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邦眾多的開國功臣中,韓信善戰(zhàn),蕭何善籌(籌措軍需),張良善謀。韓信南征北戰(zhàn),給劉邦打下了大片國土;蕭何在后方積極籌措,給前線源源不斷接濟軍需;張良則運籌帷幄之中,讓劉邦能最終決勝千里之外。那么,劉邦在先后殺掉韓信、彭越、英布之后,為什么沒有殺掉張良以絕后患呢?其原因:一是張良善忍;二是張良對劉邦忠心;三是張良懂得功成身退,一個是張良會做人,好女不嫁二夫,好漢不做二臣。但更為重要的,張良已經(jīng)洞悉了劉邦的為人,以劉邦的身份,即使當(dāng)了皇帝也好不了哪去。但后來韓王成被項羽殺掉后,張良為了生計無奈又去投靠劉邦,而后幫助劉邦滅了項羽,報了家仇國仇打下天下。
殺人是需要理由的,作為帝王的劉邦只殺可殺之人。在我看來劉邦沒有任何理由殺張良,因為張良對于劉邦有百利而無一害,劉邦除非自己暈了頭,否則是不會殺張良的,張良是劉邦的智囊,劉邦平定天下的很多關(guān)鍵謀略皆出自張良。張良了解劉邦,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畢生的追求是什么,眾人眼中的功名利祿,在張良眼中不過是將軍冢。張良知道遠(yuǎn)離是非的根本方法,就是不觸是非。舍得常人眼中的利益,才能求得常人看不見的安全,這就是謀圣之謀,張良一直在劉邦面前塑造自己不貪戀權(quán)力的形象。與一眾想要建功立業(yè)、列土封疆的古代功臣們不同,張良不顯擺自己的功勞,反而感恩遇上劉邦后,自己才實現(xiàn)了推翻秦國暴政為韓國報仇的心愿。在劉邦要論功行賞時,張良拒絕了高官要職,堅持要在與劉邦最初相遇的沛縣當(dāng)個萬戶侯,再次向劉邦表明自己的忠誠與安分,張良不但不爭,對于這種特殊關(guān)愛竟然還推辭不受,說自己功勞不大,封三萬戶不敢當(dāng),封個留侯就可以了??梢?,張良不貪戀權(quán)位,不在乎利祿。正因為他知道“功遂身退的”天道,所以劉邦對他非常放心,最后才得以善終。
張良,沒有殺身之禍,也因為他是個有內(nèi)涵的人,講文明、懂禮貌。韓信雖然也很聰明,但卻十分自大,總是到處得罪人,有時甚至是領(lǐng)導(dǎo)。有一次,樊噲、周勃(侯爵)拜見韓信,此時韓信剛剛被劉邦降爵,由王爵降到侯爵,最后,干脆四處游山玩水,裝作潛心研究黃老之學(xué),與朝廷再不沾邊。張良用這些辦法消除了劉邦的猜忌,最后是在遠(yuǎn)游之中病死的,并非被劉邦所殺。其他兩個杰出人物都遭受了磨難:韓信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死了。蕭何也經(jīng)歷過幾次牢獄之災(zāi)。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573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