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徽是什么人?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在明朝洪武二十六年的時候,朱元璋處死了一個戰(zhàn)功赫赫的開國大功臣,這位功臣就是從年輕時期就跟著朱元璋走南闖北的的藍玉,當時藍玉被處死的時候,大喊了一句話,把主審官竟然牽連在他的案件之中。
當時審問藍玉的除了朱允炆之外,還有詹徽,詹徽是當時官職非常高的大臣,兼任多個朝廷要職,可見藍玉一案,確實非常重要,而詹徽也是藍玉口中被舉報的官員,詹徽出身名門,父親就曾經(jīng)擔任過吏部尚書,當年他連進士都沒考中,只是一個秀才,就進京當官,一上任官職就不小。
八年的時間,他升到了三品,除了擔任禮部尚書之外,還擔任太子少保,他之所以被重用,除了他的能力之外,他性格還非常正直,深得朱元璋的喜愛,讓他跟著朱允炆一起審理此案,足以可見朱元璋對他的重視和看好程度。
其實藍玉的死跟朱標的死離不開關(guān)系,因為朱元璋的本心是想要讓藍玉以后輔佐朱標的,因為朱標的妻子是常遇春的妻子,藍玉則是常遇春的弟弟,就憑這一層關(guān)系,朱標的皇帝寶座就能保住,藍玉也可以將自己的才能傳授給下一任的將領(lǐng),朱標一死,才加上藍玉確實做了很多不該做的事情,引起了朱元璋的忌憚,決定處死藍玉。
詹徽在審理案件的時候并不順利,因為他的罪名是謀反,藍玉雖說有謀反的嫌疑,但是卻沒有確鑿的證據(jù),由于藍玉不招供,那就只好言行逼供,然而那樣的酷刑對于一個歷經(jīng)沙場的漢子來說,根本就不足掛齒,始終不肯屈服。
詹徽害怕藍玉遲遲不招供,皇上會怪罪,不得不加重刑罰,導致藍玉差點就剩一口氣了,詹徽也告訴他,還是快點招供,免得受皮肉之苦,不要連累其他人,藍玉心知,朱元璋這是要置他于死地,不管他招還是不招,自己也是死路一條。
后來朱允炆也來到監(jiān)獄審問藍玉,當時的藍玉突然大喊了一聲:詹徽是我的同黨,而藍玉之所以說這句話,可能就是因為詹徽之前說的那句不要連累其他人,當時朱允炆都驚呆了,問真會真的有此事嗎?
詹徽當時的處境非常的尷尬,只能苦笑,也不知道該如何辯解,朱允炆也讓旁邊的人,立即將詹徽拖出審問室,后來藍玉就被押往刑場,抄家沒收,滅其九族而詹徽也被牽連,最后無辜被殺,成為了藍玉案中的冤魂,而詹徽之所以說那句不要連累其他人的話,有人猜測是跟東宮有關(guān)。
《藍玉案》原因分析:中國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借口涼國公藍玉謀反,株連殺戮功臣宿將的政治案件。藍玉(?~1393),鳳陽府定遠縣(今屬安徽)人,開平王常遇春內(nèi)弟。有謀略,作戰(zhàn)英勇,屢立戰(zhàn)功。洪武十四年封永昌侯。二十年拜為大將軍,屯薊州。二十一年捕魚兒海(今內(nèi)蒙古東部貝爾湖)之戰(zhàn),殺北元太尉蠻子等,降其眾,獲馬駝牛羊15萬余,焚其甲仗蓄積;又破哈剌章營,獲人畜甚多。朱元璋對其寵遇甚隆,封為涼國公。但藍玉居功自傲,驕橫跋扈。他蓄莊奴假子達數(shù)千人之多,并仗勢侵占民田。北征時私占珍寶駝馬無算?;貛熞菇?jīng)喜峰關(guān),因守關(guān)吏未及時開門,竟縱兵毀關(guān)而入。他的所作所為,引起朱元璋不滿。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wèi)指揮蔣?告發(fā)藍玉謀反,下獄鞫訊后,獄詞稱同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東莞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反,擬乘朱元璋籍田時發(fā)動叛亂。朱元璋遂族誅藍玉等,并株連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員,被殺者約2萬人。該案與胡惟庸案合稱為胡藍之獄。此兩案發(fā)生后,明朝元功宿將已屠戮殆盡。
但后有多中猜疑,不一而終.
歷史是一門古老而有智慧的學科,初中歷史是學生學習歷史的黃金時期,老師必須要采取一定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有效的學習。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明朝重要歷史事件,希望能夠幫到你!
明朝重要歷史事件篇一:藍玉案
藍玉案發(fā)生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借口涼國公藍玉謀反,株連殺戮功臣宿將的重大政治案件。朱元璋借藍玉案徹底鏟除了將權(quán)對君權(quán)的潛在威脅,將軍權(quán)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藍玉是安徽定遠人,開平王常遇春的妻弟。當初隸屬于常遇春的帳下,對敵作戰(zhàn)勇敢,是個常勝將軍。常遇春多次在朱元璋面前稱贊他。
藍玉不僅身材高大,滿面紅光,富于勇氣和謀略,有大將的才華。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死后,藍玉屢次統(tǒng)帥大軍作戰(zhàn),多次立功。太祖待他十分優(yōu)厚。
藍玉漸漸地驕傲自滿,畜養(yǎng)了很多莊奴,這些人都仗著藍玉的威勢暴虐兇橫。藍玉曾經(jīng)搶占了東昌的民田,御史查究追問此事,藍玉大怒,趕走了御史。
藍玉北征元軍回來時,半夜敲擊喜峰關(guān)關(guān)門,關(guān)吏沒有及時開門接納,藍玉縱容士兵打破關(guān)門長驅(qū)直入。太祖聽說這件事很不高興。
先前,太祖想封藍玉為梁國公,因他犯錯改封涼地,還把他的過錯刻在鐵券上。藍玉仍然不知悔改,在侍奉皇上的宴會上出語傲慢。
藍玉在軍中擅自罷免和提拔軍官,獨斷專行,皇帝多次責備他。他西征回朝,太祖讓他做太子太傅。藍玉對位居宋、潁兩公之下感到不高興,說:“難道我不能勝任太師一職嗎?”等到他入朝上奏。太祖往往不聽他的,他更加不高興。
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wèi)指揮蔣瓛告發(fā)藍玉謀反,下獄鞫訊后,獄詞稱同景川侯曹震、鶴壽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東筦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反,擬乘朱元璋藉田時發(fā)動叛亂。朱元璋遂族誅藍玉等,并株連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員,被殺者約兩萬人。朱元璋還手詔布告天下,并條例爰書為《逆臣錄》。列名《逆臣錄》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藍玉一案,族誅一公、十三侯、二伯,牽連被殺一萬五千多人,“元功宿將,相繼盡矣?!敝\逆之罪一般都是碎剮凌遲處死,念及藍玉與自己是兒女親家,朱元璋心一軟,寬大處理:碎剮改成剝皮。這樣,劊子手把藍大將軍全須全尾整張人皮剝下來,算是留了全尸,并把人皮送往他女兒蜀王妃處“留念”。明末農(nóng)民軍攻破蜀王府,在王府祭堂發(fā)現(xiàn)了這件“文物”。
明朝重要歷史事件篇二:南京教案
南京教案又稱南京教難,發(fā)生在明神宗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事件的發(fā)起人是禮部侍郎署南京禮部尚書沈榷,這是基督教在中國所遇到的第一次教案。南京教案是東西方不同的 文化 價值觀、晚明黨派斗爭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 ,成為晚明天主教傳華后發(fā)生的第一起影響較大的反天主教事件。
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風起云涌,猛烈地沖擊著羅馬天主教會在歐洲的統(tǒng)治。面對宗教改革潮流,羅馬教廷也采取了一些自我革新 措施 ,耶穌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為改變天主教在歐洲的困難局面,羅馬教廷派遣耶穌會士前往中國傳教,以擴大天主教的信仰領(lǐng)地及在東方的影響。
在南京教案(1616年)以前,中間也有一些教士被當?shù)厝嗣駠鷼?、侮辱、住宅被搗亂、被抓坐牢、被驅(qū)逐出境等事件發(fā)生。但這都僅屬于地方性的事件,影響范圍不大,而且很快就平息了。但南京教難卻不同,這事在利瑪竇死后第六年發(fā)生,斷斷續(xù)續(xù)維持了好幾年,后果是頗為嚴重的。
1619年7月15日,湯若望和他的教友們抵達了澳門,被安置在圣?保祿學院里。傳教士們一踏上中國土地,便開始精心研習中國語言文化,甚至以掌握北京官話為目標。這些西方修士入鄉(xiāng)隨俗,脫下僧袍,換上儒服,住進中式房屋,并潛心研究中國經(jīng)史和倫理,尋找其中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點。在同朝野名流交往的過程中,這些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又熟讀漢文典籍的西方傳教士,自然贏得了中國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和信任,從而達到其傳播信仰的目的,這就是利瑪竇開創(chuàng)的“合儒超儒”的傳教策略。但有些狂熱的傳教士們,認為利瑪竇過于遷就中國人,影響了天主教的“純正性”,發(fā)展教徒速度太慢。在利瑪竇去世之后,開始改變利氏的傳教路線,采取激進式的傳教方式,堅決排斥儒家思想,嚴禁中國教民祭天、祭祖、拜孔子,激起了社會人士的反感與懷疑,釀成“南京教案”,傳教士們被驅(qū)逐,在中國內(nèi)地幾乎無立足之地。
南京教案的經(jīng)過是由當時南京的禮部侍郎沈灌發(fā)起的,他一向偏愛佛教,對基督教毫無好感,并且?guī)右话喑鹨暬浇痰娜?,常常逼迫__。在利瑪竇死后,他便蠢蠢欲動,想起來排除基督教。1616年沈灌連上三張奏書給皇帝明神宗,沈灌告?zhèn)鹘淌康淖餇钪饕腥矫妫?br>
一、控告?zhèn)鹘淌克投Y物給中國人是為了收買人心,以致在適當時候可以傾覆中國。
二、傳教士曾幫助中國修歷,推算日蝕、月蝕等日期。沈灌認為傳教士以西洋 方法 治歷,違反堯舜一向的做法,是有意變亂中國傳統(tǒng)。
三、沈灌指控傳教士破壞儒家文化,教導人不拜祭祖先,這更是中國人不能容忍的。
沈灌上書皇帝后,皇帝并無反應(yīng),因上書理由不足,欠缺力量。加上中國信徒徐光啟為傳教士辯護,皇帝原本也不信沈灌的胡言,事情就不了了之。
但沈灌一再上奏,引起各地群眾排教。朝廷在壓力下,只好下令“禁教”,勒令將傳教士驅(qū)逐出境。于是傳教士有些被殺,有些下在監(jiān)里,日后又驅(qū)逐出境。這時傳教士大多撤退到澳門,有些則躲在信徒家中,不能再公開傳福音。在外表上教會活動看似停止了,但暗地里工作卻未停止。不過這次南京教案,確實帶給了教會一定的損失和限制,數(shù)年后,教案就平靜了。明朝最后的一位皇帝崇禎皇帝,因推算日、月蝕的士大夫?qū)覍页鲥e,令崇禎十分不滿,于是又準許傳教士進中國,天主教在中國又再度活躍起來了。
明朝被推翻后,滿清入主中國,朝代的改變,并沒有影響天主教在中國的發(fā)展。南京教案后七、八十年之間,天主教基本上的發(fā)展是很順利的。當時中國十幾個主要省份都建立了教堂,信徒人數(shù)達一百二十萬。但就在教會順利發(fā)展時,傳教士之間在禮儀問題上,卻產(chǎn)生了很大的爭論,使教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和打擊。
明朝重要歷史事件篇三:郭桓案
郭桓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發(fā)生在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屬于官吏貪污案件。為了追贓又牽連到全國各地的小富百姓,遭到抄家破產(chǎn)的不計其數(shù),百姓對此怨恨極深,朱元璋為了平息民怨又將審刑官吳庸等人處死。
元朝末年的官僚機構(gòu)極為腐朽,官吏貪腐成性,以至于明太祖在建國后十分注意政風甚至達到矯枉過正的地步。他一方面提倡廉潔,要求各級官吏遵紀守法,廉政愛民。另一方面對于官吏犯法特下重典,以嚇阻官吏貪污腐敗。如果有官員觸犯貪污罪,則施以剝皮之刑。郭桓案爆發(fā)前,空印案、胡惟庸案先后發(fā)生,明太祖為了解決官員貪污,逐漸采取法外施刑的方式,而且也越來越重,并且設(shè)立錦衣衛(wèi)以加強監(jiān)控官員。他曾經(jīng)感嘆說:“朕才疏德薄,控御之道竭矣!”。
1385年明太祖懷疑擔任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李彧與提刑按察使司趙全德偕同戶部侍郎郭桓等人共同舞弊,下令調(diào)查。同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舉告發(fā)郭桓利用職權(quán),勾結(jié)李彧、趙全德、胡益、王道亨等貪污,其事項有:
一、私吞太平、鎮(zhèn)江等府的賦稅,降低朝廷歲收。
二、私吞浙西的秋糧,浙西秋糧本應(yīng)該上繳四百五十萬石,郭桓只上繳兩百多萬石。
三、征收賦稅時,巧立名目,征收多種水腳錢、口食錢、庫子錢、神佛錢等的賦稅,中飽私囊。
郭桓等人總共貪污兩千四百多萬石糧食。為此,明太祖決心趁機掃蕩全國貪污官員。
明太祖令審刑司吳庸拷訊,此案牽連全國的十二個布政司,牽涉禮部尚書趙瑁、刑部尚書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麥至德等。總計一共損失精糧兩千四百萬擔,“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贓七百萬,詞連直、省諸官吏,系死者數(shù)萬人”,為了追贓糧,演變成全國騷動,民間富人莫不因此破產(chǎn),史稱“郭桓案”。最后,明太祖為了平息民怨,將審刑司吳庸殺了,并稱折算贓糧實有兩千石百多萬石,“恐民不信,但略寫七百萬耳”。
《明史?刑法二》記載郭桓案的起因時,曰:郭桓者,戶部侍郎也。帝疑北平二司官吏李彧、趙全德等與桓為奸利,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贓七百萬,詞連直省諸官吏,系死者數(shù)萬人。明太祖在《大誥》感嘆說:“古往今來,貪贓枉法大有人在,但是搞得這么過分的,實在是不多!”郭桓案與之前的空印案坐死數(shù)萬人,這是明太祖過度重典肅貪的表現(xiàn),讓明朝官員警戒恐懼,時人謂:“郡縣之官雖居窮山絕塞之地,去京師萬余里外,皆悚心震膽,如神明臨其庭,不敢少肆。”郭桓案因打擊面過寬,使不少官員蒙受不白之冤,從而使肅政目標大打折扣。
崇禎十七年八月,張獻忠攻破成都后進入蜀王府的端門,見門樓上供著一副人像,身著公侯朝服,雖然周身貼金,可是從手和足上能看出來是一張人皮。未見過世面的張獻忠不知何物,叫來王府的太監(jiān)盤問方才明白,原來這是明初蜀王妃的父親,涼國公的人皮。
張獻忠大有興趣,頓時茅塞頓開,為以后在四川的殺戮制造了無數(shù)張人皮,這是后話。
涼國公,乃是朱元璋的開國大將藍玉。
一、藍玉其人
藍玉,安徽鳳陽定遠人,常遇春的妻弟,之前并不引人注目,可是從軍后作戰(zhàn)勇敢,軍功不斷,由低級軍官逐步上升,先是管軍鎮(zhèn)撫,后升任武德衛(wèi)千戶,再任親軍千戶,又為武德衛(wèi)指揮使,此后開始進入兵團級的軍事主官行列,指揮大兵團更加如魚得水,屢戰(zhàn)屢捷。
洪武三年,藍玉任大都督府僉事,進入明朝最高軍政機構(gòu),第二年,朱元璋派傅友德、湯和領(lǐng)水陸軍伐蜀,藍玉在傅友德軍中,幾場會戰(zhàn)之后平定西蜀。
洪武五年,朱元璋命徐達、李文忠、馮勝統(tǒng)兵討伐王保保,徐達出中路,都督藍玉為前鋒。在山西境內(nèi)擊敗擴廓部游騎,敗王保保于土剌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土拉河),兩年以后,藍玉再度領(lǐng)兵北擊,攻下興和(元路名,治所在今張北,轄區(qū)相當今河北張北、懷安,山西天鎮(zhèn),內(nèi)蒙古集寧市之間地),俘獲殘元高層貴族,取得勝利。
洪武十一年,藍玉征伐甘、青大捷,被封為永昌侯。
洪武十四年,藍玉隨征南將軍傅友德領(lǐng)軍30萬征伐云南,僅百余天就獲全勝,朱元璋冊封藍玉女兒為蜀王妃,朱、藍二人成為親家。
洪武二十年,藍玉為右副將軍,和大將軍馮勝、左副將軍傅友德率兵出擊元朝世將納哈出,大軍先駐通州,探知慶州(治所在今遼寧巴林右旗西北察罕木倫河源之白塔子)有納哈出部駐守,藍玉率輕騎冒大雪奇襲,取得勝利。此戰(zhàn)之后,藍玉升為大將軍,成為明戰(zhàn)時統(tǒng)兵的最高將領(lǐng)。
洪武二十一年,藍玉主動求戰(zhàn),要求對殘存的北元進行一次重大打擊,經(jīng)朱元璋同意,藍玉親領(lǐng)15萬大軍征伐,在捕魚兒海(今貝爾湖)東北約八十里處捕捉到北元主力,在突然打擊之下,脫古思帖木兒與太子天保奴等數(shù)十人北遁,藍玉俘獲其次子地保奴及妃、公主等數(shù)萬人和大量牲畜,并得傳國璽、寶玉、金銀印章等物,取得巨大勝利。元主脫古思帖木兒北逃后被人殺死,不久北元滅亡。藍玉勝利班師,被朱元璋比作衛(wèi)青、李靖,封涼國公。
洪武二十三年,藍玉平定湖北恩施和貴州都勻等地少數(shù)民族叛亂。
洪武二十四年,藍玉平定西北蘭州等地叛亂。
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wèi)指揮使蔣瓛告發(fā)藍玉謀反,藍玉被殺,株連三族,受牽連著1.5萬人,包括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東莞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人,史稱?藍獄?。
從藍玉的經(jīng)歷可以看出,洪武二十六年以前,藍玉一直風光無限,以戰(zhàn)功赫赫身居高位,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正應(yīng)了那句?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可是突然間就被羔羊一般的宰殺,三族被滅,命運瞬間從天堂跌落地獄。
《明史.藍玉傳》記載,朱元璋特別為藍玉的下罪昭告世人:?藍賊為亂,謀泄,族誅者萬五千人。條列爰書為《逆臣錄》?。正史記載藍玉案牽連1.5萬人,坊間流傳是5萬人。
之后就留下了日后張獻忠在成都蜀王府看到的那張人皮。
謀反自然當誅,可是雁過留聲,如此大的事,牽扯面又如此廣,不僅事前沒有一點風聲,就連事后也沒有臣工能回憶起藍玉謀反的蛛絲馬跡,藍玉的謀反和被殺,只是朱元璋一句話。
《明史.藍玉傳》給人留下了一句無限的懸念:?(繼胡惟庸,藍玉案之后)于是元功宿將相繼盡矣。?
二、藍玉是否謀反
藍玉的謀反,在《明實錄》、《明史》和《明史紀事本末》記錄中大同小異,以《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間奏事,上不從,玉懼,退語所親曰:?上疑我矣。?乃謀反。當是時,鶴慶侯張翼、普定侯陳桓、景川侯曹震、舳艫侯朱壽、東莞伯何榮、都督黃恪、吏部尚書詹徽、侍郎傅友文及諸武臣嘗為玉部將者,玉乃遣親信召之,晨夜會私宅謀議,集士卒及諸家奴,伏甲將為變。約束已定,為錦衣衛(wèi)指揮蔣瓛所告。命群臣訊狀具實,磔于市,夷三族。?
可見兩點,一是藍玉家中養(yǎng)著數(shù)量不少的武士,二是在他家密謀造反的人數(shù)量多,級別高??墒菭砍兜饺绱穗A層跨度大而數(shù)量眾多的人,居然僅被錦衣衛(wèi)上報,可疑之處甚多。
《明史.藍玉傳》記載:?獄辭云:?玉同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東莞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為變,將伺帝出耤田舉事。
?獄辭?,就是公安局交上來的報告,但是這個報告是怎么得來的,是口供?還是偵查員的偵查結(jié)果?沒有說明,因為是否是口供和偵查報告都不重要。
《明實錄》、《明史》和《明史紀事本末》中針對藍玉謀反的說法,主要來源于朱元璋下令編撰的《逆臣錄》。
而《逆臣錄》已被考證作假。
《逆臣錄》中沒有藍玉等人的供詞,而在《異姓諸侯傳》中記載,剛直的藍玉非但不招,反而大呼審訊他的大臣詹徽?徽即臣黨?,結(jié)果詹徽也被下獄?!赌娉间洝分懈奶频挠涊d說藍玉把個謀反搞得熱鬧非凡,又請客又吃酒,整個京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連販夫走卒市井無賴都參與了,就只有有著無孔不入龐大特務(wù)系統(tǒng)的朱元璋不知,也沒有大臣報告,只能聽錦衣衛(wèi)的。
對藍玉案的考證很多,史學界也分兩部分意見,絕大部分認為藍玉并未謀反,這個案件是朱元璋一手策劃的假案。
朱元璋為何要策劃藍玉案?
三、藍玉的不守規(guī)矩和跋扈
藍玉是位天才武將,在《明史》為他做的傳記中沒有失敗的記錄,在戰(zhàn)場上是名副其實的擋者披靡,可是他也是一位我行我素不受軍紀和國法約束的武將,也許不守規(guī)矩正是?武人粗魯?的性格所然,但身為高級將領(lǐng)就顯得跋扈了。
藍玉被封永昌侯以后就步入朝廷重臣行列,他依然表現(xiàn)出強烈的有組織無紀律,屢次侵犯朝廷利益。
洪武十四年藍玉南征云南后利用軍隊進行私鹽販賣,而鹽業(yè)自漢代之后一直是國家壟斷的重點產(chǎn)業(yè),嚴禁私人販賣,更何況藍玉還動用軍隊,可以想見藍玉中飽了多少私囊,可是并沒有受到追究。
洪武二十一年,藍玉打敗元順帝孫子脫古思帖木兒之后,獲得各種珍寶、駝馬等戰(zhàn)利品,俘獲脫古思帖木兒次子地保奴、后妃公主等130余人,在押送這些戰(zhàn)利品回京途中,藍玉誘奸脫古思帖木兒的妃子,被朱元璋知曉,朱元璋大怒:?玉無禮如此,豈大將軍所為哉!?元主妃聞之,惶懼自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5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