武力,忙派大夫王孫滿去犒勞楚莊王,楚莊王借機問東周九鼎的輕重大小,王孫滿在給楚莊王講了鼎的變遷歷史后,勸他不要問鼎的大小輕重。這就是春秋時楚子問鼎的故事。
那么楚莊王為什么要問鼎呢?這要從鼎的來歷談起。鼎,在最早的時候僅是一種炊具,大約出現(xiàn)在新石器時代,只是當時是用陶制作的,稱陶鼎,它上部一般呈圓形,空腹,下端外側(cè)有三條腿,沿上有對稱的兩只耳。三條腿放到平整的地面上就可以生火煮食物了。到了青銅器時代,奴隸主貴族便開始鑄造使用銅鼎,以區(qū)別一般平民,不過這時銅鼎的作用仍是煮食物。隨著時間的推移,鼎的性質(zhì)便發(fā)生了變化,由表明身份地位而變成權(quán)力的象征。如周天子在分封諸侯時,除了將土地、百姓賜給大小貴族之外,還把這些事記在銅鑄的鼎上,一同賜給諸侯,讓其世代享用。
不過,楚莊王問的鼎,不是一般的鼎,而是周王朝所擁有的九鼎。據(jù)說九鼎是大禹所造,夏朝滅亡,九鼎落到商朝的手中,商紂暴虐,“鼎遷于周”。九鼎所有權(quán)的更替,實際上就代表了政權(quán)的更替,即舊王朝的滅亡和新王朝的建立,九鼎成了政權(quán)的象征。誰擁有了九鼎就如同后來擁有了傳國玉氫一樣,可以君臨天下。楚莊王所處的時代,正是周王室衰敗時期,身為五霸之一的楚莊王自然不甘心久居人下,萌生取周而代之的想法是自然的,正是由此他才向周大夫王孫滿詢問起東周鎮(zhèn)國之寶九鼎的“大小輕重”。
為什么說西施不姓“西”?
長期以來,人們大都認為西施姓“西”,并把她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首。其實,這是一種誤會。其實,西施并不姓“西”,她本姓施,名叫施夷光,是東周春秋末期的越國人為蘿(今浙江省諸暨以南)浣沙村的一名賣薪之女。雖出身寒微卻生得花容月貌?!短藉咀钟洝芬粫忻鞔_寫道:“施,其姓也;是時有東施家、西施家。”唐人李白《郊古》一詩中寫道:“自古有秀色,西施與東鄰?!彼稳它S庭堅在詩中寫道:“世有捧心學(xué),取笑如東施?!泵穲虺家苍谠娭姓f:“曲眉不想西家樣,餒腹還思二子清。”都從東施效顰西施這東”“四”相對的角度顯示出問題的實質(zhì);西施姓“施”而不姓“西”。
周幽王是個荒淫無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奮發(fā)圖強,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盤剝百姓,激化了階級矛盾;又對外攻伐西戎而大敗。這時,有個大臣名褒_,勸諫幽王,周幽王非但不聽,反而把褒_關(guān)押起來。
褒_(xiàng)在監(jiān)獄里被關(guān)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計要把褒_救出來。他們聽說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廣征天下美女入宮,就借此機會尋訪美女。在褒城內(nèi)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來,起名為褒姒,獻于幽王。替褒_贖罪。
幽王見了褒姒,驚為天人,非常喜愛,馬上立她為妃,同時也把褒_釋放了。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寵幸她,一味過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雖然生得艷如桃李,卻冷若冰霜,自進宮以來從來沒有笑過一次,
周幽王設(shè)置烽火臺和大鼓,有敵人來到就點燃烽火召集援兵。有一次,周幽王點燃烽火,諸侯都率兵趕來。諸侯到后卻發(fā)現(xiàn)沒有敵人,褒姒看到諸侯驚慌失措的樣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興,因此多次點燃烽火。
后來諸侯們不再相信,漸漸不肯應(yīng)召而來。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國聯(lián)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援救,諸侯卻沒有前來援救。犬戎最終在驪山之下殺死周幽王,俘虜褒姒,西周滅亡。
擴展資料
烽火戲諸侯只不過是西周滅亡的催化劑,加劇了它的滅亡。就算沒有烽火戲諸侯,西周早晚也會在其他事件中滅亡,無法挽回,烽火戲諸侯只是一個機遇而已,只要天子失信的話,諸侯就大有依借失信,自大,爭霸。
在未烽火戲諸侯之前,各家都只是暗地里擴大而已。當時政權(quán)已經(jīng)搖搖欲墜,烽火戲諸侯只是一個引子,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一個誘因。如果不發(fā)生這件事,也還是會有其它誘因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周幽王
西周是如何滅亡的呢?在很多人的記憶中,是這樣的:周幽王寵幸褒姒,褒姒不愛笑,所以幽王烽火戲諸侯,博得美人一笑,幽王后又多次故技重施,終于導(dǎo)致犬戎來犯,諸侯不至,西周遂為犬戎所滅,幽王身死??墒鞘聦嵐嫒绱藛幔?br>
《史記》是這樣描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及西周滅亡的:“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shù)舉烽火。其后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又廢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边@段記載可信嗎?為什么令人覺得如此荒唐呢?我覺得不可信,我贊同錢穆先生的觀點:“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兵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边@還只是史學(xué)家的個人意見,是孤證。
在2012年的時候,清華大學(xué)在整理獲贈的戰(zhàn)國竹簡(清華簡)之時,發(fā)現(xiàn)竹簡的記述與史記所載相左。清華簡記載:周幽王是主動討伐申國,申侯聯(lián)絡(luò)犬戎打敗周王,西周因而滅亡。竹簡并無“烽火戲諸侯”的記載。這正好印證了錢穆先生論斷的正確性:“驪山之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不需舉烽?!?br>
幽王死于驪山之難,周室遂分裂。那時周其實是二王并立,此事史記失載,見于竹書紀年:“申侯、魯侯、許文公立平王於申,虢公翰立平王子余臣於攜。周二王并立。二十年,攜王為晉文侯所殺?!逼酵跻司誓松旰钌?,申侯為其甥爭王位,故申侯聯(lián)犬戎殺幽王。當時擁護平王的國家,有許、申、鄭、晉、秦、犬戎等,都是別有野心,實為一非正義集團。
許與申為同姓之國,鄭武公娶申侯公,為夫人,曰:武姜(“周之東遷,晉、鄭是依”)。鄭武公借此機會吞并虢國,而后其子鄭莊公在春秋初期稱霸。虢公立攜王,實為主持正義。晉文侯凱覦黃河西岸的土地,乃起兵殺攜王,自為兼并。平王感謝晉國殺了自己的對手,無力索要故土,只好東遷洛邑。而秦人亦乘機侵占岐西地,與晉連壤通好,自此成為一方諸侯。史記說平王避犬戎,乃是不明其中的曲折。犬戎助平王殺父奪位,是友非敵,不須避。
魯國乃周室東方封建的最親、最主要之國家,所以平王東遷后,魯國對其采取不理不睬的態(tài)度。
平王東遷,以弒父嫌疑,為諸侯所不齒,不為正義勢力所接納,而周王室作為天下共主的威信也掃地以盡,遂成此下春秋之霸局。因此烽火戲諸侯筆者認為不是真實存在的,是后人出于某種原因杜撰的,而西周滅亡的原因是申候為了給其外甥宜臼爭王位,故申侯聯(lián)犬戎殺幽王,西周遂滅。
周幽王,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樂,醉心于女色。
有一次竟然三個月沒有上朝理政。周朝有個諸侯國叫褒國,其國君褒_見天子如此荒唐,就來規(guī)勸,幽王根本不聽,反而把褒_關(guān)進大牢。
褒_的兒子見父親被關(guān),非常焦急,于是就與母親商量如何救出褒_。他們聽說幽王非常喜歡美女,就用重金買下一個年輕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教給她宮中禮儀,然后送給幽王。幽王見了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_。
褒姒有個怪脾氣,她從來不笑,不管多么有趣的事情,她都不露笑容。幽王覺得十分納悶,對褒姒說王后生得這般妖媚,若再開顏一笑,必定更加動人了?!膘益Φf道:“賤妾生來就不喜歡笑,大王不必見怪。"幽王不相信,下決心要讓她笑一笑。
幽王手下有個大臣叫虎石父,他出了一個點子。古時候,一旦遇到敵情,主要靠烽火臺報警。那些烽火臺遍布各諸侯國,相鄰的兩座能互相看見。如果白天某處發(fā)現(xiàn)了敵情,就點燃曬干的狼糞傳遞情報。
如果是晚上,就點燃柴草,靠火光傳遞情報。這樣一座傳一座,用不了多長時間,消息傳遍全國,各地諸侯就會率部隊趕往京都,聽候調(diào)遣。
幽王聽了這個計謀,決定一試。幽王下令點燃烽火,頓時狼煙四起,直沖云天。遠近諸侯看到烽火點燃,還以為敵國來犯,于是紛紛點齊兵馬,向鎬京奔來。他們趕到稿京城下。卻看不到一個敵兵,只見幽王和褒奴坐在城樓上喝酒看熱鬧。
諸侯們的這一陣奔忙,可把褒姒給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輕率行事,笑諸侯這樣容易上當。褒姒一笑,幽王高興了,馬上給了虎石父千金的獎賞。那些諸侯可氣壞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罵一通帶兵回去了。
等真有敵情來的時候,可是這一次,諸侯們還以為幽王與王后嬉戲,全都按兵不動,就這樣鎬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驪山腳下被殺掉了。
擴展資料:
周宣王死后,其子宮涅繼位,是為周幽王。當時周室王畿所處之關(guān)中一帶發(fā)生大地震,加以連年旱災(zāi),使民眾饑寒交迫、四處流亡,社會動蕩不安,國力衰竭。而周幽王是個荒淫無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奮發(fā)圖強,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盤剝百姓,激化了階級矛盾;
又對外攻伐西戎而大敗。這時,有個大臣名褒_,勸諫幽王,周幽王非但不聽,反而把褒_關(guān)押起來。
褒_在監(jiān)獄里被關(guān)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計要把褒_救出來。他們聽說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廣征天下美女入宮,就借此機會尋訪美女。在褒城內(nèi)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來,起名為褒姒,獻于幽王。替褒_贖罪。
幽王見了褒姒,驚為天人,非常喜愛,馬上立她為妃同時也把褒_釋放了。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寵幸她,一味過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雖然生得艷如桃李,卻冷若冰霜,自進宮以來從來沒有笑過一次,幽王為了博得褒姒的開心一笑,不惜想盡一切辦法,可是褒姒終日不笑。
為此,幽王竟然懸賞求計,誰能引得褒姒一笑,賞金千兩。這時有個佞臣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個主意,提議用烽火臺一試。
烽火本是古代敵寇侵犯時的緊急軍事報警信號。由國都到邊鎮(zhèn)要塞,沿途都遍設(shè)烽火臺。西周為了防備犬戎的侵擾,在鎬京附近的驪山(在今陜西臨潼東南)一帶修筑了20多座烽火臺,每隔幾里地就是一座。
一旦犬戎進襲,首先發(fā)現(xiàn)的哨兵立刻在臺上點燃烽火,鄰近烽火臺也相繼點火,向附近的諸侯報警。諸侯見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難,必須起兵勤王,趕來救駕。虢石父獻計令烽火臺平白無故點起烽火,招引諸侯前來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發(fā)笑。
昏庸的周幽王采納了虢石父的建議,馬上帶著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驪山烽火臺,命令守兵點燃烽火。一時間,狼煙四起,烽火沖天,各地諸侯一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果然帶領(lǐng)本部兵馬急速趕來救駕。
到了驪山腳下,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臺上飲酒作樂。周幽王派人告訴他們說,辛苦了大家,這兒沒什么事,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取樂,諸侯們始知被戲弄,懷怨而回。
褒姒見千軍萬馬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如同兒戲一般,覺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賞虢石父千金。周幽王為此數(shù)次戲弄諸侯們,諸侯們漸漸地再也不來了。
周幽王為進一步討褒姒歡心,又罔顧老祖宗的規(guī)矩,廢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冊封褒姒為后,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并下令廢去王后的父親申侯的爵位,還準備出兵攻伐他。申侯得到這個消息,先發(fā)制人,聯(lián)合聯(lián)合繒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于公元前771年進攻鎬京。
周幽王聽到犬戎進攻的消息,驚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臺點燃烽火。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們因上次受了愚弄,這次都不再理會。
烽火臺上白天冒著濃煙,夜里火光燭天,可就是沒有一個救兵到來。使得周幽王叫苦不迭。鎬京守兵本就怨恨周幽王昏庸,不滿將領(lǐng)經(jīng)??丝奂Z餉,這時也都不愿效命,犬戎兵一到,便勉強招架了一陣以后,一哄而散,犬戎兵馬蜂擁入城,周幽王帶著褒姒、伯服,倉皇從后門逃出,奔往驪山。
途中,他再次命令點燃烽火。烽煙雖直透九霄,還是不見諸侯救兵前來。犬戎兵緊緊追逼,周幽王的左右在一路上也紛紛逃散,只剩下一百余人逃進了驪宮。周幽王采納臣下的意見,命令放火焚燒前宮門,以迷惑犬戎兵,自己則從后宮門逃走。
逃不多遠,犬戎兵又追了上來,一陣亂殺,只剩下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三人。他們早已被嚇得癱瘓在車中。犬戎兵見周幽王穿戴著天子的服飾,知道就是周天子,就當場將他砍死。又從褒姒手中搶過太子伯服,一刀將他殺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虜(一說被殺)。至此,西周宣告滅亡。
此時,諸侯們知道犬戎真的打進了鎬京,這才聯(lián)合起來,帶著大隊人馬來救援。犬戎看到諸侯的大軍到了,把周朝多少年聚斂起來的寶貝財物一搶而空,縱火退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烽火戲諸侯
回到東周開始之前
公元前770年,西周最后一位暨東周第一位君主,平王宜臼在秦襄公的護送下把國都遷到了他的叔祖父(祖父周宣王的異母兄弟,曾祖周厲王的兒子),王子多父早先于前806年開始大力營建的成周洛邑,標志著周代經(jīng)歷275年,以鎬京為首都時代的終結(jié)。由于洛邑位于鎬京的東面,接下來這個以新都洛邑為行政中心的時代被后來的記錄者稱作東周,相對地,之前的時代就被稱作西周。
(這一以東、西對立二分,并以空間位置替代時間次序的命名方式,為后繼者開了先河,如西漢/東漢,西魏/東魏,不同于相對晚近時代的南北對立。
我們今天對東周的了解要比西周更加詳細,一方面固然因為東周距離我們相對更“近”一些,另一方面也因為這個時代的前半段所發(fā)生的事件,大致被魯國史官編撰的編年體文本《春秋》記錄了下來,而后半段又被較晚時西漢劉向的《戰(zhàn)國策》所命名。于是整個東周時期(前770-前221年)又被合稱為“春秋(與)戰(zhàn)國”時代。
西周向東周的轉(zhuǎn)變,在中國先秦史上具有非凡的意義,傳說中禮法完備的西周就此終結(jié),進入了“禮崩樂壞”的東周時期,當然,東周并沒有孔子眼中那么糟糕,這畢竟是中國古典時代最精彩的部分。由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階段組成的東周時代是個人心浮動,又積極進取的階段,不但誕生了“諸子百家”等精彩紛呈的學(xué)說,還奠定、塑造了中國人行為法則的基本典范和道德偶像。
不夸張地說,我們今天《成語詞典》至少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成語,都源自這個時代,比如“老馬識途”、“鷸蚌相爭”、“一鳴沖天”、“螳螂捕蟬”。
然而,正如后來儒家學(xué)者始終將“西周”當作崇高理想的王國,魂牽夢縈的道德故鄉(xiāng),永恒回歸的精神家園,同時將東周視作“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混亂之始(那幾次“尊王攘夷”的壯舉除外)。在呈現(xiàn)東周的精彩之前,我們或許也要先回到西周世界將要崩壞前夕,那個荒誕而不失有趣的故事當中。
烽火為誰點燃
亡國的歷史背后總有一個被視為“禍水”的女人。
所有關(guān)于西周崩潰的敘述中,都離不開平王的父親周幽王令人啼笑的傳說。說到幽王,又少不了幽王的父親宣王。具有“中興”之稱的周宣王并沒有傳言說得那么卓越,作為被國人驅(qū)逐十四年不得國而終,留下“國人暴動”、“共和行政”等事跡的周厲王的兒子,周宣王的一生都在東征西討,收拾父親留下的殘局中度過?!吨駮o年》提到,只是在剛即位時打贏了兩仗,之后“王師敗逋”這幾個字就與他終生如影隨形了。
唯一的例外是公元前787年,宣王打敗了大致位于陜北東部的“申戎”。這次勝利除了點綴了宣王的“中興”之功外,還為他的兒子和孫子的命運埋下了伏筆――宣王讓兒子娶了申戎首領(lǐng)(申侯)的女兒,生下了未來的平王。
五年后宣王去世,幽王即位。從一開始就運氣不佳的幽王,公元前781年他即位的第二年時,就遇到了“西周三川皆震”,司馬遷的《史記?6?周本紀》引用了《國語?6?周語》里周太史伯陽父的評價,認為“周將亡矣”。這個預(yù)言性的論斷極可能來自后代史家的總結(jié),但這至少表示幽王不幸的開始或許并非偶然。
傳說還提到,即位第三年,幽王寵幸了褒國女褒姒,褒姒為他又生了一個兒子。接下來就是幽王最著名的事跡“烽火戲諸侯”了。在《周本紀》講述的版本中,幽王為取悅不愛笑的美人褒姒,“數(shù)舉烽火”博其一粲,諸侯見烽火起而勤王,發(fā)現(xiàn)白來一次,悻悻而歸,終于惹得美人大笑。后來諸侯知道真相,即便烽火有警,“益亦不至”。這回該輪到幽王“眼淚掉下來”了,他后來的經(jīng)歷證明,的確是他的玩笑之舉坑了自己。
因為當幽王準備為立褒姒為王后,廢去王后申侯之女,以及申侯的外孫,太子宜臼,并改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時,申侯大怒,和繒人?西夷、犬戎一道合攻幽王,而“幽王舉烽火征兵,兵莫至”。(文獻還提到,幽王任用了一名“善諛好利”的虢石父為卿士,也是原因之一,對此我持保留態(tài)度。)申侯、繒國?西夷和犬戎四方“殺幽王驪山下”,虜走褒姒而去,然后就發(fā)生了申侯外孫,“平王東遷”的故事了。
烽火戲諸侯是西周歷史上著名的故事,但有些細節(jié)一直未得到重視,比如他為什么會“數(shù)舉烽火”。
傳說總歸是傳說,幽王“數(shù)舉烽火美人粲”的行為,很可能就是后人“沖冠一怒為紅顏”的行為模板,但這個故事除了以戲謔的筆調(diào),把周王誤國的責(zé)任推卸到女性身上外,還給我們提供了什么重要信息呢?
事實上,這個故事在表面上諷刺幽王荒誕的成分外,還暗示了另一個事實:“數(shù)舉烽火”――點燃烽火的次數(shù)很多。而幽王點火的根本目的則是,“有寇至則舉烽火”(當然,《呂氏春秋》提到同一事件時,沒提到烽火,只提到了用鼓),請諸侯勤王;這里的“寇”,結(jié)合后來真的“舉烽火征兵”的對象,顯然就是與申侯有關(guān)的“繒人?西夷和犬戎”等等。
那么,這段故事實際透露出的信息便是,幽王的確曾經(jīng)以“戎”為“寇”的名義多次征兵。《竹書紀年》提到,幽王三年時“幽王命伯士伐六濟之戎,軍敗,伯士死焉”。無論是《詩經(jīng)?6?六月》中的“獫狁孔熾,我是用急”,《采薇》中“靡室靡家,獫狁之故”等詩句,還是《多友鼎銘文》所述和獫狁的戰(zhàn)斗,以及《兮甲盤》、《虢季子白盤》、《?鼎》等文獻所針對的“獫狁”,都一而再地向我們提示自宣王以來周人北部有警的頻率。
且在此時,周王還只有一個敵人,獫狁即犬戎。
于是乎,隱藏在“烽火戲諸侯”故事中的第一個真相便是,幽王舉烽火也好,擊鼓鳴警也罷,實際反映了幽王之世所面臨的窘境,“諸侯悉至”也是事實,只是警報頻率過高,實在難以招架。通俗地說,即便諸侯增援全勤了之前的100次防御戰(zhàn),但架不住以犬戎為代表的外敵不期而至的第101次進攻,不怪幽王失信,亦不怨諸侯疲憊。
誰殺死了幽王
幽王不幸的被殺事件似乎也和褒姒有著某種關(guān)聯(lián)。我們首先要明確,參與殺幽王的主要人群,除了申侯和繒人外,西夷和犬戎都參與其事。相同的表述還出現(xiàn)在《史記?6?秦本紀》當中,該篇的提法是“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在申侯的策動下,分別活動于渭水上游(西戎)和涇水上游(犬戎)河谷的人群一齊向渭水中游移動。表面上看,申侯伐周在于褒姒奪寵。
但申侯的確在周人的邊境問題上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比如,《國語?6?鄭語》中,史伯提到周人和申人之間的政治關(guān)系時曾“預(yù)言”:“(周)若伐申,而繒與西戎會以伐周,周不守矣!”――申與西戎的關(guān)系顯然更密切一些,而幽王及周人的安危很大程度上便維系于申侯。幽王甘冒邊境安危之險,而更換儲君并貶低和申人之間的婚姻紐帶,便很難用道德政治學(xué)來解釋了。
不過,從《竹書紀年》來看,周宣王三十九年,“王征申戎,破之”或許已經(jīng)埋下了周、申之間的怨懟。按照周人由來已久的文化方式,他們通常喜歡在擊敗另一個部族后,以婚姻的方式接受對方的臣服,并以此為紐帶形成政治、軍事上的同盟。
歷史上,周文王的父親季歷擊敗東進路上的申、呂諸姜后,就和以師尚父(又名呂尚/姜尚)為代表的羌人群體結(jié)成了穩(wěn)定的軍事盟友(周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fā)就娶了姜子牙的女兒),并一同伐商成功。數(shù)百年后,相同的文化策略又一次影響了周人的命運。
在史書中,周幽王一般都是“反面角色”。
宣王當年擊破申戎之后,不僅為兒子娶了申侯之女,還將申戎群體納入了周人的戰(zhàn)斗序列,這些臣服周王的人群不可避免地要為周人履行重要的軍事職責(zé)。也就是說,申侯極有可能是在周王點燃烽火后,有義務(wù)出兵勤王的諸侯之一,從后來申侯對西戎、犬戎及繒人的號召力來看,申侯可能就肩負著針對犬戎或西戎的防御任務(wù)。
那么結(jié)合“烽火戲諸侯”背后的事實來看,當諸侯們一而再,再而三地為周王履行出勤護駕的任務(wù)時,難免會出現(xiàn)疲憊或不滿情緒。而一旦因厭戰(zhàn)而不執(zhí)行軍令,作為“天下共主”的周王,顯然不能坐視不理。作為對不履行職責(zé)的申侯的懲罰,幽王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取消其女兒和外孫在王室中的地位。至于改立褒姒母子為元妃、適子,恰恰就是取消申侯女、子地位的部分結(jié)果,而非原因。
一個重要的證據(jù)來自《竹書紀年》,公元前777年,幽王改嫡后,申侯并沒有采取過激手段,直到五年后的前772年,前太子和王后奔申之后?;蛟S覺得自己的制裁手段未收到預(yù)期結(jié)果,幽王決定效法父親宣王,“(幽)王及諸侯盟于太室,王師伐申”。至此,曾經(jīng)為周王擔(dān)任過重要勤王任務(wù)的申侯才走上了反周的道路。
作為一個類比,周宣王曾經(jīng)通過先后任命兩位西戎首領(lǐng)大駱和非子的方式,征調(diào)西戎加入到周人的軍事序列當中,但疲于征發(fā)的西戎以殺死這兩位首領(lǐng)的激烈手段,抗拒周人的軍事調(diào)動。直到宣王繼續(xù)任命非子的后人秦仲,并給予足夠的武力支援,才在很大程度上,借助扶植秦仲家族(還讓前代申侯與其通婚)確立了周人在西戎中的影響力――這位秦仲就是秦人的直系祖先。
當然,“王師伐申”的結(jié)果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幽王和鄭桓公一道死于犬戎、西戎、繒人和申侯的聯(lián)合進攻。當申侯面對周人的壓力時,他不但選擇與幽王作戰(zhàn),而且放棄了原有的職責(zé),與“敵人”組成了新的臨時同盟――因此,在幽王最后一次點燃烽火時,怎么可能還有諸侯勤王呢,這和幽王當初有沒有玩(烽)火毫無任何關(guān)系,即使真的有過的話。
申侯逃過了被幽王討伐的命運,但他卻不是此事最大的收益者,從被貶謫的王子到新一任周王,平王宜臼甚至也不是最大的受益者,真正的受益者是救周有功,護送平王至于成周洛邑的秦人。得到周平王“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順水人情的秦襄公,不但抓住了攫升諸侯的機會,還為秦國的發(fā)展打開了向東的路徑,看來,秦人當初“救”的似乎不是幽王之周,而是平王之周。
犬戎從哪里來
許多年后,面對犬戎和西戎,與侄兒幽王一同赴難的鄭桓公王子多父會想起,他曾詢問太史伯陽父:“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陽父答“王室將卑”,也就是說未來將是戎人和狄人昌盛的時代了。解開了“烽火戲諸侯”與幽王之死的聯(lián)系,并不表示我們解開了西周傾覆的全部原因。預(yù)感到周室將遇動蕩,而率先遷移“逃死”,并將鄭國奠基為春秋初期的大國的桓公,已經(jīng)告訴我們,西周的災(zāi)難或許在很多年前便已出現(xiàn)。
在周人北方邊境上躍躍欲試的犬戎就是最好的證據(jù)。
要為東周的開始,及西周的陷落提供更充分的線索,比如,犬戎和西戎為何會頻繁出現(xiàn)在西周的邊鄙上,對周人施加了無法逆轉(zhuǎn)的壓力,仍是一個有待探索的問題。這需要我們將其納入長時段,探察使西周陷落并蔓延到整個東周的經(jīng)濟泥淖。從這個角度說,犬戎和西戎或許一同參與寫成了有關(guān)“春秋戰(zhàn)國”的充滿張力的劇本。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55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