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朱棣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遷都北京對于朱棣而言,首先是作為統(tǒng)治者的個人意愿,其次才是為大明帝國的江山社稷著想,所以用利弊來形容朱棣遷都是本末倒置的思維。
對于朱棣而言,遷都北京主要是為了解決篡位后的人身安全和生存環(huán)境問題,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對朱棣本人而言沒有“弊”這一說,北京的風沙對于朱棣而言都是過家家。
而作為統(tǒng)治者的決策,朱棣的意愿必然也深刻影響著大明帝國的盛衰。那么遷都北京對大明帝國而言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靜夜史認為當然是利大于弊。某種程度上說,正是因為遷都北京,明朝才有了276年的國祚。
為何這么說呢?靜夜史認為這和我國古代歷史上小農經濟的帝國基石密不可分。
雖然小農經濟適應性強,生命力旺盛且結構穩(wěn)定等諸多優(yōu)勢。但小農經濟也帶結構脆弱,受自然環(huán)境影響力強等不足,尤其是面對北方虎視眈眈的游牧民族時,獨立的小農經濟單位難以形成合力且因自身戰(zhàn)斗力不足,極其容易被游牧民族橫掃。
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秦始皇時代開始,中原王朝就在農牧交界線上修建萬里長城阻擋游牧民族南下。長城的修建,使得小農經濟發(fā)展獲得了穩(wěn)定的發(fā)展空間。
但長城作為勞民傷財的浩大工程,不僅建造時興師動眾,維護時更是耗時費力,在小農經濟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情況下,如果沒有政治力量的支撐,萬里長城防御體系是絕對無法固若金湯,這在客觀上決定了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必須在靠近長城的北方,尤其是長城以北的少數民族虎視眈眈時,所以朱棣遷都北京有其必然性。
不過北方很大,為何是北京而不是西安或者開封呢?靜夜史認為除了北京時朱棣老家的考量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東北版塊的加入。相比于西安和開封等北方城市,北京雖然條件更為惡劣,但這里靠近長城的同時,還有效連結了華北和東北版塊,是自金朝以來統(tǒng)治者的共同選擇。
所以,為了保住東北,朱棣只能將都城選在北京。在我國地形總體自北向南傾斜的情況下,都城越靠北,越有利于帝國的穩(wěn)定。
而且朱棣時期的北京,并不是明朝的“國門”,雖然自靖難之役開始,明朝于1399年放棄了大寧衛(wèi),1402年放棄了東勝衛(wèi),但作為朱元璋在漠南地區(qū)構筑的防御體系的一部分,北京北部的開平衛(wèi)雖然孤懸塞外,但仍在明朝手中,這意味著北京依然和蒙古有一定距離,直到1435年明宣宗時期開平衛(wèi)內遷后長城才成為明朝北界,北京才成為國門。
將北京放在抗敵一線,對明朝而言是正確的選擇,北京一旦失去,華北平原和江淮地區(qū)無險可守,如果少數民族在長江以北建立類似元朝的強大政權,定都南京難以固守,所以歷史上定都南京的政權才不長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58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