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時代,伴隨著天子諸侯們的私有欲望不斷膨脹,大禹傳位于啟,即是有了夏王朝,也即開始了“父傳子、家天下”繼承模式。史書中有:“宗者,尊也。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天子諸侯們掌控著天下萬物,所謂“家國同構(gòu)、天下一家”,天子就是最大的家長,被臣子們稱呼為君父,臣子們在家中又是一家之主,他們都擁有著至尊權(quán)力,后來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皆來自于此,更是西周宗法制度的架構(gòu)基礎(chǔ)。
姬周家族是依靠親族關(guān)系來控制國家的,“封建親戚、屏藩周室”,姬周家族封的第一群人就是親戚子弟,第二群人則是先代之后,還有一群人則是有功的異姓。史書有:“立七十一國。姬姓獨(dú)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稱偏焉”,可見姬周家族最多的還是封建親族子弟,姬周家族還與異姓諸侯們通婚,正是這種血緣關(guān)系的交融促成了宗周八百年之發(fā)展。史書有:“同姓謂之伯父,異姓謂之伯舅”,天子以下諸侯,諸侯以下卿大夫,卿大夫以下有士,士以下則為庶人,是為西周宗法網(wǎng)絡(luò)。
那么,有個問題出來了。周天子封了七十一個國家,姬姓親族就有五十三人,他們大多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兄弟子侄,如此看來文武之世,天子家族的平均生育率是相當(dāng)高的,否則也不至于有那么多的親族可以分封,除此之外還要跟異姓諸侯們通婚,兒女不多是不行的。周天子家族們能保證一代人多生子女,可不能保證后面幾代天子們也多生子女,這即是周天子們的憂慮所在,所以周天子們要推行與異姓通婚的制度,正是要把周王室的血緣關(guān)系擴(kuò)寬到更多的族群。
這種血緣關(guān)系的穩(wěn)固性,其實(shí)備受質(zhì)疑,尤其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親族之國往往互相攻殺,甚至滅國之事往往有之。因此真正的親族之間的關(guān)系,即便在西周時代也不過保持在三代之間,往往三代而后親族之間的關(guān)系就變得極為淡薄。這或許也跟后來人們說的“富不過三代”密切相關(guān)。周文王生了很多兒子,周武王也生了很多兒子,而到周成王時代,大約就只有周康王一個兒子,周康王也只有一個兒子周昭王,可見西周建國而后不過三代,天子家族的子孫繁衍已是削弱了。
在西周以來的天子諸侯們,因?yàn)閾碛兄姸嗟耐恋睾腿丝?,但是由于分封制度的存在,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臣僚,臣僚分封家臣,如此等等,土地和人口都是有限的,親族子弟也是有限的,一旦前三代的親族子弟們受封了足夠多的土地和人口,再到后來的親族子弟,還有哪些貴族功臣們,就是想“沒了稀飯喝粥”也是沒有了,于是才會生出嫉妒之心,才會從那些有分封的親族子弟手中去搶奪土地和人口。這似乎是無法回避的一種矛盾,只是分封制的創(chuàng)始者們,并不能考慮的那么長遠(yuǎn)。
“三代以下,未有不仕而富”,不止適用于天子諸侯,即便是工商富賈,也有財富難于延續(xù)三代的說法。春秋戰(zhàn)國那些著名的富豪們,如范蠡、猗頓、子貢、白圭,沒有誰是真的保持財富超過三代的,所以后來的呂不韋對于父親的循循教誨,認(rèn)為都不是真理,而要選擇棄商從政,呂不韋不要三代而傳,他要的是千倍萬倍之利。所謂“經(jīng)商百倍利,破人之國者千倍萬倍利”,呂不韋看得真切,呂不韋是當(dāng)世主義者,是不求來世的。只要今生過得好,何必愁苦子孫事,這恐怕才是呂不韋的真實(shí)想法。封建王朝,即是如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57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柳如是到底是個怎樣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