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于唐朝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臭漢臟唐宋不清,元明邋遢清鼻涕”,這句話大概一下就把中國歷史上頗有“出息”的幾個朝代給點透了,但是此“點透”非彼點透,上邊的朝代特點大概就是點透當時所遺留的朝代特征吧。而針對人盡皆知的盛世繁唐卻獨獨被冠之以“臟”,除了我們知曉的上層階級也就是皇宮之丑事以外,還有更為普遍的那就是民間所流行至極的時裝“半臂裝”亦或是“袒胸裝”,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唐朝“一摒以往綱常風,獨樹一幟立歷史”也就是開放至極的特點?!缎绿茣酚涊d“貴妃每至夏月,常衣輕綃,使侍兒交扇鼓風,猶不解其熱?!庇纱丝闯鲈谔瞥南奶欤瑮钯F妃是以輕衣裹之,再加上侍從在旁扇風,但仍不耐夏熱。貴妃都如此,那唐朝平民呢?當時民間所流行的主要是半臂裝,袒胸裝還未普遍,半臂裝在當時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了,在千年前的唐朝算是相當的前衛(wèi)了,在整個古代也算是相當時髦潮流了。而比半臂裝更大膽的,則是袒胸裝。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曾統(tǒng)治二百余年的唐朝,開放也曾被中斷過,據記載,唐高宗李治當時就對民間這種“露臂袒胸”的行為大加批評過,甚至還因此制訂了禁止此類行為的政策。
但是唐高宗之后,后世皇帝卻再未束縛,開放之風也隨之復興。但是在唐朝覆沒后,后世卻為何對這種“神器”大加禁止呢?第一點,根本上源自于封建時期兩千多年以來的儒家思想,雖然說唐朝是尊奉“三教合流”的,但是儒家思想卻也扎根至深。儒家思想在西漢武帝時期就曾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倡以三綱五常為社會的主流思想,漢朝之后的朝代幾乎都以此來作為倫理綱常之標準,歷朝歷代也都制定相關法律規(guī)定?!稌x書》曾記載,女子如裸露形體則處之以鞭笞刑罰?!锻ㄖ尽分幸苍涊d“京邑被執(zhí)縛者,男女裸露,袒衣不免,盡驅迫居民以求贖金?!庇纱丝磥恚奥侗厶恍亍笔菫槿寮宜枷胨蝗?。
尤以宋朝之后,程朱理學成為封建社會正統(tǒng)思想,這種穿著更是荒誕至極。第二點,父系家長制度下的社會,男權主義盛行,一方面“露臂袒胸”在當時會被當作是女性不檢點的表現(xiàn),有辱門風;另一方面,“露臂袒胸”則會大大加大社會的犯罪系數,到時候,東窗事發(fā),對于男性來說的確是難以接受,對于女性來說,那也是有損貞潔節(jié)操的。第三點,唐朝總共經歷了21位皇帝,但是對“露臂袒胸”禁止的皇帝卻獨獨只有唐高宗李治和唐文宗李桓。而且唐高宗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唐文宗李桓是第十四位皇帝,由此可見,禁止“露臂袒胸”在開放的唐王朝看來,還是與君主個人的價值觀有關系,不過唐朝大多數皇帝還是認同這個事的。之所以露臂袒胸,還是因為唐朝開放嘛。
在歷史上,只有一位女性成為皇帝,她就是一代女皇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wěn)當、文化復興、老百姓富裕,有著貞觀遺風的美譽,位大唐長治久安奠定了基礎。 武則天于生于今陜西西安,是唐朝功臣武士彟的次女,武家經營木料生意,家境富裕,李淵在太原期間,曾在武家留居,因此兩家關系很好,李淵起兵反隋起義,武家給他出大量錢財資助,因此武士彟有功,被封應國公。
貞觀十年,武則天才華美貌,唐太宗把她納入宮中,賜名?武媚?。但此后,武則天在宮中得不到皇帝的寵愛一直受到冷落,貞觀十七年,立晉王李治為太子。唐太宗病重期間,兩人在一起侍奉太宗時認識,時間久了,情竇初開,武則天不久對李治有了愛慕之情。唐太宗駕崩后,因為武則天無子,削發(fā)為尼,唐高宗李治心里一直惦記著她,被皇后納進宮中,被唐高宗封為昭儀。武澤天是一個有心計、野心勃勃的人,她為了坐上皇后之位,親手殺害了剛出生的女兒誣陷皇后以死地。唐高宗李治身體虛弱,經常讓武則天幫他管理政事,這也是為她以后奠定了基礎。
當時正因朝中元老大臣勢力大而頭疼,武則天誣陷王皇后的消息一傳出,便被傳到了他的手里,所以唐高宗沒有像武則天那樣嚴刑峻法,晚年身體欠佳,經常讓武則天代其操持政事,這也為她以后臨朝稱制奠定了基礎。唐高宗駕崩后,留下遺詔意思是?太子當上皇帝后,不能一個人主管朝政,需要武則天幫決定?太子李顯軟弱無能,不長時間,就讓武則天給廢了,讓李旦繼位,隨著權力越來越大,武則天直接做了歷史以來第一個女皇,國號?大周?。想要統(tǒng)一天下,就得先統(tǒng)一人的思想。武則天從文字下手,認為文字是思想的主宰和精神靈魂。進行了文化改革,并且她創(chuàng)造出文字代替原來繁瑣的文字。稱為?則天文字?這18個字是:照、天、地、日、月、星、君、臣、初、載、年、正、授、證、圣、國、人。以上舉例的是原本的文字,則天文字下圖所示。
武則天還給直接造個名字,?瞾?,是日月當空,明君當世的意思?,F(xiàn)在還有人這個字到現(xiàn)在還在使用,剩下17個字,隨著歷史年代的久遠已經逐漸被人們淡忘了,現(xiàn)在大家用的是簡體字。
節(jié)度使之于唐朝,猶如刺史(州牧)之于漢朝。
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兩個王朝,漢唐都是對外擴張性的政權,這一特點注定了在軍事上的外重內輕,所以節(jié)度使這一制度其實是適合唐朝的。
不過,節(jié)度使的存在,需要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掌控。一旦中央政府虛弱,很容易引起地方叛亂和軍閥割據。
安史之亂和唐后期的藩鎮(zhèn)割據就是明證。
節(jié)度使對于大唐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唐朝最終的滅亡,是藩鎮(zhèn)割據導致;而唐朝在安史之亂后仍能存在150多年,藩鎮(zhèn)的存在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所以,唐朝想要的只是聽命于中央的藩鎮(zhèn),而不是完全廢除藩鎮(zhèn)。
與唐朝相比,宋朝是完全廢除了藩鎮(zhèn)的,也就是“守內虛外”。
于是,宋朝的政權在內部很穩(wěn)定,不必擔心地方造反,但對外戰(zhàn)爭則無力收復失地和開疆拓土。
如果與后世相比,節(jié)度使與總督、巡撫都是一類的封疆大吏。
歷代中央和地方的權力總是此消彼長,其關鍵不在“節(jié)度使”是否存在,而在于中央如何掌控地方。
經濟基礎影響上層建筑,大唐開始的時候是府兵制,因為當是實行的均田制,府兵可以自己養(yǎng)活自己,上戰(zhàn)場是兵,平常是農民,后來土地兼并嚴重,均田制瓦解,府兵制隨即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有了募兵制,有了募兵制,才逐漸形成藩鎮(zhèn),有了藩鎮(zhèn),才有節(jié)度使,玄宗時設了十大節(jié)度使,節(jié)度使是玄宗時期開始的,當時全國有五十萬兵力。
有三十幾萬在節(jié)度使手里,僅安祿山就身兼三個藩鎮(zhèn)的節(jié)度使,形成外重內輕,地方強于中央的格局,后來安祿山反叛,朝廷歷經八年才平了內亂,但無法根除叛軍的殘余勢力,又將河北三鎮(zhèn)交到叛軍手里,河北三鎮(zhèn)實際上處于獨立狀態(tài),為了安撫平叛有功的功臣和投降過來的將領,又增加了許多藩鎮(zhèn),讓他們當節(jié)度使,藩鎮(zhèn)問題沒有解決反而又擴大化了,中央于藩鎮(zhèn)時戰(zhàn)時和,一直到黃巢起義,一些節(jié)度使借平叛之機乘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唐廷也無可奈何,最終也亡于這些節(jié)度使手里,所以說,唐朝沒有解決藩鎮(zhèn)問題,主要原因是因為經濟基礎以及朝廷的政治妥協(xié)性和軟弱性決定的,若此事發(fā)生在明朝,明朝一定不會向藩鎮(zhèn)妥協(xié)。
【1】指南針
在發(fā)明指南針之前人類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會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是中國人發(fā)明了指南針,使人類航行有了方向。
中國在北宋時期就發(fā)明了人工磁化的兩種方法:一種是沈括所說的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的方法,另一種是利用地球磁場的作用使鋼鐵磁化。
人們把經過磁化的鋼針,穿過幾根燈草,放在一個乘滿水的碗里,它就能浮在水上為航船指明方向,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來指示方向的儀器——指南針。
【2】火藥
火藥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因為是用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種物質混和制成的,而當時人們都把這三種東西作為治病的藥物,所以取名“火藥”,意思是“著火的藥”。
三國時有個聰明的技師馬鈞,用紙包火藥的方法做出了娛樂用的“爆仗”,開創(chuàng)了火藥應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藥開始應用到軍事上。人們利用拋射石頭的拋石機,把火藥包點著以后,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火炮。后來人們將球狀火藥包扎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以后,用弓箭將火藥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藥、毒藥,再加上一些瀝清、桐油等,搗在一起做成毒球,點著以后,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后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藥裝填在竹筒里,火藥背后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藥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藥火箭。
【3】造紙術
造紙技術的發(fā)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出貢獻之一。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zhàn)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V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于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制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fā)明了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4】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它開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fā)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后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chuàng)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后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質細且?guī)в姓承缘哪z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后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后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始簡單,卻與現(xiàn)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后來,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楨發(fā)明了木活字,并創(chuàng)造出比較簡捷的適于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后來又發(fā)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后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o以后又傳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宇,從此畢升首創(chuàng)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55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歷史典故系列之——東施效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