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上英雄人物輩出,譙周的故事大家聽過嗎?
三國時期的蜀國最先滅亡,不僅僅是因為蜀國的實力最弱,也是因為一個關鍵人物的出現(xiàn),力勸劉禪投降,讓蜀國放棄了抵抗,投降了魏國,使得蜀中的老百姓免于生靈涂炭,這個人就是譙周。
譙周是益州本地人,巴西西充國人,所以要問對益州土地的愛,譙周比任何人都要深沉,畢竟是本地人,而劉備、諸葛亮、趙云這些人可都是從其他地方入蜀的,而劉禪雖然是在益州長大的,但出生卻不在益州,所以譙周對益州的感情是其他人比不上的。
譙周的父親譙岍是當時著名的學者,精通河圖緯書,雖然譙岍很早就去世了,但是受到父親的熏陶,譙周非常喜歡讀書,并且堅持刻苦讀書,精研六經(jīng),頗曉天文,為蜀地大儒之一,門下有陳壽、羅憲等學生。沒錯,寫《三國志》的陳壽就是譙周的徒弟。
到了劉備入主益州,成為了漢中王,算是在益州站穩(wěn)了腳,而譙周也到了劉備的帳下工作,諸葛亮在當益州牧的時候,任命譙周勸學從事,也就是那種苦口婆心要大家讀書認字的,這個其實沒有什么權力,但是卻有一個好名聲,畢竟勸大家讀書,是讓人上進,會獲得好評的,再加上他的學識,因為很多人稱呼他為蜀中孔子。
譙周這一生其實沒做什么特別重大的事情,不過卻參與兩件大事情,一件是勸劉備登基為帝,當時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建立了魏國,身在蜀地的老百姓都認為漢獻帝已經(jīng)死了,而劉備一直以漢朝皇室后代自稱,因此很多人都勸劉備稱帝,“議郎陽泉侯劉豹、青衣侯向舉、偏將軍張裔、黃權、大司馬屬殷純、益州別駕從事趙莋、治中從事楊洪、從事祭酒何宗、議曹從事杜瓊、勸學從事張爽、尹默、譙周”。這些人以祥瑞、天文現(xiàn)象為契機,勸劉備稱帝。于是在221年四月,劉備于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
當然譙周肯定不是那個最有力量的,但是他參與了,表明他是贊同劉備在蜀地做皇帝的,畢竟劉備是非常仁慈的,不過讓人想不通的是,在鄧艾偷襲成功的時候,譙周又力勸劉禪投降。
當時姜維將鐘會十余萬大軍擋在劍閣,鄧艾偷襲陰平到達成都,其實只有幾千人,當時朝臣有三種主張,一是投降吳國,二是到南中去,三是背城一戰(zhàn),其實從當時的形式來看,蜀國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要知道,蜀國在四川,易守難攻,鐘會的大軍在劍閣無法前進,鄧艾只有幾千人,嚴格來說,蜀國還是有機會的,但是譙周卻力勸劉禪投降,劉禪也聽從了建議,這才讓蜀國走向了滅亡。
對于譙周的舉動,說奇怪也不奇怪,無論譙周做什么都是為了蜀地的老百姓,譙周因為看到蜀漢經(jīng)常對魏國用兵,百姓因此凋瘁,譙周因此與尚書令陳祗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退朝以后,譙周書寫《仇國論》,由此也可以看出譙周認為劉備稱帝和劉禪投降都是對蜀地老百姓有好處的,所以才做出了如此的舉動。
在鄧艾偷渡陰平,并于綿竹之戰(zhàn)中打敗諸葛瞻父子時,蜀漢當時還是有力量進行反擊的。畢竟,姜維的軍隊還堅守在劍閣,羅憲還穩(wěn)穩(wěn)地守著蜀漢的東面,霍戈在鎮(zhèn)守著蜀漢的難免;而鐘會已經(jīng)在漢中考慮是否回師,鄧艾這一軍孤軍深入,也只是孤注一擲。
所以,蜀漢仍在有生存的希望。但這個時候,劉禪卻做出了驚人的舉動,他投降了。就像姜維哭訴的一樣,?臣等正欲死戰(zhàn),陛下何故先降。?那么,劉禪他為何執(zhí)意要投降呢?主要有三點原因。
其一,諸葛瞻父子敗得太快了。鄧艾孤注一擲地偷渡陰平,打的就是時間戰(zhàn),速度戰(zhàn)。江油等地被鄧艾拿下,也只是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蜀漢的反應時間也不長,劉禪連忙派遣諸葛瞻父子前去應敵。
若是諸葛瞻父子能夠堅壁清野,和鄧艾大軍打持久戰(zhàn),給劍閣的姜維等人做出應對的策略的話,鄧艾一軍必然會是損失慘重。畢竟,鄧艾進入蜀漢腹地時,他所率領的士卒已所剩無多,疲憊不堪;而且他打下的江油等地也不可能一時間站穩(wěn)跟腳。
但可惜的是,諸葛瞻父子過于冒進,而且采取的是硬剛的方式。決戰(zhàn),正合鄧艾的心意。所以,最后勝利的是鄧艾。
其二,劉禪的猜忌之心過重。在劉禪投降之前,他有兩個選擇,一是移駕到南中避難;二是移駕到白帝。在南中,有霍戈這一位安南將軍鎮(zhèn)守,南蠻等部落根本不敢異動。而且,霍戈是從小被劉備留在府上養(yǎng)大的,是皇室的近臣,和劉禪的關系還不錯,初為太子舍人。
而在白帝城,有羅憲這一位白毦兵的統(tǒng)帥在鎮(zhèn)守著,且東吳這時候還在觀望,永安一帶還比較穩(wěn)定。
可是,面對這兩地的選擇,劉禪都拒絕了。因為當時鄧艾深入腹地之后,劉禪害怕霍戈等人圖謀不軌。所以,劉禪不僅拒絕了霍戈帶兵回援的請求,也沒有移駕兩地的想法。
其三,劉禪是一個利己主義者。和父輩,甚至是曹丕等二代不同,劉禪根本沒有到過戰(zhàn)場,也沒有參與過戰(zhàn)爭。他在出生不久,便失去了母親;還沒有成年,父親劉備也薨于白帝城;等到了二十八歲時,諸葛亮也去世了。
所以,在劉禪還未加冠時,其便登上了帝位;而在為帝期間,很多事情都是諸葛亮、蔣琬、費祎,以及姜維等人在操勞著。所以,劉禪一生是沒有經(jīng)歷過太多的苦難的。他也從來不會感受到父輩們打江山的辛苦,也體會不到諸葛亮等人夙興夜寐的無奈。
因此,蜀漢皇帝這一個位置,在劉禪看來,或許這是他享樂的資本。而當蜀漢有難,甚至快要到覆滅時,劉禪就要為自己找好出路。這時候,腐儒譙周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當時,譙周直接否定移駕南中的建議,直接勸說劉禪投降。而且為了加重籌碼,譙周還信誓旦旦地對劉禪說,如果曹魏不厚待劉禪,他一定會去和司馬昭辯論一番。這不是扯淡么,譙周這一位駑臣的話,司馬昭可能連面子都不會給。
但是譙周的一番話,卻直擊劉禪的心,深得劉禪贊同。最后,劉禪的投降,雖然保住了自己,卻也傷害了那些為蜀漢出生入死的將士們的心。
受《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影響,在很多人心目中,諸葛亮都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存在,他不僅智計超群,頗有韜略,還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而且料事如神。然而,如果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大都是虛構的,諸葛亮最擅長的地方在于內(nèi)政,然后才是軍事,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個偉大的發(fā)明家。但是,他并不以智計見長,更不懂道術和占卜。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說,在這個相信科學的社會,當然不可能真的有人能呼風喚雨,更不可能有人料事如神。
但是,凡事皆有例外,在三國時期,不僅有左慈那樣的神人,能肆意轉化形態(tài),甚至玩出“乾坤大挪移”一類的法術,還有人真的能掐會算。例如東吳的呂范,曾算出了劉表的死期,劉備的存亡,以及關羽被捕的具體時間;管輅算出了自己的死期,以及何晏等人的悲劇,等等。蜀漢方面也有這樣一個奇才,同樣能斷人生死。這個人是誰呢?
他不是別人,正是《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老師譙周。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說,不要試圖神化譙周了,他不是一個誤國的叛徒嗎?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說法,是因為當初滅蜀之戰(zhàn)時,鄧艾兵臨城下,譙周說服滿朝文武,以及后主劉禪,向鄧艾遞交了降書,間接導致了蜀漢的滅亡。
可是,譙周此舉真的算是誤國嗎?當時劉禪早就拒絕了南中守將霍戈的回援,從巴東趕回的閻宇不知所蹤,諸葛瞻戰(zhàn)死于綿竹,姜維還遠在劍閣。城中百姓憂懼不已,沒有士兵,沒有守將,死守是絕對守不住的。而當時的朝堂之中,一共有三種聲音,除了譙周降魏言論之外,有人建議投靠盟友東吳,有人建議遠走南中??墒牵敃r東吳國力遠不及曹魏,如果投靠江東,除了多受一次屈辱,與降魏沒什么區(qū)別;南中偏遠,能否順利到達都不一定,而且也沒有提前準備,不適合成為新的國都,只有降魏最為穩(wěn)妥。
也就是說,譙周此舉是在為蜀漢考慮,選擇了最有利的那種解決辦法,也是在為益州的百姓謀求利益。而且,之后蜀漢滅亡,他隨眾到往了洛陽,也沒有接受司馬昭的高官厚祿。因此,無論如何,譙周都算不上誤國,更不是什么叛徒。再者說,一個人的能力,與他的品行是沒有關系的,就算譙周真的是一個誤國的叛徒,他能未卜先知,斷人生死的本領,也是不容否認的,這一點在《三國志》中有明確的記載。
《三國志·譙周傳》記載:“咸熙二年夏,巴郡文立從洛陽還蜀,過見周。周語次,因書版示立曰:‘典午忽兮,月酉沒兮?!湮缯咧^司馬敢,月酉者謂八月也。至八月而文王果崩?!币馑际钦f,咸熙二年夏天,文立前去拜見譙周,譙周當時已經(jīng)病重,說不出話來,于是寫下了八個大字,拿給文立看,上面寫道“典午忽兮,月酉沒兮”,意思是說司馬昭當年八月,會突然去世,結果事實果然如他所料。
而且,他不僅能斷別人的生死,還能算出自己的生死——當他七十歲的時候,曾對陳壽說,孔子七十二歲去世,劉向、楊雄都是七十一歲去世,他自己一向尊孔子遺風,努力與劉向、楊雄看齊,應該也活不過兩年了。果然第二年秋天,他就去世了。
通篇分析之后,我們不難得知,雖然我們都是唯物主義者,都相信科學,但是古時的確有人精通占卜之術,這或許并非迷信或者杜撰,僅是屬于一個未知的范疇罷了。
劉禪之所以主動投降,是因為對敵情的不了解,把鄧艾想得太過可怕,認為沒有什么勝算,而蜀漢內(nèi)部也非常的不團結。
第一,鄧艾偷渡陰平之后,能夠將諸葛瞻父子擊敗,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已經(jīng)破釜沉舟,沒有別的出路,而諸葛瞻雖然是諸葛亮的兒子,卻并不擅長領兵打仗,如果他選擇防守,鄧艾的軍隊沒有足夠的物資補給,肯定會失敗,但他卻選擇了硬拼,這才給了對方機會。
第二,原本劉禪把諸葛瞻父子當成自己最后的希望,結果諸葛瞻負責很快就被對方給擊敗了。其實這個時期鄧艾的部隊已經(jīng)非常疲憊,如果再來一次像諸葛瞻父子那樣的沖鋒,完全可以將鄧艾的部隊擊潰,但此時的劉禪已經(jīng)失去了主心骨,他也沒有和防守劍閣的姜維溝通,否則無論是打持久戰(zhàn)還是速戰(zhàn),都可以將鄧艾擊潰。
第三,劉禪的目光短淺。原本諸葛亮在的時候,還安排了士兵在陰平防守,劉禪卻覺得沒有什么用,把那些士兵給撤了,否則鄧艾絕不會長驅直入。這從劉禪輕易投降也不難看出端倪,他只看到鄧艾的士兵非常兇悍,卻沒看出他們已經(jīng)是強弩之末,再加上在此之前,劉禪從來沒有真正參與過戰(zhàn)爭,一直都是姜維和諸葛亮等人幫助他在外面打仗,所以事到臨頭,劉禪并沒有任何擔當,再加上他做了幾十年的皇帝,習慣了安逸的生活,所以才選擇了妥協(xié)。
第四,劉禪更加在乎自己的利益。在當時有大臣勸劉禪投靠東吳,但有人說如果東吳被破,再被擒住就屬于二次受辱,不如現(xiàn)在投降還可以換的榮華富貴,這句話正合劉禪的心意,所以他沒有做任何抗爭就選擇了投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5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